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世界著名的古典哲学大量、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在1988年所著的名著《实践理性批判》中有段名言:“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首选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的星空。”古希腊仄勒斯的名言则是:“一个不关心星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相似文献   

2.
生命出现是天体演化的必然结果15世纪时,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引起了人们宇宙观的大革命。哥白尼学说的主要传播者之一,意大利思想家布鲁诺毫不含糊地宣扬日心说并且提及”外星人”是否存在问题,他这样写到:“(宇宙中)存在着无数的太阳,存在着无数绕自己太阳运转的地球,就像我们的七个行星绕着我们的太阳运转似的……。在这些世界上居住着各种生物。”  相似文献   

3.
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在大自然面前,总是显得软弱无力,所以他们常常把许多事情都归结为“天意”,认为在冥冥之中,总有一只“万能的手”,在操纵着世事的变化。为了探寻这种变化的原因,人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天上那闪烁不停的星星,星占术(也称占星术、星相术)也由此而生。世上的巧合真不少,英国媒体在2004年7月就报道说,一个退休老人的房子在两年内被同一个司机驾车撞在  相似文献   

4.
一眼看去就会忽视我们曾提到,类星体的最早发现者是格林斯坦和欧克,他们早在1960年,也就是类星体正式发现之前3年就拍下了类星体的光谱。但是,由于类星体在外形上和恒星没有任何区别,人们怎么也想不到它会是星系一类的天体。类星体发现之后,人们自然会想到,既然它是河外天体,而且那么亮,就应该和河外星系一样有一定的结构。天文学家们动用了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去拍摄类星体的像,令人失望的是,无论露光时间多么长,拍下来的总是一个点像。因此,类星体本身有没有  相似文献   

5.
思凡 《天文爱好者》2014,(10):73-73
小学四年级,父亲将一台熊猫牌天文望远镜带回家的那一刻起,我就和星星结下了不解之缘。很难想象一个瘦弱的小孩天天扛着笨重的望远镜,爬上楼顶、爬上后山,整晚整晚不归地看星星看月亮。没有赤道仪等专业设备,只能对着星图靠着寻星镜和几组微调手柄,一点点寻找着那一颗颗闪亮着的梦幻。之后离开了大山走进了繁华的都市,天上的星星被城市灯光所阻隔,我很难能看到那漫天的繁星与壮丽的银河,但是浩瀚星野下那种被整个世界拥抱的感受,是我深藏心底里永恒的感动。我想着它们,一想就是数十年,直到遇到了nubia(努比亚手机)“星空之约”。  相似文献   

6.
夏夜仰望星空,那传说中将牛郎织女分开的天河分外引人注目。我们知道,事实上它并不是一条河,而是一个由引力维系的庞大恒星系统,也就是常说的银河系。茫茫宇宙中存在着很多像银河系一样的恒星系统,称为星系。离我们最近的大星系——M 31(常称为仙女座星云)距离我们230万光年,在肉眼看来,就像是天上模糊的光斑,而银河系内部的发光气体云在我们肉眼看来也是模糊的光斑。过去人们不知道天上除了星星还有星系,以为那些光斑都是云状的发光物,因而称呼它们为星云。直到上世纪20年代,美国天文学家哈勃证明了旋涡“星云”其实是独立的河外星系。此后人类发现了不计  相似文献   

7.
说起天文望远镜,大家一定首先想到美丽夜空中的“太空巨眼”——哈勃空间望远镜,“哈勃”将人类的视野延伸到了宇宙极深处,它所拍下的那些美丽而清晰的遥远星系让我们一次又一次震撼于宇宙的浩瀚深邃。然而,世界上最大的那类望远镜却是那些虽然极大地扩展了我们的视野,但很少引起我们注意的“默默耕耘”着的射电望  相似文献   

8.
也许是出于兴趣 ,也许是孩童时特有的对神秘事物的好奇。小学五年级时的一节《自然》课———《探索月球的秘密》 ,引起了我对神秘宇宙的兴趣 ,从此 ,我便迷上了星空 ,晴朗的 ,寂静的夜晚 ,我经常望着那眨着眼的星星。思索着它的神秘 ,我那强烈的好奇心使我有了“以后一定要有一架天文望远镜。去揭开星星的神秘”的决心。那时 ,我和好友王飞、王婵就有了每周六晚聚会的习惯。在我的提议下 ,大家开始了简单的“目视天文观测”—认星星、星座 ,观察月相变化。起初 ,我们什么都不懂 ,看来看去都觉得星空还是一个样儿 ,我们想找一个能辅导我们的…  相似文献   

9.
《天文爱好者》2009,(5):46-49
“像Keck望远镜这样的伟大望远镜可以让我们沿着时间的河流一直上溯到它的源头。与其他所有的望远镜都不一样,Keck给予我们看到我们所处的宇宙诞生时候景像的惊人能力。”  相似文献   

10.
《天文爱好者》2008,(4):50-51
千百年来,人们有着这样一个疑问:“我们在宇宙中是孤独的吗?”天文学家正在努力回答这个问题。探测类太阳恒星周围是否存在行星系统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是人类迈向寻找地外生命的重要的一步。这些行星系统有可能也孕育着与我们相同的智慧生命和文明,另外研究行星形成所需的物理条件以及他们的存在对银河系乃至星系演化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天体物理学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上文我们了解到虽然黑洞对外来辐射有像黑体一样的具有百分之百吸收而不反射的特性,但由于黑洞的“视界”对辐射是一个“只允许进而不允许出”的单向膜,所以它不能象黑体一样发出热辐射。  相似文献   

12.
神秘而不可见的物质维系着宇宙,使我们生存的世界免于分崩离析,但它们到底是什么? 宇宙并不遵循“所见即所得”的原则。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物质——恒星、气体和尘埃——仅仅占据了宇宙物质质量的10%左右。这些可见的普通物质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科学家们把它们称为“重子物质”,因为质子和中子在亚原子粒子中被称为“重子”。宇宙物质的其余90%则是“暗物质”,它们包围着宇宙中的每一个星系。  相似文献   

13.
Milkyway@Home     
星空很美。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沉醉于它的深邃和广袤,沉醉于繁星闲烁与银河浩淼。但是我们头顶的这片星空,最迷人之处却并不仅在于它迷离的色彩,也不是因为它“神秘”。恰恰相反,这最迷人之处是在于如此深邃的宇宙中,渺小的人类竟然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去尝试了解它运行的物理规律,探究究竟是什么造就了我们今天的世界。这努力百万年来不曾停歇,从远古时原始人夜晚抬头的凝望,到现在地面上、太空里运行着的大大小小的望远镜,人们总是忍不住要问:人们从哪里来?这些闪亮的星辰从哪里来?宇宙墨什么样儿的?那被我们称之为“银河”的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14.
夜晚,星空神奇而美丽。这美丽的群星,包裹着地球。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在彼此隔绝的时代,观察着以同样规律运转的星空,解读出不同的含义和内容。西方认为星空与人类实际生活没有太多联系,是神话故事世界。我们中国人,却认为那是天上的人间社会。有人说,地上有什么,天上就有什么,这样对天空进行解读太缺乏想象力了。有些人却认为,这非常有想象力,而且很大胆:星空,就是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社会就是星空。  相似文献   

15.
太阳是距我们最近的一颗恒星。除了可见光以外。长期以来,科学家们相信,在地球和太阳之间还一定有着某种联系。观测发现,太阳每时每刻往外喷射着高速带电微粒流——也称为等离子体流,人们已习惯地称其为“太阳风”。它有时伴随着日冕物质抛射十分强劲。产生名副其实的“太阳风暴”。当太阳风暴袭击地球时,幸亏有地球磁层作为天然防线,人们才得以安然无恙。  相似文献   

16.
谢懿 《天文爱好者》2014,(10):50-53
爱因斯坦预言在时空中会存在引力波,它们可以把天文学家带入宇宙中最剧烈爆发事件、黑洞碰撞乃至宇宙本身大爆炸的中心。引力会伴随我们一生。它是维系桥梁和建筑的基础,后两者构成了我们的城市和运输系统的要件。如我们所知,它还维持着生命赖以生存的大气。但自牛顿因(可能是杜撰的)苹果而获得灵感之日起,引力的起源至今仍是个谜。  相似文献   

17.
有一位署名“lazy1004”的天文爱好者给我写信,表达了一个很具有代表性的疑问:天文学在学校中为何不受重视?他(或她)写道:“同为六大自然学科,偏偏没有开设天文课,即使有。也只是一个星期才一节的选修课。给我们上课的是一位地理老师.他是一位狂热的天文爱好者,但似乎比校长还忙。学校的望远镜坏了,校方也一拖再拖,迟迟没有联系人来修。这样的选修课在他们眼中是那么的不重要。所有的人都在为考试而忙碌。这让我感到孤独。为什么?!”  相似文献   

18.
宇宙就像看似无尽的海洋,到处都是恒星、星系和星云。在其中,我们看到了启发整个人类历史的银和星座。但有一种天体我们仍不了解,它的存在就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黑洞是什么?它与它周围的时空是如何绑定的?就像海洋中的漩涡一样,旋转的黑洞在它们周围形成了漩涡状的时空。  相似文献   

19.
数千年前,我国就有了嫦娥奔月的神话。人类梦想着到天上去看一看,期待着到其他的星球上探访。上个世纪90年代,人们终于在太阳系外发现了第一个围绕着恒星旋转的行星系统。可是,新的发现既令人兴奋,又令人困惑--因为它的母星PSR1257+12竟然是一颗毫秒脉冲星!在此之前,天文学家认为最有可能拥有行星系统的恒星应该是像太阳一样的主序星,和太阳一样的年轻,和太阳差不多一样的温  相似文献   

20.
但凡听说过宇宙是从一个高温、高密的“奇点”爆炸,膨胀而来的人,都会发出同样的疑问:在大爆炸之前的宇宙是什么样子?“永恒暴涨”、“循环模型”以及“圈量子宇宙”理论正试图解决这一棘手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