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包裹体地球化学角度系统对比分析了准噶尔盆地红车断裂带地区(主断裂及其上下盘)的含油气流体活动特点,结果表明,断裂在构造活动期是油气流体运移的良好通道,断裂上下盘中聚集的油气经由主断裂运移进入,且上盘优先接受充注,油气在断裂带中的运聚主要包括两个期次,每一期次又包括了多个幕,并可能具有幕式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2.
地震泵抽吸作用与油气运聚成藏物理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泵抽吸作用是在断裂活动开启过程中,引发流体进入断裂带,并发生垂向运移的作用方式。在裂隙递进扩张形成优势裂隙并进一步发展成大的断裂面的演化过程中,地震泵抽吸作用发生,围岩中的流体在相对负压抽吸作用下进到断裂带中,之后主要在构造应力和异常高孔隙流体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向上运移,并向着邻近断裂的封闭程度差、体积大、物性好的储层中充注运移,运移效率远远高于达西流和扩散流。断裂周期性破裂活动的特征决定了油气沿断裂的垂向泵吸运移呈周期性、间歇性和脉动的特点,同时也决定了油气易于在断裂错开的最新层位聚集成藏。通过克拉2气田天然气运聚成藏过程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紧邻圈闭的盐下断裂为有效的天然气运移通道,穿盐断裂为无效的天然气运移通道,天然气在地震泵抽吸作用下沿断裂运移速度快、效率高,在断裂活动的短时间内可以大规模运聚成藏。  相似文献   

3.
断裂带的结构特征及其对油气的输导和封堵性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吴智平  陈伟  薛雁 《地质学报》2010,84(4):570-578
断裂带是具有复杂结构的三维地质体,其内部可以划分为低渗透性的滑动破碎带、高渗透性的诱导裂缝带等具有不同物性特征的结构单元类型;受各种地质条件和因素的控制,不同性质及活动强度的断裂带、断裂的上下盘、同沉积断裂的不同深度,其断裂带内部结构特征存在差异,这导致了断裂具有对油气输导、封堵的双重性和时空差异:诱导裂缝带可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而滑动破碎带则具有较强的横向分隔性;同沉积断裂下部对油气的横向封堵性要明显强于上部;断裂活动早中期对油气的输导性要强于晚期及断裂活动停滞期。精细刻画盆地内部断裂带内部结构特征对于分析断裂在油气运聚中所起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库车坳陷的断裂有效运移通道及其物理模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库车坳陷区的变形,垂向上可分为3大构造层:盐上层、新生代膏盐层和盐下层。根据该地典型构造的含气性差异,分析了断裂有效输导天然气的地质条件,认为充足且有效的气源条件、沟通源岩与圈闭且不断穿区域性盖层的盐下断裂以及完整的圈闭是决定天然气沿断裂运聚成藏的重要条件,因而不断穿区域性盖层的盐下断裂是有效油气运移通道,并用物理模拟对其进行了验证。通过分析与断裂有效运移通道相配置的砂体的封闭程度、体积和物理性质的差异发现:沿断裂有效运移通道运移的天然气向断裂两侧储层分流的优势运移路径明显不同,在发育断裂有效运移通道时,断裂带内部的流体总是向着断裂带两侧封闭程度差、体积大和物性好的储层分流运移。  相似文献   

5.
断裂带油气垂向差异性聚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油气沿断层垂向运移时,成藏动力变化决定源外油气富集程度的差异;二是断裂活动可使源内外油气接力充注,导致源内外油气性质的差异,源外油气的成熟度略低于源内油气。根据断裂带油气的差异性聚集,可从已有的油气显示和储层物性变化,预测出断裂带纵向上油气分布规律。断裂组合样式对油气运聚成藏具有控制作用;平面上,平行式组合中近源处油气富集,远源处油气相对贫乏,而垂直式组合的近、远源处都可富集油气;剖面上,"梳子型"组合可向浅层提供较多的油气,"伞状型"组合向浅层提供的油气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6.
云金表  周波 《世界地质》2014,33(1):137-144
笔者探讨了断裂在油气聚集中的作用,它是制约塔中隆起及北围斜区油气分布规律的关键因素。基于地震资料断裂解析,塔中隆起及北围斜区断裂体系主要由北西—南东延伸的压扭性断裂带与北东—南西延伸的走滑断裂构成。断裂体系主要形成于中晚加里东中期,此后经历了晚加里东、晚海西和喜山期的继承性活动与改造。中加里东中期构造是该区构造的主要定型期,断裂不仅控制了构造带发育,也是风化壳岩溶储层、礁滩相储层、热液溶蚀碳酸盐岩储层形成关键因素。断裂带后期活动为油气运聚提供了通道,北北东断裂是油气由北部坳陷向隆起长距离运聚的主要通道。断裂带的复杂性造就了研究区油气具有沿断裂带分布,成藏模式多样,差异富集特征。  相似文献   

7.
郯庐断裂带是渤海海域重要的活动断裂带,控制着该地区油气成藏的生储盖运圈保条件。以辽东湾坳陷辽中凹陷为研究对象,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平衡剖面分析对郯庐断裂几何学特征、演化特征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郯庐断裂走滑活动对烃源岩发育、分布、演化及生排烃的影响。辽东湾坳陷新生代构造演化分为为五个构造演化阶段、三个构造演化旋回。郯庐断裂走滑活动可错开先期、同期发育的烃源岩,改变烃源岩位置及生烃潜力的空间分布,有利于形成局部水体更深的还原环境,发育生烃潜力更大的烃源岩。走滑活动使断裂带附近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升高,有利于降低生烃门限。郯庐断裂不同时期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活动性质,对油气运移起封闭或者运移通道作用。东营组沉积期晚期和明化镇组下段沉积期至今的断裂走滑活动与烃源岩大量生排烃期、油气成藏时期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提出郯庐断裂走滑活动可形成"拖曳"生排烃现象,使与走滑断层相关的圈闭中即使烃源岩条件较差亦可能具有勘探价值,从而突破了传统的油气勘探思路。  相似文献   

8.
阿拉尔断裂带位于柴西南区中部,是一条近北西-南东向的区域性二级断裂,其对于柴西南跃进地区油气运移、富集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前人分别从地球化学指标、油气运移动力、油气运移通道等方面对阿拉尔断裂带油气运移特征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主要侧重于从单一地质因素出发分析油气运移,得出的认识不够系统全面。因此从油气成藏时期出发,将油气运移驱动力与运移通道相结合,分析阿拉尔断裂带油气运移、聚集成藏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并且对于该区油气富集规律和寻找有利勘探目标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付广  杨敬博 《地球科学》2013,38(4):783-791
为了研究南堡凹陷中浅层油气成藏规律, 采用区域性盖层厚度与断裂断距大小比较和与油气分布关系分析的研究方法, 对断盖配置对沿断裂运移油气的封闭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断盖配置对沿断裂运移油气有3级封闭作用: (1)当盖层厚度大于断裂断距, 且断接厚度大于一定值时, 盖层与断裂配置对沿断裂运移油气可起完全封闭作用; (2)当盖层厚度大于断裂断距, 但断接厚度小于一定值时, 断盖配置对沿断裂运移油气可起部分封闭作用; (3)当盖层厚度小于断距, 断接厚度小于零时, 断盖配置对沿断裂运移油气无封闭作用.南堡凹陷3套区域性盖层中东二段泥岩和馆三段火山岩2套区域性盖层与断裂配置对沿断裂运移油气均具有完全、部分和无封闭三级作用, 明下段泥岩区域性盖层与断裂配置仅具完全封闭作用.3套区域性盖层与断裂配置的封闭作用之间, 空间不同配置对南堡凹陷中浅层油气聚集分布层位和区域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南堡2号地区东二段区域性盖层与断裂配置为完全封闭, 油气主要分布在其下; (2)南堡1~5区块东二段区域性盖层与断裂配置为部分或无封闭, 馆三段区域性盖层与断裂配置为完全封闭, 油气主要分布在东一段和馆四段; (3)南堡1号和4号局部地区东二段和馆三段区域性盖层与断裂配置为部分或无封闭, 明下段区域性盖层与断裂配置为完全封闭, 油气从下至上皆有分布.   相似文献   

10.
断裂带中流体包裹体的应用——以东营凹陷平南断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世永  李月  周瑶琪 《地质论评》2008,54(6):845-848
断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之一,断裂带岩石中的包裹体可以反映流体当时的物理、化学性质及断裂性质。本文通过对平南断裂岩石样品中的包裹体进行岩相学研究,发现平南断裂是一条早期形成,后期经过正负反转运动的断裂带;包裹体均一温度的研究表明,平南断裂带中有两期油气运移事件发生,两期对应的温度分别为60~85℃和90~120℃,平南断裂下盘潜山油藏主要是第二期油气运聚而成。  相似文献   

11.
若尔盖巴西金矿床铜锌矿(Cu2Zn)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罗梅  王月文 《矿物学报》1999,19(1):20-22
若尔盖巴西金矿床产于中上三叠统碎屑岩与印支-燕山期闪长岩入体的接触过渡带中,金矿化围冉为交代硅化石英岩,在矿石中发现铜矿矿。该矿物为缺氧、硫并在较高熔融温度的强还原环境中的产物,根据本区含矿岩石中发现火山凝灰质碎屑岩及邻区三叠纪时期存在区域裂陷与岩浆活动的特点,认为巴西金矿的成矿来源与海底火山喷发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新疆托理县安齐金成矿带是西准噶尔地区最好的金成矿带,带内己发现金矿床、矿点近百处,它们均属于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矿床.主要赋矿地层为上石炭统包古图组和太勒古拉组,赋矿岩系为火山碎屑岩.华力西中期的中酸性岩与金矿的关系非常密切.北东向的安齐断裂为主干断裂,是主要的导矿构造,控制和限定了带内金矿的分布及产出.北西、近东西和北东向的次级断裂是主要的成矿、容矿构造.东西向构造与北东向主干断裂交汇地段及中酸性侵入体内部、边部和接触带是本区最主要的金矿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3.
青海拉鸡山:一个多阶段抬升的构造窗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二七  张旗 《地质科学》2000,35(4):493-500
拉鸡山断裂带位于祁连山褶皱带内,呈北西-南东向延伸.后者构成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由三个主要构造单元组成:北部是一条早古生代的板块缝合带,中部是一个元古代的结晶地块,南部由一套晚古生代到三叠纪的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物组成.对拉鸡山及其邻区的构造研究结果表明,祁连山褶皱带在古生代加里东期发生过大规模的缩短,北祁连的早古生代蛇绿岩和岛弧火山岩沿祁连山中央冲断层向南,陆内俯冲到中祁连元古界变质杂岩之下.由于发生在晚古生代和晚中生代的陆内变形,位于中祁连之下的北祁连的蛇绿岩和岛弧火山岩发生褶皱,并被抬升到地表.到新生代,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大陆之间的碰撞和陆内汇聚作用,拉鸡山断裂带再次活动,这些下古生界蛇绿岩和岛弧火山岩通过冲断作用快速抬升,将中祁连地块一分为二.因此,拉鸡山是一个抬升的构造窗,不是一个中祁连结晶地块中的早古生代大陆裂谷.  相似文献   

14.
GEOCHEMISTRY OF VOLCANIC ROCKS IN WESTERN PART OF JINSHAJIANG STRUCTURAL BELT AND ITS TECTONIC SETTING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南大陆沿海火山带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东南大陆沿海火山带研究的主要进展。指出175~75Ma火山活动具有平行火山带与垂直火山带方向的迁移性。确定火山构造类型、总体布局及其与基底构造的关系。就构造意义而言,火山带实质上是断陷盆地带。明确早期175~120(11O)Ma为高钾钙碱性火山岩系列且具向酸性岩系列过渡的特征;晚期120(117)Ma以玄武岩—英安流纹岩双峰式火山岩为特征并向碱性岩系列过渡。酸性岩浆起源于由元古界变质杂岩组成的中下地壳,玄武岩起源于上地幔并经演化。阐明了火山岩系基底变质杂岩时代、性质及江山—绍兴、长乐—南澳、莲花山断裂变质带的性质与意义以及火山带岩浆作用动力学模式与区域成矿作用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6.
海拉尔盆地乌南凹陷南一段时期断裂和火山作用强烈, 导致岩石碎屑组成具有多样性。碎屑成分有火山碎屑、变质岩碎屑和其他剥蚀碎屑。碎屑多样性使本区岩性及其分区具有鲜明的特色。岩性丰度、矿物组合、阴极发光及其重矿物组合研究显示, 区内存在4个单岩性区和2个混合区。单岩性区是变质岩碎屑岩区、火山碎屑沉积岩区、熔结火山碎屑岩区和火山碎屑岩区。根据岩石中各碎屑组成的体积分数可将混合区分为正常沉积碎屑占优势的混合区和火山碎屑占优势的混合区。各单岩性区与构造单元相符合, 变质岩碎屑岩区对应乌西断阶带, 火山碎屑沉积岩区和熔结火山碎屑岩区对应巴彦塔拉构造带, 火山碎屑岩区为乌东弧形构造带的一部分。地球化学数据显示本区源岩岩浆属于壳源花岗质岩浆, 同时受到明显的幔源岩浆影响, 重稀土较富集。乌西断阶带具有高的稀土总量和不明显的Eu负异常, 变质源岩岩浆壳幔混染程度高;巴彦塔拉构造带具有低的稀土总量和明显的Eu负异常, 源岩岩浆壳幔混染程度中等;乌东弧形构造带具有高的稀土总量和明显的Eu负异常, 源岩岩浆壳幔混染程度低。Dickinson图解显示, 乌东弧形构造带源区没有深切割, 而巴彦塔拉构造带源区经过了深切割。德尔布干断裂的正滑移导致嵯岗构造片麻岩发育和嵯岗隆起相对隆升, 为乌西断阶带提供变质碎屑沉积物, 形成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同时断裂又为幔源岩浆的上升提供了通道。巴彦塔拉断裂的伸展走滑使得幔源岩浆上升发生壳幔混染并发生火山喷发, 在巴彦塔拉构造带发育熔结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沉积岩, 塑造了火山碎屑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巴彦山隆起区壳幔混染程度低, 但幔源岩浆的底垫作用导致壳源岩浆的强结晶分异作用、火山活动和地表隆升, 在乌东弧形构造带发育火山碎屑岩, 塑造了火山碎屑三角洲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17.
小岭旋回火山岩是辽东中生代火山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岩性有安山岩、英安岩以及流纹质火山碎屑岩,属钾质钙碱性系列。其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火山岩总体具有高K、Na,低Al、Fe、Ca的特点。其中,火山熔岩具有富集Nb、Th、Hf、Zn,相对亏损Cs、Li、Sr的特点;火山碎屑岩普遍具贫Sr、V、Cu、Li,富含Hf的特点。火山岩总体为稀土富集型,安山岩及安山质火山碎屑岩,略显Eu正异常;流纹岩及流纹质火山碎屑岩具明显Eu负异常。火山岩成岩物质来源于地壳,成因以部分熔融为主,部分岩石显示具陆壳混染特点。火山岩形成动力来自于太平洋板块向古欧亚板块的俯冲,形成于早期拉张—晚期挤压的构造背景,具有板内活动带火山岩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红太平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区域找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群 《吉林地质》1991,10(4):22-28
红太平多金属矿床产于延边古生代地槽区二叠系海相火山岩中及其与碎屑沉积岩的过渡带上。矿体呈层状,矿石具典型的沉积构造,矿石硫同位素组成与国内变质火山岩铜矿床相似,气液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组成介于大气循环水和变质水之间。因此,初步认为矿床属与火山热液或热泉活动有关的块状硫化物型矿床。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错沟-寺大隆铜(锌)成矿带位于奥陶纪弧后盆地和岛弧扩张脊火山岩带内,沿成矿带分成有5个矿化集中区,区内典型矿床研究表明:矿床形成于强烈拉张的构造背景,赋存在蛇绿岩套中-上部的基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沉积岩中,受古火山机构和其原生构造裂隙控制.根据控矿条件分析,今后有必要对蛇绿岩套发育、存在以Cu为主的化探异常、海底热液喷流标志明显的摆浪沟地区和小砂石地区进行深入的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20.
断裂造山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杨巍然 《地球科学》1989,14(1):9-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