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地震发生的时刻,地壳就像一个冰壳一样,遭受着龟裂和移动,这显然是一种非线性的现象。本文的目的在于揭示非线性的地球动力学正在朝向地核流体动力学状态过渡的问题,后者在大时间尺度上是线性的。  相似文献   

2.
祁云枝 《地球》2022,(2):70-74
<正>刺啦一声,他像往常一样撕开一封信。他的桌面上,每天总是有好几封信躺在那里,等待他的阅读和批示。好像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他分明看到无数细小的颗粒从信封里呼啦啦跃起,阳光斜斜地照在桌面上,也照在四处奔跑的白色微粒上。它们如尘埃一样细小,一阵撕扯的风,就让它们欢快地运动起来。他闻到了特别的气味,那不是办公室平日里的味道。显然,一些粉末已抵达他的鼻腔,甚至尾随呼吸抵达了肺部,在那里安营扎寨。  相似文献   

3.
地学书签     
《地球》2012,(6):89-89
板果龙板果龙是一种巨大的海生蜥蜴,它凭借长身体和纤细的尾巴能像蛇一样在水中游泳,长有宽大有蹼的脚掌。它的尖利的牙齿可以用来捉鱼和鱿鱼吃。长而有力的垂直扁平的尾巴推动板果龙在水中象蛇一样游动,鳍状肢控制游泳方向。一些化石标本有较厚的耳膜,它可能允许这种海中怪物进入深水追逐鱼儿。板果龙是一种中型沧龙,有着长而窄的下巴和尖锐锋利的牙齿。这种水生蜥蜴能长到7米长,在白垩纪晚期它们漫游在浅海里寻找小鱼和鱿鱼。在食物方面,板果龙比它们更大更凶残的亲戚海王龙更挑剔,后者是一  相似文献   

4.
贾飞龙 《地球》2013,(10):66-69
“豹子很危险,但我照样跟它玩……鳄鱼心里只装着一件氧吃……长颈鹿安详地朝我走来……野生动物就像我家里人一样……”  相似文献   

5.
夏威夷群岛之一的一座海底火山的一侧已发现向海洋发生了滑坡。尽管只监测到几厘米的位移,但可能预示着一次巨型滑坡即将来临。眼见为实。尤其对于地球科学家们,这句话的分量更非同一般,因为能“看见”的事件实在太少。地质记录表明山脉不断被建造,又不断被冲刷进海洋;整个大洋盆地像一扇门一样开开闭闭;全球表面多次被1英  相似文献   

6.
初生的地球     
王雯 《地球》2009,(1):13-13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地球诞生的方式有过种种猜测和推测。中国古代就有著名的盘古开天辟地之神话:在还没有天和地以前,宇宙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像一个大鸡蛋。在这“鸡蛋”里有个叫盘古的人,他沉睡着,一天天地成长着。有一天,他醒来了,睁开眼一看,什么东西也看不见,就顺手抓起一把大板斧。用力劈去,只听到一声巨响,这个“鸡蛋”壳裂开了。这时,一些轻而清的东西慢慢散开上升。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西藏中、北部壳、幔导电性结构,讨论高原中、北部岩石圈热状态,1998年和1999年(INDEPTH(Ⅲ) MT)在西藏中、北部完成了德庆—龙尾错(500线)和那曲—格尔木(600线)超宽频带大地电磁深探测剖面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西藏中、北部以昆仑山断裂为界,其南北壳、幔电性结构有很大差异.昆仑山断裂以北地壳和上地幔为高阻区.而昆仑山以南,地壳和上地幔的导电性有明显的分层结构:地壳上部以不连续的高阻体为主,夹有局部低阻异常体,沿南北方向上地壳的电性结构复杂,具有不连续、分块的特点;但中、下地壳为大范围的高导异常区,区内发育有大规模、不相连续、产状各异的高导体,其电阻率均小于4Ωm;在班公—怒江和金沙江缝合带之下,壳内高导体都具有向上地幔延伸的趋势,存在连通壳、幔的低阻通道.根据西藏高原中、北部壳、幔电性结构的研究推断:如同藏南一样,这里也普遍存在部分熔融体和热流体,它们的成因主要与班公—怒江和金沙江缝合带的壳-幔热交换、热活动有关,这是两期形成的壳-幔热交换通道.其中,班公—怒江缝合带的壳-幔热交换通道形成时间比金沙江缝合带早.因此,研究区壳、幔的热活动是从南边和西边开始,向北、向东扩展,导致现今西藏中、北部地壳和上地幔的热流分布由西向东、由南向北增大.  相似文献   

8.
七十年代以来,板块构造理论从海洋研究引进到大陆以后,对板内地震震级增大等原因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但是,由于陆壳与过渡壳、洋壳之间差别较大(表一),演变过程不一样,地震形成的机制不同,板内地震震级增大的原因至今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1.短距离内举头望去,某人无意中正在模仿你的动作。跟你一样身体左倾,像你一样深坐在椅子里,一样幅度地跷着二郎腿,托着腮……内心有亲密感的人,通常互相模仿。  相似文献   

10.
依据穿过巴颜喀拉地块的北部、秦岭地块、祁连地块、海原弧形构造区和鄂尔多斯地块的玛沁-兰州-靖边人工地震剖面的P波、S波的速度结构和泊松比结构,对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壳组成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动力学过程. 首先,系统地归纳总结出一套将地震测深得到的原位P波速度校正到实验室温压条件下波速的具体可行的方法,利用大地热流值求取地壳不同深度的温度是该方法的关键. 然后,将上述剖面的原位P波速度校正到600 MPa和室温条件下,结合泊松比与相同温压条件下的实验室岩石波速测量结果进行对比,确定研究区的岩性组成. 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平均P波校正波速为6.43 km/s,地壳整体像上地壳一样呈酸性. 巴颜喀拉地块和秦岭地块南部的下地壳底部缺失校正速度Vp>6.9 km/s的基性岩,下地壳中酸性互层,下地壳整体呈酸性. 其他地块下地壳底部有2~10 km厚的校正速度Vp>6.9 km/s的基性岩,下地壳整体呈中性. 最后,根据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结构和组成的研究成果,支持地壳增厚主要发生在下地壳的观点;提出巴颜喀拉地块和秦岭地块南部曾发生过下地壳拆沉作用,并导致高原的加速隆升.  相似文献   

11.
张家口-渤海断裂带西缘壳幔过渡带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复杂性系数、频谱分析和小波变换方法处理了穿过张家口—渤海断裂带西缘的地震测深剖面的Pm波形资料,研究不同构造单元壳幔过渡带的多参数特征以及它们在岩石圈构造演化中的意义. 结果表明: 不同构造单元Pm波的复杂性系数和频谱特征有较大差异,内蒙地轴复杂性系数小,莫霍面具有明显的一级间断面特征,怀安—张北位于张家口—渤海断裂带的西缘,该区域Pm波复杂性系数大并且频谱为多极值,Moho面为复杂的壳幔过渡带. 利用小波分析和反射率理论地震图得到该壳幔过渡带由2~3层组成,总厚度约为6~9km,最大厚度位于怀安盆地下方. 该壳幔过渡带是大陆裂谷环境中底侵作用的产物,壳幔过渡带的分层特征与该区域中新生代的多期岩浆活动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2.
某些地震与壳内低速层在空间上有密切关系,它们还可能有成因上的密切关系。 壳内低速层可能是由变质水造成的。由于变质水具有大的热能量和体积膨胀能力,当深处某种富集有变质水的隆起,由于产生了某种通道使水逐渐散失时,便会产生本身的降压和使上部地壳增温,这种低压空间与边界压力失掉平衡时,即形成为地震震源。  相似文献   

13.
划分大陆活动地块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它们在地壳结构间的差异。大陆不同地块具有不同的地壳结构特征。这些结构和构造上的不同反映了它们在地壳内部的变形特征和动力过程的差异。文中利用深地震宽角反射 /折射剖面的结果 ,讨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东昆仑巴颜喀拉地块、鄂尔多斯地块和华北地块唐山震区地壳结构的差异。它们分别是变形强烈的活动地块、内部变形小相对稳定的地块和现代发生过强震的活动地块。在地壳结构上它们之间的差别是明显的。这些差异表现在地壳的分层性质、上地壳和下地壳的结构、地壳结构的不均匀尺度、壳 /幔分界的性质、壳内低速层的分布、地壳界面、特别是莫霍面的构造形态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天山上地幔结构及其对壳内构造运动的作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胥颐  刘福田 《地震地质》1998,20(4):118-412
以深部地球物理资料为基础,介绍了天山地震带上地幔的基本结构,讨论了天山不同地区上地幔介质的动力学性质和可能的驱动机制。认为水平挤压形变是造成西天山和天山毗邻西昆仑附近区域上地幔岩石圈缩短和增厚的主要原因;而在中天山和东天山靠近准噶尔盆地南缘一带,除了板块运动造成的水平挤压力之外,上地幔热物质有可能上浮甚至侵入到地壳之中。它们与水平运动一样,对壳内脆性介质的构造活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地壳底部莫霍面附近的低速滑脱层成为震源区深部构造的一个明显标志。此外,自从印度 亚洲大陆碰撞以来,天山部分地区固结冷却的山根有可能在多重挤压变形和小尺度热对流的共同作用下,脱离它们的原有的层位而沉入上地幔  相似文献   

15.
从东非大裂谷说起 我们人类居住的美丽的地球表层,是由各种各样岩石组成的一个薄薄的壳层,它只有几十公里厚,这一层我们平常就称它为地壳。在这里有峭岩陡立的峰峦,有坦荡如砥的平川,有崎岖不平的高原,有激流湍急的峡谷,还有乱石峥嵘的戈壁……,真是气势磅礴,气象万千。  相似文献   

16.
郭昱 《地球》2013,(11):108-109
夕阳下的戈壁滩,连串的沙丘和特有的风蚀地貌,让人有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观感,整个考察队似乎穿越了时空,来到了古代的塞外边陲。其实,我们这支队伍来到这里是要穿越更为遥远的时空,去寻找一个已经迷失几千万年的神秘世界——那个世界是一派水草丰美的景象,远远不像现在这样荒凉,虽然没有人类,也没有现在的很多生灵;但你会看到一群庞大的动物,有的在安静地吃草,有的则像神话传说的恐怖魔兽一样去捕食其他的动物。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在大别造山带东部横穿超高压变质带的一条NNE向剖面大地电磁测深资料的分析解释,获得了关于沿剖面的地壳上地幔二维电性结构,显示北淮阳与大别地块是电性差异显著的构造单元,它们之间的界面与晓天—磨子潭断裂对应;晓天—磨子潭断裂倾向北,在中上地壳层位出现错动解耦现象;从地表向深处可划分出4个主要电性层:地表风化层、中上地壳高阻层、壳内相对高导层以及上地幔层;大别地块内中、上地壳层位以高阻层为主,与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分布区对应,高阻层最厚处在岳西—英山之间;在大别地块内,推测存在燕山期花岗质岩浆活动的通道,它们造成了超高压变质岩的进一步抬升,同时影响了大别地块内存在的壳内相对高导层的分布,壳内相对高导层在层位上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18.
《地球》2016,(4)
正"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3月10日,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用"眼睛"和"生命"为喻,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要保持"一江清水"并不容易,首当其冲的就是黑臭水体问题。近几十年来,黑臭水体的范围和程  相似文献   

19.
大别造山带上部地壳结构的有限差分层析成像   总被引:33,自引:7,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有限差分层析反演方法用于大别造山带人工地震测深剖面上部地壳初至波的走时层析成像,得到这一剖面上部地壳横向不均匀结构图像表明,在南大别地区的超高压变质带发现榴辉岩相岩石,其下方3km深度以内的基底仍具有大陆地壳构造中正常的结晶基底速度(6.00km/s左右);北大别地区在整个上地壳保持正常的速度,而在超高压带下方3km深度以下为6.20-630km/s的相对高速异常区,这一现象可能与超高压变质岩的含量增大有关.同时还表明,南大别和北大别之间至少在上地壳已有明显差异,它们之间的水吼一五河断裂可能是大别造山带内部的主要构造分界线.  相似文献   

20.
苏联乌兹别克斯坦环境保护协会的委员会成员西蒙诺夫作为鸟类学家,经常有机会与鸟禽的行为打交道。于是报道了以下事实:1980年12月11日他全家坐在电视机旁。栖息在他家的鸟禽已经安息。突然,来自世界各国的三百多只鸟在其王国内惶恐不安。它们鸣叫、乱窜、冲撞墙院和笼壁。金刚鹦哥、灰鹦鹉和白头鹦鹉等感到特别恐慌。它们全身打颤、羽毛蓬乱。就在此刻,他们感到了强烈的地震。这就是说,鸟禽也和鱼、蛇、其它动物一样预先感到地震。可能这就是动物地震前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