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宁西部中生代火山岩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辽西中生代火山岩主要分布于燕辽台褶带,由兴隆沟、兰旗和义县旋回构成。火山岩的岩石化学特征为SiO_2平均60.2%、富Na_2O、介于钙碱性和弱碱性系列之间。稀土总量低,铕的负异常弱,Isr在0.70546—0.70653之间。其特征与源区基底太古代建平群变质岩十分相似,反映了它们之间的成因联系。将太古代建平群变质岩和亏损地幔作为端员组分,由G.Faure二元混合模拟公式求得辽西中生代火山岩由65.8%—82.1%的源区物质——建平群变质岩和34.2%—7.9%的亏损地幔混合组成,表明辽西中生代火山岩主要是由源区物质——晚太古代建平群变质岩经部分熔融后形成的,成因上属于典型的不成熟地壳重熔类型。  相似文献   

2.
金厂峪—王厂地区太古代的斜长角闪岩类有相当部分是由辉长岩侵入体变质形成的。研究表明,这套岩石与其它成因类型的斜长角门质岩石有显著区别。它们是在太古代末期侵位,同时遭受了变质作用的改造,变质温度、压力大致为760℃,1.1GPa。  相似文献   

3.
冀东变质岩区内太古代侵入体占变质岩分布区的大部分,太古代侵入体按其生成环境分为太古代浅成侵入体和太古代深成侵入体两种类型。本文指出了太古代侵入体不同的生成环境;论述了太古代侵入体基本特征及与表壳岩的区别。指出了野外太古代侵入体与表壳岩的鉴别特征;传统的混合岩如均质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其实是太古代花岗质侵入体;同时太古代花岗质侵入体的侵入对冀东的表壳岩和变质铁矿产生了不同的破坏和改造;幔柱构造作用是引发大规模的区域变质作用的根源;产生大面积太古代岩石变质的岩浆活动可视为是由太古代幔柱构造作用引起的,可以说太古代深成侵入体岩浆的上侵作用就是或类似于地幔热柱上涌,同幔柱一样具有极大的能量,是表壳岩变质的热动力来源。识别太古代侵入体对区域地质填图、认识区域构造格架、地壳演化及变质铁矿勘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1区域地质背景霍邱铁矿田位于华北地台南缘长山穹褶断处,霍邱县以西,南北向延展约40 km以上,东西宽约2.7 km。区域地层属华北地层区两淮地层分区,除部分古生代地层缺失外,晚太古代-新生代第四纪地层均有发育,包括晚太古代霍邱群、五河群和早元古代凤阳群。矿体均赋存于太  相似文献   

5.
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火山岩的起源及壳幔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燕山造山带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火山岩的Nd,Sr,Pb同位素分析,作者认为义县组火山岩起源于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岩浆在上侵过程中发生了结晶分异和同化混染作用,即AFC过程.与新生代汉诺坝玄武岩中的中生代镁铁质麻粒岩捕虏体和太古代片麻岩对比研究,发现义县组火山岩与这些镁铁质麻粒岩捕虏体有许多地球化学相似之处,而与长英质麻粒岩捕虏体和太古代各种片麻岩差别较大.作者认为早白垩世燕山板内造山带发生了强烈的岩石圈伸展作用,辽西义县组火山岩和汉诺坝新生代玄武岩中的镁铁质麻粒岩捕虏体均为这一构造背景下的产物,它们属于幔源岩浆喷发与大规模玄武zh质岩浆底侵作用形成的"同质异相体".  相似文献   

6.
五、中国工程地质分区概述甲、主要属于中国陆台范围内的地域1.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山地这一地域主要属于中国陆台在海西期复活的东北部分。太古代花岗片麻岩、云母片岩、绿泥石片岩、角闪石片岩等零星分布于大兴安岭。泥盆纪砂岩、页岩及石灰岩散布于大兴安岭西侧及小兴安岭东侧。石炭纪及二叠纪轻微变质的石灰岩及页岩零星分布于大兴安岭及长白山山地。古生代末期花岗岩及中生代花岗岩在大兴安岭分布极广。侏罗纪砂岩页岩大部分布  相似文献   

7.
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火山夺的起源及壳幔相互作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对燕山造山带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火山岩的Nd,Sr,Pb同位素分析,作者认为义县组火山岩起源于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岩浆在上侵过程中发生了结晶分异和同化混染作用,即AFC过程。与新生代汉诺坝玄武岩中的中生代镁铁质麻粒岩捕虏体和太古代片麻岩对比研究,发现义县组火山岩与这些镁铁质麻粒岩捕虏体有许多地球化学相似之处,而与长英质麻粒岩捕虏体和太古代各种片麻岩差别较大。作者认为早白垩世燕山板内造山带发生了强烈的岩石圈伸展作用,辽西义县组火山岩和汉坝新生代玄武岩中的镁铁质麻粒岩捕虏体均为这一构造背景下的产物,它们属于幔源岩浆喷发与大规模玄武zh质岩浆底侵作用形成的“同质异相体”。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冀东太古代上壳岩和太古代深成侵入体及其在冀东的分布,论述了变质铁矿的规模、形态和产状在两种岩石中存在的差异,简述了太古代侵入体的鉴别特征及认识太古代侵入体对太古代变质铁矿勘探和采矿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晚太古代“框架侵入岩”的涵义,是指在晚太古代TTG花岗片麻岩和二长花岗片麻岩大片出露的复杂地区,规模甚小但分布较广泛,在建立区域岩石谱系单位序列表时可起到类似“标志层”和骨架作用的中、深色侵入岩类。它们的矿物成分变化基本连续,可能具有某种成因联系或属于一个成因系列;其REE丰度逐渐增高,轻、重稀土分馏程度表现为愈趋显著的总体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沉积岩中稀土元素曲线的一致性,可用来估算后太古代上部地壳的成分,这种成分近似于花岗闪长岩。大陆生长的岛弧模式可用来制定整个地壳成分,上部地壳是其中局部熔融而成,所剩余的部分便是下部地壳。太古代沉积岩的曲线图显示了当时上部地壳的不同成分。这些成分与推断的和太古代地壳成分相类似的现代岛弧型系列非常近似(除Cr、Ni含量较高之外)。因而,人们认为太古代地壳很少有分异作用,浅部花岗闪长岩更不发育。看来大陆演化是分幕的,而不是均匀地发展的。距今25亿年左右是产生分异上部地壳的一个重要时期,长期以来人们就把这个时间作为太古代和元古代的分界线。太古代地壳的厚度与现代地壳的厚度差不多。在太古代期问虽然产生了与现代岛弧型火山岩系列化学成分相似的火山岩,但似乎没有发生过传统的板块构造作用。没有表明原始硅铝壳广泛存在的证据,也没有证据说明存在一个与月球高地相似的斜长岩壳。在整个地质时代中,地球的半径没有经历多大的变化(>50公里)。  相似文献   

11.
新书介绍     
太古代绿岩带(Archean Greenstone Belts),该书由K.C.Condie编著,是近年来较全面论述太古代绿岩带问题的一本书。全书共分十章。第一章太古代花岗岩—绿岩区,主要论述太古代花岗岩—绿岩区的总特征,太古代高级区的特征,太古代克拉通盆地组合、基底问题,地球物理特征,太古代花岗岩—绿岩省等。第二章绿岩带地层,本章介绍了有代表性的地层剖面,旋回特征,绿岩带之间的关系以及总的地层特征。第三章火山岩和浅成岩,主要介绍超镁铁和镁铁火成岩,安山岩,长英质火山岩和浅成岩。第四章沉积岩,主要介绍碎屑岩和非碎屑沉积岩,论述了太古代海洋和大气圈问  相似文献   

12.
产于太古代条带状铁矿建造寄主岩中金矿床的后生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世界上太古代克拉通中绿岩带的矿床成因多种多样,但可发现一种极为常见的现象,即在含有为数众多的小型金矿的地区内,总含有好几个大型金矿床(>50吨Au)产出.主要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津巴布韦,南非,巴西以及印度等国,绿岩带巳产出金20,000则吨以上(Woodwall,1979).如果说绿岩带是威特瓦特斯兰德金矿源这种说法可以被接受的话,那么,迄今为止,太古代区域已生产出世界上黄金产量的一半以上.这表明金的矿化作用是太古代绿岩带演化的一个基本部分.  相似文献   

13.
一、早太古代火山成因岩石组合在科拉半岛,具清晰的残余喷出构造的早太古界岩石分布比较少,首先描述了潘斯-通得地区以北的中科拉背斜区的火山岩组合(1968),在那里,大部分太古界喷出岩都被改造成各种类型的片麻岩、角闪岩和混合岩。这些岩石相当于白海群和科拉群的下部(赫士拉姆比,克烈特组部分),在中科拉背斜和沃罗尼亚河地区,早太古代变质喷出岩呈残余状和捕虏体,分布在太古代花岗闪长岩和斜长花岗岩中,并被花岗闪长岩侵入,具典型的侵入接触特点。  相似文献   

14.
由于高级变质区的复杂性,因此对区内太古字的划分众说纷坛。在恢复变质岩原岩的基础上,论证了新的地层及时代划分方案,包括古(早)太古代曹庄群(时限为3600~3200Ma)、中太古代迁西群(包括早期的下亚群水厂表壳岩,时限为3200~3000Ma及晚期的上亚群太平寨表壳岩,时限为3000~2800Ma)、新(晚)太古代早期的遵化群(2800~2650Ma)与晚期的双山子群(原滦县群,相当下亚群〕、朱丈子群(二者的时限为2650~2450Ma)。利用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分析广太古宇的变火山岩系列,认为均属沟、弧盆的生成环境,曹庄群属于稳定单陆屑建造。生成于冒地槽环境(沉积第一阶段);迁西群至朱丈子群为非稳定型杂陆屑建造。参照听伴生的火山岩的地化成果,进一步划分中太古代属于岛内至岛前盆地的海进层序(第二沉积阶段)及新太占代各群白早而晚为孤前、孤内至孤后盆地的海退层序(第三沉积阶段)。  相似文献   

15.
阎月华  吴毅 《岩石学报》2002,18(4):531-538
华北内蒙千里山铁矿的方柱石透辉石岩非常发育,根据与国外其他太古代同类岩石对比可知,这种岩石是太古代变质蒸发岩。无论岩石类型,矿物组合还是岩石化学与矿物化学成分都与已知的太古代蒸发岩相吻合。用微量元素Ba-Sr判别泥质岩属于半咸水沉积。特别是含矿岩系的S同位素成分分析更证明千里山铁矿是蒸发岩成因。其黄铁矿样品中δ^34S最大值为5.7‰,最小值为-1.3‰,平均值为1.4‰,方柱石样品δ^34S最大值为2.3‰,最小值为2.1‰平均值为2.2‰。两种样品的δ^34S相差不大,而且都接近0值。接近原始海洋S同位素成分。这也从另一侧面证明了千里山铁矿是太古代蒸发岩成因。  相似文献   

16.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所长,中国地质学会前寒武纪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地层委员会前寒武纪分会(SPS)投票委员陆松年先生最近收到了SPS的最新简报,其中部分内容需即时向国内同行介绍。1.太古富和元古宙的四分SPS于1998年12月在巴西召开了第11届会议。会上正式通过了太古宙的四分方案。即始太古代(>3.6Ga)、古太古代(3.6~3.2Ga)、中太古代(3.2~2.8Ga)和新太古代(2.8~2.SGa),并决定报请国际地层委员会正式批准,准备工作正在进行。此外,会议注意到部分委员对元古宙四分的提议,认为现在划分的古元古代(2.5~1…  相似文献   

17.
对前寒武系不同部分上地壳岩石组合主要特征的分析,可阐明地球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的物理和化学环境演化的许多重要问题。并已得出了某些概念,但新资料,特别是有关地层和地质年代顺序的新资料,现在可允许我们对这些问题作更详细的探讨。太古代太古代的上地壳岩层多半是很特征的。它们不仅在所经历的高级变质作用方面不  相似文献   

18.
南岭地区油山岩体和坪田岩体形成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岭地区的油山岩体和坪田岩体位于诸广山复式岩体东侧,以前的研究认为它们都属于燕山期花岗岩。对油山岩体和坪田岩体进行的LA-ICP-MS 锆石U-Pb 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油山岩体的成岩年龄为(213.4±3.0) Ma,坪田岩体(西北部)的成岩年龄为(238.8±2.2) Ma,因此油山岩体应属于印支期岩体,而坪田岩体可能是一个印支-燕山早期复式岩体,而非前人所划定的燕山期岩体。此外,两个岩体内含有太古代和541 Ma~1 642 Ma 的继承锆石,暗示物源区曾存在太古代和元古代地壳,经历过多期次的岩浆作用。部分油山岩体锆石在CL图像上表现出具有暗色边部的特征,这些暗色边可能与后期热液作用影响有关,其时代为燕山期,表明油山岩体在燕山期受到了流体作用的影响,坪田岩体锆石也存在较窄的暗色边,也是受后期热液作用影响所造成。  相似文献   

19.
浙江龙泉早元古代花岗岩的发现及基底时代的讨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浙江龙泉石英二长岩的Sm-Nd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2059±52Ma,它代表了该岩体的结晶年龄,并且也是目前在浙、闽地区发现的最老的花岗质岩浆侵位年龄。由此表明,浙、闽地区最初的岩浆活动可能始于早元古代。Rb-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仅反映该岩体受到后期地质作用扰动的年龄信息。该岩体属于一种S型或改造型花岗岩类,t_(DM)~(Nd)为2600—2700Ma,反映了本区最早的地壳形成年龄属于晚太古代。上述的早元古代花岗岩的发现和由此得到的晚太古代基底的年龄信息将对进一步研究中国东南大陆地壳的演化提供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20.
冀北太古代花岗质片麻岩的成因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冀北是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主要出露地区之一。分布于承德-滦平和赤城-张家口地区的新太古代花岗质片麻岩主要由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TTGM)组成,构成了低钾、中钾和高钾钙碱性三个岩石化学系列。二长花岗质片麻岩的LA-ICP-MS锆石U-Pb和Lu-Hf同位素特征揭示其岩浆结晶年龄为2509±10Ma。全岩岩石化学、Sm-Nd同位素和锆石Lu-Hf同位素研究表明:(1)低钾钙碱性系列的岩石形成于拉班玄武质岩石的低度部分熔融;(2)中钾钙碱性系列岩石主要形成于玄武质岩石和杂砂岩的部分熔融,局部存在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的部分熔融;(3)高钾钙碱性系列的岩石形成于以高钾中酸性火山岩为主要成分的杂砂岩的部分熔融。结合近年来冀北早前寒武纪地质研究成果,这些太古代花岗质片麻岩全岩Sm-Nd同位素和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揭示~2.7Ga是本区太古代地壳的主要生长期。在新太古代发生了大规模的火山喷发,火山物质形成后不久发生部分熔融形成花岗质岩浆,接着发生变质、变形作用。这些花岗质片麻岩的形成与南美洲西海岸的构造-岩浆活动特征有类似之处,可能反映了太古代末期冀北地区从活动大陆边缘地壳增生、加厚到弧后伸展转化的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