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行撤市(县)设区,将大城市或者中心城市周边的县或者县级市改设为大城市的市辖区,变更它们的隶属关系,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行政区划调整比较频繁的行政区划管理行为之一,成为我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变更的一大热点。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区划格局演变与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朱建华  陈田  王开泳  戚伟 《地理研究》2015,34(2):247-258
行政区划变更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也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主要分析了1978年以来35年间中国县级以上各类型行政区的数量变化,根据变化特征和规律划分出四个发展阶段,阐述了各个阶段行政区划空间格局的发展变化,总结了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五种主要模式:建制变更、行政区拆分、行政区合并、建制升格以及新设立行政区。行政区划格局的演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城镇化进程、中心城市的空间拓展、人口的集聚与增长、交通和通讯条件的改善以及政策因素都是行政区划格局演变的重要驱动力。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应该加强中国行政区划时空格局演变和驱动力分析,以期为中国未来的行政区划调整和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指导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统计表  相似文献   

4.
行政区划是国家治理体系和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也是中央政府统治和管理全国各地的有效手段,是事关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就"行政区划本身也是一种重要资源"的论断进行多视角的分析,提出"行政区划资源论"这一全新的理论解读。分别从空间、权力、行政和政策角度探讨行政区划的资源属性,并从行政资源的空间配置、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权力资源的空间整合、空间资源的优化重组和政策资源的空间载体等多个角度剖析行政区划的资源效应,最后提出应当将"行政区划资源论"这一新论断积极应用至主体功能区规划、空间规划、空间治理体系建设等实践领域,完善目前行政区划设置和调整的思路与要求,建立健全与国家发展战略及综合配套改革相适应的行政区划体系和管理框架。  相似文献   

5.
“行政区划本身也是一种重要资源”的理论创新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开泳  陈田  刘毅 《地理研究》2019,38(2):195-206
行政区划是国家治理体系和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也是中央政府统治和管理全国各地的有效手段,是事关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就“行政区划本身也是一种重要资源”的论断进行多视角的分析,提出“行政区划资源论”这一全新的理论解读。分别从空间、权力、行政和政策角度探讨行政区划的资源属性,并从行政资源的空间配置、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权力资源的空间整合、空间资源的优化重组和政策资源的空间载体等多个角度剖析行政区划的资源效应,最后提出应当将“行政区划资源论”这一新论断积极应用至主体功能区规划、空间规划、空间治理体系建设等实践领域,完善目前行政区划设置和调整的思路与要求,建立健全与国家发展战略及综合配套改革相适应的行政区划体系和管理框架。  相似文献   

6.
准行政区划的理论框架与研究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丰龙  刘云刚 《地理科学》2021,41(7):1149-1157
行政区划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行政区划指国家划定的正式的行政管理区域,广义的则指一切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区域,包括一些未被列入正式行政区划体系而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准行政区划。准行政区划为中国统一的行政管理提供了因地制宜和灵活多变的政策工具,很多还逐步发展为正式的行政区划。然而,目前对准行政区划的研究较少、重视不够。为此,结合古今典型的准行政区划案例,对准行政区划概念和类型进行了科学界定和系统归纳,划分次行政区划、虚行政区划和半行政区划3种类型;基于政治地理学中的尺度和领域等理论,构建了理解准行政区划形成演变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准行政区划研究的若干议题。  相似文献   

7.
空间依赖与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的新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划是区域国土开发和空间优化布局的基础。从克服现有行政区划对区域发展限制作用的角度出发,采用最大P区域问题的区划方法对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重新进行区划,新区划以现有行政区划为基准,重在体现区域内部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依赖性。结果表明:黔西南州、文山州和百色市70%以上的区域单元仍然与其行政区划的区域单元是一致的,而其余30%的区域单元则来源于其邻居区域。说明黔西南区域、百色区域和文山区域所包含的区域单元均跨越了现有行政区划的省际边界,区域单元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空间依赖性。这一区划结果可以为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国土空间优化和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行政区划属于上层建筑,是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区划设置成功与否,对推动和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检验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的成败,必须看它是否能够适应时代要求,是否能够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是否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江苏省近年的行政区划调整,用成功的事实充分说明了合理的行政区划调整,必将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县级行政区在中国行政区划中起着承上(省)启下(乡、镇)的作用,其行政区划调整关系到国家行政管理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方面.在统计分析四川省建国以来县级行政区划调整的基础上,将四川省建国以来县级行政区划调整划分为4个阶段,进而分析和探讨了调整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县级行政区划调整中存在问题提出了对四川省未来县级行政区划调整的对策:加强县级行政区划调整的科学研究;制定县级行政区的合理分区标准;强化行政区划的行政管理职能;调整和逐步规范县级行政区边界、行政中心位置和行政区名称.  相似文献   

10.
充分认识加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规划工作的重要性行政区划是事关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乡镇作为农村地区的基层行政区划单位,是国家行政区划的重要基础。乡镇、街道直接面向基层,承担着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其行政区划的设置和组织是否合理,关系到政府的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关系到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近年来,经省政府批准,各地进行了一些必要的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对于合理  相似文献   

11.
中国行政区划调整的尺度政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丰龙  刘云刚 《地理学报》2019,74(10):2136-2146
行政区划调整是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但目前相关理论研究仍显不足。本文借助“尺度政治”理论,尝试对行政区划调整的诸多类型进行理论化梳理。具体而言,行政区划调整主要涉及行政等级变更、领域幅员调整、区划类型更替3种类型;从尺度政治视角出发,行政区划调整可以理解为行政区划的尺度生产和权力的尺度修复两大过程,其中涉及各种形式的尺度上推、尺度下推和尺度更替。基于这些尺度特征,本文探讨了行政区划调整的尺度重构和尺度政治的综合性、动态性和辩证性。本研究对于深化行政区划及尺度政治的理论研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行政区划作为上层建筑,是把国家权益和政府职能合理配置于各级地方的空间基础,是协调区域利益格局的法理路径,也是有效管理和治理地方事务的重要举措,它是关系到国家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的大政。近年,中国行政区划变动较为频繁,处于相对的波峰时期,基于行政区划战略的重要性及现实需要的紧迫性,综述有关国内外行政区划的调整,对中国行政区划体制改革与调整具有重大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吴建民  丁疆辉 《热带地理》2018,38(6):799-809
系统地梳理了2000—2016年中国县级行政区划调整的631个案例,归纳了县级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类型,包括撤县(市)设区、撤县设市、行政区合并、增设行政区、边界调整、隶属变更和建制升格7类,发现各种类型变更的背后都隐含着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和特定的需求。详细分析了县级行政区划调整数量和类型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具有时间上集中和空间上聚集相结合的特点,随着不同时期国家或区域发展的战略导向不同,县级行政区划调整的构成和指向会随之发生变化;县级行政区划变更有着明显区域差别,经济发达和城镇化发育较高的地区是调整重点,城镇化导向突出;县级行政区划较多的省份变更频繁,减少了县和县级市数量;注重了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行政区划变革,有利于促进民族和边疆地区发展。立足于空间治理,认为县级行政区划调整和优化基本上围绕城镇化、区域发展、边疆治理和民族地区发展等战略的要求展开,代表了未来调整的趋向。  相似文献   

14.
赵梓渝  杨冉  魏冶  庞瑞秋  王士君 《地理科学》2018,38(9):1439-1448
基于中国337个地级及以上行政区划间人口省际流动数据,对人口流动重力模型代理变量的回归系数进行实证推算。结论包括:① 在地级行政单元研究精度下,中国人口流动重力模型代理变量的回归系数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及难以预期的作用效应,因此研究精度的提升将加剧空间交互模型构建的复杂程度,同时假定重力模型回归系数的空间均质性将导致模拟结果空间差异趋势的收敛;② 中国人口省际流动距离衰减系数为1.975,337个地级及以上行政区划距离衰减系数值域为0.434~4.438。研究所展示的各省该系数值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结果为今后模型应用提供了基础参考数据;③ 地级行政单元下的距离衰减系数存在空间异质性与梯度特征,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北沿疆、新疆和珠三角地区,低值区主要位于中国中部和西南地区。结合以往研究成果比较,中国人口省际流动的空间衰减特征与铁路客运网络的可达性格局存在一定程度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乡镇等基层政权和村居等自治组织是国家治理单元,对于理顺中央—地方关系、提升基层服务水平等具有重要意义。乡镇属于正式的基层行政区划,村和社区等则可以被视作准行政区划。然而,现有研究很少意识到诸多基层治理单元的准行政区划属性,忽略了基层准行政区划的形成过程及其与正式行政区划之间的冲突。为此,论文以海南省国营农场改制中新设立的“居”为例,从层级、幅员、边界3个维度分析基层准政区设置的逻辑和面临的挑战。研究发现,“居”是海南省农垦集团化、农场公司化和农场社会职能属地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类典型的基层准行政区划,其行政级别介于社区和镇之间,主要通过政府授权和购买服务等方式行使基层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居”的准行政区划性质导致其与正式的行政区划(尤其是镇)之间存在层级、幅员和边界上错综复杂的关系,容易导致管理人员晋升通道不畅和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主体缺位等问题,“居”与所属镇和所服务农场公司之间也容易围绕行政管理功能和公共服务供给的属地边界产生争端。研究结果对增进理解单位和国有企业转制、探索基层(准)行政区划的设置和优化路径、深化对准政区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赵逸才  王开泳  华林甫  王甫园 《地理学报》2022,77(12):2972-2990
行政区划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分析清代县级行政区划调整的时空变动格局和影响因素,能更好地借鉴和发挥行政区划设置在国家与地方治理中的支撑作用。综合梳理国家清史纂修工程《清史·地理志》的考证结果,参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档案、《清实录》《清会典》《大清一统志》以及清代地方志等历史文献,全面分析1683—1911年中国县级行政区划的时空变动过程与演变规律。研究表明:① 清代县级行政区划主要有9类调整模式,以自下而上的申报调整为主,关键是总督和巡抚的提议权,督抚体制是行政区划调整推进的制度保障;② 行政区划调整的频次受最高统治者的治理理念影响较大,波动明显,雍正朝是清代行政区划调整的绝对高峰期,光绪和宣统两朝是一个相对高峰期,道光、咸丰到同治时期调整最少;③ 县级行政区划的调整以新设最多,其次为改隶和析分,同级变更和合并是频次较少的两类调整;④ 升级、迁治、裁撤、新设4类调整在清代23个省的分布范围较广泛、各省域分布较为广泛均衡,变更专名、合并、改隶、同级变更4类调整的分布范围集中于直隶、河南、山西等省;⑤ 清代县级行政区划调整格局的形成与演化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治安全和统治方便是决定性因素,总体上体现出层级明确、权责明晰、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国家治理理念。  相似文献   

17.
王开泳  王甫园  陈田 《地理学报》2019,74(12):2495-2510
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尚缺少系统的理论解释和方法测度。为了深入地探究行政区划设置和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本文提出并界定了政区位势理论,构建了政区位势的测度模型,并以重庆市为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认为:① 政区位势是由位能(行政区地域生产要素的配置能力)和势能(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级别的竞争力)构成的概念,行政区划调整可以改变一个地区的政区位势,从而改变其发展的动力和路径;② 由土地管辖权、人力资本水平、固定资产投资能力、财政分权度和行政分权度等变量构成的重庆市政区位势测度模型可以反映重庆市行政区划调整给其政区位势带来的变化;③ 实证检验得出政区位势提升对地方经济绩效提高有显著的正向影响;④ 科学合理地行政区划调整有助于该地区整合要素资源,优化行政管理幅度,提升其政区位势,进而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政区位势理论和模型对于行政区划调整的区域效应具有较好的解释力,为各地区行政区划调整规划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也可作为行政区划调整效应评估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行政区划调整对城镇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州、佛山、惠州和汕头为例,通过主因子分析法对其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指出行政区划调整使城市发展普遍存在调整振荡期,并对不同经济类型的城市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多元影响。认为城市的结构状况和城市系统发育水平直接影响行政区划调整的效果,发达地区的强中心型城市(如广州)适宜撤市(县)设区,发达地区的弱中心型城市(如佛山)行政区划适宜有序调整,次发达地区的弱中心型城市(如惠州)和一般发展水平地区的强中心型城市(如汕头)应暂缓行政区划调整。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单一制国家结构,行政管理采取隶属性质的层级式行政区划方式。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各州采取相对独立的地方政府模式进行管理。中国行政区划单位和美国地方政府单位在内涵上有很大不同,我国现行行政区划名称的英译存在一些误解和误译,如果对此没有充分认识,容易导致翻译和跨文化交际失误。论文通过对中国行政区划单位和美国地方政府单位进行对比,旨在揭示它们之间存在的实质性差异以及名称上的可译性限度。  相似文献   

20.
张晋光 《地理研究》2014,33(2):401-401
2009年,费时多年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隋代卷)》终于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最初由复旦大学周振鹤先生发起,邀南京师范大学施和金教授担任隋代部分的写作,作者先据以前校隋书地理志的经验,将州郡县大致情况列出,然后逐州、逐郡、逐县考证,并绘制了多幅图表。全书分隋代行政区划变迁过程和隋代行政区划沿革考证上、下二编,对隋代历年行政区划的沿革和190郡及所属县作了详细叙述和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