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洋世界》2015,(2):78
<正>针对读者对郑和下西洋所乘宝船的一些疑问,小编搜集了一组相关资料在这期来为大家解答。600年前,郑和统帅着浩荡的船队开始了下西洋之旅。在浩瀚的大海上,宝船精确的航线让世人叹服。它靠什么确定前进的方向?民间传说这艘宝船长44丈,是比故宫的太和殿还要大3倍的"海上巨无霸"。这样的"海上巨无霸"(长138米,宽56米)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它又是如何航行的?  相似文献   

2.
直到前往位于中国中部的河南省讲学时,我才第一次听到“郑和”这个名字。当时,我刚作完题为《欧洲人的航海与地理大发现》的报告,一名学生凑上前来告诉我,古代中国也有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他叫郑和,是明朝的宦官。“郑和下过西洋,”这名学生显然在用中国人自己的表达方式对我说这番话,“他到过许多地方,有印度、阿拉伯,还有非  相似文献   

3.
<正>1911年,在斯里兰卡西部城市加勒,发现了明朝三宝太监郑和访问斯里兰卡时立下的碑文。这块碑文的发现,彻底消除了人们对郑和下西洋时是否到过斯里兰卡、何时到过斯里兰卡的疑问。石碑上清楚地表明,郑和在1409年前后,曾经数次访问锡兰。在1948年斯里兰卡独立之后,这块被称为"郑和布施碑"的珍贵文物,被送到了科伦坡的斯里兰卡国立博物馆保存。其实,关于郑和下西洋是否到达过斯里兰卡,学术界并没有  相似文献   

4.
海浪在前进     
人们乘船在海上航行时有这样的体会,当把一个皮球抛到海里,你会发觉,在波浪通过时,皮球只是在原来的地方上下颠簸;而波峰过来时。皮球只向前移动一点距离;在波谷到达时,皮球又被拉回到原来的位置上。这就是说,波浪中的皮球,只做周期性圆周运动,并没有跟随波浪前进。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海水是由无数个水质点组成的流体。当海面无风时,表面的水质点保持平衡状态,一旦海  相似文献   

5.
主编手记     
9月转眼就到了,秋天不远了。北京又将迎来一个短暂的金灿灿的季节。8月初,国家海洋局,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共同主办的“纪念郑和下西洋海洋科技暨航海”夏令营在三亚开营。8月5日下午17时许,全体营员在海军榆林基地乘船向西沙永兴岛进发。永兴岛距离陆地180海里,而西沙距离所有夏令营成员心中的距离又何止180海里。  相似文献   

6.
八哥 《海洋世界》2015,(3):8-13
<正>著名作家张佳玮在《我作为一个笨蛋的梦想》里这样描述:"那是1994年,我小学四年级,在餐桌上问爸爸:爸,里斯本在哪里?安特卫普又在哪里?我爸爸,一个做国际航运的,呆了呆:你怎么知道这些地方的?——这个游戏,叫做《大航海时代1》。"  相似文献   

7.
《海洋世界》2005,(7):18-18
中国古船模型研制中心主任、厦门集美大学教授陈延杭认为,虽然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舰只数量都不一样,但是从《明史》、《郑和家谱》等书综合来看,郑和下西洋舰只的实际数量每次应在63艘左右。这些船在茫茫大洋上都是按照什么阵式航行的呢?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一名叫罗懋登的人写了一部通俗小说《三宝太监下西洋记通俗演义》。20世纪末,山东大学张维华据此将郑和舰队布局图画了出来,纸上呈现出的是一只展翅飞翔的“飞燕”。更令人震惊的是,这张“飞燕阵图”与明末民族英雄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所画的一张水军阵的图式几乎完全一致。因此可以推论,郑和舰队虽然不在了,但他们在海上布阵航行的实战经验却为明代水军传承下来。  相似文献   

8.
屠强 《海洋世界》2010,(6):28-29
<正>如果你爱这片大海,你能否听见祖国的海疆对的召唤?如果你爱这个青春,你是否愿意将它奉献给辽阔的大海?那么,如果给你一个机会,在夏日炎炎中,与同伴们乘坐巨轮航行在汪洋大海上,与海燕同行,与飞鱼争先,你会全力争取吗?  相似文献   

9.
1985年是郑和下西洋58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伟大航海家的创举,作者郑一钧同志在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郑鹤声教授亲自指导下,经数年准备,撰写了《论郑和下西洋》一书。请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题签了书名。该书从郑和的身世,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到郑和七下西洋的经历及其深远意义等等,都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是目前研究郑和下西洋事迹的一部较详尽的  相似文献   

10.
郑和(1371-1433年)是我国明代杰出的伟大航海家。早在世界地理大发现时代开始之前,从1405-1433年(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的28年间,他7次率领庞大船队跨洋远航,遍访西太平洋再度洋沿岸亚非30多个国家。在船队规模和组织、航海技术和海洋科学、经贸谋略和文化交流,以及和平外交各方面,他都勇于开拓、善于适应,敢为天下先,作出了重大贡献。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郑和的光辉业绩使得中国当时在航海和海洋科学方面均居世界领先地位。因而,纪念郑和的光辉业绩,研究郑和的航海历史,弘扬郑和的开拓精神,可以强化全国…  相似文献   

11.
《海洋世界》2006,(7):44-46
由于明代郑和宝船的档案文献存留残缺,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古船研制工作委员会在进行二千料郑和宝船复原仿造工程的过程中遇到了以下15个难题,今特向海内外专家、学者、工程师、老工匠及公众广泛征集答案及建议。  相似文献   

12.
科技看点     
<正>记忆Psychology"多任务"型头脑你具备同时使用多种媒体的能力吗?想象一下这个画面:你正在浏览博客,同时电脑上的播放器正在播放音乐;电视开着,你需要时不时地关注下足球比当你同时做3件事时,你是焦头烂额,还是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13.
金希 《海洋世界》2014,(6):66-70
正大海啊大海,是我生长的地方,海风吹,海浪涌,随我飘流四方……这熟悉的歌词,你还记得这是哪首歌曲么?没错,这就是深受欢迎、脍炙人口的《大海啊,故乡》。说起来,与海洋有关的歌曲其实还真是不少,而且很多歌曲的不同版本中,都属童声合唱最为动听。下面这些歌曲,你还记得吗?  相似文献   

14.
《郑和研究论文集》、《国外郑和研究论文集》分别选编了国内外近百年来郑和研究之精华。国内的集子收进了不少台湾、香港学者撰写的论文,国外的集子尽可能注意了广泛性,可以说,这两部论文集是郑和研完具有代表  相似文献   

15.
主编手记     
屠强 《海洋世界》2005,(7):F002-F002
作为现代人,我们很难体味到古人航海时的艰辛。而六百年前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在生活于今天的我们看来,有些近平于神话。不过郑和航海不是神话,郑和也不是传说中教引我们的神仙,而是一位实实在在的航海英雄。古人航海多借助自然天象,因此,比现代人航海更富有浪漫主义和幻想主义的特质。比如现代人航海,在出发前,就可以通过气象卫星,先了解未来航线上的天气和海况;可以通过全球卫星  相似文献   

16.
海问2000     
13.如果你在岸边时有一个大浪打来怎么办?在海岸偶尔会发生大的浪头,特别是在暴风雨过后,大的巨浪会常常发生,甚至会击碎石头。如果你在海岸上观浪,而且兴头正浓,最好不要进入海浪可及的地方。在任何情况下  相似文献   

17.
2002年7月22日,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学者云集北京,就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年纪念活动展开商讨。原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现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技术咨询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郑明将军主持了这次“纪念郑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座谈会”。同交通部牵头组织的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小组正在筹划六项重大纪念活动:2005  相似文献   

18.
郑一钧 《海洋科学》1993,17(6):68-69
在我国历史上,郑和下西洋是一次直接由国家发动和组织的规模较大的海洋事业。为了有效地利用海洋空间,发展国家的海洋事业,必须首先开展对海洋的调查研究,掌握有关的海况资料,编绘有关的海图。在郑和下西洋之前,首先进行了海洋调查研究工作。据泉州发现的《海底簿》记载:“永乐元年(1403年),奉旨差官郑和、  相似文献   

19.
陈铁威 《海洋科学》1982,6(2):46-46
落潮时,人们常会在海边的沙滩上发现一些露出1—4厘米高的与筷子粗细相近的白色革质的小管子,这就是海龙——毛翼虫穴居的地方。 毛翼虫穴居的管子颇为复杂,不了解情况难于找它的门。它穴居的地方有两个管子,这两个较细而又垂直的管子是相通的;连接两管是较粗的管子,在泥沙中呈“U”形。两管距离一般为20—30厘米,最长者可达1米。要找寻毛翼虫“居室”时,先用手指捏闭一管口,再轻轻挤压被封闭的管子多次后,则附近的另一管口会缓慢往外流水;或者你向管口吹气,另一管口就会喷出水来,这就说明你已找到毛翼虫的住处了。  相似文献   

20.
张箭 《海洋世界》2007,(1):60-65
人们对于“地理大发现”的概念和含义有诸多误解,或者说至少认识得不够全面。哥伦布于1492年“偶然撞见”了美洲大陆,这作为地理大发现中的“经典案例”常常被人提起;而浩荡的郑和船队所经过的绝大部分地区和驶过的大部分航线,却不属于地理大发现的范畴。历史以怎样的方式评价这种“无意的伟大”和“有意的错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