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荒漠植被影响土壤水文过程研究述评   总被引:39,自引:20,他引:19  
简要回顾了有关荒漠植被对土壤水文过程影响的试验研究,介绍了荒漠地区土壤水文过程研究的主要方法以及基本的土壤水分平衡方程,并对特定区域土壤水分动态与植被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对今后从事该领域的研究与管理者有所启示。由于荒漠地区土壤水文特性具有极高的变异性,因此,阐明荒漠植被区土壤水分动态,确定这一特殊生态系统内植被格局与土壤水文过程的关系,可在理论上回答雨养型人工植被建设与荒漠地区生态恢复工程中,土壤水文过程影响植被结构与格局的基础性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2.
小流域土壤水分空间分异特征及时稳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玉宽  朱波  高美容 《山地学报》2004,22(1):116-120
利用常规统计方法对川中丘陵区盐亭县截流小流域土壤水分空间监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流域土壤水分空间分异明显,且主要受地形和微地貌控制,台地水分含量明显高于坡地;土壤剖面垂直变化复杂,水分分层不明显;流域多级台地中,中、高台位土壤水含量大于低台位,中台位大于高台位;土壤水分随坡向的分异规律有:北向坡>南向坡>西向坡;同台林地水分含量大于农地;土壤水分空间分异随时间变化小,具有时稳性。研究还表明,流域内存在可反映流域表层土壤平均水分状况的均值点,可作为流域平均土壤含水量的监测点。  相似文献   

3.
以位于陕北黄土丘陵区的羊圈沟流域为重点研究区,针对不同坡面类型(坡长、坡形、坡度)和植被组合进行野外土壤采样,利用137Cs元素示踪方法评估坡面的土壤侵蚀效应。研究发现:1坡面形态对土壤侵蚀具有重要影响。自坡顶至坡脚,"直-凹"组合的坡型一般具有相对较低的土壤侵蚀模数,整体上起到"汇"的作用;但"凹-直/凸"组合的坡型具有相对较高的土壤侵蚀模数,在土壤侵蚀方面起到"源"的作用;其他坡型,如直坡、凸坡、"直-凸"和复杂性坡型的土壤侵蚀模数介于两者之间。2坡面不同植被空间配置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异。研究发现,坡面植被组合(自坡顶至坡脚)为荒草地-果园、有林地-其他植被类型组合和荒草地-其他植被类型的坡面具有相对较低的土壤侵蚀模数,起到了一定"汇"的功能,但人为干扰较为强烈的景观坡面(无水土保持措施)具有相对较高的土壤侵蚀模数,整体上表现为土壤侵蚀的"源"区。  相似文献   

4.
选择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羊圈沟流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野外采样技术,从小流域,坡面和单一土地利用类型三个尺度层次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土壤侵蚀,土壤养分和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发现:1996年比1984年该流域坡耕地减少43%,林地增加了42%,草地增加了5%,土壤侵蚀量减少了24%。  相似文献   

5.
一、实验活动的背景 我国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对区域的地貌、植被、水文和人类活动(农业、工业、交通等)产生了重大影响。学校所在地区江西省景德镇市,为我国亚热带红壤丘陵区的典型地区,水热资源丰富,年降水量超过1200毫米,但分配不均;加之长期以来土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水土流失严重。高一必修1教材有一实验活动“如何保持土壤不被冲刷”,本文为教师指导学生针对实验目的,自行设计红壤坡面水土流失与水土流失防治的实验活动,探索分析坡形、坡度、地表覆盖物、工程措施等地理要素对红壤丘陵水土流失的差异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兰州干旱地区生态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基地灌木品种研究小区为试验点,研究了黄土高原西部丘陵区坡面不同灌木下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特征,采用Brown-Forsythe检验方法和变异系数比较不同灌木覆盖下土壤水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土壤水分的变化受到坡位、坡向、灌木种类的影响较大。相同土层的土壤水分变异系数基本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坡上部的土壤水分变化较大,坡中部和坡下部相对较稳定。多数灌木的土壤水分变异系数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变异系数较大值相对集中在20~80 cm土层。从土壤水分的亏缺量、植物水分亏缺度来看,在植被恢复的过程中,选择荒漠锦鸡儿(Caragana roborovskyi)、甘蒙锦鸡儿(Caragana opulens)、枸杞(Lycium chinense)等耗水量相对较低的植被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7.
华北石质山区坡地产流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坡地是流域的基本产流单元。对坡地产流模型的研究,可为研究流域的水文过程奠定基础。本文在认识坡地产流规律的基础上,经过对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中取得的产流各个环节(降雨、出流及土壤含水量变化)的数据的分析,建立了一个具有物理机制的简单的坡面产流模型。其中,使用Horton模型模拟入渗和地表产流过程,用水箱模型模拟壤中流过程。模型能够同时对降雨过程中的地表、地下出流和土壤含水量变化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得到的产流总量的误差较小,但在变化过程线上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由模型对实际情况的简化和假定、数学模拟的局限性、变雨强降雨过程的复杂性等因素引起的。这种分层组合的坡面产流模型对华北石质山区的上层超渗、下层蓄满的产流特征是可行的。本文所做的工作是对华北石质山区分布式水文模型的产流模块的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8.
从国际治湖经验探讨太湖富营养化的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湖泊富营养化已经成为影响湖泊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应该充分认识目前我国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的普遍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迫切性。从国际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经验看,有效地控制面源和点源污染仍然是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重要前提;颁布严格的保护水资源的法律,确保饮用水安全是重中之重;应建立全流域统一的水资源保护合作机制,特别是注重把流域综合管理的思想引入湖泊富营养化治理;制定长期的湖泊富营养化治理计划, 细化具体的阶段治理目标。坚持湖泊治理的方向,不能放弃太湖的治理。  相似文献   

9.
地震灾区重建中有关水文与水环境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国际上有关大型地震灾区水文过程和水环境变化的研究成果和龙门山区断裂带水循环系统特点,从地表水循环变化及其对流域水资源形成和分布的可能影响、河道形态与径流过程变化、坡面水动力场的可能变化及其对坡面岩土稳定性与土壤侵蚀的作用、水环境可能变化以及流域水安全与水库生态调度等方面,讨论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对区域水循环和水资源以及水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可能影响,认为在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应重视对流域尺度水循环与水资源和水环境科学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0.
黄土丘陵区坡面形态和植被组合的土壤侵蚀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利顶  贾福岩  汪亚峰 《地理科学》2015,35(9):1176-1182
以位于陕北黄土丘陵区的羊圈沟流域为重点研究区,针对不同坡面类型(坡长、坡形、坡度)和植被组合进行野外土壤采样,利用137Cs元素示踪方法评估坡面的土壤侵蚀效应。研究发现:① 坡面形态对土壤侵蚀具有重要影响。自坡顶至坡脚,“直-凹”组合的坡型一般具有相对较低的土壤侵蚀模数,整体上起到“汇”的作用;但“凹-直/凸”组合的坡型具有相对较高的土壤侵蚀模数,在土壤侵蚀方面起到“源”的作用;其他坡型,如直坡、凸坡、“直-凸”和复杂性坡型的土壤侵蚀模数介于两者之间。② 坡面不同植被空间配置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异。研究发现,坡面植被组合(自坡顶至坡脚)为荒草地-果园、有林地-其他植被类型组合和荒草地-其他植被类型的坡面具有相对较低的土壤侵蚀模数,起到了一定“汇”的功能,但人为干扰较为强烈的景观坡面(无水土保持措施)具有相对较高的土壤侵蚀模数,整体上表现为土壤侵蚀的“源”区。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样本区域农村居民点布局及土地利用特点的研究 ,从丘陵山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 ,提出两种土地整理模式 :一是农林综合开发整理模式 ,即居民点闲置土地的复垦利用与抛荒地利用结合 ,与山地区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结合 ,进行退宅还林 ;二是新村建设整理模式 ,即由政府对新村统一规划 ,供给道路等基础设施 ,引导农民集中建房的“政府引导型”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 ,并对重庆市渝北区新春村的新村建设的运作和效益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环境效应研究进展与动向   总被引:55,自引:20,他引:35  
于兴修  杨桂山  王瑶 《地理科学》2004,24(5):627-63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产生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人类社会的广泛关注,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简要回顾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和水环境影响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研究的实际,分析了中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环境效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趋势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2000 年的TM遥感影像解译数据以及水文水资源数据为基础, 综合运用Binary Logistic、CLUE-S模型以及SPSS19.0 统计分析软件, 测评了咸阳黄土台塬区水土资源在数量和空间上的配置, 并在此基础上模拟了咸阳台塬区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图谱。分析发现:①从水土数量优化配置的结果可知, 耕地、草地、水域及未利用地面积减少, 而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则有增加的趋势;②从面向生态的角度出发, 黄土台塬区的水土优化配置结果反映了台塬区土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和经济效益, 台塬区的生态效益由2000 年的1.5313 亿元增加到2020 年的1.5445 亿元;而台塬区的土地经济收益则由2000 年的68.4901 亿元增加到2020 年的71.9021 亿元;③从水土空间优化配置的结果可以看出, 咸阳台塬区建设用地在过去10 年以及未来10 年变化极为明显, 建设用地主要在原有建设用地周边进行拓展, 其中, 建设用地变化最为明显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咸阳市的秦都区以及三原县。  相似文献   

14.
Various researchers have studied the spatial pattern of soil surface components such as vegetation, rock fragments, bare soil, litter and surface crusts, as a key factor of hydrological behaviour in Mediterranean settings with heterogeneous patches of vegetation cover and strong human impact. The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a mosaic of patches that generate run-off or infiltrate overland flow, distributed in various ways along hillslopes. Few of these studies, however, have looked at areas underlain by metamorphic rocks such as phyllites or schists. This study analyse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bility of the effects of soil surface components on hydrological processes in a small dry Mediterranean catchment underlain by metamorphic rocks. A systematic sampling of multiple sites throughout a hydrological year was carried out.We related the hydrological behaviour of soil surface components to 1) their position along the hillslope, 2) the distance of existing vegetation tussocks from the line of run-off, 3) rainfall intensity and 4) the main physical/chemical soil properties affecting infiltration processes.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used to check the validity of the relationships. The results show that soil surface components have highly variable effects, in both space and time, on soil hydrological behaviour. These effects particularly depend on the location along the line of maximum slope and the intensity of preceding rainfall, whose interaction defines soil hydrological status. These results are similar to those for other Mediterranean settings with different lithology, in that the succession of contributing patches are hydrologically interconnected along a hillslope. The variables used and the grouping of explanatory variables through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es were found to be suitable for discuss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surface components in the hydrologically dynamic environment of the study area.  相似文献   

15.
杨清可  段学军  王磊 《地理科学》2016,36(10):1539-1545
基于水环境保护与区域开发的相互关系,考虑水陆空间联系及水环境承载能力对区域产业布局的限制,构建由水环境容量和压力两方面要素为基础的水环境约束分区指标体系。以产业集聚发达、水网密集但水环境敏感性强的江苏省太湖流域为例,探索小流域评价单元划分、约束指标选择与空间叠置分析等技术。对区域水环境容量和压力的进行约束分区,划分为高压低容、低压低容、高压高容和低压高容等4种类型区。研究结果为发挥区域水环境质量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效应,制定差别化的产业准入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不同地类的侵蚀产沙模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侵蚀产沙规律,通过对晋西王家沟小流域1955—1980年的多年观测资料及多次人工模拟降雨资料分析,建立了不同地类侵蚀产沙关系式,包括坡面侵蚀产沙、黄土沟坡侵蚀产沙、红土沟坡侵蚀产沙、发育沟壁侵蚀产沙、洞穴侵蚀产沙等黄土丘陵沟壑区丰富的侵蚀产沙类型。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从DEM数据中提取出小流域水沙汇流网络,将水沙运移引入到侵蚀产沙模型的计算之中;模型对羊道沟22次降雨的计算结果表明:坡耕地是坡面的主要泥沙来源,陡坡地在全流域侵蚀产沙中占有重要地位,水沙汇流作用对下坡的侵蚀产沙具有重要影响。同时,选用了晋西汾河上游的阳湾小流域进行了模型的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7.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侵蚀产沙过程模型   总被引:76,自引:5,他引:76  
蔡强国  陆兆熊 《地理学报》1996,51(2):108-117
在分析现存土壤侵蚀产沙模型基础上,依据大量小流域野外试验小区观测与模拟降雨试验资料,建立了一个适用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预测侵蚀产沙量的侵蚀产沙过程模型。由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的复杂地形和侵蚀产沙的垂直分带规律,土壤侵蚀产沙的空间变化要比现有模型复杂得多,因此,本模型由三个子模型组成:坡面子模型、沟坡子模型、沟道子模型,它可以计算小流域每场暴雨的径流量与侵蚀产沙量。本文较为详细地描述了模型中计算  相似文献   

18.
基于栅格的分布式降雨径流模拟系统及应用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研制了一套基于栅格的分布式降雨径流模拟系统,利用流域地形、土壤、土地利用等空间数据和水文气象数据,可以进行流域特征提取、空间数据内插、降雨径流模拟及计算结果的三维动态显示和统计。通过在黄土岭流域的应用,说明该系统具有较好的模拟降雨径流过程的能力,而且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19.
I.LandDegradationDistributionandItsCharacteristicsThefarmingpastoraltransitionalregioninsemiaridlandofnorthernChinaisthemosttypicalregionoflanddegradation,andalsotheregionwithextensivelydevelopingsandydesertification.TheextentisfromHorqinSandyLandinth…  相似文献   

20.
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42,自引:6,他引:36  
本文以福建省山区为例,在对福建省水土保持实验站、建瓯市牛坑龙水土保持试验站长期观测、实验资料深入分析对比的基础之上,探讨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径流的产生和土壤侵蚀有重要影响,植被的覆盖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径流系数和土壤侵蚀模数;植被的覆盖度和径流系数呈负线性关系,随着覆盖度的增加径流系数逐渐减小;植被覆盖度和土壤侵蚀模数为负指数关系,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大,土壤侵蚀模数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