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地下水人工补给研究现状与前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张学真 《地下水》2005,27(1):25-28,66
论述了国内外有关地下水人工补给研究工作的发展历程、理论研究、方法技术及工程应用,在此基础上,指出地下水人工补给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出了地下水人工补给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关于地下水人工补给的研究现状,本文从理论研究、方法技术及工程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归纳和总结;比较了国内外研究工作的新进展。通过分析表明,地下水人工补给在理论及其定量计算方法上的缺陷制约了其工程应用。结合当前研究的新进展,指出了地下水人工补给研究和工程应用领域存在的其他重要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出了地下水人工补给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的方向和任务。   相似文献   

3.
人工补给地下水工程规划与补给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园 《地下水》1990,12(1):54-58
一、人工补给地下水工程规划人工补给地下水工程规划,要把地面工程布局和地下水的运动结合起来考虑。埋藏于地下的不同深度的沙带,是不同时代的古河道遗迹,它们是地下水运动的主要通路。因此,查明古河道及其底板与上部复盖物的分布状况和岩性,是平原地区地下水开发及人工补给工程建设必须做的基本工作。古河道带分布状况的调查、勘探和研究有许多方法:(1) 整理以前打井的地质剖面资料。编绘综合水文地质图。(2) 用地面物探法探寻古河道带。(3) 用远红外线航测图片辩识古河道带分布。几种方法可互相参照和补充修正。  相似文献   

4.
为了有效提升大清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水位,亟需在此区域开展地下水人工补给工程,并确定合理的建设位置及有效的补给方式。首先基于研究区可利用补给水源、地下水位、地表高程、地表坡度及与河道距离5个指标的分布特征,构建地下水补给潜力评价体系,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对研究区进行了地下水人工补给潜力区划;然后在此评价体系基础上,在典型人工补给高潜力区进一步开展系列野外现场试验,探讨适宜可行的地下水人工补给方式。结果表明:研究区西北部及南部河道附近区域开展人工补给工程潜力较高,而中部、北部及西南部远离河道的区域潜力较低。高潜力区——白沟引河地段包气带及含水层渗透性良好,整体渗透系数均在5 m/d左右或更高,适宜地表补给,但河床渗透性较差,渗透系数基本在0.01~0.09 m/d间,若通过河道补给需配合清淤等措施。其中,在上游及中游沿岸适宜将河道水通过生态水渠引至修建的地表入渗池或借助天然渗坑内入渗补给,在中下游沿岸区域适宜将补给水进行严格的水处理后采用井灌方式补给,在白沟引河中下游河道适宜修建拦水坝,利用河道进行入渗补给。  相似文献   

5.
潜水人工补给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增加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对潜水人工补给方法进行了创新。在分析地下滴灌技术、地下水人工补给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地下暗管式人工补给系统的具体思路,给出了稳定下渗状态下系统补给量的估算方法;并基于台兰河地下水库实际水文地质条件,计算了修建10 km入渗暗管时系统的补给量。对建设地下暗管式人工补给系统的优缺点、适用条件及其各构筑物的结构设计原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地下暗管式人工补给系统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表层土壤的含水量及陆面蒸发损失;同时,10 km入渗暗管仅从当年11月至翌年2月入渗水量便可达约220万m3,这可为地下水库人工补给提供有力保障。总之,地下暗管式人工补给系统是水资源高效利用的一种创新模式,对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保障地区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首次地下水人工补给学术讨论会,于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三日至九日在北京举行。 地下水人工补给,是水文地质科学的一个新领域,在我国的发展只有十几年的历史。初期,主要是为了控制地面沉降和地下储冷的目的在上海市开展起来的。以后北京、天津、西安、南昌等城市相继开展地下水“冬灌夏用”已在工厂的车间空调压温方面发挥了作用。此外,在石家庄、新乡、聊城等地区都先后进行过人工引渗补给浅层地下水的试验,收  相似文献   

7.
针对干旱区山前倾斜平原地层透水能力强、地下水埋深大、补给水源水质普遍较好、泥沙含量高等特点,对渠道渗漏补给能力进行实验研究,寻求适合干旱区特点的快速高效、经济可行并且能够长期运行的地下水人工补给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引水渠道采用下部混凝土板防渗、上部干砌石防渗以增加渠道渗漏量的人工补给地下水方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地下水人工补给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一、国外概述近二十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由于工农业用水量迅速增加,地下水的天然资源已日渐匮缺,并产生了一系列相应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因此,目前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地下水人工补给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并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如许多国家把地下水人工补给作为恢复  相似文献   

9.
华北平原地下水人工补给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下水人工补给是防止地下水资源持续匮乏、维护地下水系统活力的重要举措.在华北地区,按照水文地质条件、补给水源条件、地下水环境问题等的不同,组合筛选出五大代表性区域:山前浅层超采区、中东部平原深层超采区、山东半岛滨海海水入侵区、农业灌溉区和城市地区.针对不同区域,分别阐述了储水空间条件、补给水源条件及实施人工补给的首要目...  相似文献   

10.
人工补给地下水在干旱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人工补给地点选择的是否合理,对地下水人工补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乌鲁木齐河流域乌拉泊洼地为研究区,在分析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选择了地形坡度、土壤类型、含水层介质、地下水位埋深以及饱和含水层的渗透系数等5个指标,在开展各指标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运用GIS技术,探索性定性-半定量的开展了人工补给地下水地点的适宜性评价并进行了初步的验证。该项研究可为人工补给地下水区域地点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