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汶川抗震救灾的基础地理信息综合应急服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中,国家测绘部门设计和组织实施了以数据成果服务、专用系统服务和专题制图服务为核心的基础地珲信息综合应急服务.其是针对汶川震区地形特点和抗震救灾主体工作需求,快速整合和提供震区已有的基础测绘成果和最新遥感影像资料;快速搭建集震区海量数据集成管理为一体并具备3维影像浏览、对比分析等功能的专用地理信息系统,为灾情评估分析和重建规划研究提供地理空间数据集成展示和分析平台;应需地制作反映受灾范围、受灾程度、救灾响应、规划思路等的各类专题地图和地图集,有效地表达地震灾害的时空分布、重建规划布局等.  相似文献   

2.
地震烈度是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强弱程度的度量。地震烈度在地震区划、建筑物与生命线工程抗震设计、灾害防御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震后评定的地震烈度图是地震应急救援、恢复重建等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震后快速确定地震烈度具有重要救灾与减灾意义。本文在论述地震应急及其对遥感应用需求的基础上,回顾了遥感技术及其在地震应急研究与应用中的发展历程,概述了中国地震应急遥感应用的基本思路、地震灾害和地震烈度遥感定量评估方法,展示了该方法在巴楚-伽师地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鲁甸地震等震后实际应急应用效果。最后,指出了目前震害遥感定量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震害遥感定量评估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地震发生前后震区建筑物空间分布的变化规律,可以为震后居民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选择汶川地区作为案例区域,采用不同年份的Landsat遥感影像对建筑物信息进行提取,结合高程、水系、道路、行政区划、坡向等影响因子对汶川境内建筑物空间分布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汶川地区建筑物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沿河、沿道路、低海拔区位取向分布的特性;建筑物面积与距水系距离的关系逐渐减弱;建筑物空间分布在乡镇层面上出现两个高聚集区,分别为海拔较低的威州镇、映秀等乡镇。  相似文献   

4.
"快速遥感影像纠正处理系统RSWorkS"改进了传统资料管理模式,建立了4D产品控制资料数据库,集采集、保存、共享控制点资料于一体,智能提取DEM,快速完成遥感影像的纠正及检查.在汶川抗震救灾中完成了大量的遥感影像的纠正工作.  相似文献   

5.
利用FORMOSAT-3/COSMIC提供的2007—2010年掩星剖面数据,研究汶川Mw7.9地震前,孕震区及磁共轭区上空电离层的变化。研究表明,震前5天内(5月7—11日),孕震区电离层F2层最大电子密度NmF2值在4:00—8:00UT(12:00—16:00LT)相对于震前6~17天(4月25—5月6日)明显减小,幅度达(2~4)×10 5 el/cm 3。另外,取2007—2010年(不包括2008年)5月7—11日下午12:00—14:00LT孕震区上空的NmF2值作为多年背景值,发现2008年震前5天的NmF2值相对多年同时段背景值明显减小,幅度为(2~4)×10 5 el/cm 3。并且在孕震区对应的磁共轭区也有与上述类似的现象出现。  相似文献   

6.
地震滑坡解译是震后重建的重要基础工作,主要通过室内人工遥感解译和室外野外调查确定。地震滑坡相比其他地物来说更为复杂,很难通过简单指数识别。室内遥感解译通过滑坡后壁、侧壁和堆积等纹理特征进行识别,大面积同震滑坡解译工作往往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且耗时长,难以满足灾害应急需求。本研究利用U-net神经网络模型,结合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和人工智能学习平台Tensorflow,以地震局解译的汶川滑坡作为样本数据,以震后30 m分辨率的Landsat影像、高程、坡度以及NDVI数据作为模型输入参数,自动识别并获取了汶川地震后的同震滑坡数据,同时比较了不同参数组合情况下U-net神经网络模型的分割识别精度。研究表明:① U-net模型可以用于以Landsat影像为基础数据的同震滑坡快速自动识别;② 随着高程、坡度以及NDVI等输入参数增加,模型分割精度在逐渐提高,但假阳性结果也会出现增多,震后滑坡影像+高程+坡度+NDVI的输入参数组合精度最高;③ 在细节上,模型在多参数组合的情况下,大型滑坡能够很好被识别,一些较小型的滑坡受制于影像分辨率的影响,分割精度较差。为了更好识别小型滑坡,后续研究可能需提高影像的分辨率。此外,GEE云平台大大提高了训练样本获取的效率,为科研人员快速进行基于神经网络与遥感数据的地物识别研究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7.
遥感影像是地形测绘、三维重建等任务的主要数据源之一,分辨率影响着被测目标在影像上的表示能力,对后期三维模型的定位精度及重建效果起着重要作用。针对遥感影像像幅较大且目标特征表现复杂、细节丰富的特点,结合实景三维模型重建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增强型遥感影像SRGAN算法。克服了传统方法进行超分重建时易出现边缘效应、产生模糊重建的情况,改进了简单卷积网络仅能提取影像中较为浅层的特征信息,无法在提高分辨率的同时保留影像丰富细节的局限。本文所提算法在生成模型中使用密集剩余残差块进行深层特征提取,在判别模型中引入多尺度判别思想,从而保证遥感影像重建时特征纹理、细节信息、高频目标的完整与精确。实验构建不同时间、不同类型区域的遥感影像数据集,在此基础上将本文算法与Bicubic、SRGAN、ESRGAN算法进行对比分析,在超分重建中PSNR较对比算法提升约3个单位,渗透指数PI更趋向且稳定于1,SSIM与清晰度指标Q同样得到较好改善;在三维重建中影像密集匹配点数量得到提升,同时误差减少,模型精细程度和定位精度得到提高。结果表明,本文算法适用于遥感影像超分辨率重建问题,并在实景三维模型重建中对精度的提升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8.
青川县为汶川大地震的极重灾县,经灾后调查,全县有1000多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全县的灾后重建工作带来极大危害。为了尽快推进全县灾后重建工作,为灾后重建规划用地提供地质安全保障。青川县委、县政府和我省援建指挥部决定,在重建规划全面实施前,对全县重建规划区进行规划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出于对我们浙江国土人的高度信任,青川县政府把这次重建规划区最大的区域,今后有可能成为青川县城的竹园镇及周围四个乡的规划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交给了我们。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遥感调查与空间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源遥感数据、DEM数据和地形图等资料,对汶川地震地质灾害遥感进行了解译和调查。查明了汶川县境内地震地质灾害体的位置、类型、规模、边界等形态特征;论述了地震崩滑地质灾害溃滑型、溃崩型、抛射型、剥皮型、震裂型遥感影像特征;分析了汶川县境内地震地质灾害与地震断裂带、河谷地貌、高程、坡度、岩性等空间分布关系。研究表明,多源数据在地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中具有采集范围广、速度快,可解译程度高、时效性高等优势,能较快、较好地应用于地震地质灾害突发性、区域性地震地质灾害遥感调查工作。  相似文献   

10.
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调查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5.12"汶川大地震部分市、县地震地质灾害的类型和特征等基本情况,提出震后次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注意的几点意见,为灾后重建及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中国大陆1999年以来3个时段的GPS速度场,研究了汶川8.0地震前的地壳动态演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汶川地震发生在区域地壳挤压运动明显受阻的区域,孕震区附近存在一较大的障碍体,震中附近断层多年来处于强闭锁状态;2)随着地震发生日期的临近,震中西侧压性区表现出明显的向东逐步扩张态势,局部地区主压应变方向出现向北偏转,右旋剪切作用明显增强;3)汶川地震同震变形及6级以上余震分布表现出的区段性与断裂带及附近分段性运动变形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光学遥感影像在资源、环境、灾害、交通和城市等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但高分光学遥感影像获取成本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推广和普及.自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超分辨率重建模型(SRCNN)被提出后,深度学习在图像超分辨率重建技术方面迅速应用.本文提出了基于RDN卷积神经网络的遥感影像超分重建方法,使用AID、NWPU-RES...  相似文献   

13.
汶川地震地形形变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形形变监测与分析对于研究汶川地震对震区及青藏板块地形变化的影响有重要意义。通过收集相关监测点的汶川地震前后地形形变数据,采用统一模式进行数据处理,将震前与震后的形变监测成果归算到ITRF2005参考框架和2008.363(2008年5月12日)历元,计算得到震中区域的大地基准造成严重破坏,监测点形变位错,水平位移量达243 cm,沉降量达68 cm,隆起量达36 cm。并对汶川地震地形形变监测进行分析,认为位于"映秀镇—北川—青川"断裂带西侧块体呈现向东南方向移动并呈现隆起趋势;东侧块体向西北方向移动并呈现下沉趋势;北侧块体向东北方向移动,南侧块体向西南北方向移动,块体两侧形成了明显挤压形态。上述研究为进一步揭示汶川地震产生的机理和龙门山断裂带的活动提供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认真做好冰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工作,衡东县国土资源局采取了加强灾后重建用地管理、预防地质灾害发生的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5.
藏北地区三种时序NDVI重建方法与应用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遥感植被指数时间序列数据集,已广泛应用于陆地生态环境变化监测与模拟、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分析、植被物候特征识别与信息提取等多方面的研究.但其因受遥感器采集与传输过程、大气条件、地面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时序NDVI数据包含各种噪声,因此研究者们发展了一系列时间序列曲线重建方法.本文对近年来提出或改进的重建算法原理、优缺点进...  相似文献   

16.
绥宁县发生冰灾后,县国土资源局致力服务灾后重建,以2008年1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灾区恢复重建用地管理和地质服务工作的通知》,迅速成立了受灾情况调查和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兵分两路奔赴全县各乡镇,实地了解群众房屋受损情况和灾后重建用地管理的指导工作。  相似文献   

17.
岷江上游汶川退耕还林(草)中“3S”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结合能快速、准确、动态及直观地查明研究区生态环境本底状况,建立生态环境本底调查数据库,为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宏观管理决策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岷江中上游生态环境遥感综合调查与评价”项目为例2,探讨利用“3S”技术在指导汶川地区制定退耕还林(草)政策和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计算机、3S及相关技术的发展为灾害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正被以各种方式应用于灾害管理的各个阶段.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基础支撑框架和信息共享平台,不但提供了获取、集成、分析、存储和显示空间数据的工具,而且成为其他各类信息汇聚、融合的基础.本文针对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抗震救灾过程中对窄问数据及信息集成的需求,给出了能够支持应急响应、灾害评估和灾后重建工作的汶川抗震救灾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相似文献   

19.
北京防震历史经验与汶川地震灾后城镇选址重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5.12汶川8.0级地震使灾区蒙受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地震造成的灾害与灾区地质构造有极强的空间相关性。灾区地震历史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地震格局有明显的时空特征,重灾区灾后重建城镇选址宜多学科联合谨慎规划。康熙18年(1679年)的北京平谷-三河8.0级地震与5.12汶川地震惨烈程度相近,北京地质构造研究与地震时空格局分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北京城市发展中的防震规划历史经验值得5.12地震灾区在重建与今后发展中借鉴。  相似文献   

20.
9月2日,浙江省国土资源厅一支由9人组成的工作组启程赴川,开展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9月1日,厅长楼小东、副厅长潘圣明,省地勘局副局长蔡剑虹在省国土资源厅欢送工作组出征楼小东说,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要以对历史负责、对青川人民群众负责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