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部资源》2008,(5):17-17
国土资源部11号令明确了商业、旅游、娱乐、商品住宅等四类经营性用地和同一土地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应当招标拍卖挂牌出让。鉴于《物权法》第137条明确将工业用地出让纳入招标拍卖挂牌  相似文献   

2.
《西部资源》2009,(3):17-17
2009年上半年,乌海市凡工业和经营性用地全部进入乌海市国土资源交易大厅有形市场进行招拍挂有偿出让,纪检监察部门进行全程跟踪监督,从源头上防止了腐败的滋生。1-6月份全市共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5宗,面积13.1公顷,成交额4949万元。  相似文献   

3.
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不能没有同时也不能再生,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的背景下,我们对于土地是需求量不断增加,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做得好坏关系到我们未来发展的速度。本文在本着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粮食生产力不减弱、农民利益不受损失的前提下,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的必要性、演变过程和现状进行介绍,遵循党的十七届十八届会议精神,针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现行法律法规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完善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4.
2003年10月14日,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部分提出:"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征地时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用途管制,及时给予农民合理补偿。"在社会主义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征用土地要给予农民"合理补偿"。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新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条第三款规  相似文献   

5.
乌海市除矿产资源富集外,生态旅游、特色文化、气候资源独具一格,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管理集成、良性发展"的要求,重点规划和建设新型产业园区,以特色资源为载体,大项目带动,培育接替产业,延伸产业链,形成多元产业格局,实现矿业城市优势再造,走出一条一、三产业健康发展,工业多元化、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正>二连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边陲口岸和进出口贸易基地,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城市建设还是相对滞后,经济也相对落后,为了改变现状,二连浩特市国土资源局在2014年将进一步推动建设用地市场城乡统一,"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完善土地租赁、转让、  相似文献   

7.
<正>准格尔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鄂尔多斯高原东端,晋陕蒙三省区交界地带,境内矿产资源富集。总面积7692平方公里,探明含煤面积2824平方公里,探明煤炭储量544亿吨,远景储量1000亿吨以上,有低灰、低磷、低硫、高发热量的"绿色煤炭"美誉。现有煤矿135座,其中井工矿78座,露天煤矿57座。近年来,准格尔旗人民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将矿区环境恢复  相似文献   

8.
对福州市6宗典型居住用途宗地的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均用地面积、公共服务设施、绿地率等方面进行调查,采用模糊数学法、专家咨询法等对居住用地的集约利用潜力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确定每宗土地的集约利用潜力等级,得出福州市居住用地总体容积率偏高、建筑密度偏大的结论,提出在今后城市居住用地规划中应当适当下调容积率或建筑密度,提高居住用地的居住质量和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充分利用大数据开展城市用地功能识别,有助于把握城市空间结构,推动城市内部空间合理布局。POI数据是大数据时代一种较易获得且极具代表性的空间点状数据,能够有效地确定城市用地的实际功能。以济南市内五区的185126条POI数据为基础,对所得数据进行去重、纠偏、重分类,构建城市用地功能分类体系,运用频数密度、类型比例及核密度估计,识别济南市内五区城市用地功能并利用误差矩阵对识别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①混合功能用地与单一功能用地呈现圈层化地域分布特征,"核心-外围"分异明显;②由内向外单一功能用地集聚趋势减弱,混合功能用地多样性降低,不同用地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模式;③通过误差矩阵及与用地规划图中规划用地及电子地图的实际用地对比,识别总体精度为75. 67%,识别结果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10.
对福州市6宗典型居住用途宗地的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均用地面积、公共服务设施、绿地率等方面进行调查,采用模糊数学法、专家咨询法等对居住用地的集约利用潜力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确定每宗土地的集约利用潜力等级,得出福州市居住用地总体容积率偏高、建筑密度偏大的结论,提出在今后城市居住用地规划中应当适当下调容积率或建筑密度,提高居住用地的居住质量和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土地既是珍惜的资源,又是特殊的资产,土地的基本性质决定了土地问题始终是事关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政治稳定的重大问题。随着准格尔旗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与人口、土地与农业、土地与市场、土地与发展、土地与环境、土地与法制、土地与社会稳定等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合理利用土地是关键。本文以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准格尔旗2003年到2013年各类土地利用的数量及结构变化的基础上,应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知识,阐述准格尔旗近年来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所提出的可行性对策,对以后准格尔旗合理利用土地提供重要的参考,希望对准格尔旗以后经济的发展能有帮助。  相似文献   

12.
对福州市6宗典型居住用途宗地的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均用地面积、公共服务设施、绿地率等方面进行调查,采用模糊数学法、专家咨询法等对居住用地的集约利用潜力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确定每宗土地的集约利用潜力等级,得出福州市居住用地总体客积率偏高、建筑密度偏大的结论,提出在今后城市居住用地规划中应当适当下调客积率或建筑密度,提高居住用地的居住质量和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陈诚  金志丰 《地理研究》2015,34(11):2155-2164
基于空间形态与功能结构视角,运用空间分析和参与式评估方法,利用聚落用地现状与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分析经济发达地区乡村聚落用地格局与功能演变特征,总结不同类型村域聚落用地演变模式,从制度变迁视角讨论演变机制与调控路径。结果表明:1980年代以来聚落用地增长近1倍,扩张强度先增后减,呈倒“U”型变化,但集聚分布的格局并未改变;工业、旅游住宿、商贸服务等非居住用地快速增长,以居住为主的用地模式逐步转向居住—工业—旅游—商服多元复合型的用地模式。工业和旅游村聚落用地呈“飞地状”拓展,用地功能多元化、形态规则化,农业村聚落延续以居住为主的用地模式和传统形态。制度变迁引导了乡村功能分异,加速了聚落用地类型及功能多样化,可以因地制宜采用“工业城镇、旅游小镇和柔性集中居住”等模式引导聚落用地布局优化。  相似文献   

14.
徐莹 《地理研究》1995,14(1):104-104
文章探讨如何将GIS技术应用于工业选址工作。在分析研究了工业选址用地条件的基础上,研制了工业选址用地条件地理信息系统(ILGIS)并着重探讨对影响工业选址用地条件的因素的定量分析研究。最终对工业用地条件作一适宜性评价。文章最后以南京地区为例做了一实例研究。  相似文献   

15.
殷琳 《西部资源》2010,(3):22-23
<正>一、建设用地使用权是国有土地的使用权《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  相似文献   

16.
包永春  郝润梅  郑洋  张国斌 《西部资源》2022,(1):177-181,184
近几年随着颁布相关政策,产农融合发展模式的路径愈发清晰,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大.本文采用实证分析和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产农融合模式的发展现状、用地情况、农户参与情况、以及利益联结模式等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产农融合模式的有效发展,龙头企业的带动,加快了当地农户收入的增长,实现...  相似文献   

17.
《西部资源》2015,(2):48
<正>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重要改革,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在完成顶层设计、法律授权基础上,正式进入启动实施阶段。据悉,3月25日结束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工作部署暨培训会议,根据中央《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土资源部成立了由部长任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共同推进试点的工作机制。国土资源部将与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城镇土地等别与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工业用地最低限价、工业项目用地控制标准和农业土地开发应用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提出调整与城镇土地等别相匹配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工业用地最低限价、工业项目用地控制标准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0、2010年京津冀都市圈30 m分辨率的地表覆盖数据,提取出建设用地数据信息,运用空间统计分析、空间自相关、土地类型转换及景观指标测算的方法,从规模变化、空间变化和景观格局变化的角度,揭示京津冀都市圈建设用地的空间格局及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对影响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2010年间,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背景下,伴随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的快速发展,京津冀都市圈建设用地规模经历了快速增长,高密度区县数量及其空间集聚性均呈显著上升趋势;空间变化的非均衡性和两极分化特征明显,整体沿北京—保定—石家庄、北京—天津、唐山—天津—沧州三条轴线扩展,同时京津唐地区的组团扩展和网络扩展特征日趋明显,呈现"中心—外围—边缘"的圈层式结构;景观格局的空间分散态势有所增加,各区县建设用地紧凑度指数较低,变化程度较小,建设用地的斑块变化具有一定的粗放性和无序性。运用多元回归对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人口、GDP和固定资产投资是影响京津冀都市圈建设用地的主导因素,其中人口是影响两期建设用地扩展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20.
充分利用大数据开展城市用地功能识别,有助于把握城市空间结构,推动城市内部空间合理布局。POI数据是大数据时代一种较易获得且极具代表性的空间点状数据,能够有效地确定城市用地的实际功能。以济南市内五区的185126条POI数据为基础,对所得数据进行去重、纠偏、重分类,构建城市用地功能分类体系,运用频数密度、类型比例及核密度估计,识别济南市内五区城市用地功能并利用误差矩阵对识别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①混合功能用地与单一功能用地呈现圈层化地域分布特征,“核心-外围”分异明显;②由内向外单一功能用地集聚趋势减弱,混合功能用地多样性降低,不同用地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模式;③通过误差矩阵及与用地规划图中规划用地及电子地图的实际用地对比,识别总体精度为75.67%,识别结果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