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年来玉溪市经济发展较快,城市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也带来了大气质量下降,水体、噪声、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城市环境问题,造成了城市环境发展相对滞后。建设一个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想的人居环境,是玉溪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人的因素、空气污染、水资源的保护、城市规划是玉溪环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在阐明玉溪城市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原因,对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经营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方法,城市经营模式的选择也就成为城市经营中最为关键的一环。玉溪市城市化发展已进入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通过对玉溪环境资源、人文资源和经济实力、区位优势等条件进行分析,认为玉溪应选择城市经营的环境经济模式,建设生态城市,并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通化市地貌过程、地表形态和地面组成物质的研究,划分出十种不同的环境地貌类型,阐述不同环境地貌条件对城市的布局、道路建设、给排水系统等的影响,探讨城市发展的方向与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4.
惠州城市发展与西湖风景区建设的关系及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人类生态环境等论证了惠州西湖风景区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及规律性,揭示了当前西湖和城市建设中一些不可Hui避的矛盾和环境问题。结果表明,城市与西湖两者的互惠互利、和谐共存是城市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当务之急是要从改善生态环境、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和发展区域经济的角度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最后提出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5.
加快建设事业信息化与数字城市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传统建设事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建设事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从建设事业电子政务建设、建设事业行业信息化工作、建设事业企业信息化工作三方面对建设事业信息化进行论述。指出建设事业信息化工作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将有效推动我国数字城市建设,有利于改善我国城市投资环境,促进参与国际性城市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6.
乌鲁木齐景观生态功能区划及生态调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乌鲁木齐作为中国西部发展较快的特大城市,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趋明显。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研究,有利于充分认识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这对矛盾的生态学实质,在对乌鲁木齐城市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乌鲁木齐城市生态环境的特征,根据综合整体、地域分异、景观异质、功能结构、城市发展、环境容载等景观生态学和城市生态学原则,划分了乌鲁木齐城市区域景观生态功能区,包括城市建设及中心区,城市生态平衡与开发区和城市生态保护及后备区,据此,对乌鲁木齐城市生态调控提出了初步建议,包括环境控制工程,生物控制工程、景观生态建设和生态管理调控。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日益推进,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所引发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凸显,例如城市“三废”问题、地面升降问题等,都极大限制了城市的发展。本文对城市建设中产生的环境地质、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针对城市建设中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希望可以对相关人员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从而更好地开展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发展及其环境问题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杨永春 《山地学报》2004,22(1):40-47
分析了1949年以来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的数目变化与空间分布、规模与职能变化。在此基础上,以西部部分河谷型城市为例,讨论了影响该类城市的环境污染和热岛效应等城市环境问题,并研究了环境问题的成因,认为工业化过程与城市化过程、地形条件、工业的空间布局、建设用地结构不合理和城市建设的间接效应等是造成目前西部河谷型城市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通化市地貌过程、地表形态和地面组成物质的研究 ,划分出十种不同的环境地貌类型 ,阐述不同环境地貌条件对城市的布局、道路建设、给排水系统等的影响 ,探讨城市发展的方向与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一)加强城市整体功能建设。新型城市化要求城市发展从注重规模扩张、形态建设转向注重功能提升、内涵发展,由城市要由外延型向提升城市整体功能的质量内涵型转变。在抚松新城建设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市民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把关注民生作为目标,致力于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创造舒适的城市环境。教育、卫生、  相似文献   

11.
烟台市人居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以往诸多学者建立的人居环境指标体系基础上,构建了烟台市的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烟台市2004、2007、2010年的数据,利用线性加权模型对人居环境质量进行测算。结果表明:烟台市的人居环境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人居环境系统的内部结构缺乏稳定性,各指标发展不协调,建设完善的人居环境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并根据人居环境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人居环境系统理论,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珠三角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选取1997年、2000年和2002年三个时间断面对珠三角城市人居环境进行测算。评估表明,珠三角城市人居环境系统工业化中期阶段特征明显,人居环境建设开始进入软环境主导时代,但发展的协调性和稳定性明显较差,同时人居环境的改善还面临着区域产业整合带来的严峻挑战。最后,对珠三角城市人居环境提出了一些相关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城市人工地貌演变过程及机制的研究——以大连市为例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城市人工地貌是城市中由人类活动作用形成的各种高差起伏的人工建筑体的组合形态;本文以大连市为例,探讨了城市人工地貌的演变过程及机制,大连市城市人工地貌演变过程分为单核心扩散-绕大连湾的马蹄形延展-环形带状更新扩散期-多核心扩散、带状延展期;自然地质条件是演变的基础,城市规划是主导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其推动力  相似文献   

14.
城市群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表征其空间结构和组织演变的城镇建设用地具有明显“群态化”特征。借鉴群落生态学理论,利用城镇用地开发速率指数、景观指数、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1978—2017年城镇建设用地的规模分布、形态变化和集聚状态进行探讨,提炼出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镇建设用地的群态化演变模式。研究结果显示:① 随着长三角城镇建设用地的不断增长,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表现出从低级向高级逐渐跃迁的层级变动特征和明显的区域分异,汇合成群态化发展的“量”的物质基础。② 在空间发展上,城镇建设用地斑块趋于紧密、均衡,其形态变化由分散、无序逐渐变为集中和规整;在空间集聚上,城镇建设用地热点区向大城市集聚,逐渐打破城市行政界线,呈组团式发展态势,催生出群态化演变的“质”的提升。③ 在40年的快速城镇化过程中,长三角城镇建设用地经历了独立发育模式、优先生长模式、组团嵌套模式和圈层共生模式,最终形成“群内有群、多重嵌套”的群态化模式。本文通过分析城镇建设用地群态化的演变过程,重新解读城市群作为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这一现实规律,为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和促进城市群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has relatively high human activity and high carbon emissions. Research on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prediction under carbon peak and neutrality goals (hereafter “dual carbon” goals) is important for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This study analyzed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arbon emissions and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and then modified the construction land demand prediction model. Thereafter, an integrated model for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demand prediction and spatial pattern simulation under “dual carbon” goals was developed, where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suitability was modified based on carbon source and sink capacity of different land-use types. Using Guangzhou as a case study, the integrated model was validated and applied to simulate 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its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during 2030-2060 under baseline development and “dual carbon” goals scenario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Guangzhou’s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expanded rapidly until 2030, with the spatial pattern not showing an intensive development trend. Guangzhou’s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slowed during 2030-2060, with an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of 0.2%, and a centralized spatial pattern trend. Under the “dual carbon” goal scenario, Guangzhou’s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evolved into a polycentric development pattern in 2030. Compared with the baseline development scenario,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in Guangzhou during 2030-2060 is slower, with an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of only 0.1%, and the polycentric development pattern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was more prominent. Furthermore, land maintenance and growth, that is, a carbon sink, is more obvious under the “dual carbon” goals scenario, with the forest land area nearly 10.6% higher than that under the baseline development scenario. The study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demand prediction and spatial pattern simulation under “dual carbon” goals provides a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support tool for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aiding in quantifying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相似文献   

16.
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婧  方创琳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1):1440-1448
针对目前城市建设用地快速增长现象、耕地流失及城市建设用地保障不足的用地现实,本文对国内外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研究的主要进展进行了分析总结,以期为深化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研究、解决现实用地矛盾、正确引导城市建设用地发展、践行健康城市化之路提供参考。当前,国内外学者已在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的时空过程与特征、影响因素与动力机制、模拟预测方面进行了多尺度、多地域的综合性与典型性研究,探讨了城市建设用地增长对耕地的占用,并提出了一些致力于城市用地增长调控的对策与方法。采用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数理统计法、RS/GIS技术、灰色系统分析法、MAS/CA模型等。研究成果对于深入认识和调控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基于中国基本国情及当前面临的土地利用问题,未来的建设用地变化研究应逐步向城市与乡村相结合领域转型,研究方法将由一维逐渐向二维、三维甚至多维拓展,并据此为国家制定和完善土地管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此外,未来应强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增长边界控制,以有效控制城市建设用地的低效、过速扩张。实现精明增长。  相似文献   

17.
城中村空间形态的演化特征及原因——以深圳特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仝德  冯长春  邓金杰 《地理研究》2011,30(3):437-446
以城中村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深圳为研究对象,分析原特区91个城中村占地规模、建设总量、开发强度的时空演化特征,探讨其空间形态演化模式和形成原因.发现城中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城市空间形态演化一般规律,但受历史渊源和体制限制又表现出特殊性:原始规模不具区位差异;发展初期以土地有限蔓延为主,空间形态开始表现区位差异;快速发展期开发...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研究城市建设用地时空演变特征,准确定位城市功能是促进城市科学、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以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1985-2015年的城市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分析城市建设用地时空演变特征;利用多元线性回归、通径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诊断城市建设用地时间演化过程与空间演变格局分异的主导驱动因子,通过深入分析各主导因子的驱动机制,对京津冀的城市发展进行功能定位。结果表明:① 京津冀地区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规模、速率、方向和稳定性等存在明显的差异,将城市类型分为协调稳定型、协调波动型、不协调稳定型、不协调波动型;② 城市建设用地时间演化过程的主导驱动因子包括GDP指数、人口密度指数、财政收入指数,空间演变格局差异的主导因子包括到城市中心距离、到主要河流距离、到主要公路距离;③ 根据分析结果,将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规划为核心经济引领城市、重点经济拓展城市和稳定经济涵养城市,对促进京津冀地区协调统筹和一体化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现状与实践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艳灵  刘春腊  周长青  陈明星 《地理研究》2015,34(12):2222-2237
回溯中国生态城市研究的缘起,利用历史分析、文献检索等方法,分析中国生态城市研究的主要领域、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探讨城市生态理论研究、城市化率、国家宏观环境政策等对生态城市研究与建设实践的影响效果,在系统梳理1989年以来国家宏观环境政策的基础上总结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的基本特征,并指出了中国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① 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省份是中国生态城市研究力量分布的核心地区,研究者以高级职称者居多;② 从论文成果看,中国生态城市研究获得资助的类型以国家级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为主,研究成果以工程技术(自科)、行业指导(社科)为主;实践中,包括地方政府在内的其他项目也对生态城市给予了很大关注;③ 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与生态环境等是研究热点领域中的重点;④ 对中国生态城市研究具有极大引导与促进作用的主要有城市化率、生态城市发展、国家生态环境管理水平、宏观管理政策导向等因素;⑤ 认识水平的深化、注重环境要素建设、住居与生产功能的综合、城市与区域协调、从定性到定量评估等是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的五大基本特征;⑥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主要存在于发展定位、区域环境影响、主体功能区划、规划与管理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网络城市是城市群发展的一种高级模式,是城市区域化发展的地域形态新特征。长株潭城市群作为我国中部崛起、两型社会建设的城市区域,对促进城市群发展,对运用网络城市理念构建网络型城市群,对提升城市群竞争力、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稳定性、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构建网络长株潭城市群的有力措施是协调主导产业发展、完善交通网络体系、优化城镇体系结构、促进城市间双向流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