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由峰值速度估算地震应力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Brune(1970)提出的震源位错模式,用发生在滇西地震实验场区鹤庆MS=5.3中强地震的地震数字化监测资料,计算了S波谱,测定了鹤庆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地面运动峰值速度参数(r.v)对地震应力降Δσ的依赖性.由地震标定关系给出(r.v)∝Δσ2/3,导出了用峰值速度参数求地震应力降的3个关系:lg(r.v)=d1+(1/3)lgM0+(2/3)lgΔσ;lg(r.v)=d2+(1/3)ML+(2/3)lgΔσ;lgΔσ=-1.0+1.5lg(r.v).假定对大小地震的平均应力降取3.0MPa,由鹤庆地震序列的观测资料定出常数d1=-3.88和d2=-0.38.序列震源参数测定结果给出,地震矩为1011~1015N·m,破裂半径a=200~600m.根据峰值速度测定的应力降Δσ=0.1~10MPa,平均为3.7MPa.用这些标度关系求出的应力降结果与Brune模式求应力降的结果比较一致.本文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地面运动峰值速度参数对地震应力降的依赖性比对地震矩的依赖性更强.  相似文献   

2.
发展了一种用小震记录求和和滤波预报特定地点未来大地震地面运动的简便方法,并用洛马普列塔地震(M=7.0)同一地点的余震(M=3.7~4.0)记录模拟主震强运动试验了这一方法。选用凹凸体破裂模型,其中断层面上平均的均方根应力降不随地震矩改变而改变。观测谱表明从3级余震直到7级主震的应力降均不变,而地震矩相差约6个量级。每次模拟对一个个余震图引入与传播破裂相对应的时间延迟后求和,并体现方向性和场地响应。模拟方法遵循常数应力降和振幅谱ω~(-2)滚降模型。当与主震滑动速度函数褶积时,余震拐角频率以上的余震和高频能量不减少,这和早期的求和方法有所不司。尽管每次模拟只用一个余震波形,但大多数情况是模拟的主震记录谱(0.6~20Hz)、峰值加速度以及持续时间与观测的强运动记录比较符合。这种一致性表明:主层的场地响应在加速度约0.3g以内保持基本线性特征。求和余震记录表明具有和主震记录一样的依赖于场地的f_(max)值。因此,f_(max)是场地效应,不是主破裂过程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林蓉辉 《地震研究》1999,22(4):419-427
云南是中国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省份之一。在1995年7月于1996年2月的7个月期间,接连发生了3次大地震,它们是,1995年7月12日孟连地震(M=7.3);1995年10月24日武定地震(M≡6.5),和1996年2月3日丽江地震(M≡7.0)。本在对上述3次地震作简单介绍的同时,将重点强调孟连地震的短临预报及社会响应能力。孟连地震是一次前震-主震-余震型地震,发震时刻为1995年7月12日0  相似文献   

4.
通过远震记录SH波位移脉冲的二阶矩的计算,得到了1988年澜沧地震(MS=7.6)震源扩展参数.采用最小二乘原理反演了震源过程的持续时间T、断层长度L和方向性参数D,并得到T=11.77s、D=15.05km·s、L=70.94km.结果表明,1988年澜沧地震为对称双侧破裂,两侧破裂长度均为35km.结合余震分布分析表明,在两个主震破裂区的连接部位存在着一个主震时未破裂的区域.由于主震时的位错,应变将重新调整.连接部位具有足够的强度,以储存可以激发较大余震的应变能  相似文献   

5.
东地中海地区最近3次强震的余震衰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东地中海地区最近3次强城的余震序列进行了研究。这3次强震分别是:1995年11月22日Mw=7.1地震、1993年8月3日ML=5.8地震和1996年10月9日MW=6.8地震。前两次地震发生在亚喀巴湾,最后一次发生在塞浦路斯西南海岸的近岸。修正的大森公式对所有事件余震活动的衰减都给出了很好的拟合。亚喀巴湾两个序列的p值相对较低(1993年,p=0.90;1995年,p=0.75),这反映了余震  相似文献   

6.
丽江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发震应力场和破裂特征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丽江7.0级地震震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空间分布的复杂地区,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优势方位为南南东。震区位于可能受到多种构造动力源作用的特定构造运动环境中。获得了主震和22个ML≥4.0级余震的震源机制P波初动解,分析表明,主震发震应力场为北3°东,与震区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优势方位有一个小角度的偏差。主震的发震应力不仅有水平应力的作用,同时还有显的垂直应力的作用。在余震序列发展中震区呈现出  相似文献   

7.
鄞县ML3.9和ML4.7地震的震源参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3年2月26日和1994年9月7日在浙江宁波鄞县发生了ML3.0和ML4.7地震。本文使用华东地区部分台站的地震记录资料给出了这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和震源参数。其主要结果是:该区的主压应力方向约为北东60°;3.0级地震的破裂方向为SSW,破裂速度为2.7km/s,破裂尺度为0.39km;4.7级地震的破裂方向为NWW,破裂速度为2.3km/s,破裂尺度为0.41km。  相似文献   

8.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兰州台记录的短周期垂直向直达P波数字地震资料,通过频谱分析的方法,测定了1995年7月22日永登Ms=5.8地震前后发生在该区的33个小震的震源参数及介质品质因子Q值。研究区域内介质品质因子Q=55-109,前震平均值为93,余震平均值为74;应力降△σ=(1.32-41.41)*10^5Pa,前震平均值为3.31*10^5Pa,余震平均值为13.64*10^5Pa;地震矩M0  相似文献   

9.
丽江7.0级地震的余震震源参数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从PDR-2数字化近源(6.2km≤△≤42km)台网记录的丽江余震中初选了74个地震,初定了震中位置,震中方位角。用相应的台网数据处理技术,研究了丽江地震序列的体波谱。对震级2.5≤M≤5.7、地震矩21.40≤longM0≤23.28的地震,得出了丽江地区地震系列的震源参数;以及P波、S波的logM0与Md的关系式分别为:logM0^p=0.62Md+19.93;logM0^s=0.59M  相似文献   

10.
新丰江ML4.9级地震序列的波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广东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记录到的新丰江ML4.9级地震及前后小地震的波形资料作了频谱分析,结果表明,主震前,新丰江地区小震的纵、横波位移谱的拐角频率比值fc(P)/fc(S)为1.51左右;主震后下降到1.3左右;新丰江地区小震的纵、横波位移谱的拐角频率比的统计平均值为1.41。同时还测定了前、余震系列的应力降、地震矩、震源尺度及平均位错等震源参数。  相似文献   

11.
用灰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主震Ms≥6.0级地震序列类型的早期识别,主要对第一个强震后2天内地震序列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3次大震(Ms≥7.0)后1天和2天震型在关联识别正确率均为0.77(表1)36次强震(6.0≤Ms〈7.0)的均为0.83(表2,表3)。由此表明,灰关联分析方法是早期识别地震序列类型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震源破裂类型的划分及预报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立德 《华南地震》1998,18(3):10-15
对地表有反映震源破裂方式构造形迹的强震,提出按倾向滑动分量(S1)与走向滑动分量(S2)的比值r(r=S1/S2)大小的分类原则,命名时次要成份在前,主要成份在后,研究还表明,不同震源破裂类型,其中短期前兆特征无明显区别。对M≥7.5级大震余震序列的研究表明,最大余震强度、主震与最大余震震级差以及Ms≥5.0级地震累计频次等方面,与震源破裂方式有关。一般是走滑型破裂最大余震的强度小,与主震震级差大  相似文献   

13.
由速度谱测定微震的地震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K.Aki(1980)提出的ω平方、常应力参数谱衰减模式.研究了地面运动速度谱衰减的带宽效应,导出了用速度谱直接估算地震矩M0的新方法。利用中日合作在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区的洱源、脉地、松桂三个地区新获得的三次微震群序列数字化记录资料,通过不同参数Q值和△σ值的计算比较,选取Q=300,△σ=1.0MPa作为测定的参数值,计算了P波和S波速度谱的理论量板,并且与实际观测点的低频速度谱值相比较,用这样的方法测定了三次震群序列的地震矩M0和震源参数。结果给出,在震级为1.0~2.5级的范围内,地震矩M0=10(10)~10(13)(N·m),震源破裂半径a=70~200(m),P波和S波的拐角频率比f(op)/f(os)=1.58。用P波或S波三分量的速度谱值测定的地震矩比较一致,以及在相同震级范围内,用速度谱方法测定的结果与其它方法测定的结果也基本一致。本文提出的速度谱测地震矩的方法是一种简便实用的方法,当地震矩和观测低频谱值(如f=1.0HZ)已知时,可通过查函数表值快速测定M0值。  相似文献   

14.
充分展示了NS,K,R,M等值线图的预测效能。这种图定量、直观。利用他捕捉到了一些有效的前兆现象,其中最主要的是:①MS≥7.0地震前3年震中附近ML≥3.5地震频数显著增加;②MS≥7.0地震前1年研究区ML≥2.0地震频数降半;③MS≥6.0地震后地震活动数年不衰的地区是未来MS≥7.0地震发生的可能地点;④孟连—普洱及其附近地区余震中心偏离主震震中逼近未来强震震中;⑤普洱地区地震活动性低,次年发生MS≥6.0地震的可能性较小。文中用广义地震成核模型对现象①进行了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15.
利用1次中强以上地震(M0≥4.7)发生后前6天地震序列的资料,对未来半年内是否可能发生相当(M=M0±0.3)或更大的地震进行模糊聚类分析.根据36个初选问题的Wallen评分,精选出13项能突出表现地震序列的特征参数作为指标.应用模糊聚类的FCM算法对地震序列进行分类,Ⅰ类为M0级中强震后6个月内还有震级为M≥M0-0.3级的地震发生;Ⅱ类为M0级中强震后6个月内无相当或更大的地震。以中国大陆地区1966年以来的48次M0≥4.7级中强震序列资料建立震后判别模型,然后对近期发生的8次强震序列进行了外推检验。  相似文献   

16.
1992年6月28日大贝尔地震宽频记录的分析:多震源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月28日大贝尔地震发生于15:05:21格林尼(GMT)。该地震被认为是早些时间MW=7.3的兰斯地震的余震。从所有余震的位置和工周期震源研究看一 向北东方向传播的,然而,地表没有发现破裂,由强震和TERRAscope数据所确定的主震位置相互一致,并且没有位于假设的断层面上。此我,对TERRAscope台阵中得到的记录进行的方向性分析表明,显著的短周期和长周期能量沿假定的相对断层向北西方向传播2  相似文献   

17.
一种计算中小地震地震矩的简易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B.A.Bolt博士得到一个关系式出发,采用一种新的量值转换方法,能够较方便地求得各中小地震的地震矩;并且利用江苏地区的DD-1地震仪的模拟记录资料,得到了江苏及其邻近地区1.0≤ML≤4.0的中小地震的地震矩M0(单位为10^07N·m)与震级ML的统计关系式:logM0=(1.76±0.11)ML+(15.59±0.28)。  相似文献   

18.
2021年5月21日云南大理州漾濞县发生了MS6.4 地震.我们利用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首先采用多点源地震矩张量反演方法确定了漾濞地震序列中 3 次MS≥5.0地震的矩心矩张量解,分析研究了地震矩释放的最佳模型;然后对序列中较大地震进行了绝对定位,结合余震序列重新定位结果研究了地震矩心在断层面上的位置.结果显示MS5.6 前震可用2 点源模型模拟,矩震级分别为MW 5.3、MW5.1,矩心时间相隔约30 s,矩心位置相距约 2 km.MS 6.4 主震可用单点源模型模拟,矩心与起始破裂点平面距离约 5 km.前震和主震的矩心均位于地表以下 6 km处,矩心与起始破裂点的位置关系显示两地震向南东方向单侧破裂,断层以"前震-主震"型地震序列典型的"撤退式"方式破裂,MS5.6 前震的发生降低了断层面的抗剪强度,从而发生了更大的MS6.4 主震.MS5.2余震可用单点源模型模拟,起始破裂点与矩心空间位置相近,在地表以下约 10 km处.余震区构造应力场反演结果显示漾濞 6.4级地震序列属于区域应力场触发的地震活动,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符合走滑断裂伴生的负花状构造系统内部断裂的运动特征,余震的空间分布图像显示花状构造系统内部的两条断裂发生了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19.
晚期强余震往往会对曾经历过主震破坏后重建的地区再次遭受预想不到的损失,许多研究者对此已做了大量的工作。本文在较系统地整理了1800年以来中国大陆(除深震以外)7.0级以上的主震及其6.0级以上的强余震资料,同时补充了东部(105°E以东)地区6.0级以上的主震及其5.0级以上的强余震资料,共获得93次主震及其有序列的完整资料。在此基础上初步获得了中国大陆主震后10年内强余震活动的部分统计特征:(1)主震后10年内有强余震的占总数。(2)主余震型地震超过总数。(3)8级主震没有震群型地震。(4)在主震后1月内发生的强余震超过强余震总数。(5)强余震累计频数随时间衰减很快。鉴于目前尚无较好地判定一次强震或大地震后,震源区是否有可能发生晚期或特晚期强余震的方法。本文初步尝试利用主震后1个月内的资料作为指标,运用推广的贝叶斯公式,使用了该公式推导出的概率法和概率计数法,对主震后2月—10年期间(同时提出三个时间段:2—12月,2月—4年,2月—10年)是否会发生强余震的类型作出判断。然而对Bayes方法的效果又将建立模型用的93次完整的主震及序列资料,作为内符检验的样本,内符检验的正确率为80%以上。同时内符检验的  相似文献   

20.
地震视应力及其物理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NEIC宽频带地震辐射能量目录和哈佛CMT目录,给出全球震级大于5.5级的有能量记录的地震资料进行统计研究。首先,拟合得到全球浅源地震和不同类型地震平均视应力的大小和范围,验证了前人得到的“走滑型视应力大于倾滑型视应力”的结论;其次,对折合能量和地震矩关系分析得到:正断层型地震的折合能量随着地震矩增大而减小,而对于走滑型和逆冲型地震未得到前人给出的明确结论;对主震视应力和余震视应力的分析比较表明,它们在量值上没有规律性,必须要结合实际的地震事件,才能反映出它们之间大小关系的真正物理内涵,因为不同的主震可能对震源区的应力场有不同的影响——造成震源区应力场的应力集中(障碍体模式),大部分余震的视应力高于主震视应力;或使应力场更加均匀(凹凸体模式),大部分余震视应力低于主震视应力。这些结论对地震震源理论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