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浙江中生代地壳具有厚度大,比较成熟的特点。在占太平洋板块对欧亚大陆板块的碰撞等作用下,先后经历了聚敛、剪切(先强烈左旋后右旋)和引张机制,发生了强烈的陆内造山作用。可以分辨出的构造事件,分别称之为印支运动(195Ma前)、兰江运动(155Ma~150Ma前)、闽浙运动(125Ma~120Ma前)、丽水运动(110Ma~105Ma前)和狭义的燕山运动(70Ma前)。总体特点:首先是构造强度愈晚愈弱;其次是均伴有构造格架的变迁,即变格运动。每次构造事件在浙江和华南均保存有构造不整合面,其间的地层亦自称体系。  相似文献   

2.
本义以东海陆架盆地地质调查和勘探开发的实际资料为依据,阐明了东海海底地形、地貌及地质特征;强调了近年来在石油地质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突破及石油勘探中的重要进展。文章分析了东海地层分布及其含油气规律;重点解剖了西湖凹陷及台北坳陷的油气资源富集特征;探讨了东海油气田早期开发利用方案;并指出了其开发的巨大经济价值和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陆西部地区现今的块体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国地壳运动GPS监测网1992~1996年3次复测结果,分析了我国大陆西部地区现今块体运动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印度板块向北推挤是我国西部块体褶皱运动和变形的根源;由於内部次级断块的边界条件和受力方式不同,块体边界和内部构造形变亦具有明显的差异。块体运动主要特点表现为:(1)喜马拉雅向南弯曲的弧形边界东西两端,印度板块推挤运动方向不同,导致了弧前方的亚板块和构造块体的运动方向呈扇形散开;(2)青藏高原主体在南北向缩短、东西向延伸的同时存在着明显向东的物质侧向滑移;(3)重要块体分界带和褶皱带两侧运动矢量的比较表明,阿尔金断裂为左旋走滑,天山、祁连山均呈压性;(4)由设置在不同块体的GPS测站南北向和东西向运动速率及速率的平均值得到的块体运动速率和方向,呈有规则的变化,其变化规律与地质、地球物理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根据苏鲁皖地区1953~1995年多期精密复测水准资料,以及地质地貌构造背景,研究了苏鲁皖地区的地壳垂直运动及郯庐断裂中南段现今的活动特征,获得如下结论:(1)横穿本区的郯庐断裂带的活动直接控制着本区的构造活动;(2)郯庐断裂的活动特征为张压交替;(3)约自1953年开始,苏鲁皖地区地壳运动的演化顺序为张→压→张→压;新的“压”性运动约始于1993年,目前正在加强;(4)郯庐断裂带近期运动性质为左旋走滑;(5)张、压运动并不处于同一方向上(彼此相差约45°)。  相似文献   

5.
中拐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性能受到不同期次构造裂缝控制,裂缝对油气的富集及产能具有重要影 响,研 究 构 造 裂 缝发育特征、形成期次及渗流特征将为有效评价与开发有利储层提供依据。该区主要发育高角度缝和斜交缝,裂缝发育方位包括近EW 向(270°±10°)、NW 向(300°±15°)、NE向(45°±15°)和SN(0°±10°)。利用裂缝充填物成分及切割关系、裂缝充填物包裹体测温和岩石声发射试验等研究结果,结合构造演化历史,认为该区构造裂缝至少可以划 分 为4期:第1期构造裂缝形成于海西构造运动中期,充填物为细粒方解石及绿泥石,包裹体均一温度为75~82℃;古构造应力值为49.6 MPa;第2期构造裂缝形成于海西构造运动晚期,充填物为石膏,包裹体均一温度为92~97℃,古构造应力值为39.9 MPa;第3期构造裂缝形成于印支构造运 动期,充填物主要为较粗粒方解石,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06~112℃,古构造应力值为34.1 MPa;第4期构造裂缝形成于燕山构造 运动期,该期裂缝几乎未充填,古构造应力值为26.5MPa。受现今应力场的影响,近 EW 向裂缝的张开度大、渗透率高,是布置开发井网时优先考虑的方向,随着油田开发,不同组系裂缝渗透性的动态变化各不相同,要及时进行相应的井网调整。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述了岩溶不整合的内涵和研究意义,系统总结了古岩溶不整合的鉴别依据,把组成岩溶体系的改造形态(体)和建造作为主要标志:认为岩溶改造形态(体)有古个体形态标志和组合形态(体)──地形地貌标志,这些形态(体)应有岩溶建造充填或覆盖才有鉴定意义;还认为岩溶建造是确定岩溶不整合的主要依据,与建造同时形成的生物化石及同位素年龄是直接的关键证据:岩溶建造底部建造层中的溶积钙砾岩和溶积钙屑灰岩,两岩石系列中的岩石成因类型、结构构造、层面构造是确定古岩溶不整合面产状、古岩溶水流向的决定性标志;此外,古构造对岩溶和岩溶建造都有一定控制作用,有建造充填、覆盖,也是确定岩溶不整合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甘宁青地区现今构造形变异常与地震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对甘宁青地区大地垂直形变,断层形变和GPS水平形变测量资料的处理分析。结合地质构造和有形变资料积累以来本区域多次中,强地震活动,对本区现今构造形变异常与中强以上地震蕴育的一些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1)甘宁青监测区主要断裂附近构造形变相对强烈;垂直差异运动强度和变形态势随时间演变,水平运动变形呈明显的挤压走滑特征。(2)本区构造形变与地震蕴育的主控应力来自青藏块体持续NE向挤压运动;构造形变和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演化与块体活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动态演化密切相关。(3)区域构造块体边界地带出现的异常隆起与高梯度形变带及显著的断层形变异常,是蕴育中,强震的标志,但地震并不一定发生在幅度最大的部位,而往往发生在断层形变异常呈现“趋势积累-加速-转折”变化特征的地段及附近,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强震危险性进行了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8.
那江盆地是十万大山盆地北侧的一个中小型断陷盆地之一。本文根据陆相盆地层序地层的构造背景、控制因素及层序边界和内部结构特征等方面对那江断陷地层进行层序地层初析,确定出4个层序边界,划分出2个超层序(二级旋回)和35个层序(三级旋回);识别出冲积体系域(AST)、湖泊扩展体系域(EST)和湖泊萎缩体系域(RST),初步探讨了断陷盆地层序地层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9.
三江地区盐源-丽江及川滇地块的地震活动与构造运动态势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阐述了盐源-丽江地块的存在及其边界,根据遥感影像等资料论述了该地块范围内强烈地震活动和构造运动,并提出盐丽、川滇等地块的构造及运动态势应是在印度模块北移、压入欧亚板块并与之夹挤的作用下,使其间部分地球物质向东、东南或转向西南移(流)动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介绍建立大地构造内波假说的根据,即:(1)全球海陆分布的低阶球谐特征;(2)全球大洋中脊体系的存在;(3)大陆永存及生长的事实;(4)地壳均衡及莫霍面的化学分界面性质;(5)地槽活动的现象、规律等。在分析以在事实的基础上,研究了大地构造运动中主要的物质运动过程,认为从薄地壳底部向厚地壳底部迁移的地壳物质流,引起地壳厚度的自激波动,推动地槽运动和大陆生长。  相似文献   

11.
沈丘盆地是中、新生代交错叠置盆地,具有地质结构复杂、断块发育、非均质性强、渗透性差别大、含油层系多、原油多源等特点,有一定油气前景,但勘探难度较大,不适用常规的勘探开发程序,下一步勘探应以小型断块油气藏和断块—岩性油气藏为主要类型,采用多学科综合研究、多因素综合考虑、多手段协同作战的综合勘探方法,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优选有利区块实施滚动勘探与开发。  相似文献   

12.
孤岛馆陶组注水开发储层性质动态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综合利用取心资料、实验室分析化验数据和矿场动态测井资料,研究了孤岛油田低含水期、中高含水期、特高含水期馆陶组砂岩油层岩性、物性、含油性和电性的变化特征。经过长期的注水开发,造成油层泥质含量、碳酸盐含量、含油饱和度和束缚水饱和度降低,平均孔隙直径增大,岩石粒度中值提高,导致渗透率、孔隙度增大。在物性总体增大的同时,孔渗参数的分异度增加;同时,也会由于水敏和速敏的影响使物性变差。声波时差和自然电位、感应电阻率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不同岩性的储层参数变化程度有差异,粉砂岩的变化程度小于细砂岩。  相似文献   

13.
岩石圈的层状结构使拆离作用在沉积盆地中成为一种普遍发生的现象。拆离作用具有 4种岩石圈伸展模式。拆离构造具有发育剪切滑移带、多级次滑脱、构造形态上下不协调、发育动力变质岩和地层重复或缺失等特征。拆离作用形成的几种伴生构造可作为油气储集的地质体  相似文献   

14.
为了查明昌乐县五图煤田古近纪李家崖组油页岩的分布及其品质特征,从沉积学、油气地质学等方面开展研究。五图煤田古近纪李家崖组可划分为4部分:上部含煤段(A),中部含煤段(B)、油页岩段(C)和下部含煤段(D)。该组油页岩主要发育在淡水湖相沼泽环境,油页岩发育层数较多,可达80余层,但单层厚度不大。基于对大量钻孔的油页岩厚度统计及相关的化验测试,研究发现:李家崖组油页岩总厚度在研究区中部靠近南侧F3断裂处厚度最大,向四周减薄;灰分平均含量60%左右,靠近北侧F1断裂处灰分较高;焦油产率平均约8.36%,靠近南部F3断裂附近产率较高;硫分平均含量2.14%,水分平均含量4.2%,硫分和水分含量整体表现为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综合研究可以发现,研究区中南部靠近F3的地区,油页岩厚度大、品质好,是五图煤田油页岩资源潜力区。  相似文献   

15.
Through petroleum exploration of 20 years, a new petroleum production area has been constructed in Hailar Basin. Their petroleum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hydrocarbon distribution has been known in detail. The Hailar Basin is a basin group consisted of many scattered sub-basins with similar structural developed history. Each sub-basin has unique hydrocarbon distributing rules, including (1) oil/gas reservoir distribution is controlled by the oil/gas sag, and the oil/gas bearing in big sag is rich; (2) underwater fan and turbidity fan are the most favorable reservoirs; structure zone controlled by main fault is favorable zone of forming composite oil/gas accumulation; (3) lower fault-block in higher rise and higher fault-block in lower rise are favorable to oil/gas accumulation; (4) deep fault and granite bod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oil/gas reservoir, its distributing area is favorable area of oil and mantle source non-hydrocarbon gas formation;(5) higher geothermal area is favorable oil/gas bearing area.  相似文献   

16.
1IntroductionHailar Basin is locate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with the area of 44 210 km2 (Fig.1).Fig.1SketchmapshowingthelocationofHailarBasinThe Hailar Basin is neither different from the foreland basin of west pa…  相似文献   

17.
根据辽河油田已有地层、构造资料,研究了杜84块构造格架、主要断裂特点,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构造应力场模拟的三维地质模型,用3D-σ软件进行了构造应力场三维有限元模拟研究。其结果表明,杜84块油层受构造应力状态为最大和中间主应力近水平,最小主应力垂直。在此应力场作用下,区内断层运动方式为正断兼水平扭动。三维有限元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沿断层带均发生压应力和剪应力集中现象,从而有利于断层发生扭张性运动。位移分析表明,有明显的呈阶梯状组合的正断位移。据破坏率分析,在现有应力场作用下,油层所在岩体局部会产生裂缝。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位于上扬子北缘,前人研究表明加里东运动对四川盆地岩相古地理格局和油气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但已有的研究成果之间存在较大分歧。通过系统梳理和对比前人在华南板块上形成的构造认识,首先将华南板块上发生的加里东运动分为3幕:郁南运动、都匀运动和广西运动,并对华南加里东运动的构造演化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通过对比分析,归纳了加里东运动在四川盆地周缘与内部的同步响应特征;最后根据川中地区地层的剥蚀情况以及沉积环境,进一步明确了川中古隆起的构造演化,认为川中古隆起发育于兴凯地裂运动,后受到加里东期3幕运动的改造变形,最终在二叠纪前定型为大型鼻状古隆起。在此期间,川中古隆起形成了多个不整合面,发育了多套有利储层,其研究成果可以为下一步的勘探部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北部湾北部海上油田的开发工作始于50年代,60~70年代作了大量地质工作。改革开放后,油气勘查取得突破性进展。累计发现油气构造6个,含油面积超过40km2,石油地质储量约4亿t,已开发油田2个,揭开我国南方油气资源开发序幕  相似文献   

20.
应用荧光显微技术判别吐哈盆地储层含油水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荧光镜下的油水特征实验,分别得出油、油包水、水包油、含油水、水的荧光特征,然后对吐哈盆地单井储层的油层、水层荧光特征反复实验,并与试油结果对比,归纳总结出了油层、水层及油水界面的识别标志。油层特征主要为荧光发光较好且均匀、大面积油包水;水层特征主要为荧光发光不均匀,可动水普遍,并出现水包油现象;油水界面特征主要为荧光从均匀发光过渡到不均匀发光,孔隙由可动油充填过渡到由可动水充填。提出了吐哈盆地储层含油规律性,从而为探井试油、油层划分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