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地热地质概况 林甸地区基底印支期和燕山期花岗岩体的分布是供给地热资源的主要热源;林甸西断裂,林甸东断裂带,并与它们伴生的小断裂构成深部地热向上部地层中传热的良好通道;工作区地下水运动相对滞缓,  相似文献   

2.
一、嫩江断裂带的主要特征 1.三叠纪-中侏罗世NE向韧性剪切带和花岗质碎裂岩带 三叠纪-中侏罗世构造形迹表现为NE向韧性剪切带和碎裂岩带,构成大杨树盆地早期基底构造,它是嫩江断裂带在中生代早期表现形式。发展屯-靠山屯-老窝棚底韧性剪切带分布在发展屯-靠山屯-老窝棚底一带,呈NE向断续分布,发生断裂的地质体为中泥盆世~晚志留世泥鳅河组,岩性为糜棱岩化变砂岩、长英质糜棱岩。查哈阳东南博荣山剪切带分布在查哈阳东南的博荣山,发生断裂的地质体为二叠纪花岗岩,岩性为花岗质糜棱岩。  相似文献   

3.
溆浦—靖州断裂走向NNE(北段转为NE—近EW向),倾向SE,是雪峰造山带内部一条长期活动的重要断裂。基于与断裂相关的沉积作用、构造变形、岩浆活动等,研究溆浦—靖州断裂的活动历史,进而探讨断裂的构造属性。结果表明:溆浦—靖州断裂自早至晚经历了南华纪伸展、志留纪晚期加里东运动中逆冲、晚古生代伸展、中三叠世晚期印支运动中逆冲、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左行走滑-逆冲、中侏罗世晚期早燕山运动中逆冲、白垩纪伸展、古近纪右行走滑等多期构造活动;溆浦—靖州断裂以西块体相对强硬或不同壳层具刚性焊合,断裂以东块体相对软弱或不同壳层之间焊合较弱,导致断裂东侧在伸展事件中具有更强烈的伸展减薄并相对沉降,在挤压事件中则具更强烈变形和更大幅度抬升,且断裂以东具多期花岗质岩浆活动,而断裂以西无花岗岩发育;溆浦—靖州断裂为扬子陆块与东南缘岛弧之间的分界断裂,是武陵(晋宁)运动中扬子陆块与东南侧岛弧的弧-陆碰撞带内主断裂。  相似文献   

4.
利用1999~2007年和2009~2013年西秦岭北缘断裂及其邻区的GPS观测数据,基于跨断层速度剖面,结合断裂带邻区应变率场的分布,综合分析断裂带的分段运动变形特征。1999~2007年观测结果表明,西秦岭北缘断裂各次级断裂段均表现出左旋走滑兼挤压的运动特征,其中锅麻滩段的活动性明显高于其他3条次级断裂;GPS主应变率场显示,沿西秦岭北缘断裂,各次级断裂所受主压应变的方向基本一致,均为NE向,但是各分段主压应变的量值变化较为明显,锅麻滩段和鸳凤段所受主压应变明显大于漳县段和天水-宝鸡段;主压应变所表现出的分段特征与跨断裂GPS站点剖面反映的结果比较一致。2009~2013年观测结果表明,漳县段滑动速率增加,主张应变率增大,可能与岷县漳县地震的发生有关。综合分析跨断层剖面和主应变率场反映的断裂带远场和近场变形特征认为,西秦岭北缘断裂4条次级断裂已处于闭锁状态,并且存在一定的应变积累,其中天水-宝鸡段平行断裂滑动速率和垂直断裂的挤压速率均较低,可能表明其在西秦岭北缘断裂4条次级断裂中闭锁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5.
在野外专题考察、大比例尺活断层地质填图、高精度地质剖面及阶地剖面实测的基础上,较系统地讨论了武威- 天祝- 庄浪河NNW 向断裂的活动时代、变形方式及分段特征。结果表明: 该断裂带是一条典型的全新世活动断裂,整个断裂可分为不同几何结构、不同构造类型、不同变形特征的南、中、北三个断层段。其中北段和中段为隐伏断层,发育有第四纪活动褶皱和1927 年古浪8 级地震破裂带;南段断裂呈弧形几何形态展布,显示了逆断层构造面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焦家断裂带与三山岛断裂带,是胶东西北部著名的金矿成矿带。利用综合物探资料,对三山岛断裂与焦家断裂带之间与金成矿关系密切的早前寒武纪变质岩系和中生代花岗岩的空间分布关系进行了重新划分。利用高磁、重力、大地电磁(MT)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CSAMT)综合研究剖面,研究探索焦家断裂与三山岛断裂带深部断裂构造的分布关系及成矿模式。系统总结了两带金矿地球物理特征及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并进行了深部成矿预测,提出了6处深部成矿靶区。其中Au4预测靶区,深孔验证见到厚大金矿体,取得了良好的地质科研效果,为胶西北地区深部地质找矿方向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多期绝对重力与相对重力联测资料,获取不同时空尺度的郯庐断裂带苏皖段及周边地区重力场动态变化,采用小波多尺度分解方法计算不同深度的重力变化,结合区域地质构造,从深度层次的横向变化与时间尺度的纵向变化2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重力变化主要由中、上地壳密度变化或断裂构造活动引起。沿郯庐断裂带苏皖段走向断裂活动分布不均,受周边深大断裂带交切作用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活动特征。淮阴-响水口断裂、滁河断裂等深大活动断裂带构造活动对局部重力变化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沿断裂带走向分布有明显的重力变化梯度带;郯庐断裂带郯城-泗县段、大别山构造带霍山-六安及江苏溧阳-镇江地区在小波细节动态变化中存在重力变化梯度带异常区,但强度不高,考虑到多条深大断裂交切于此,后期需要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8.
秦祁昆结合部发育了大量三叠纪岩浆岩,主要沿青海南山断裂、瓦洪山断裂和多禾茂断裂周边分布,总体呈NW—SE向展布。岩石类型复杂多样,包括火山岩和侵入岩。火山岩主要以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和火山角砾岩为主;侵入岩主要为辉长岩、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石英斑岩等。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秦祁昆结合部三叠纪岩浆活动主要集中在早—中三叠世和晚三叠世;233~253 Ma代表早—中三叠世岩浆活动,205~225 Ma代表晚三叠世岩浆活动。空间上,岩浆活动呈现出由NW向SE逐渐年轻化的趋势。岩石组合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秦祁昆结合部早—中三叠世岩浆岩形成于古特提斯洋由南向北俯冲的大陆边缘弧环境下,而晚三叠世可能已经逐渐进入后碰撞阶段。  相似文献   

9.
郯─庐断裂系是欧亚大陆东缘一个重要的断裂系统,它的左行平移分两个时期完成:1.在印支期(T_(2-3)),此时郯─庐断裂带为转换断层带;2.在晚侏罗世晚期到早白垩世(J-K_1)。欧亚大陆东缘燕山早期广泛发育的线理走向为北西西向的推覆构造及我国东部燕山早期“Ⅰ”型花岗岩的北北东向带状分布,标志着太平洋板块在燕山早期是北西西向俯冲的。  相似文献   

10.
高家坳金矿床位于白马山-龙山EW向构造带中部、桃江-城步NE向基底断裂与邵阳-郴州NW向基底断裂挟持的大乘山穹隆SW倾伏端,含金蚀变带赋存于中泥盆统半山组碎屑岩中,金矿体呈似层状顺层产出或呈透镜状、脉状产于断裂破碎带中.基底断裂沟通矿源层,形成矿液运移通道;穹隆倾伏端和基底断裂提供了储矿空间;次级NW、NE向断裂是矿区主要容矿构造;基底断裂挟持的上升地块中不同级别、不同方向断裂的交汇处,是该类金矿床成生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1.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地球物理探测手段,研究两郧断裂郧县盆地段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参照两郧断裂带多个位置采集断层物质的SEM、TL测试成果,并结合本次对断层上断点沉积物OSL测年数据,对两郧断裂该段第四纪活动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郧断裂在郧县盆地段埋深相对较深;断裂特征主要为逆断层,部分分支断裂显示为正断性质;断裂带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12.
湘北桑植-石门一带下中生界连续发育一系列侏罗山式褶皱,褶皱叠加特征解析对探索桑植-石门复向斜褶皱变形期次及变形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断裂控制褶皱变形的理论研究也具有启示意义。通过对桑植-石门一带地质构造剖面测制及褶皱叠加特征解析,识别出了印支期和早燕山期两期褶皱构造。研究区侏罗系与中三叠统之间的低角度不整合接触、白垩系与前白垩系之间的高角度不整合接触反映了印支运动和早燕山运动两期变形事件,可进一步推断桑植-石门一带褶皱可分为印支运动和早燕山运动两期。印支期褶皱轴迹主要呈北东东向-近东西向;早燕山期褶皱轴迹可分为2组:一组呈北东东向-近东西向;另一组呈北北东向。早燕山期2组褶皱与先期印支期褶皱叠加形成加强型和斜限型2种叠加类型,前者受控于印支期北东东向-近东西向逆断裂的继承性活动;后者受控于早燕山期北西西向区域挤压应力形成的北北东向逆断裂,且受限于先期北东东向-近东西向构造。此变形机制很好地解释了研究区褶皱轴面和逆冲断裂无向东或南东倾斜极性。   相似文献   

13.
遥感技术在西藏当雄地区活动断裂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遥感数据、地震资料以及震源机制解为基础,对西藏当雄地区亚东-谷露断裂以及嘉黎断裂进行遥感解译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亚东-谷露断裂北段地貌特征为正断拉张及右旋走滑综合作用的结果;中段存在拉张运动与左旋走滑运动,并发育地堑,冲沟位错显示该处具有6~66 m的水平位移量,其中1411年当雄南8级地震在该处产生6~12 m的水平位移;南段次级断层充分发育,北端表现为右旋运动,往南开始表现出左旋运动特征,同时地堑充分发育。结合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推测走滑断层控制该区地壳浅部(8 km以上)以走滑型为主的地震事件的发生,而该处的地堑形成于地壳深部(8 km以下)的正断型应力机制,并控制地壳深部正断型地震事件的发生。嘉黎断裂整体断层隐伏,西段存在右旋运动,往东南则开始出现左旋运动,该处地震事件和应力机制均为走滑型。  相似文献   

14.
为厘定太原盆地中部潜在的发震断层情况,对田庄断裂实施了浅层地震勘探,结果表明:1)田庄断裂可分为3个区段,各区段内均发育北、南支断裂,其中北支断裂为主断裂;2)除断裂西端及中-东段转折部位断面呈近似“N”形结构外,其余断面均呈“Y”形;3)西段断裂带宽度最小,东段断裂带宽度最大。利用年代学测试方法结合钻孔剖面确定断裂的活动年代及滑动速率,断裂中段的活动年代为晚更新世晚期,上断点最小埋深为39.3 m,晚更新世以来最大断距为2.9 m,最大滑动速率为0.0415 mm/a;断裂西段及东段的活动年代为中更新世,中-东段转折部位上断点最小埋深为37.4 m,晚更新世以来最大断距为2.7 m,最大滑动速率为0.0461 mm/a。基于浅层地震揭示的基岩破裂长度,采用地震矩方法对田庄断裂进行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确定断裂的最大潜在震级及发震概率。  相似文献   

15.
呈北东走向横贯于西准噶尔的达拉布特断裂系,是一组倾向北西的犁状断层。断裂系的形成、发育是由于碰撞后的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和塔里木三大陆块在早石炭世以后,仍在不断地相向运动。由此所形成的断裂系,其早期是以左行陡倾的走滑断层形式出现;中期受陆内俯冲作用的影响,被强烈的推覆构造改造成上陡下缓的犁状断层;娩近时期,断裂处于引张状态,表现为正断层性质,形成了明显的断层地貌。  相似文献   

16.
��ˮ�Ӷ��Ѵ��ֽ������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α????????????????????????????????????????????? ?????????????????????????λ????????????????????????????????????α?????? ????????????????????????????????????ж???????????????????????????????????????????????????????????????????????С??????????????????????????????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99~2015年陆态网和四川省CORS网GNSS数据,研究川滇地区地壳形变动态变化特征,按照1999~2004年、2004~2007年、2007~2009年、2009~2011年、2011~2013年、2013~2015年建立6期地壳速度场和应变率场,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川滇地区地壳水平运动整体以继承性运动为主,汶川地震等强震没有改变区域整体运动趋势与作用力方向,但速度场随时间变化更加复杂且量级有所增加,特别是在龙门山断裂西侧,汶川地震后运动速率明显增加。川滇地区应变率数值和形变状态随时间呈现较为明显的动态变化特征,变化较大区域主要位于龙门山断裂、鲜水河断裂、小江断裂等深大断裂周边,表明川滇地区断裂活动对地壳形变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8.
The Longmenshan fault is a thrust fault which runs along the base of the Longmen Mountains in Sichuan province,southwestern China.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fault had two distinct responses to the Ms 8 Wenchuan and Ms 7 Lushan earthquakes.This study determine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uctural geology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to evaluate how it influenced the two aforementioned earthquakes.This research was done within a Geoinformation Technologies(Gi T) environment based on multi-source remote sensing and crustal movement data extracted from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was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to study both earthquakes.The study revealed that the Wenchuanand Lushan earthquakes occurred on two relatively independent faults.In addition,there was a nearly constant-velocity crustal movement zone between the two epicenters that probably had a compressive stress with slow motion.Furthermore,the central fault and a mountain back fault gradually merged from north to south.The Lushan earthquake was not an aftershock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The research showed that fault zones within 30–50 km of State Highway 318 are intensive and complex.In addition,crustal movement velocity decreased rapidly,with a strong multi-directional shear zone.Thus,activity in that zone was likely stronger than in the northern part over the medium to long term.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古生界油气资源非常丰富, 此外在中新生界也发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 揭示出该区中新生界也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潜力。因此, 为了揭示对顺北地区中新生界油气成藏具有关键控制因素的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发育机制, 通过对顺北地区最新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构造解释, 系统分析了该区中新生界断裂构造的类型、几何学特征及其成因演化。研究表明: 顺北地区中新生界断裂以张性正断层为主, 发育少量逆断层和走滑断层, 该区断裂发育数量众多但单条断裂规模较小、平面上呈杂乱展布且具有明显的分区分层的差异活动特征。与区域动力背景和盆地演化阶段相统一, 顺北地区中新生界断裂演化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山期3个阶段多期次伸展-挤压构造旋回, 而且该区所处的构造位置、下伏中二叠统火成岩地层特征及下三叠统柯吐尔组砂泥岩塑性层等对中新生界断裂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控制作用。通过对顺北地区连通T90~T50界面通源断裂的精细刻画, 揭示出在5号断裂带中部和7号断裂带中南部存在两大通源断裂发育区, 上述两地区部分断裂由T90界面往上一直断到T50界面之上, 对古生界油气向中新生界垂向输导具有建设性作用, 为该区中新生界油气的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20.
湖南省内生矿产资源丰富,内生成矿事件主要有加里东期(以志留纪为主)、印支晚期(晚三叠世)、燕山中晚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等3期。以区域矿产资料为基础,结合大地构造、成岩成矿年龄、矿床成因机制等研究成果,对上述3期内生成矿事件的构造格局控矿特征和动力机制进行探讨。①受加里东运动自东南向西北扩展以及深部岩石圈结构差异控制,加里东期湖南省自东南往西北分为成矿特征有别的3个构造带。湘中-湘东南构造岩浆带(Ⅰ)发生后碰撞花岗质岩浆活动,于局部产生与岩浆活动相关的W、萤石等成矿作用;雪峰构造带(Ⅱ)东部的雪峰冲断带(Ⅱ1)形成了以构造活化成因为主的金矿和锑金矿;雪峰构造带(Ⅱ)西部的武陵低缓褶皱带(Ⅱ2)及湘西北构造抬升带(Ⅲ)内形成了与寒武纪同沉积断裂活动、加里东运动后的伸展活动以及相应的热液活动有关的汞铅锌矿。②印支晚期受深部岩石圈结构差异控制,湖南省自东南至西北分为3个构造带:湘中-湘东南构造岩浆带(Ⅰ)因后碰撞减压熔融而发生大规模花岗质岩浆活动,从而于其东南部形成钨锡铅锌多金属矿床,西北部形成锑金钨多金属矿床;雪峰构造带(Ⅱ)可能无内生热液成矿作用;湘西北褶皱带(Ⅲ)发育小型脉型铅锌矿。③燕山中晚期,湖南省自东南往西北分为3个构造带:湘中-湘东构造岩浆带(Ⅰ)受岩石圈拆沉、软流圈上隆、陆内碰撞后期增温减压、俯冲板块崩塌等深部构造作用控制而发生大规模花岗质岩浆活动,形成了大量的有色金属矿床和金矿床;雪峰西部构造带(Ⅱ)成矿作用弱,局部存在Au、Hg成矿作用;湘西北褶皱带(Ⅲ)发育少量低温热液充填型萤石矿和砷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