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基于模糊数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了轻亚黏土地震液化的影响因素,采用较为合理的模糊模式识别的方法对轻亚黏土液化与否及液化的轻重程度进行了预测,并以天津滨海区轻亚黏土为实例得出其模糊模式识别评判图。预测结果表明,用本文建立的方法对轻亚黏土液化进行预测的结果与宏观调查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2.
太原地区场地土动力性能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太原地区142个土样的动三轴实验结果,统计给出了太原地区8种土类,即粘土,亚粘土、轻亚粘土、粉土、粉砂、密实砂、中密砂轻砂的动力性能结果和容重的平均值,这为在太原地区建设场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模型参数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淮安市典型土动力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对淮安市典型的全新世沉积粉土和粘性土进行室内自振柱试验及粉土的动三轴液化试验,把粉土和粘性土的自振柱试验结果与Seed和Idriss建议的砂土及饱和粘土的剪切模量比G/Gmax-γ曲线和阻尼比λ-γ曲线的变化范围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粉土的剪模量比要比饱和粘土的大,而比砂土的剪模量比要小,其阻尼比接近于砂土的阻尼比;粘性土的剪模量比要比一般饱和粘土的大,而与砂土的剪模量比相近,其阻尼比要比砂土的略低;粉土的抗液化强度与液化振次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指数函数来表示,其振动孔隙水压力的发展规律可以用反正弦三角函数拟合;粘粒含量是影响淮安市全新世沉积粉土抗液化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黄河三角洲粉土液化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野外自然地理和地质调查的基础上,以黄河地区可液化场地粉土为研究对象,利用室内动三轴和振动柱试验进行测定,分析了动荷载作用下粉土的动应力应变关系并模拟了地震荷载作用下粉土的孔压响应及抗液化强度,得出了液化破坏标准,提出了原状粉土的振动孔压上升模型。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随着粘粒含量的增加,粉砂、粉土、粉质粘土、粘土达到相同剪应变所需的动剪应力也依次增加;粉土孔压比0.68、粉砂土孔压比0.87作为液化破坏开始的标志;粉土发生液化所需的循环应力比大于砂土。这些研究为以后建立适合本地区的饱和地基土地震破坏判别方法提供了参数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给饱和砂土层施加反压,模拟地震荷载作用下具有残余孔压的饱和弱化、液化土层。选择粉质细砂与细砂,进行了18组水平荷载作用下桩与饱和弱化、液化土层相互作用的模型试验,研究了饱和弱化、液化土层水平极限抗力随土层残余孔压增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土层中残余孔压增加,水平极限抗力逐渐降低,土层液化后的水平极限抗力大约降低80%~90%。通过定义饱和弱化、液化土层的强度,定量分析了饱和弱化、液化砂土的强度参数与水平极限抗力之间关系。又通过引入土层的残余孔压比折减系数,建立了确定饱和弱化、液化土层等效强度的关系式,进而提出了一种按等效强度确定饱和弱化、液化土层水平极限抗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黄土室内液化试验饱和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液化是黄土地区的三大典型震害之一,是黄土动力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截至目前,室内动三轴液化试验仍是研究黄土液化的主要方法,而试样饱和度的高低是影响黄土液化试验结果的关键因素;首先从土的性质和饱和的主要指标对砂土和黄土饱和的差异进行了对比,而后通过对现行的主要饱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归纳总结了黄土室内液化试验饱和方法的研究现状,同时结合黄土本身大孔隙、弱胶结的特性,就现行主要饱和方法对黄土饱和的适用性进行了评述,提出了每一方法的优缺点;并结合反压饱和方法在黄土饱和中的应用现状,对该方法在黄土饱和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继1980年在北京宣武门首次发现古地震遗迹之后,在三里河(木樨地大桥正北约100米处)开挖地下管道的人工剖面中,再次发现了古地震遗迹——砂土液化现象(图1)。该剖面为全新世地层,自上而下为:①人工填土,含有清代瓷片⑤ 2.5米②黄褐色亚粘土 1.3米③褐黄色细—中砂层,斜层理及交错层理十分发育,夹薄层亚粘土,含有小螺壳⑥唐代陶片⑤及砖块等 3.5米④砂卵石层 >2米  相似文献   

8.
饱和砂土液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根据国内外文献资料,从三方面总结了饱和砂土的最新进展:饱和砂土液化判别方法、砂土液化的试验研究以及液化后分析,特别是探讨了液化对上部结构的影响。最后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目前,主要依靠室内动力试验对黄土液化势进行评价。由于黄土特殊的结构性,室内试验对其饱和的过程较为复杂,且与实际场地饱和黄土差异明显,导致室内黄土液化试验结果并不能代表现场饱和黄土的抗液化强度。本文选取兰州市西固区寺儿沟村某饱和黄土场地进行钻孔测试,现场实施了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以及剪切波速测试。应用Robertson的土类指数分类图对该场地不同含水率黄土的土类进行了界定,确定了饱和黄土属于类砂土,有液化势。应用NCEER推荐方法,计算了3组原位试验数据的饱和黄土循环抗力比(CRR),通过与1976年唐山地震和1999年集集地震液化土CRR对比,得出了饱和黄土抗液化强度很低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黄土场地地震液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峻  王兰民  李兰 《地震研究》2006,29(4):392-395
通过往返加荷动三轴试验,对兰州某民用机场扩建工程场地的饱和黄土和砂土进行了液化试验。在试验结果的基础上,运用抗液化剪应力判别方法、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结果以及根据有限元一维模型计算求得的该场地的地震剪应力,对该场地饱和黄土和砂土的地震液化进行了综合判断。结果表明,在未来遭受到50年10%超越概率的地震作用时,该场地的饱和黄土比饱和砂土更容易发生液化。  相似文献   

11.
反应分析法是一种基于动三轴试验,并考虑场地地震危险性一种综合性饱和土体液化评价方法。本文对固原石碑塬黄土进行了动三轴液化试验,利用反应分析法对该场地饱和黄土液化势进行评价,并和海原地震中固原石碑塬黄土的实际液化情况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反应分析法对饱和黄土进行液化势评价的结果与实际震害相符,可在黄土地区建设工程场地地震液化势评价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土层孔隙比与固结压力和渗透系数之间的非线性经验模型,考虑天然饱和粘土的应力历史影响以及施工荷载分级加载的情况,建立了超固结饱和粘土的一维非线性固结控制方程,采用有限差分法离散求解了该方程,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最后对考虑与不考虑超固结特性的饱和粘土一维非线性固结和线性固结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3.
饱和粉土液化特性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京沪高速铁路徐沪段路基的粉土粘粒含量少于1.5%、粉粒含量约为80%,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存在着液化可能性.为充分研究这一饱和粉土地层的液化特性,本文作者利用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进行了模拟自由场地饱和粉土的地震液化模型试验,试验结果再现了自然地震触发的粉土液化的各种宏观震害现象,揭示了饱和粉土的地震液化规律和特征。试验结果为京沪高速铁路徐沪段路基的抗震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地震荷载作用下不同深度饱和粉土地基的液化特性进行研究,通过室内动三轴试验研究地震荷载作用下饱和粉土地基的最大可液化深度,试验中通过对给定不同应力幅值动荷载作用下饱和粉土的液化特性进行研究,得到不同地震烈度下不同深度土体的动剪应力比与破坏振次关系曲线,进而结合地基液化判别公式判断不同深度饱和粉土在不同地震烈度下是否发生液化。研究成果为高烈度地区确定抗液化措施及处理深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对地震荷载作用下不同深度饱和粉土地基的液化特性进行研究,通过室内动三轴试验研究地震荷载作用下饱和粉土地基的最大可液化深度,试验中通过对给定不同应力幅值动荷载作用下饱和粉土的液化特性进行研究,得到不同地震烈度下不同深度土体的动剪应力比与破坏振次关系曲线,进而结合地基液化判别公式判断不同深度饱和粉土在不同地震烈度下是否发生液化。研究成果为高烈度地区确定抗液化措施及处理深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将液化及液化后状态的砂土视为流体状态,研究发现液化及液化后砂土是一种剪切稀化非牛顿流体。对于液化前高孔压状态下的流动特性也值得探讨。根据落球黏度计的原理,开发了饱和砂土液化前流动特性的模型试验装置。在模型箱中铺设饱和砂土,模型箱底部与一水箱相连,提高水箱高度可以使模型箱中的饱和砂土产生超孔压。模型箱的砂土中埋设一个可以水平拉动的钢球,通过监测钢球水平运动的速度和所受的阻力来计算砂土的表观黏度,得到饱和砂土液化前高孔压状态下的流动特性。试验中考虑了超孔压比、钢球运动速度对结果的影响。试验表明,饱和砂土在液化前高孔压状态下,表观黏度均随着应变率的增大而减小,呈现出剪切稀化非牛顿流体特性,同时随着超孔压比的提高,表观黏度也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7.
饱和砂土地震液化判别的分形插值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分形基本理论,提出了基于分形插值模型的饱和砂土地震液化判别方法.该方法首先选取影响饱和砂土地震液化判别的7个主要因素,根据分类标准,采用在每级标准中随机内插的方法,得到40个标准样本,用于构建饱和砂土地震液化判别的分形插值模型;其次根据最大似然分类原则确定每个饱和砂土地震液化判别指标的评价分维数;然后利用加权求和法计算样本的综合评价值,并根据样本综合评价值与经验等级之间的关系建立分形插值评价模型;最后,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的评价结果合理、客观,计算得到的每个样本具体得分值,即使对属于同一级的样本也可以给出其地震液化程度的顺序,为饱和砂土地震液化评价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18.
尝试应用了室内研究——反应分析的液化可能性估计方法与地震剪应力时程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对处于黄河Ⅳ级阶地的兰州东岗某工程场地的饱和黄土液化势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场地饱和黄土在超越概率为50年63%、10%和5%地震作用下均会产生完全液化;同时,根据对夯实后重塑黄土的液化势评价结果,我们提出可用夯实法对地基进行抗液化处理;强夯至干密度dρ≥1.6g/cm时,上述地震作用下该场地饱和黄土仅产生轻微或中等液化,地基抗液化处理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采用MTS810动三轴试验仪,用二氧化碳+脱气水循环渗流法对重塑黄土进行饱和,进行了一系列对石碑塬滑坡区饱和黄土液化后变形特性试验。考虑干密度和初始有效围压对黄土液化后变形特性的影响,将液化与未液化黄土在单调静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曲线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利用二氧化碳+脱气水循环渗流法可以使重塑黄土饱和取得较好的效果;饱和石碑塬黄土具有明显的液化特征,在强震作用下发生液化,液化后强度大大衰减,应力-应变曲线呈弱硬化型,分为两个阶段;干密度和初始有效围压对液化后黄土的强度有一定影响,初始有效围压与不排水强度呈拟合度较高的线性关系,初始有效围压越高,液化后不排水强度越大。  相似文献   

20.
饱和黄土在不同外荷载作用下其液化机理具有显著差异.为研究饱和黄土动态液化和静态液化机理的差异性,基于室内动三轴试验和静三轴试验,研究岷县永光饱和黄土动态液化后的动应力与轴向动应变关系、动孔隙水压力比与轴向动应变关系,分析其静态液化后的偏应力与轴向应变关系、孔隙水压力比与轴向应变关系,并结合液化前、后的SEM试验结果,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