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一种测定积物中^210Pb的方法。沉积物中的^210Pb用HNO3和HF消化,然后^210Po在85-90℃下从0.5molHCL介质中自沉积在银片上;其全程放化回收率为85.0±4.9×10^-2。  相似文献   

2.
渤海南部现代沉积物堆积速率和沉积环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介绍了采自渤海南部六个箱式岩芯的^210Pb放射性活度的测定,根据^210Pb放射性活度在岩芯中垂分布趋势,结合我们先前获得的有关资料,探讨了渤海南部沉积物堆积速率和沉积物堆积速率和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这对研究所形成岩芯沉积作用过程和海底油气开发工具有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3.
黄河三角洲的^210Pb剖面与再沉积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黄河三角洲东部钻孔岩芯的^210Pb剖面资料,经标准化消除了因粒级不同所造成^210Pb浓度变化的影响后,显示该孔的^210Pb剖面可分为11段。每段呈指数衰减,段与段之间呈现^210Pb放射性比度逆增,反映了由于再沉积作用造成^210Pb的稀释作用。由此分析该区沉积和再沉积历史。  相似文献   

4.
渤海现代沉积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测定的12个箱式和11个柱状岩芯的^210Pb放射性强度,首次系统地介绍了渤同代沉积速率(100a时间尺度)。从^210Pb的垂直分布特征和确切的地层年龄着手,结合有关资料,探讨了渤海近百年的沉积环境和沉积格局,利用放射性同位素^210Pb不仅对研究所形成地层的沉积作用和混合作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海洋油气开发地质工程的调查与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南黄海东部泥区沉积速率和物源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测定岩芯中^210Pb放射性活度,南黄海东部泥区最高现代沉积速率为1.65cm/a,泥区边缘沉积速率为0.12cm/a。表层沉积物中的化学成分CaCO3、Cu,Sr,Ti和Rb的含量表明黄河对该区没有影响,长江物源对该区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6.
冲绳海槽沉积物混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介绍了利用方向性同位素^210Pa活度在岩芯中的垂直分布,根据沉积作用的数学模式,结合有关资料对冲绳海槽海水-海底界面沉积物的混合作用强度进行了了探讨。^210Pb资料表明冲绳海槽表层沉积物中,^210Pb放射性活度存在空间差异,介于26.26-92.40dpm/g,沉积物混合系数个于0.51-6.88cm^2.a,这反映了研究海区不同的混合作用强度和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7.
林以安  Martin  J.M  Thomas  A.J 《海洋与湖沼》1996,27(2):145-150
于1986年1月,采取大体积取样,Co-APDC螯合并沉淀富集分离,银片上自沉积和a-计算分析,研究长江口区可溶态210Pb的来源,分布和逗留时间。结果表明,全区平均放射性比度为7.5dpm/m^3,从河向海纵向分布呈口内段和近外海两端高,而低谷出现在中间的口门外最大浊度及稀释带高生产力区。210Pb明显因悬浮颗粒物的吸附絮凝沉降和浮游生物的吸收利用被清除。经探析,该区210Pb主要来源是大气气溶  相似文献   

8.
渤海南部现代沉积物堆积速率和沉积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采自渤海南部六个箱式岩芯的210Pb放射性活度的测定,根据210Pb放射性活度在岩芯中垂直分布趋势,结合我们先前获得的有关资料,探讨渤海南部沉积物堆积速率和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这对研究所形成岩芯沉积作用过程和海底油气开发工程具有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一种测定积物中210Pb的方法.沉积物中的210Pb用HNO3和HF消化,然后210Po在85~90℃下从0.5molHCl介质中自沉积在银片上;其全程放化回收率为85.0±4.9×10-2  相似文献   

10.
用^210Pb和^239Pu测定Saguenay湾的沉积速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用^210Pb和^239Pu测定Saguenay湾沉积速率。在沉积物中过剩^210Pb的比活度随着深度的增加呈指数衰减,但在柱状样82-072的45cm处和82-147的6cm处,过剩^210Pb的比活度发生突变。这可能与1971年发生的陆倾有关。用^210Pb方法测得柱状样82-072和82-147的沉积速率分别为3.50cm/a和0.49cm/a,与用^239Pu方法测得的沉积速率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