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球》2016,(10)
正近日,国土资源部印发了《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提出"十三五"期间要以深地、深海、深空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构建向地球深部进军、向深海空间拓展和深空对地观测的国土资源战略科技新格局。9月19日,在国土资源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司长姜建军对《规划》进行了详细解读。  相似文献   

2.
《地球》2017,(2)
<正>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这一年,我国深入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各项海洋发展战略规划相继出台。近日,国家海洋局与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全国科技兴海规划(2016年~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形成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科技兴海长效机制。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55%,海洋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  相似文献   

3.
王丽君 《地球》2013,(8):33-35
正在海洋强国梦的召唤下,中国的海洋地质事业正经历着百年不遇的发展良机。肩上负着以高科技手段为国家勘察、争取海洋战略资源的沉甸甸使命,"海洋六号"船在过去的两个月时间里克服了各种恶劣海况,应对了多次设备故障,出色地完成既定的任务,眼水、汗水和咸咸的海水浸泡在一起。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努力,离不开像"海洋六号"这样的科考船在深海大洋中的一次次远征,离不开  相似文献   

4.
《地球》2013,(8):40
正"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级,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潜水器。"蛟龙号"可在占世界海洋广阔海域中使用,不过距离地球海洋已知的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底部的10,911米仍有相当距离,对于我国开发利用深海的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风雨的故乡。回顾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面向海洋"开启了人类近现代文明的新篇章,从"地理大发现"到经济全球化,从"耕海牧渔"到"海洋资源勘探开发",从"舟楫之便"到"极地、深海科学考察",近500年来人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海洋的认识和利用。时至今日,海洋对各国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各国对海洋的需求和依赖也越来越强。  相似文献   

6.
《地球》2016,(10)
正海洋是潜力巨大的资源宝库,也是支撑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我国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海洋经济取得显著成就,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带动作用。在今年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幕讲话中强调:"召开这次会议,就是要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相似文献   

7.
《地球》2017,(4)
<正>2016年是创新之年。中央做出‘向地球深部进军’的重大决策,国土资源部党组提出“三深一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战略,中国地质调查局勇于承担历史使命,匠心擘画地质科技创新发展宏图。出台了局“十三五”地质科技发展规划和一系列激励地质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形成了地质科技创新的总体布局和制度保障体系,科学编制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总体方案,启动实施了“化学地球”和“全球岩溶动力系统资源环  相似文献   

8.
由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研制、预计1987年3月完成的深海勘探、作业用无人钻探机——“海豚3K”,目前主机部分已基本完成,它将作为屈指可数的深海钻探机而展现于世。海洋科学技术中心将使用“海豚3K”进行地震考察、地热勘探、支援正在工作中的有人潜水考察船“深海2,000”。“海豚3K”长3米、宽2米、高2米。在这个长方形的机体上装有两条机械臂。它有6部螺旋桨推进器,时速3海里。动力部分使用发动机。调节与控制是从母船上通过电缆进  相似文献   

9.
<正>2015年10月23日至10月25日,以"地球物理与国家安全"为主题的第11届国家安全与军事地球物理学术会议在陕西省西安市第二炮兵工程大学胜利召开.共有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北京大学、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卫星信息中心、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东北大学、长安大学、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兵器203所、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空军工程大学、信息工程大  相似文献   

10.
《地球》2017,(1)
<正>土地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事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土地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是一项历史性任务,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大力推进土地科技创新和学科发展、全面落实土地科技创新战略、加快补齐土地科技创新短板的需求已日益迫切,亟待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中国深海的科学探索,起步晚、发展快,仅二十多年的努力,就使南海成为深海研究的国际前沿.深海科学钻探、长期观测系统和海底深潜,被喻为探索深海的"三深"技术,三者为南海深部探索提供了技术基础,取得了突破性的科学进展.南海五次国际大洋钻探航次,在三四千米的深海区取芯上万米,其中6处钻进了岩浆岩基底,揭示了南海成因的奥秘.通过南海深海沉积的研究,发现了低纬区水、碳循环直接响应地球轨道变化的证据,从而提出了低纬过程也能驱动全球气候变化的新认识,质疑北极冰盖决定一切的传统观点.通过洋陆过渡带基底的探索,发现作为西太平洋俯冲带产生的边缘海盆地,南海有着岩浆活动始终活跃、岩石圈破裂迅速等一系列特色,从而提出板缘张裂的新概念,质疑大西洋模式作为海盆成因机制的普适性,指出"南海不是小大西洋".通过深水锚系长期观测和深潜技术的应用,发现了南海深海环流的气旋式结构特征,实现了深海沉积的等深流和浊流搬运的现场观测,取得了微型生物碳泵和碳、氮耦合等生物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突破,发现了南海的锰结核、古热液口和深海冷水珊瑚林.南海的深海探索历来具有国际规模与重要影响,而近二十年来的研究进展主要是在中国科学家主持下取得,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期八年的"南海深部过程演变"研究计划(2011~2018),在科学探索中起了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国际海洋地震观测最新进展和我国海洋地震观测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地震观测是全球地震观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论述了国际海洋地震观测的最新进展及我国海洋地震观测的发展情况:目前全球海洋地震观测已进入深海海底长期定点实时观测阶段,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几个环太平洋大型海底科学观测项目正在安装调试,日本还启动了海底发震带的钻探及钻孔观测以研究海底动力学过程。我国也断续开展了一些海洋地震观测试验,但目前长期海洋地震观测基本处于空白。认为,海洋地震观测技术门槛高,系统性强,但近年来在美日等国已趋于成熟,正在推广实用。未来防震减灾应用广泛,需要关注。  相似文献   

13.
《地球》2016,(3)
正蜜蜡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然珍贵宝物,它历经数千万年形成,其间饱经沧桑,又令它增添了无数瑰丽的色彩。蜜蜡即密腊,是呈不透明状或半不透明状的琥珀,简单来说就是树木脂液化石。蜜蜡的质地脂润,色彩缤纷,用途广泛,价值超卓,与其他自然宝石一样,享有"地球之星"的美誉。大家都知道,现今的海洋是蔚蓝色的。可是,你知道历史上海洋曾是"绿  相似文献   

14.
日本工业技术院地质调查所研制出一种能对一万米深海海底地质构造进行调查的地震勘探装置。这是一种在海面附近发出大爆破音而在深海底直接捕捉由海底地层反射的声波的技术。与以往在海面附近捕捉反射声的方法相比,它进一步提高了地质图象的解象力。1986年9月份将装载在海洋调查船“白岭丸”上进行深海海底勘探的实验,以确定其实用价值。据说该装置也将有助于地震预报的研究等。地震勘探装置是探索地层重叠情况等地质构造所不可缺少的手段。将发生爆破音的气枪和捕捉反射音的接收器置于10米左右深的水中,并用船拖拽进行连续调查的技术也广泛用  相似文献   

15.
2010年Crafoord奖授予了著名物理海洋学家美国Scripps海洋研究所的Walter Heinrich Munk教授,以表彰他在海洋环流、海浪和潮汐及其在地球动力学中的作用等领域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本文通过介绍Munk教授七十多年的科研工作经历,解读他在物理海洋研究中所取得的部分卓越成就(如揭示了西边界流强化的物理机制,奠定了海浪和潮汐的预测技术,阐明了深海大洋混合的能量来源,提出了描述海洋内波特征的普适谱等),希望能够为中国科学家在科研求索之路上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思考与探讨福建省地震局"十一五"规划期间在城乡防震减灾、地震工程、测震观测、地震台站和科技队伍建设等方面科技发展以及科技创新中的若干问题,并对有关方面提出一些个人的设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华南地震》2009,29(2):F0003-F0003
广东省工程抗震研究院主动承担国家和省里有关科研项目和研究课题,在科技领域勇攀高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实践难题,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科研任务。在翔实的实际资料基础上,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探索新理论的应用,大力推动了地震科技创新。近年来先后参加了国家973项目“强地震下重大工程的动力响应及其对工程结构影响规律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正2018年9月17—19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起和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科学理事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协办的"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23个国际科技组织、38个国家的58个国别科技组织和机构的代表以及境内有关方面代表1 000余人参加了大会。大会围绕"科学素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开展了主旨报告、高峰论坛、高端对话、圆桌会议及30场专题论坛,探讨了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科学素质  相似文献   

19.
岳尚华 《地球》2013,(2):55-59
正新世纪以来,世界科技加速发展,前沿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学科交叉融合加快,全球正步入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的时代。同时资源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快技术创新,成为节约资源、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自《国土资源"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国土资源主要领域的科研基础条件平台体系,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到2012年6月,46个重点实验室已  相似文献   

20.
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的评价研究作为国家防震减灾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工作,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完成国务院2004年所提出的"在未来的十五年内(2020年以前)使我国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能力,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的防震减灾能力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的评价研究起步较晚,是地震工程研究的难点和热点课题之一,更是现代社会对地震工程界提出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进行的城市防震减灾能力标定及可接受风险研究不仅可以使城市灾害损失定量化评价成为可能,而且可为评价城市防震减灾能力提供客观的度量标准,有助于科学合理地指导城市的防震减灾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