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针对有关地洼区研究中引起不同看法和争议的问题,进一步阐述了:①地洼区的属性问题;②地洼区与活化区,③地洼区与地球动力学;④地洼与一些有关的其它盆地(如地洼与裂谷,地洼与断拉谷、地洼与地堑)的区别和联系,正确认识和区分上述问题,对地洼学说的进一步提高将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地洼区的地震活动性问题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地洼大地构造学说科学地揭示了地壳新的第三基本构造单元-地洼区的存在,为现代成矿学和地质灾害防御等研究开拓了思路。地震作为最新大地构造运动的一种表现,它与地洼区及其构造性状不仅有着成因上的联系,而且在时间、空间和强度等分布上也有着相互的依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地洼区的研究无疑是为潜在震源区和地震危险区  相似文献   

3.
文中介绍近十年来国际上引用、评述、发展地洼学说的情况。以及地洼学说与其地相关学说(如构造-岩浆活化学说、第二次造山说、板块构造)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研究有关文献和参加一些学术会议后发现.地洼学说近十余年来进展显著,科研成果累累.被称为当代最有生命力的学科之一,但系统地研究其成长过程尚欠缺.为了促进地球科学的不断发展。总结经验与教训。扩大学科间的交流.本文重点论述了地洼学说产生的历史背景:进展阶段与特点;发展总体趋势;学说的前景和展望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 南北地洼区东接东亚壳体。西连中亚壳体,其大地构造位置十分特殊,因而一直引起地质界的普遍关注。地洼学说对其研究尤为重视,并确认其范围大致与银川-昆明深大断裂所在的南北向地震带范围基本一致,然对其北端究竟延至何处,则由于研究范围的限止而一直未予深究。  相似文献   

6.
地洼学说创立至今,经历了近30余年生产实践的检验,现已逐趋成熟并正继续朝纵深的高层次发展。其基本理论和工作方法愈来愈多的为中外学者所吸引、借鉴和采用。总结地洼学说的发展情况,不仅可以增进各学科之间的交流,而且将促使其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7.
试论我国地洼区喀斯特洞穴的发育与演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长明 《地质论评》1992,38(3):215-223
本文论述了地洼区喀斯特洞穴的发育,成矿和演化规律。比较了地槽、地台和地洼三个大地构造单元区喀斯特洞穴之差异,揭示洞穴发育与大地构造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地洼区洞穴发展,划分了五个成洞期。并对地洼区洞穴溶蚀堆积特征及矿床特征和分类做了讨论。又从地洼区地壳运动特点、古地貌演化、岩性条件以及古水文、古气候变迁,论述了地洼区洞穴时空发展不平衡的发育规律。最后指出了地洼区洞穴研究在科学和生产上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东部地洼区的一些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瑞华 《地球化学》1978,(3):179-193
地洼区又称活化区,是陈国达提出的一个新的地壳基本构造单元。它是在地壳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其中一般地包括地槽区(属于活动区)转化为地台区(属于“稳定”区)这两个阶段之后,地台区衰亡,转化(也称活化,即向活动区转化)而成的后地台阶段新型活动区。  相似文献   

9.
<正> 按地洼学说及递进说所编制的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的划分,东南地洼区位于我国东南部,常称为华南地区。它包括云南东南部、贵州东南部,广西、湖南、江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南部、安徽南部及台湾海峡西部等的广大地区。东南地洼区可以分为:(1) 闽浙地洼系;(2) 浙粤地穹系:(3) 干桂地洼系:(4) 雪峰地穹系;(5) 滇桂地洼系和(6) 雷琼地洼系等六个二级构造  相似文献   

10.
地洼学说对成矿学的贡献很多很大,现已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大地构造成矿学派之一,地洼学说对成矿学最突击的贡献,是创造性地从地壳大地构造单元中划分出地洼成矿区,并与地槽区、地台区并列,成为一种新型的大地构造矿区。因而扩大了找矿领域,指明了研究的新动向,获得了显著的找矿效果;地洼学说对成矿学的又一突击贡献,是提出多因复成成矿论及多因复成矿床。陈国达教授的著名论文《从地壳演化规律看多因复成矿床及其形成机理》,指出这类矿床具有多成矿阶段、多物质来源、多成因类型、多成矿作用及多控矿因素的五多特点,是多阶段多期次成矿作用的综合结果。这一理论已广泛运用于成因有争议的矿床研究。解决了多年争论不休的学术问题,指明了新的找矿和研究方向。由于地洼学说在成矿学中的广泛运用,使地洼成矿区的时代,已从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推延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地洼成矿区的空间分布,由亚洲、欧洲、非洲,扩展到北美洲、南美洲和澳洲等世界各地。地洼学说使成矿学研究引向深入,有许多领域有待探索。  相似文献   

11.
陆缘扩张型地洼盆地系及其形成机制探讨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本文提出“陆缘扩张型地洼盆地系”这一概念,以突出表述分布于东亚陆缘壳体之上,形成于地洼余动期的张性地洼盆地系列的壳体演化—动力环境。指出陆缘海中的裂陷盆地的成因难于与大洋板块俯冲导致弧后扩张的理论模式相联系,也不同于大西洋型盆地,而是大陆地壳演化到地洼余动期,并经历过华夏期地洼型造山运动之后拉伸裂陷的结果。论证了“岩石圈底层剥落、华夏期地洼造山带拉伸裂陷”是东亚陆缘扩张发生的一种重要机制,进而建立了由华夏期地洼型挤压造山带到盆岭型构造带和陆缘海盆地系的构造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洼区层控铀矿床地质和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振凯 《矿床地质》1982,1(1):83-89
我国地洼区分布广泛,其中层控铀矿床常见,它的形成是地壳大地构造单元受到多阶段构造演化及共伴随的多阶段成矿演化所致。本文所指层控铀矿床,是属一定地层、岩性和层间构造控制的矿床,因而是广义性的,它包括层状矿床和受层位控制的非层状矿床。但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发现沉积和成岩型层状铀矿床,故实际上又仅限于论述狭义的层控铀矿床。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地构造简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的地质工作,自解放以来,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获得迅速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资料。特别是自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以及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取得了更加重大的成就,全国地质情况已普遍作过查勘。这使构造地质工作者有条件在前人大量劳动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大地构造从事进一步的总结和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4.
根据国内外发现的地洼区及其与铀成矿时代的关系,分为早元古代、中元古代、晚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等7个不同时代的地洼区。铀的成矿富集,发生在地洼阶段激烈期向余动期的过渡时间内。元古代地洼区地壳固结早,铀成矿年龄值大,地洼余动期时间长。中新生代地洼区地壳固结晚,铀成矿年龄值小,地洼余动期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15.
试论湖南境内喀斯特洞穴发育及成矿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指出湖南境内喀斯特洞穴,因大地构造发展的差异,使洞穴发展不平衡。据洞穴发育时代,分为六个成洞期,并对地洼区洞穴形态,成洞条件,洞穴类型等做了论述。同时对地洼洞穴矿床特征,成矿机理,矿床分类及洞穴矿床演化规律进行了探讨,指出地洼区洞穴发育及洞穴成矿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疆阿拉套山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对煤田的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地洼学说的观点,明确提出本区经历过地槽、地台、地洼三个大地构造发展阶段;详尽阐述了地台、地洼发展阶段的构造运动、地貎和沉积环境演化特征;指出本区存在地台型煤田;并探讨了地洼构造对煤田的改造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明确的找煤远景区。经实践验证的成果表明:应用地洼学说研究本区的中新生代构造演化是有理论和实际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冲绳海槽是一个在新生代褶皱带基础上,中新世以来的构造活化区,即边缘海地洼区,其形成和发展与太平洋板块活动有关,为海底扩张的结果,具有过渡性地壳,高的热流值和至今还在活动的活火山。它经历了中中新世~晚中新世地洼初动期和上新世以来地洼激烈期的地质发展和演化,成为全球现今仍在继续活化的典型。本区可进一步划分为西北地洼列;北山地穹列;吐噶喇地洼列和冲绳地洼列四个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18.
焦淑沛 《地球学报》1993,14(1):15-27
该文是用地洼学说的观点论述整个青藏高原的大地构造性质,并从该区的构造层的结构、岩浆活动、沉积建造、构造型相、地震活动、地热、地球物理和现代地貌等特点来论证和分析它应归属地洼区。从地洼发展时期来看,它应归属“中亚期”地洼区。青藏高原北部进入地洼阶段较早,从侏罗纪时开始;而南部较晚,最晚是在渐新世时才进入地洼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