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模糊聚类在地层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鹏  张在明  杨宇友  胡鹏飞 《岩土力学》2009,30(8):2348-2352
传统上,对于依据原始资料进行地层的划分与合并往往依靠工程师个人的经验与习惯。引入了模糊聚类概念,提出了一种根据基本物理力学指标进行土层归并分类的合理方法,物理意义明确,计算简捷,具有普遍意义。还提出了一种用参数的变异系数来检验模糊聚类结果的方法,使模糊聚类的结果与统计参数对应起来,从而使验证结果满足规范的规定,保证了地层归并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在牛场水源地水质分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采取牛场水源地中74件水质样,经筛选出18件典型代表样本,进行最大树法模糊聚类,获得的大部分结果与水源地环境背景相符合.水质可分2大类18亚类。该方法简单实用,在水质分类中具有某些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聚类分析是一种对事物按一定要求进行分类的数学方法,并已成为数值分类学的一个分支。近年来,随着模糊数学的发展和渗透,模湖聚类分析方法在各个领域逐渐得到应用。但从实际应用来看,由于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聚类结果有着不同程度的失真现象,为此,人们在研究新的聚类方法,以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模糊图聚类分析法就是其中一种,它是将动态聚类的基本原理与模糊图连通强度概念相结合而得到的,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可以判断分类结果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则加以修改,调整分类,直到得到合理的分类结果。模糊图聚类法实用、简便,应用此法,我们在物化探资料处理中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两级模糊分级聚类法在斜坡带稳定性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斜坡稳定性分带界限存在的模糊性,应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多级模糊分级聚类法.介绍了两级模糊分级聚类在斜坡稳定性分带中的计算方法及步聚.通过两级模糊分级聚类法,分选出了与某地区斜坡带相吻合的稳定性类型.并与其它方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说明两级模糊分级聚类法的应用效果较好,是一种简单快速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一些地质分类问题中,往往存在着模糊界限,对此若用模糊数学的方法进行分类就显得更为自然,更为切合实际。本文集中阐述了模糊K—均值聚类法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并对地质上的样品分类的几个典型实例使用该方法作了初步尝试,在使用过程中,我们还结合模糊关系上的聚类法,在取定置信水平后,给出初始分类,使得最终分类达到局部最优,几个典型实例都在6912机上进行了试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以Q型系统聚类分析(以组内连接为聚类方法,相关性为计算模型)和判别分析交替使用的方法,对甘肃省西秦岭地区花岗岩样本中的11个氧化物测试数据进行定量处理,构建起"甘肃省西秦岭地区花岗岩(氧化物)定量分类系列模型",将西秦岭地区花岗岩分为3大类共8小类。分类结果偏重于找矿分类,依据其与西秦岭地区铜矿、铅锌矿、金矿等依据空间关系(距离岩体3 km以内),寻找"成矿相关岩体",确定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对滇东南某区1:20万区域化探异常的分类方法及效果.分别利用定量数据.定性资料和混合数据进行Q型聚类分析,并对比其优劣.结果表明,综合利用地球化学分析数据(定量资料)和地质观察资料(定性数据)两方面的混合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的分类效果最佳,能较好地按照异常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聚类,对异常的分类和筛选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聚类分析在地质工作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其计算相当复杂,一般要由电子计算机完成。此外,因相关系数或相似系数矩阵中各元素并不一定具有集合论中分类的充要条件所需的传递性,故应用多元统计选取最大值的分类方法就可能得不到满意的结果。地质工作中的分类问题一般都是模糊的。因而利用模糊数学的运算方法解决地质工作中的分类问题,会比常规的聚类方法更合理和简便。本文简略介绍模糊聚类方法的原理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9.
文建华  周翠英  黄林冲  程晔 《岩土力学》2012,33(5):1457-1461
针对单一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对初始聚类中心初值敏感性问题,引入同伦理论,提出了同伦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以三峡库岸研究程度较高的36个边坡为对象,采用同伦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分类,研究边坡最佳分类级数和算法的收敛性、可靠性。边坡聚类结果研究表明,同伦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对初始聚类中心的选取没有明显的依赖性,是一个具有全局最优解的聚类方法,其结果明显好于单一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介绍了模糊聚类分析在石油勘探决策中的应用,选用了烃源岩9个评价参数,利用模糊聚类方法对烃源岩进行分类评价,并对评价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通过对评价结果与实际地质情况进行比较,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完全符合,证明模糊聚类方法用于油气资源评价是完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 K——均值聚类法又ISODATA聚类法,是一种对地质样品进行分类的有效方法,在使用过程中,该方法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地质样品的分类,类与类之间一般存在着模糊界限,因此,有时会发生“错分”和“错判”现象,对于这些模糊现象如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描述还不如用模糊数学语言描述更为自然,更为符合实际。在六十年代的后半期,自从美国的控制论专家Za Deh(查德)提出了模糊集合概念形成模糊数学以来,Za Deh、Bellman等人曾提出将模糊集合理论应用到聚类问题上的一些设想,以后Ruspini灵活地将模糊集合理论与数理统计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Ruspini聚类方法”,这是模糊聚类的最早  相似文献   

12.
基于投影寻踪聚类模型的龙坑水源地地下水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寻龙坑水源地水质情况和区域水质变化发展规律,采用投影寻踪聚类模型对龙坑水源地进行水质评价。通过采用基于实数编码的遗传算法进行优化计算、处理,得出最终水质评价结果。结果表明:该水源地地下水多为Ⅰ、Ⅱ类水,满足水源地水质要求;将该结果与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物元可拓法等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证实该方法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水质评价方法。在34个水样中,29个水样达到Ⅲ类水标准以上,其中28个水样达到Ⅰ类或Ⅱ类水标准。  相似文献   

13.
以江西省和福建省的86个水文站的年最大洪水资料为样本,在成因水文分区———模糊聚类法的基础上,采用线性矩区域综合方法进行区域洪水频率分析,并选用两种区域洪水分布线型:通用极值分布(GEV)、P-III型分布来检验这两省的洪水特性。结果表明,P-III型分布优于GEV分布。  相似文献   

14.
基于K均值动态聚类分析的地球物理测井岩性分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球物理测井数据处理与解释中,岩性识别是地层评价、油藏描述等方面的一项重要内容.利用计算机自动进行岩性识别已成为测井解释发展的重要方向、人们研究和关注的内容.聚类分析是数据挖掘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一种数据划分或分组处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K均值算法是聚类算法中主要算法之一,它是一种基于划分的聚类算法.依据不同岩性在常规测井资料中的不同响应,根据K均值动态聚类方法的原理,结合其它资料,对井中的岩性进行分类,从而达到了区分和识别钻孔不同岩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灰色系统理论在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灰色聚类与综合指数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相比是一种较为客观的水质评价方法,本文运用它对抚州市地表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灰色聚类方法的原理及方法的计算步骤。并用吉林省前郭镇部分承压水水质分析资料进行水质综合评价,还通过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进行对比,说明该方法的可靠性与先进性。  相似文献   

17.
四平地区生态地质环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四平地区生态地质环境的调查,对该区水、土壤、大气、区域稳定性、生态资源、地层条件、放射性、矿藏、地方病、旅游地质及垃圾等进行环境现状综合评价。利用ISODATA模糊聚类分析法对该区的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分区。并利用面积加权法计算出该区的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结果为中上等水平。  相似文献   

18.
以西龙河峄山断层带水源地岩溶水系统为例,着重利用模糊聚类分析法进行了岩溶水化学分类,并且与舒卡列夫分类法得到的结果作了比较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模糊聚类分析法分类更合理,更能系统地、全面地反映地下水各种属性、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以及地下水的补排关系.  相似文献   

19.
用序列优化和测评法探讨生物地层事件的最优分带和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华南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的30个剖面的资料为基础,用序列优化和测评法研究44个生物地层事件的顺序、分带和对比。序列的优化有两种方法。Hay法和拣分法近来被强调是较好的方法,本文用这两种方法对资料进行了序列优化,然后以两个优化的序列用测评法计算相继事件之间的距离系数,并作聚类图(图1)。在比较这两个序列及其聚类结果的基础上,本文划分了六个生物带和两个亚带。对这些生物带在30个剖面中的位置及它们在剖面间的对比,文中作出了分析(表4),尤其是用正态性检验对生物带的对比作出了恰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聚类分析是用数学工具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它在地质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关于聚类的各种具体方法,如系统聚类法、图伦方法、分解法,逐步聚类法等在资料中已有较详尽的介绍。本文再介绍一种被称为“局部敏感的峰值分离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