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探讨迟缓爱德华菌(Edwarsiellatarda)入侵途径,建立感染模型,作者通过电转化法构建GFP标记的迟缓爱德华菌EtMc1512(质粒PMDpp-EGFP),实验设立浸泡组、腹腔注射组和肌肉注射组,感染后采集各组实验诸氏鲻虾虎鱼(Mugilogobius chulae)血液、鳃、肝脏、肠、肌肉,培养法统计分析各组织中的荧光细菌数;浸泡组取样时间为0、2、4、6、8、12、24 h,腹腔注射组和肌肉注射组取样时间为6、12、24、48、72、96h。结果显示,构建的EtMc1512-GFP具有较强荧光,GFP标记前后菌株毒力基因(citC、mukF、esrB、katB、fimA、gadB)检测结果均为阳性。浸泡感染后实验鱼各组织内的荧光菌随时间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最高菌量出现在肠道(2.51×106CFU/g),其次为鳃(4.19×104CFU/g)、血液(1.65×104CFU/g),肠道荧光菌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腹腔注射感染后肝脏(4.55×106CFU/g)和血液(4.65×106CFU/g)菌量最高;肌肉注射感染后肌肉在48h首先检出荧光菌,血液(2.93×104 CFU/g)菌量最高。结果表明,肠道、肝脏和肌肉分别是迟缓爱德华菌浸泡感染、腹腔注射感染和肌肉注射感染诸氏鲻虾虎鱼的主要组织器官,在自然条件下迟缓爱德华菌经口感染诸氏鲻虾虎鱼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2.
Toll样受体是一类重要的蛋白质分子,参与固有免疫系统,在哺乳动物在受到细菌感染的时候,TLR1和TLR2基因可以形成异源二聚体,进而启动宿主的固有免疫。本文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技术,检测了TLR1和TLR2基因在牙鲆健康组织以及牙鲆腹腔注射迟缓型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后各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了它们与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固有免疫反应的关系。结果表明,TLR1和TLR2基因广泛表达于健康牙鲆的各种组织中,其中,TLR1在脾脏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心脏、肌肉;TLR2在小肠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肝脏、心脏。免疫刺激实验表明,多数组织在感染病原6h后TLR1基因表达达到峰值,其中脾脏中基因的表达量最大,是0时间点的290倍(P0.01)。TLR2基因在感染病原1h后在脾脏中表达量最高,为0时间点的17.8倍(P0.01),在感染病原1d后心脏组织中基因的表达量为对照组的14倍(P0.01),其余时间点表达变化不明显。结果表明TLR1和TLR2参与了牙鲆对迟缓型爱德华氏菌的免疫应答反应。实验结果还显示,在牙鲆感染迟缓型爱德华氏菌后,MyD88、TNF-α和IL-1基因的表达也都同步上调,暗示迟缓型爱德华氏菌有可能通过TLR1通路上调MyD88的表达,并最终导致炎症因子TNF-α和IL-1的基因表达上调,以应答病原菌的感染。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旨在制备一种基于重组抗原rGroEL和rOmpC的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血清学诊断试纸条,用于定性检测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血清中抗迟缓爱德华氏菌的抗体水平。前期研究发现分子伴侣蛋白GroEL和外膜蛋白OmpC是迟缓爱德华氏菌的重要免疫保护性抗原。本研究重组表达获得高纯度的rGRoEL和rOmpC,以其免疫健康牙鲆制备抗血清,同时制备获得牙鲆抗迟缓爱德华氏菌全菌血清。ELISA结果显示rGroEL和rOmpC不存在抗原交叉,抗rGroEL和rOmpC血清均可与全菌发生阳性结合,且全菌抗血清也能识别rGroEL和rOmpC。将rOmpC、rGroEL及羊抗鼠IgG划线于NC膜分别作为检测线T1、检测线T2和质控线C,同时以制备的胶体金标记的鼠抗牙鲆IgM单克隆抗体2D8固定于结合垫,构建获得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将试纸条分别用以检测不同稀释度的各抗血清,检测过程可在15min内完成,结果显示制备的灭活全菌、rGroEL和rOmpC牙鲆抗血清分别最高稀释200、600与400倍时,均可使检测线T1与T2显红色。同时,以试纸条检测牙鲆免疫全菌灭活疫苗后不同时间点的抗血清,结果显示3、4、5周检测结果为阳性,且检测线颜色随着免疫后时间延长而加深。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基于重组抗原rGroEL和rOmpC迟缓爱德华氏菌血清学诊断试纸条,操作简单,结果快速可见,可以定性检测牙鲆血清中抗迟缓爱德华氏菌的抗体水平,可应用于全菌灭活疫苗、rGroEL和rOmpC亚单位疫苗免疫效果的评价,同时也具有牙鲆爱德华氏菌病的潜在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 检测了TLR21 基因在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感染迟缓爱德华 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后, 在0 h、1 h、3 h、6 h、12 h、1 d、3 d、6 d 后, 在心脏、肝脏、脾脏、 头肾、鳃、小肠、肌肉和血的时空表达特征, 并探讨了它们与牙鲆先天免疫反应的关系。结果表明, 大 多组织在感染病原6 h 后TLR21 基因表达明显上调, 尤其是头肾和小肠。头肾6 h 的表达量达到了 对照组的59.3 倍, 小肠6 h 的表达量为对照组的38.6 倍。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引起牙鲆体内各组织 中TLR21 的上调表达和变化, 为研究牙鲆对迟缓爱德华氏菌的防御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降低交叉反应的鱼类病原菌检测抗体芯片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菌体吸附法对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荧光假单胞菌(Psedomonas fluo-rescens)和海洋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 marinum)6种养殖鱼类病原菌的兔抗血清进行吸附,以减小抗血清与其它菌株的交叉反应;吸附纯化后的抗体作为捕获抗体构建了病原菌检测抗体芯片。实验结果显示,与未经过吸附的纯化抗血清构建的抗体芯片相比,血清吸附实验能有效减少交叉反应,降低抗体的非特异性吸附,提高细菌检测的特异性。同时,以迟缓爱德华氏菌为例,采用吸附纯化后抗体制备的抗体芯片检测人工感染迟缓爱德华氏菌和自然发病的牙鲆,均观察到迟缓爱德华氏菌的特异性显色反应,得到了较理想的检测结果。本文结果说明优化后的病原菌检测抗体芯片可用于水产养殖鱼类常见的上述6种细菌性疾病的有效检测。  相似文献   

6.
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是水产养殖动物常见病原菌.接合质粒表达系统(conjugative plasmid expression, Cpx)是G–菌的双组分调控系统.本研究构建了迟缓爱德华氏菌LSE40的cpx基因簇缺失突变株Δcpx,检测其对蓝曼龙(Trichogaster trichopterus)的毒力.结果显示以浸泡感染,Δcpx的毒力有所降低.以肌肉注射途径感染,Δcpx的半数致死量为8.6×105 cfu/mL毒力下降7.33倍.Δcpx在鱼体内的生存力显著下降(P<0.05).这些结果表明Cpx参与了迟缓爱德华氏菌的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7.
养殖大菱鲆腹水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从患腹水病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肝和腹水中分离得到优势菌株CW-7,人工感染证实该菌株对大菱鲆幼苗有较强的致病性,腹腔注射1.4×103cfu/尾,即可引起感染鱼100%的死亡,症状与自然发病鱼相似;病原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直杆状(0.4~0.8)×(0.6~2.0)μm,周生鞭毛运动,氧化酶阴性,兼性厌氧菌,兼具葡萄糖氧化和发酵(O/F)2种代谢途径,其生理生化特征与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一致;对该菌的16SrDNA序列克隆、测序后在GenBank中进行了序列对比分析,结果与迟缓爱德华氏菌的序列高度一致(99.92%),进化树分析表明属于同一类群,确定该菌株为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该菌株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B等14种抗生素敏感,而对青霉素、萘啶酸、复方新诺明等14种药物均具有抗性。  相似文献   

8.
养殖大菱鲆细菌性红体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患有红体病的养殖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肌肉中分离得到一株优势菌并记为H1.经人工注射感染证实H1即为引起养殖大菱鲆红体病的病原菌,其半致死量LD50为2.82×105CFU/mL,而低浓度(1.41×103 CFU/mL)没有造成死亡,但注射部位有脓肿现象,注射相同体积1.5%无菌生理盐水的对照组没有明显的症状,注射部位也无异常.革兰氏染色显示该菌为革兰氏阴性,菌体呈杆状,周生鞭毛.综合该菌的形态、常规生理生化特征和API32E鉴定结果,发现H1与迟钝爱德华氏菌的表性特征非常相似,相似率迭到99.9%.在分子水平上对其16SRNA基因序列的测定,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H1与迟钝爱德华氏菌的亲缘关系最近,相似度达到99%.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将该菌株初步鉴定为迟钝爱德华氏茵(Edwardsiella tarda).  相似文献   

9.
用制备的迟缓爱德华氏菌灭活全菌和主要外膜蛋白(OMP)对大菱鲆进行腹腔注射及肛门灌注免疫,以Ig+细胞数量及血清抗体效价为指标,评价和比较大菱鲆对不同抗原的免疫应答水平.结果显示,注射2种抗原后,外周血中Ig+细胞数量及血清抗体效价均呈明显增加趋势,注射OMP大菱鲆的外周血Ig+细胞数量及血清抗体效价不显著低于注射灭活全菌大菱鲆(外周血Ig+细胞:P=0.390;抗体效价:P=0.300);肛门灌注2种抗原后,大菱鲆外周血和后肠中Ig+细胞数量及血清凝集效价亦均呈增加趋势,灌注OMP大菱鲆后肠、外周血中Ig+细胞数量和血清抗体效价均不显著高于灌注灭活全菌大菱鲆(外周血Ig+细胞:P=0.056;后肠Ig+细胞:P=0.163;抗体效价:P=0.195).结果表明,注射和肛门灌注迟缓爱德华氏菌灭活全菌和OMP均能够诱导大菱鲆产生针对迟缓爱德华氏菌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本文结果对鱼类疫苗的研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alla tarda)是引起多种鱼类产生爱德华氏菌病(edwardsiellosis)的病原菌。随着水产养殖业的日益发展,致病性迟缓爱德华氏菌对水产养殖业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有关迟缓爱德华氏菌的致病机理至今还没有系统、清晰的阐释,但近些年对其致病相关因子的研究已逐渐深入。文中对迟缓爱德华氏菌的生物分型、快速检测技术等进行了简要阐述,并对该病原菌的主要致病相关因子,包括黏附因子、抵抗宿主免疫机制的酶类、各种毒素、Ⅲ型和Ⅵ型分泌系统、载铁体及磷酸盐特异转运操纵子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期为迟缓爱德华氏菌致病机理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及其防治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文中对褐牙鲆和狭鳞庸鲽的头颅骨骼进行了比较研究。两者共同特征均有眼间隔发达、无眶蝶骨、翼蝶骨不发达 ,上枕骨与额骨连接 ,左右颅顶骨分离 ,但无基蝶骨 ,也没有伪头中骨。褐牙鲆与狭鳞庸鲽在骨骼形状结构上的分异多停留于骨块的形状、大小差异及嵴的发达程度上 ,其主要区别体现在围眼眶骨、鼻区骨块和颌齿排列等。最后还讨论了褐牙鲆和狭鳞庸鲽的特化以及鲽形目的起源问题。从骨骼结构看 ,鲽形目应起源于鲈形目而不是鲱形目  相似文献   

12.
刘云  姜国良  姜明  杨栋  张士璀 《海洋科学》2000,24(11):45-48
运用电镜技术,在牙鲆肠淋巴样组织鉴定出4种无颗粒白细胞,即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浆细胞样细胞。它们的形态均比在造血器官中多样化。巨噬细胞形态极其有规则;单核细胞的细胞质中有较多空泡;淋巴细胞具多且细长的伪足,而浆细胞样细胞是以内含大量的粗面内质网为其主要特征。同时,作者对无颗粒白细胞的形态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迟缓爱德华氏菌对牙鲆免疫器官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云  姜明  姜国良  杨栋  张士璀 《海洋科学》2000,24(12):42-46
当经口腔灌注大量迟缓爱德华氏菌后,牙Ping的头肾和脾脏内的免疫细胞活性增强,表现为单核细胞数量增加,颗粒细胞内产生大量的颗粒以及颗粒吞噬作用的增强。研究结果还表明,病菌也会对免疫器官产生损害,可造成细胞水肿,膜性结构破坏及细胞坏死。本文详细观察了牙Ping肾、脾、肝、肠及血液的显微结构和肾、脾、肝的超微结构的变化,研究结果对疫苗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细胞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用臭氧处理海水对鱼虾的急性毒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姜国良  刘云  杨栋  吕艳 《海洋科学》2001,25(3):11-13
本实验检测了不同浓度臭氧残留对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牙鲆(Paralichthys oilvaceus)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虾的耐受力要比牙鲆鱼强,中国对虾在臭氧浓度≥1.0mg/L时,可存活至少48h,而芽鲆在此浓度下3h后,即出现鳃部充血肿胀、呼吸频率加快等不适应现象,48h LC50为0.13mg/L。如果能正确控制臭氧的残留量,利用臭氧净化养殖用水是一个不容质疑的水质净化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电镜下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肠淋巴样组织内颗粒细胞的形态特点及其变化过程。颗粒细胞经鉴定为嗜酸性颗粒细胞,常存在于肠黏膜层及黏膜下层靠近肌肉层的淋巴腔中,以具有大型非匀质颗粒为其主要特征。牙鲆肠淋巴样组织内嗜酸性颗粒细胞的变化可分为增长期、成熟期、分泌期和衰退期四个时期,嗜酸性颗粒细胞具有明显的外排现象说明肠淋巴样组织是鱼类免疫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电镜下牙Ping(Paralichthys olivaceus)肠淋巴样组织内颗粒细胞的形态特征及其变化过程。颗粒细胞经鉴定为嗜酸性颗粒细胞,常存在于肠黏膜层及黏膜下层靠近肌肉层的淋巴腔中,以具有大型非均质颗粒为其主要特征。牙Ping肠淋巴样组织内嗜酸性颗粒细胞的变化可分为增长期、成熟期、分泌期和衰退期四个时期,嗜酸性颗粒细胞具有明显的外排现象说明肠淋巴样组织是鱼类免疫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复方新诺明在鲈鱼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首次报道了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鲈鱼口服复方新诺明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 ,鲈鱼单次口服剂量为200×10-6的复方新诺明后 ,其血液药物浓度 时间数据符合一室开放动力学模型。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吸收速率常数 (ka)为0.096h -1、达峰时间 (Tmax)为21.479h,峰浓度 (Cmax)为50.768μg/ml、吸收半衰期 (T(1/2)Ka)为7.250h、消除半衰期 (T(1/2)K)为38.299h,药时曲线下面积 (AUC)为4138.400(mg·h)/L。鲈鱼口服药物0.5h后在肌肉、血液、肝脏、肾脏4种组织中就可以检测到药物的存在。药物在16h采样点4种组织里的浓度达最高。药物在肌肉、血液、肝脏中的平均回收率约80%~90 % ,该方法的检测限可达0.05×10-6。  相似文献   

18.
牙鲆外周血细胞显微及亚显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研究牙鲆外周血细胞显微及亚显微结构 。光镜观察显示,牙鲆外周血中包括六种类型的血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血栓细胞、单 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未见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体积最小,单核细 胞的体积最大;在白细胞中,淋巴细胞数量最多,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最少;此外,还可见到 正在分裂的血栓细胞,说明血栓细胞可在外周血液中经直接分裂产生。电镜研究结果表明, 牙鲆红细胞的细胞质均匀,有少量线粒体和囊泡以及大量的极细颗粒;淋巴细胞核大且中位 、胞质中含较多的游离核糖体,胞体具有短伪足;单核细胞的核偏位且形态不规则,胞质中 有内吞泡和较多的细胞器;颗粒白细胞可根据颗粒的不同形态分为Ⅰ型和Ⅱ型两种类型。同时,对牙鲆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进行了较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