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尼日尔Termit盆地地层水矿化度低(矿化度为200×10-6~1 500×10-6),油气水系统和流体类型非常复杂,不仅发育多套油气水系统,而且正常油气层、低阻油层均存在。实践证明,应用单一的资料和相同的方法很难评价如此复杂的流体类型,尤其是低阻油层的识别。通过已钻井证实,该盆地古近系Sokor1组和白垩系Yogou组普遍存在低阻油层,其电阻率特征主要表现为两类,一是同一沉积时期内油层电阻率与相邻水层电阻率相近,二是油层的电阻率与邻近泥岩的电阻率相近。根据薄片、扫描电镜、黏土X 衍射、压汞等资料,考虑岩石粒度、孔隙结构、黏土矿物含量及类型、油层厚度、导电矿物等,分析研究了该盆地低阻油层成因的微观机理和宏观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岩石颗粒细、黏土含量高及微孔隙发育导致束缚水含量高是目标盆地低阻油层形成的主要微观机理。宏观影响因素主要是油层薄和咸水泥浆侵入。根据低阻油层成因及其测、录井资料的响应特征分析研究认为,综合利用电阻率和自然伽马、电阻率和自然电位相对值交会图,将录井油气显示定量化得到的录井油气显示级别的综合指数GEOFI与气测总烃TG交会图,RFT压力资料计算的流体密度可以有效识别该盆地低阻油层。研究还揭示了低阻油层在Termit盆地平面和纵向上的分布规律,平面上分布在Dinga地堑、Fana低凸起和Yogou斜坡的各油田中,纵向上主要集中在第三系Sokor1组的E1、E2小层河流相沉积及白垩系三角洲和湖相沉积的砂泥岩互层中。  相似文献   

2.
珠江口盆地的低阻油层具有高泥质含量、低电阻率以及低产能的特点, 其真实含油饱和度的确定存在很大的困难。首先分析了区域低阻油层的地质成因, 指出地层束缚水含量高, 以及由此形成的发达的导电网络是导致油层低阻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 利用多种适合于泥质砂岩地层的饱和度模型进行计算, 并根据密闭取心资料, 重点分析了在不同地层条件下, 对岩样含油、水饱和度进行脱气校正、压实校正、体积系数校正以及漏失校正的方法;并结合核磁共振测井, 对测井计算的含水饱和度进行标定。结果显示, 低阻油层的含水饱和度平均在70%以上, 且印度尼西亚公式计算的含水饱和度与岩心校正后的饱和度以及核磁束缚水饱和度吻合均很好, 因此印度尼西亚公式是最适合本区域低阻油层的饱和度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3.
吉林油田红岗北地区低阻油层评价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吉林油田红岗北地区部分井区油层电阻率相对较低,对测井油、水层解释造成了困难。利用岩心、测井及试油资料,分析形成低阻油层的主要因素是束缚水含量高,另外地层水矿化度高、淡水泥浆侵入、富含导电矿物等也是造成低阻的原因。因此,利用核磁测井资料建立了束缚水饱和度模型,形成了低阻油层的解释方法及标准,在实际应用中见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北部湾盆地砂砾岩低阻油层成因及饱和度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石M油田流沙港组砂砾岩油层由于受特殊沉积和成岩作用影响,电阻率呈现低阻特征,为测井流体识别及含水饱和度定量评价带来了较大困难。基于岩心化验分析资料对低阻油层微观岩石物理特征开展了研究,认为该区复杂孔隙结构引起的高束缚水饱和度是低阻油层的主要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加符合该区地质特征的等效岩石组分(EREM)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及岩电实验资料确定了模型参数变化规律,形成了一套适用于复杂孔隙结构砂砾岩储层的含水饱和度计算方法。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模型计算的含水饱和度与岩心分析含水饱和度的相对误差为4.1%,低于阿尔奇(Archie)模型计算的含水饱和度误差12.8%,从而提高了复杂孔隙结构砂砾岩低阻油层的饱和度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5.
文昌13-1/2油田珠江一段细粒储层沉积相及低阻油层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昌13-1/2油田位于珠江口盆地琼海低凸起倾斜端,在珠江组一段中上部发育粉砂-泥质粉砂细粒海相沉积储层。近来发现该层段含油丰富,主力低阻油层地质储量可观。通过对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表明,该区的沉积环境主要为浅海陆棚,低阻油层主要发育于下临滨及滨外砂坝沉积微相,局部发育风暴砂。该类低阻油层泥质含量高,电阻率绝对值相对低,与常规油层相比具有高孔低渗的物性特征。通过成因机理探讨,确定了高束缚水饱和度和附加导电能力较强的黏土矿物(伊蒙混层、伊利石)是该区低阻油层发育和分布的主控因素。这类海相低阻油层在我国油气勘探史上尚属首次出现,深入探讨该区细粒储层沉积特征及低阻油层特征对今后及时发现和高效开发此类油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低电阻率油气层是一类电性上比较特殊的油气层,由于在测井结果中不易与水层区分,故被作为一类重要而特殊的油层进行研究。腰英台油田青山口组油层是低电阻率油层,作者分别在勘探和开发阶段通过地质和地球物理方法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引起腰英台油田青山口组低阻油层的主要因素是岩性、岩石结构和地层,直接原因是:存在储层砂岩颗粒细、粘土含量高、孔隙结构复杂引起的高束缚水;较为富集的分散状黄铁矿在油层中形成电子导电网络降低了油层的电阻率;油层中砂泥岩薄互层中的泥岩夹层抑制了砂岩层感应测井响应。对低阻油层的判断可能由于各地区地质特征的不同而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青山口组低阻油层主要是通过地质试验技术、可动水饱和度、自组织特征映射等方法确认的。  相似文献   

7.
陕北地区延长组发育低(特)渗储层,除发育通常的高阻油层外,还极易形成低阻油层;因此,低阻油层的发现,极大拓宽了该区石油勘探和开发的领域。根据志丹油田樊川油区长61的石油地质特征,结合大量实验和生产数据资料的分析对比,对该区低阻油层的成因机理及宏观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61储层的孔隙结构复杂导致束缚水饱和度增高,高地层水矿化度、高泥质含量及放射性砂岩的存在,是低阻油层得以形成的主要原因。通过大量实际试油和测井资料的对比可见,应用计算自然电位与自然电位曲线重叠法可以快速直观显示其含油性,声波时差-深电阻率的交会图与自然伽马-深电阻率交会图相结合可有效识别低阻油层。对区内85口探井进行了测井资料的二次解释,在长6发现了初次解释所遗漏的45个低阻油层,油层数由原来的117个增加到162个,净增27.8%。  相似文献   

8.
陆梁油田低阻油层成因及其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陆梁油田白垩系呼图壁河组低阻油层进行了研究,分析该区低电阻率油层的成因,认为粘土的附加导电性、束缚水饱和度高、构造幅度低及强润湿性是造成油气层电阻率低的重要原因,低阻油田的粘土矿物以伊,蒙混层、伊利石、蒙脱石、绿泥石为主,均呈薄膜状分布于砂粒周缘,膜厚2—5μm,最厚可达10μm油层具亲水性.这种含水粘膜极大地扩大了储集层中导电网络面积,它是导致白垩系呼图壁河组低阻油层成因的主要原因,由于不同含油气性储层中的烃类(石油沥青)含量姐成和性质不同,所反映的荧光和有机地化特征也不同,椐此本应用地球化学方法中氯仿沥青“A”的含量、热解气相色谱的游离烃含量和总烃含量以及饱和烃色谱特征,结合储层荧光的发光强度、发光面积及分布特征对低阻油层、油水层、含油水层及水层进行了识别,在生产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基于常规测井资料的储层流体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纯油气层而言,储层孔隙中部分油被可动水替代后,在常规测井资料上直观地表现为电阻率下降。从岩石导电机理出发,研究了电阻率变化的影响因素,采用支持向量机的数学方法,以不同类型储层有效孔隙度φe、泥质含量Vsh、油柱高度H作为基础资料,建立了纯油层状态下的地层电阻率反演模型,根据反演地层电阻率与实际测量电阻率之间的差异即可判断储层的流体性质。该方法在研究区的低阻油层及水淹层识别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油田开发控水稳油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泥质砂岩复电阻率的频散特性实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同孔隙流体特性的岩石复电阻率频散实验,是复电阻率测井资料评价水淹层和低阻油层的岩石物理基础。通过水驱水、水驱油、油驱水的岩石复电阻率频散特性的实验研究,发现泥质砂岩的复电阻率频散特性受含油饱和度的影响较大,受地层水矿化度的影响较小,尤其是异相电阻率,受地层水矿化度的影响更小;与含水泥质砂岩相比,含油泥质砂岩的相角相对较大,且随着含油饱和度的增加而增大;含水岩石和含油岩行在频散特性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基于岩石频散特性发展起来的复电阻率测井技术,可以有效地识别油水层。  相似文献   

11.
低阻油层已成为各油田现阶段增储上产的主力储层之一。通过对葡敖油田葡萄花低阻油层的研究发现,构造和沉积特征在宏观上综合控制着该区低阻油层的形成和分布。对构造而言,低阻油层主要发育在低幅度构造的鼻状构造两侧的西部斜坡带、平缓斜坡带;对沉积而言,低阻油层主要发育于弱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三角洲前缘的席状砂及滨浅湖的滩砂和坝砂中。在宏观地质因素控制下,低阻油层的微观特征表现为高地层水矿化度、高束缚水饱和度和强黏土矿物附加导电。基于岩心和测井数据,针对低阻油层的实际特征,利用储层品质因子代替传统经验公式中的孔隙度建立束缚水饱和度模型,根据阳离子交换能力和黏土矿物含量的特征,构造该区低阻敏感参数,建立低阻油层评价的高精度数学模型;并依据分析化验数据综合确定各特征参数在低阻油层的下限值,实现从定性识别向定量评价的过渡。利用低阻油层的定量评价模型精细解释研究区17口关键井,能准确识别26个低阻油层中的25个,获得了96.15%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低电阻率油层成因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军  宋帆 《地球科学》2004,29(3):317-322
随着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工作的深入, 相继发现了一批低电阻油层, 油层电阻率最低达0.4 5Ω·m, 与水层的电阻率几乎相当.通过对轮南侏罗系J、吉拉克三叠系T和哈得逊石炭系C 3套低电阻油层的地质与实验分析认为, 引起低电阻的主要原因是黄铁矿的局部富集、粘土矿物以及高矿化度束缚水等的附加导电, 提出利用毛管压力资料, 建立油藏物性、油层高度与含油饱和度的关系以及采用高温高压岩电参数等不同的评价方法, 从而使计算的饱和度提高8%~ 2 5 %, 测井解释符合率上升5 %~ 8%.   相似文献   

13.
高超利 《地质与勘探》2024,60(2):414-424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洛河油田长61低渗透油层由于含油饱和度变化大、油层非均质强,再加淡水钻井液侵入,造成油层电阻率径向分布不均且变化大。通过双感应-八侧向测井与阵列感应测井响应特征对比分析,认为水层的径向电阻率均为增阻侵入,油层、油水同层的径向电阻率普遍具有减阻侵入、低阻环带、高阻环带特征或相关趋势。其中,减阻侵入有助于识别高含油饱和度、高电阻率油层和油水同层,低阻环带和高阻环带有助于识别低电阻率油水同层。另外,部分油水同层的双感应-八侧向测井径向电阻率组合具有“增阻侵入”且深感应电阻率低的特征,推测可能是受双感应-八侧向测井探测范围限制,为低阻环带靠近井眼附近遭受淡水钻井液侵入影响的结果,深感应测井反映的是侵入带电阻率而不是油水同层的电阻率,容易被误解释为水层。因此,对于双感应-八侧向测井中具有“增阻侵入”特征且深感应电阻低值的储层,其流体性质有水层、油水同层这两种可能性,需要结合深探测测井资料或油藏地质特征进一步分析,以提高油层、水层的识别率。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低阻油层在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不断被发现,逐渐成为主要产油层。针对鄂尔多斯盆地盐池地区长4+5低阻油层,通过岩芯观察、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及高压压汞等分析测试,研究该地区长4+5低阻油层成因,认为构造圈闭幅度低、束缚水饱和度与地层水矿化均较高等是造成油层电阻率低的主要因素。利用交会图版法、电阻率差异法及计算自然电位差法3种方法,结合试油资料,对低阻油层进行定性识别。  相似文献   

15.
采用变胶结指数m和饱和度指数n的阿尔奇公式仍是目前定量评价低阻油层饱和度的主要方法之一。然而,由于不同地区低阻油层的成因不同,从而使得低阻油层mn的影响因素随地区不同而发生变化。因此,针对不同地区低阻油层,有必要研究其阿尔奇公式mn的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依据古龙南地区葡萄花低电阻率油层划分标准以及考虑岩性、物性、电性变化,选取了低阻油层岩样,设计了岩样岩石物理实验。基于岩石物理实验数据,绘制mn与物性参数、孔隙结构参数、黏土附加导电能力参数的交会图。经分析可知:低阻油层的mn值小于常规油层的mn值,并随孔渗综合指数、中值半径、平均半径、半径均值的增大而增大。低阻油层的m值随泥质体积分数、阳离子交换容量、微孔隙体积与可动流体体积之比的增大而减小,随核磁共振测量的T2几何平均值的增加而增大;n值随孔隙度、孔隙度和泥质体积分数比值的增加而增大。低阻油层的m值与T2几何平均值、微孔隙体积与可动流体体积之比关系较好,n值与孔渗综合指数、平均半径、最大半径、半径均值的相关性非常好。研究表明,低阻油层的m值受孔隙结构和泥的影响较大,而n受孔隙结构影响较大。可用T2几何平均值或微孔隙体积与可动流体体积之比确定低阻油层的m值,可用孔渗综合指数、平均半径、最大半径、半径均值确定低阻油层的n值。  相似文献   

16.
渤海C油田东营组沉积特征及成岩作用复杂,物性变化大,油气显示活跃,存在大量录井显示好的高阻水层,流体性质判别难度大。结合录井及岩心、岩矿等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认为:以高岭石为主的粘土矿物含量高及残余油饱和度高是形成高阻水层的两个主要因素。在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流体替换法和深电阻率与密度曲线交会法快速识别高阻水层。实际资料应用表明,归一化后深电阻率与密度差值ΔRd-Δρ是C油田东营组油藏油、水层识别中的敏感参数,建立ΔRd-Δρ与深电阻率Rd的交会图版,油层主要分布在ΔRd-Δρ大于2.3的区域。研究方法对于C油田乃至渤海中深层测井综合评价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卓  姜振学  李峰 《地球科学》2014,39(5):557-564
塔中16石炭系油藏位于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具有低含油饱和度的油层分布在相对低孔-渗的储层中,而高GOI值的水层分布在高孔-渗储层中的特征.为阐明其特殊的成因机理,利用石油包裹体丰度(GOI)分析方法,结合圈闭演化历史开展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现今油层和水层的样品都具有较高的GOI值(5.6%~32.0%),暗示在地质历史时期形成了古油层,GOI值与孔隙度和渗透率具有正相关关系.高孔-渗储层优先充注油气,形成具有高含油饱和度、高GOI值的油层,低孔-渗储层充注油气较少,形成具有低含油饱和度,相对低GOI值的油层.而古油层泄漏的过程中,高孔-渗储层中聚集的油气也更容易泄漏,形成高GOI值水层,低孔-渗储层中充注的油气泄漏较少,形成低含油饱和度油层.综合分析认为:不同孔-渗条件储层的差异充注和成藏后的差异泄漏,是塔中16石炭系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形成机理.深化并研究了多期演油气区的成藏机理,对于深入认识多期演化背景的致密砂岩油气勘探潜力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古近系为地堑式断陷盆地沉积,其储层主要为重力流成因的湖泊水下扇,具有物源近、堆积速率快、岩性复杂多变的特征,加之后期成岩作用的影响,造成这类砂体物性变异系数大,非均质程度高。储层内部含流体时,流体性质难以识别,易造成测井解释上油气水层的误判。为了能够应用常规测井资料评价此类油气储层,提高测井解释的成功率,通过综合分析本区储层岩性、物性和含油气性特征,结合试油结果建立了本区岩性、物性及含油气性解释模型。岔路河断陷测井解释参数交汇图版可以明显区分出气层、油层、气水同层、油水同层、水层和干层等不同的地层油气产状。图版显示:岔路河断陷产油气储层含油饱和度下限为20%,并且产气层比产油层具有更高的深浅双侧向电阻率差值;纯水层虽然具有较好的物性条件,但含油饱和度均小于20%;干层泥质体积分数均大于22%,总孔隙度小于10.5%,物性变差,一般为无效储层。  相似文献   

19.
苏里格气田西区低阻气层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里格气田西区上古生界二叠系的主要含气目的层为盒8段及山1段,而此区域高阻气层与低阻气层共存,运用电阻率难以区分气层与水层,这给测井评价带来很大难度。因此正确认识低阻气层的成因,对准确识别储层中流体类型十分重要。本次研究从沉积背景、储层岩性、储层物性和钻井工程的角度出发,对低阻气层的成因和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粘土矿物分布,泥浆滤液侵入是造成气层低阻的主要因素,而高不动水饱和度是引起该区气层低阻的最主要原因。另外高地层水矿化度,也是造成该区低阻的成因。通过此次研究,其成果可为该区低阻气层的正确识别和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