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位于华北板块南缘的元古宙熊耳群火山岩,多年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笔者对熊耳群火山岩进行了大量的野外、室内工作,并充分收集、整理了前人成果资料。对熊耳群火山岩有一些新的认识。 1.熊耳群火山岩为亚碱性系列,没有碱性玄武岩系列的存在。火山岩多富钾,表现出拉斑-钙碱-橄榄玄粗岩系的渐变关系。 2.岩石类型是以玄武安山质与安山质岩类为主(≥60%,SiO_2=53%~59%±),伴生英安-流纹质及少量玄武质岩类。岩石组合不具有典型的“双峰式”特征,是以富钾玄武安山质、安山质岩石为主。所谓的“流纹斑岩”及“大斑安山岩”,部分属次火山-侵入相。 3.矿物学及结构构造特征表明,熊耳群中存在大量的“钾质细碧-角斑岩”和少量的细碧岩,也有正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根据已掌握的豫西熊耳群火山岩金矿资料,从层控观点出发,对金矿物质来源进行初步探讨。文章以熊耳群火山岩本身的主要特征、含金丰度及其中金矿的分布特点与环太平洋安迪斯山型火山岩金矿的对比为依据,明确地提出了熊耳群火山岩金矿物质来源分为一元和多元两种类型及熊耳群火山岩为金矿矿源层的观点。以期对今后在熊耳群火山岩地区找金的地质和研究工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位于华北板块南缘的高山河组、云梦山组碎屑岩系,是熊耳群火山岩系的第一沉积盖层,局部夹火山岩层。火山岩以熔岩为主,其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特征表明属大陆拉斑玄武岩,形成于大陆裂谷,该裂谷可能是熊耳期大陆裂谷的延续。  相似文献   

4.
一、熊耳群历史沿革豫西的熊耳群火山岩系广布。1959年由秦岭区测队创名于栾川、洛宁交界的熊耳山,划分为下、中、上三个亚群,分别代表由中基性—酸性—中性三套熔岩。 1964年,河南区测队又将豫、晋交界处相当的火山岩系建名为“西阳河群”自下而上划分为四个组:大古石组、许山组、鸡蛋坪组和马家河组。  相似文献   

5.
根据火山岩、沉积岩、变质作用与花岗岩成岩和形成环境的综合研究,本文确认熊耳群玄武粗安岩-英安流纹岩组合、大红口组粗面岩组合具低级壳幔热动力状态,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秦岭群、宽坪群变拉斑玄武岩建造具中级壳幔热动力状态,形成于海槽环境;二郎坪群、丹凤群细碧岩-石英角斑岩建造发育于高级壳幔热动力状态的海盆环境,具有下地幔岩石圈拆离导致的A型俯冲造山模式。  相似文献   

6.
南召地区九峰垛南侧熊沟、黑虎庙、崇兴寺一带上侏罗-下白垩统砂砾岩中发现大量熊耳群火山岩砾石,证明该区头道河-杨树庄断裂带,可作为我省槽台界限通过的具体位置;证实了伏牛山花岗岩体是燕山晚期岩浆作用所形成;以及燕山晚期以前秦岭褶皱系与华北地台就已连为一体,且其地形为北高南低,这样才能使被剥蚀的大量熊耳群火山岩砾石被冲积到九峰垛南侧的熊沟、黑虎庙、崇兴寺一带。而且该地区大量熊耳群火山岩砾石的存在和发现,对研究整个东秦岭及华北地台区的构造演化有着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7.
熊耳群火山岩是华北陆块结晶基底形成后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的火山活动产物,其时代归属一直存在争议。研究获得小秦岭地区熊耳群火山岩LA-ICP-MS锆石207Pb/206Pb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 810±41)Ma(MSWD=0.16)。综合河南和山西等地熊耳群火山岩测年结果,笔者认为熊耳群火山岩的时限很可能为1.81~1.75 Ga,属于哥伦比亚超大陆碰撞作用晚期。该套火山岩主要由玄武安山岩和安山岩组成,具有较高的K2O、FeO和低的Al2O3、MgO、CaO含量,反映岩石具有高钾弱碱性的特点;岩石的稀土元素总量高,REE分配曲线呈右倾型,具轻微Eu负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火山岩具有与“岛弧型”相似的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为典型的俯冲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8.
华熊地块区金、铅、银矿床矿集区与中生代隆起带、断陷盆地、燕山期花岗岩基及小花岗斑岩体空间关系密切。隆起带抬升、断陷盆地下降、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在白垩纪同时发生。区内金矿早期成矿热液以岩浆水为主,晚期有大气降水参与成矿。成矿物质及介质来源于太华群及下部地层、花岗岩浆和中生代湖盆。成矿机理是:区域板块运动使本区在侏罗纪末下地壳形成花岗岩浆熔融层。白垩纪始,区内以断块差异升降为主,形成掀斜式断陷盆地和掀斜式隆断带,差异性升降最大超过1000m。盆地中的湖水向下渗流,被岩浆吸收或在太华群地层中加热循环,萃取金属,在岩浆结晶晚期与残余岩浆形成流体,沿构造薄弱带再上侵至构造扩容带形成小斑岩体和矿床。熊耳群与太华群不整合面上下是小花岗斑岩体、爆发角砾岩体的“多发层”和“矿集层”  相似文献   

9.
中元古代熊耳群火山岩分布在崤山、熊耳山、外方山、中条山、太行山及伏牛山北侧。面积约5300平方公里,岩系厚度约七、八千米。火山岩系的层序,自下而上为大古石组、许山组、鸡蛋坪组、马家河组。大古石组  相似文献   

10.
一、区域地质特征 (一)地层 1.泥盆系中上统大民山组 细碧角斑、凝灰岩、角砾凝灰岩及硅质岩、石英角斑岩等,局部与花岗岩接触部位形成矽卡岩带。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总结全省已知铜矿床 (化 )时间、空间分布的特点 ,结合我省区域地质构造的演化 ,研究了西裘式 (细碧角斑岩型 )、岭后式 (热液<似层状>交代型 )、斑岩型及紫金山式 (斑岩—浅成热液型 )等几种主要铜矿床类型的成矿地质与地球化学条件及找矿方向 ,圈定了成矿远景区和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12.
嵩县黄庄—汝阳三屯一带熊耳群火山岩分布区属构造变动强烈的中深剥蚀区。依据岩石岩相标志、断裂构造形迹、火山岩区的产状以及地貌标志等,区内首次识别出了活动于鸡蛋坪期、马家河期的五个古火山口和一个古裂隙喷发带,并对许山期的火山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熊耳群火山活动的早期为北西向的裂隙喷溢;中期以中心式喷发为主,并伴有裂隙式喷发;晚期演化为中心式喷发。区域火山活动表现为自北东向南西由早到晚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铜矿床硫化物的矿δ34S值一般变化在-6‰~+10.5‰之间,以正值为主,大多富集重硫,接近陨石硫;矿石铅同位素组成,在铅构造模式图上只有细碧角斑岩型和混合岩化型矿床的值域位在上地幔和下地壳曲线之间,其它类型(包括矽卡岩型、斑岩型和热液型等)矿床位于造山带曲线之上。这反映了不同类型铜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存在着差异。浙江省铜矿床的氢、氧同位素组成,矿物的δ18O多为正值,变化范围为+4‰~+12‰之间,在δ18O水—δD相关图上,细碧角斑岩型矿床具低δ18O水值高δD值域,混合岩化型矿床为高δ18O水值低δD值域的特征,这表明它们的成矿流体分别混合有海水和变质水的特征,其它类型矿床的成矿流体则多为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型。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陶瓷土(瓷石)矿区共27个,查明资源储量49316.80万t,占全国总量的25.54%,排名第二。山东省岩浆型陶瓷土(瓷石)矿床原岩主要为燕山期浅成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细晶岩及霏细岩岩脉、岩盖。火山-沉积型陶瓷土(瓷石)矿床原岩主要为早白垩世青山群石前庄组陆相火山岩系中的酸性-中酸性流纹质玻璃质火山碎屑岩和玻璃质熔岩。瓷石矿体与酸性花岗(斑)岩脉紧密相关,蚀变花岗(斑)岩是寻找瓷石的直接标志。  相似文献   

15.
熊耳群火山熔岩的岩相学特征是熊耳群研究的薄弱环节。基于大量的薄片观察.作者总结了熊耳群两大类熔岩(安山岩与英安-流纹岩)的岩相学特征。并就两大类岩石的表现形式、内部变化规律及特征性的结构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6.
系统研究浙江下白垩统“永康群”、“横山组”火山—沉积岩系地层层序,岩石组合,古生物,火山岩同位素年龄和岩石化学、地球化学资料表明:浙江永康群中火山岩成岩时间在距今115~100Ma之间,属早白垩世晚期。火山岩具双峰式特征。大致以江山—上虞和景宁—宁海一线为界,分成衢州—诸暨、永康—宁波、文成—临海3个火山活动带,自西向东火山活动渐次增强,火山活动起始时间稍有后移。根据火山—沉积岩系岩石组合,古生物群特征,火山岩同位素年龄及古地磁资料,提出横山组、中截组、永康群和文成群是早白垩世晚期同一构造发展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熊耳群为玄武粗安岩-英安流纹岩组合,大红口组为粗面岩组合,属B类的过渡型拉斑玄武岩浆系列,具以太华群为岩浆房的壳幔混染型成因;秦岭群和宽坪群为变拉斑玄武岩建造,属A类拉斑玄武岩浆系列,具幔源型成因;二郎坪群和丹凤群属细碧岩-石英角斑岩建造,C类石英角斑岩浆系列与A类拉斑玄武岩浆系列共存,具壳幔双层混合型成因。  相似文献   

18.
熊耳群火山岩中产出各种类型的金矿床,碲化物型(构造蚀变岩型)是金矿主要类型,该类型余矿以出现大量碲化物或富碲、硒为特征.硫化物δ ̄(34)S以较大的负值为特征,本文通过综合研究及与国内外行关矿床对比,认为该碲化物型金矿δ ̄(34)S负值的主要原因是地表水的渗透参与导致成矿热液物理化学条件改变,fo_2升高、pH值降低,从而引起硫同位素强烈分馏形成的。有关铅同位素组成具深源壳幔混合(染)特征,显示成矿物质来源于熊耳群富钾火山岩系。该类型金矿床成矿作用为上升岩浆与下渗地表水共同作用形成浅成热液系统,在剪切带内氧化环境下液体的稀释和冷却是金沉淀的主要原因。其成因类型应属浅成低温热液富碲化物型金矿。  相似文献   

19.
中元古界熊耳群火山岩广泛分布于豫晋陕交界地带的华北板块南缘,时限为1850~1650Ma。通过火山熔岩中沉积岩夹层(砂岩、泥岩、硅质岩和碳酸盐岩等)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熊耳群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生成的古地理环境是以陆相为主,晚期才有海水入侵,沉积了一些海相沉积物。  相似文献   

20.
熊耳群火山岩中古火山弹见于汝阳靳村乡、嵩县木植街乡等地。其断面多为浑圆、椭圆、鱼形;气孔多而细小,循外壳定向排列;中心常可见长英质大杏仁及外来岩石碎块包体;部分弹外壳具玻璃质氧化表皮。外方山地区只出现于熊耳群中组三段中偏酸性火山旋回中的古火山弹,说明形成熊耳群火山岩的王屋山期火山活动在本区早、晚期是以裂隙喷溢为主,而中期则是以沿大断裂分布的中心式爆发喷出为主。从汝阳县靳村乡和嵩县木植街乡两地火山弹的成分、形态、内部结构、胶结物的不同,可以推断当初相邻的这两个地区火山爆发的地理环境、爆发形式、火山机制,乃至有关矿产是不尽相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