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高黎贡山西坡浅变质岩系时代归属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成峰 《云南地质》2000,19(3):244-253
根据1992~1997年间1:5万区调资料,将高黎贡山西坡浅变质岩系的地层顺序进行了重新厘定,划分为二道河岩组、宝华山岩组、九度河岩组、单龙河岩组,时代归属为震旦纪-早寒武世。  相似文献   

2.
滇西北点苍山蛇绿混杂岩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点苍山西坡李子坪村分布有较多橄榄岩,围岩是一套中浅变质岩系,其中有斜长角闪岩、变质钠长花岗岩。这些岩石的岩相学、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均显示蛇绿混杂岩特征,暗示点苍山西坡有古特提斯洋壳的残片存在。  相似文献   

3.
有限相系浅变质岩是目前浅变质岩研究的重点,它主要形成于弧后扩张盆地在地构造背景,根据伊利石结晶度数可将其划分为浅带浅变质岩和近带浅变质岩。  相似文献   

4.
我国东北地区在地史上晚侏罗世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聚煤期,并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煤田,其煤的储量约占全区煤总储量的89.8%。1.盆地基底结构我图东北地区的晚侏罗世煤盆地主要分布于建平—铁岭东西向古隆起带,大兴安岭西坡与黑龙江东部。盆地基底结构复杂。建平—铁岭古隆起带上的平庄、(?)新、铁法等煤田盆地的基底为太古界、大兴安岭西坡的海拉尔、白音华等盆地群的基底,一般为石炭二叠系低变质岩及中侏罗统陆相碎屑岩。黑龙江东部的三江—穆棱一带的基底较为复杂,有元古界变质岩系及其花岗岩、古生界低变质碎屑岩、碳酸岩与海西期花岗岩,上三叠统—中侏罗统海相硅质岩、陆相碎屑岩与燕山期侵入岩与火山岩。  相似文献   

5.
1∶5 万吉南板石沟幅地质填图,查明前寒武纪变质岩系内发育一套韧变序列:前阜平旋回中构相;阜平旋回第一幕浅—中构相;阜平旋回第二幕中—浅构相;吕梁旋回早期浅构相;吕梁旋回晚期表—浅构相。各期面状构造特征性韧变标志,反映出近东西向龙岗古陆核是由韧性—脆性、由活动向稳定演化的一套构造堆积体组成的。  相似文献   

6.
李先棋  涂向衡  杜彦强  李琼仙 《云南地质》2011,30(2):130-133,140
从干树金矿赋存于怒江构造带高黎贡山岩群变质岩系中,有两个明显的次级矿化带,具多期次成矿作用特点:前期可能为沉积变质赋矿,后期为剪切(构造热液)成矿。晚期在浅部风化淋滤富集。剪切作用形成的金矿是主体。  相似文献   

7.
冀北地区分布的金和铅锌银等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条件上有相似性,也有差异。金矿主要分布在燕山台褶带内,与早太古代桑干群变质岩系有关,受华力西期水泉沟碱性杂岩体控制。铅锌银等金属矿主要分布在内蒙地轴范围内,与晚太古代红旗营子群变质岩系有关,受燕山期中酸性浅-超浅成小岩株控制。两者的构造控制相似。  相似文献   

8.
宜黄地区是赣中南浅变质岩系与武夷中深变质岩系的交接地带,通过1∶5万地质填图已证实,两套变质岩系具有相同的原岩建造和变形历史,其变质作用具“空间上渐变过渡,时间上渐进演化”之特点,较好地反映了加里东造山作用发生→发展→消亡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9.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国内外一些单位和学者相继对沉积岩、泥质灰岩、炭质板岩以及绿片岩等的Rb—Sr年龄测定做了不少工作,积累了较多的资料,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作者于1976年便开展了海南岛石碌群中浅变质岩系的Rb—Sr年代学研究。然而,由于沉积岩和原岩为沉积岩的中浅变质岩系中Sr同位素均匀化的机理及其控制因素、Rb—Sr等时线斜率对应的年龄值的地质意义等尚未很好弄清;化学风化作用易于导  相似文献   

10.
人工重矿物组份的研究,在变质岩地区是一种经常使用的工作方法。因为它对变质岩地区的地层划分与对比、确定母岩区等是十分有效的。此外,在变质岩地区进行沉积相和再造古地理的研究中,它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是由于变质岩区的许多原始沉积构造标志大多遭受改造和破坏。有些标志虽尚能辩认,但毕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而人工重矿物的研究,可以对沉积相观察和分析的结果进行检验和补充。西秦岭大陆边缘沉积学专题组,在对厂坝矿区王家山组的一套浅变质岩系沉积相观察中,利用了人工重砂组份的研究,三年来已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一、王家山组沉积和区域古地理的变化特征厂坝矿区,系由一套浅变质岩系组成的含矿地层。根据浅变质岩系的岩性、沉积学及地球化学组合特征,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三个组。下部为王家山组陆源碎屑岩,中、上部为结晶灰  相似文献   

11.
西秦岭北带丹凤群发育特征及金找矿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位于西秦岭北带的丹凤群是一套浅—中等变质的绿片岩系,原岩为一套以基性—中酸性火山岩为主夹正常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的岩石组合。该变质岩系分布区金的地球化学丰度高,断裂作用和岩浆活动十分强烈。丹凤群兼具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印支—燕山期断裂构造及中酸性岩体“三位一体”成矿条件的地段是成金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2.
论皖南地区前寒武纪浅变质岩系地层层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南部(皖南)前寒武纪浅变质岩地层发育,分布广泛,厚达数千米,称为沥口群和溪口群,传统上当做青白口纪和中元古代地层。可是,这套浅变质岩地层的时代归属、层序叠置关系等,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在分析现有地层划分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地层接触关系、沉积序列、物质组分特征和沉积体系演化研究,结合砂岩碎屑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重新厘定了皖南地区浅变质岩系的地层格架。这套浅变质岩系主要为海底扇沉积体系和盆地平原沉积体系,分为上溪群和溪口群,分别代表北部盆地边缘相带和南部盆地中部相带,两者为同期异相沉积。300颗碎屑锆石的测试结果表明,68颗碎屑锆石U-Pb年龄为727±12Ma~835 Ma,最年青的碎屑锆石年龄(727±12Ma)限制了沉积物的最大沉积年龄,浅变质岩系地层时代为早—中南华世。上溪群分为两个组,下部湘东组,包括3个段,代表从滨岸—陆棚经海底扇到盆地平原的海侵沉积序列;上部羊栈岭组,包括4个段,代表从盆地平原经海底扇—陆棚—滨岸的海退沉积序列。溪口群包括漳前组、板桥组和木坑组,代表盆地中部外扇—盆地平原沉积。碎屑锆石的U-Pb年龄,Tu、U含量以及Tu/U比值,证实井潭组火山岩为浅变质岩提供了大量物源,上溪群和溪口群浅变质岩地层应该覆于火山岩之上。上溪群和溪口群假整合覆于铺岭组/井潭组火山岩系之上,其上为休宁组不整合覆盖,代表皖南地区早南华世—中南华世一次比较完整的海侵-海退旋回沉积。  相似文献   

13.
杨宪涛  坚润堂 《云南地质》2013,32(2):139-141
金矿床赋存于金山矿田东侧中元古界浅变质岩系中,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的变质热液型金矿,双桥群的浅变质岩系为矿源层。矿床经历区域变质成矿期和动力变质成矿期两个成矿阶段,浅变质岩系和北东向韧性剪切带是最主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4.
师文耀 《云南地质》1993,12(1):34-36,29
我课题组开展滇中台坳大红山群出露区外围的中-深变质岩系的对比研究,在红河深断裂北东侧及绿汁江断裂西侧的楚雄西舍路、易门西安厂、元江希拉河等地,发现以构造窗或基底隆起而出露的中-深变质岩系,其层位归属为大红山群,显示铜矿化。 (一)楚雄西舍路变质岩系的层位归属和矿化变质岩系出露于楚雄西舍路乡北2.5km的礼社江河谷,为沿红河深断裂东侧次级断裂带相对上升的菱形断块。变质岩系的各岩组间或与三叠系云南驿组均呈断裂接触。这一变质岩  相似文献   

15.
敦煌地块变质岩系时代新认识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敦煌地块的中深变质系敦煌群,哟1/5万区调获得Sm-Nd等时线年龄值2935Ma,3487Ma,归属于太古界。北山南带的中深-浅变质岩系,经1/5万区调及1/20万区调修测,中深变质岩系中获得Sm-Nd等时线年龄值2949Ma,2956Ma,3237Ma及2059Ma,分别划归敦粕群和厘定为早元古代。在浅变质岩系中获得Sm-Nd等时线年龄值1622Ma,1624Ma及Baicalia等叠层石,归属  相似文献   

16.
<正>1区域地质背景朝阳磷矿床处于怀玉拗陷与抚州—饶南拗陷的过渡带上(江西省地质矿产局,1984)。区域出露有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基底由中元古代浅变质岩系组成。区域构造表现为:盖层构造以近东西向复式褶皱为主体构造型式;区域岩浆岩主要有晋宁期岩浆混合杂岩。  相似文献   

17.
中天山变质岩系的成岩时代及演化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中天山隆起带属天山地槽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西起中苏边界,经天山主峰呈狭长条带向东伸展.带内变质岩系广泛发育,它们主要由片麻状花岗质混合岩、石英岩、各种片岩和大理岩等中深变质岩组成.由于缺乏化石依根和在很多地方它们与古生代地层呈断裂接触关系,所以对其时代尚有争议.为搞清其成岩时代并了解该区地质演化历史,作者于1984年对中天山艾肯达坂附近的变质岩系进行了较系统地采样,分别作了铀—钍—铅法及铷—锶法同位素年龄测定,比较合理地确定了两次重要地质事件的发生时代—即变质岩原岩的形成时代和距今最近的一次强烈(热)变质作用的时代.  相似文献   

18.
西秦岭原“舒家坝组”地层可解体为3个岩石地层单位:北部秦岭群深变质岩系,中部李子园群变质火山岩系及南部李坝群碎屑沉积岩系。研究表明,李坝群为一套浊积岩系,具独特的浊流纵向搬运模式,是李坝金矿床含矿岩系,时代暂定为中—晚泥盆世  相似文献   

19.
浅析江西宜黄地区中深变质岩系与浅变质岩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宜黄地区是赣中南浅变质岩系与武夷中深变质岩系的接触地带1:5万区调证实,两套变质岩系具有相同的原岩建造的变形历史,其变质作用是“空间上渐变过渡,时间上渐进演化”之特点,反映了加里东斯造山作用的发生→发展→消亡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0.
大别山北麓梅山群中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灿  马文璞 《现代地质》1997,11(1):118-124
梅山群为分布于北淮阳地区位于佛子岭群之下、逆掩于晚泥盆世—石炭纪杨山煤系和中侏罗统红层之上的一套中—浅变质岩系,在其中、上部发育NW走向的韧性剪切带,产状与区域片理一致。对韧性剪切带及其变形岩石———糜棱岩的宏微观构造研究表明,韧性剪切变形发生于区域变质岩形成之后,具有右旋剪切的运动特点,反映大别山地块向北仰冲过程中所派生的侧向滑移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