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鲍根德 《地球化学》1990,(4):349-357
对北太平洋28个相对富集铁锰结核的沉积物和间隙水中重金属元素(Cu、Pb、Zn、Cr、Co、Ni)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明显的比陆地土壤、河口、陆架及贫结核洋区的沉积物富集,并与沉积物类型密切有关;沉积物中元素的赋存状态不同,进入间隙水的途径不同;由于Cu、Co的生物作用大于Zn、Ni,使沉积物中 Cu/Zn、Co/Ni比值由钙质软泥—钙、硅软泥—硅质软泥—褐色粘土升高。  相似文献   

2.
人工合成锰矿物实验及其产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单连芳  曲高生 《矿物学报》1998,18(3):281-291
通过在蒸馏水中0~10℃条件下,在含Cu、Co、Ni和有机质溶液以及不同底质的合成海水中(常温常压)合成锰矿物。结果得出,初始锰矿物是黑锰矿;控制锰矿物形成的条件是,除必要的物质来源外,起决定作用的是形成环境的酸碱度和氧化还原电位。在含硅质粘土和钙质软泥的试管中产生三层沉淀物:上部层主要是菲细粒(粒径0.5~1.5μm)黑锰矿,中间层为菲细粒黑锰矿和黑锰矿微结核(粒径5.8~43.5μm),下部层分别为含黑锰矿微结核的硅质粘土和钙质软泥。有的实验中在硅质粘土或钙质软泥上面形成一层厚度为20~33μm黑锰矿结壳。这种结壳上表面的突起和埋藏型结核的表面相似,下表面的小突起里定向排列。  相似文献   

3.
南海北部软泥水化学垂向剖面类型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南海北部软泥水化学垂向剖面,分为4种类型。剖析了前2种类型在垂向上为开放系统,后2种在垂向上为封闭系统。这些不同类型的软泥水均属软泥阶段的浅变质水。文内提出了全新世期间南海北部海岸线曾南移至距现代海岸线约24km处,比现代海平面下降13m。并发现软泥水比太平洋中部的软泥水的Mn浓度高出1—2个数量级,揭示了利于Mn结核的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4.
利用“海洋四号”调查船HY4—871,881航次在东太平洋海盆取得的底层水、沉积物、间隙水及多金属结核样品,研究探讨了海底水—沉积物界面系统不同物质相中结核主要成矿元素间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了结核成矿元素的来源及其成矿机制。研究表明,Mn、Fc在底层水和沉积物中表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而在间隙水和结核中则发生了完全相反的变化。间隙水中Mn、Fc密切共生,而结核中Mn、Fc则高度离散,这表明在沉积物早期成岩阶段,Mr~Fc在间隙水中有着相同的溶出富集机制,而在结核形成过程中则有着完全不同的沉淀聚集机制。此外,Co、Ni、Cu与Mn、Fc之间组合关系的变化则反映了不同海底作用的影响。底层水与结核及间隙水与结核相应元素之间关系的变化表明结核主要成矿元素的来源不同,Mn、Ni、Cu主要来源于间隙水,Fc、Co则主要来源于底层水。  相似文献   

5.
林锦璇  叶思源 《地球科学》1993,18(6):794-800
本文以研究区的实际资料为依据,揭示了软泥水的金属浓度场,并在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的富集区的成矿物质,环境进行对比和评估的基础上,提出了软泥水化学的找矿意义,分析了成矿作用并概括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大洋锰结核及其伴生沉积物研究,发现锰结核与粘土组分和有机物(或生物)有关,故笔者试图了解太平洋调查区沉积物中某些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研究发现,随海水的加深,沉积物中 Ca、Sr 含量减少,其他元素含量升高,沉积物类型由钙质软泥→硅钙质软泥→红粘土。在4000—6000m 水深范围内,锰结核丰度随海水深度  相似文献   

7.
太平洋深海沉积物中富集稀土元素(REY,包括钇),被认为是富有潜力的新型稀土资源。(含)沸石粘土、深海粘土和多金属软泥是主要的富含REY的沉积物类型,其中(含)沸石粘土和深海粘土在中、西北太平洋海盆大面积分布,而多金属软泥则多分布于靠近东太平洋洋脊热液活动的深海盆地中。目前关于中、西北太平洋海盆的深海粘土和(含)沸石粘土已有较多的研究,但关于多金属软泥中REY的研究较少。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深海沉积物中的稀土元素赋存状态有何差异?影响稀土富集的机制又是什么目前尚不清楚,也就进一步影响了对深海沉积物稀土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工作。本文分析对比了太平洋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深海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矿物学特征。结果表明,总体上,中、西北太平洋海盆深海沉积物中,尤其是(含)沸石粘土中的REY含量明显高于东太平洋海盆多金属软泥REY含量,其REY的富集主要与磷酸盐有关。超常富集REY(∑REY>2000×10^(-6))的沉积物中的CaO/P_(2)O_(5)比值趋向于一致(~1.4),几乎接近于磷灰石CaO/P2O5比值(~1.3),因此REY主要赋存载体为磷灰石,该区沉积物中REY的富集可能受到磷酸盐化的影响;东太平洋海盆多金属软泥明显受到热液影响,铁和锰的含量明显增加,但其∑REY含量集中于500×10^(-6)~800×10^(-6),不随铁和锰的增加而变化,REY的富集仍与磷酸盐关系密切,而与铁锰物质和铝硅酸盐关系不大。中、西北太平洋海盆富稀土的深海沉积物形成时处于较强的氧化环境,同时又有充足的含磷物质补给,才造成REY在该区沉积物中的超常富集;而东太平洋海盆多金属软泥虽然处于氧化环境,但缺少足够的磷补给,所以其∑REY含量通常低于中、西北太平洋海盆沸石粘土中∑REY含量。  相似文献   

8.
尽管对大洋铁锰结核的成因的认识还未统一,但几乎一致认为结核的形成与沉积环境密切有关,结核中部分元素来自沉积物。因此,探讨铁锰结核富集区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研究大洋铁锰结核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作者利用我国首次大洋铁锰结核调查所取得的沉积物及某些间隙水的化学资料,通过把结核相对富集区的沉积物,与河口陆架及贫结核区(太平洋西部、南纬2—8°,  相似文献   

9.
中太平洋西部沉积物的样品,是1978年由参加首次全球大气考察的《向阳红零九》号考察船采集的。调查分两个海区进行:一区海底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水深3437—5443m,西部沉积物主要是钙质软泥,东部为红粘土;二区海底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水深2178—4761m,沉积物主要是钙质软泥。我们共分析了10个表层样品和二区一个岩芯的43个样品。样品制成溶液后,在WFD-1/2型原子吸收光谱仪上进行测定,研究结果得出如下规律:  相似文献   

10.
鲍根德 《沉积学报》1991,9(2):86-92
本文通过对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29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化学、粘土矿物及碎屑矿物资料的分析,详细研究了开放型海湾沉积物中Fe、Mn、Ca、Mg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1)与同类型海湾相比,杭州湾显示高Fe、Mn、Mg低Ca的特点。表明物质来源丰富,而生物作用较弱;2)Fe、Mn主要来自长江和钱塘江径流搬运,受粘土控制。Mg主要来自粘土对海水中Mg2+的吸附,同时受上覆水盐度的影响;3)北区元素间关系明显的比南区强烈,表明南区物质来源较北区复杂;4)主断面沉积物中Mg/Ca由河口向海洋增加,并与有机碳呈明显的正相关,显示杭州湾及邻近陆架区可能发生着原始碳酸盐(钙)白云岩化的反应。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29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化学、粘土矿物及碎屑矿物资料的分析,详细研究了开放型海湾沉积物中Fe、Mn、Ca、Mg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1)与同类型海湾相比,杭州湾显示高Fe、Mn、Mg低Ca的特点。表明物质来源丰富,而生物作用较弱;2)Fe、Mn主要来自长江和钱塘江径流搬运,受粘土控制。Mg主要来自粘土对海水中Mg~(2+)的吸附,同时受上覆水盐度的影响;3)北区元素间关系明显的比南区强烈,表明南区物质来源较北区复杂;4)主断面沉积物中Mg/Ca由河口向海洋增加,并与有机碳呈明显的正相关,显示杭州湾及邻近陆架区可能发生着原始碳酸盐(钙)白云岩化的反应。  相似文献   

12.
吕华华  石学法  杨刚 《矿物学报》2007,27(Z1):348-350
粘土和软泥是组成世界各大洋深海沉积物的主要成分,作为非传统的矿产资源,它们的储量巨大,开采、运输技术却相对其他深海矿产资源简单.而且,由于赋存条件特殊,深海粘土和软泥在粒度、成分、结构、活性等方面具备很多优于地表同类资源的特性(张海平等2005),因而在建材、冶金、化工、生物、石油、纺织、食品、水利、交通、医药、保健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本文简单总结了深海粘土和软泥资源的形成、分布及其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3.
若干地区的研究证明,熔结凝灰岩是液体熔离——泡沫熔岩流生成的。无色玻屑及其间隙中的褐色玻璃质胶结物为物质的熔体属性提供了证据。熔浆中丰富的水主要来自火山口湖水的向下渗漏,部分属岩浆水。未脱玻化的岩石中无色玻屑和褐色玻璃质胶结物成分分析以及褐色玻璃为主要组分的火焰石的结构和成分分析表明,熔浆中发生过熔离作用。贫水较富铁的液体球滴因密度大发生了重力分异,于负荷压力及粘性流动条件下凝结为火焰石。成岩后岩石发生了广泛的重结晶和自变质作用。德兴地区发现大量的排气筒为一奇景。  相似文献   

14.
东太结核主要为半埋藏和埋藏型,发育于以黏土和硅质组分为主的沉积环境。东太结核的锰相矿物主要有水羟锰矿和钡镁锰矿,具有较高的REY、Cu、Ni含量和Mn/Fe比值,显示遭受间隙水的影响,落入水成成因和成岩成因两个区间范围。西太结核主体暴露在海水中,周围沉积物主要由深海黏土组成。西太结核的锰相矿物几乎只有水羟锰矿,具有较高的REY、Co含量和低Mn/Fe比值,属于典型的水成成因型。两个区域的多金属结核的稀土北美页岩标准化模式均显示Ce正异常、Y负异常和无或弱Eu异常,与海水稀土特征构成良好的耦合关系,是多金属结核对海水稀土选择性富集的结果。西太结核相对东太结核具有更高的Ce含量和δCe,Co、Ti与Ce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研究认为海水中溶解氧并不一定是控制结核Ce正异常程度的关键因素,Co、Ti等元素及其相关组分能够引起Ce与其他稀土元素的强烈分馏,也可能是影响多金属结核Ce正异常程度的控制因素。研究区多金属结核和富钴结壳表层样的εNd范围为-6.6~-2.5,是全球最富放射性成因Nd的海洋铁锰壳层。结合稀土模式以及Eu异常特征,本研究认为多金属结核的稀土主要来自εNd相对较高的周围陆壳,可以通过河流或者大气沉降等方式输送到大洋,而研究区广泛分布的海山玄武岩释放的放射性成因Nd同位素对海水的影响微弱。  相似文献   

15.
对东太平洋海盆CC区多金属结核的研究发现,多金属结核的生长史经历了三个生长期,即早中新世早期生长期(核心形成期)、早中新世晚期至中中新世初期生长期(中间层组形成期)、上新世至第四纪生长期(外层组形成期)。每个生长期之间曾出现过结生长的间断期。早中新世以来的沉积史表明本区曾存在三个沉积环境不尽相同,但沉积速率均小于3m/Ma的沉积期,即早中新世早期钙质软泥沉积期、早中新世晚期至中中新世初期硅质软泥沉  相似文献   

16.
泥河湾盆地东部郝家台地区的台儿沟东剖面主要出露地层为更新统和上新统,剖面顶部为厚9.4 m的马兰黄土和古土壤,剖面中部由更新统郝家台组和泥河湾组构成,剖面下部为上新统蔚县组。郝家台组和泥河湾组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少量前三角洲亚相沉积组合,其中三角洲平原亚相可分为分支河道、分支间湾、天然堤、沼泽和淡水湖泊5个微相,由发育大型板状斜层理和底冲刷面构造的粗砂夹砾石透镜体,含钙质结核的透镜状黄褐色中 细砂以及富含炭屑的深色粘土等共同构成;三角洲前缘亚相则由水下分支河道、支流间湾、河口砂坝和末端砂坝构成,以发育底冲刷面构造并夹有细砾石透镜体的细中粒砂、小型板状斜层理细砂以及分选好且质纯的细砂等组合为特征;前三角洲亚相相对不发育,主要由浅灰色粘土以及灰绿色、灰黑色粘土夹钙质结核构成。蔚县组主要由滨湖亚相和浅湖亚相构成,其中前者为多种颜色的并发育泥裂和滑塌构造的粘土、粉砂组合,局部夹有透镜状砂砾层,底冲刷面发育;后者主要由粉砂、粘土组合构成,局部可见由砂泥交互构成的透镜状层理。古水流分析结果表明,上新统蔚县组沉积物源区位于泥河湾盆地NE侧,更新统泥河湾组和郝家台组碎屑沉积物主要来自于NE和NW方向,而泥河湾组底部约15 m厚沉积物除了来自NE方向外,还有部分沉积物来自SSW方向物源区。表明自上新世以来,泥河湾盆地周边具有北高南低古地理格局,从而为盆地提供丰富的碎屑沉积物。  相似文献   

17.
深海多金属结核主要分布在CP区和CC区等不同海域,表层沉积物均以硅质粘土为主,CP区多金属结核丰度一般大于15 kg/m~2,Cu+Co+Ni品位较低,一般小于1.8%;CC区区内丰度大于5 kg/m~2的占45%,主要集中在本区的中部和南部,其对应的品位高于2.5%,基本呈纬向带状分布。外部结核层、内部结核层与核心层w(Fe_2O_3)、w(MnO)分别为9.4%~12.8%、39.7%~46.5%,不同结核层中钠水锰矿、钡镁锰矿、δ-Mn_2等主要矿物的XRD衍射峰强度呈现一定差异。外部结核层较薄,内部结核层较厚表面布满规则裂纹,核心层至少具有一个形核核心。多金属结核中所含金属元素种类丰富、多矿物紧密混杂,难以提取其中的Mn、Fe、Cu、Co和Ni等有价金属元素。火法冶炼有熔炼法与直接还原法,其产品一般为富锰渣与合金,酸/碱法浸出可得到Mn、Fe、Cu、Co和Ni等的金属,其浸出率基本能达到85%以上,甚至可以达到95%以上。生物法可通过微生物浸出多金属结核的Mn、Fe、Cu、Co和Ni等元素。此外,熔炼-锈蚀法、电解法等处理多金属结核同样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吴西顺  黄文斌  任颖芝  李莉 《地质论评》2016,62(S1):426-428
太平洋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事实表明,稀土不仅蕴含于深海软泥中,还蕴含于海底多金属结核和富钴结壳,而且两者的平均稀土含量高于深海软泥。本文统计并计算了世界上公开发表的富钴结壳和多金属锰结核的稀土数据。结果表明,全球多金属锰结核的稀土元素和钇REY平均含量为1000 μg/g,重稀土和钇(HEY)在结核结壳中的比重则普遍高于15%;而富钴结壳中的REY平均含量则为2310 μg/g,远高于多金属锰结核的稀土含量。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南沿海平原晚第四纪超浅层生物气藏盖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晚第四纪地层的物性特征,力学性质及烃浓度值实验资料和孔隙水压力及其消散历时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覆盖下切河谷之上的的浅海相灰色淤泥质粘土层为区域盖层,下切河人的河漫滩相灰-灰黑色粘土及淤泥质粘土层为局部盖层。粉细砂、粉砂、粉砂质粘土、淤泥质粘土和粘土的粒径依次变小,比表面积依次增大,使其孔隙率、孔隙比、天然含水量及孔隙水压力值依次增大。粘土的压缩系数、塑性指数、液性指数及抗剪强度最大,其抗变形能力相对最弱,可压缩相对最大.相对封闭性最好;而淤泥质粘土、粉砂质牯土的封闭性次之。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盖层的封闭性增强。盖层的封闭机理主要为物性封闭、烃浓度封闭和孔隙水压力封闭,后者可能对生物气藏保存起着最主要的封闭作用。  相似文献   

20.
1.调查区的环境:本文的研究范围是马绍尔群岛和夏威夷群岛之间的中太平洋海盆地带,即7°—11°N,167—178°W之间。平均水深为4000—6000m。现场测定pH值为7.18—7.65,Eh为448—524mV,Fe~(2+)几乎未检测到,说明采样环境属于强氧化性。取样站位的沉积物多为褐色粘土或Si-Ca质软泥。高Eh值和疏松多孔的沉积物对结核的形成和物质供给创造了良好的条件。Eh、pH、水深以及沉积物类型对结核生长及其物质组成都产生重要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