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3 毫秒
1.
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是地壳构造运动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本文运用拉张伸展—挤压收缩这一辩证观点,探讨了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形成的动力学环境、过程及成因机理,指出了垂直运动对应于地壳的伸展作用,水平运动对应于地壳的挤压作用,它们共同构成地壳构造运动的整体。  相似文献   

2.
张文佑 《地质科学》1959,2(6):166-167
地壳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是大地构造学中长期争论的一个問題。随着人类对于地质构造現象认识的扩大与深入,大地构造学中的垂直运动說和水平运动说时有兴衰和更替。十九世紀末叶,在“主火論”占优势的岁月里,人們认为地壳变动主要是由岩浆活动引起的。人們对岩浆自下而上的侵入和喷发現象的认識使地壳的垂直运动說大盛一时。后来,由于阿尔卑斯构造研究的开展,巨大冲断层和辗掩构造的发現,于是水平运动說就逐漸代替了垂直运动說。  相似文献   

3.
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杨学祥  陈震 《地学前缘》1997,4(2):187-193
科里奥利效应是产生的内核快速旋转的主要原因,科氏力使上升物质向西漂移,下降物质向东漂称;造成地球外层自转减速,地球内层自转加速。所以,自旋体中的垂直运动可以产生在规模的水平运动--圈层差异旋转。地震波测量结果表明,内核旋转速度每年比地壳地幔快1。对于一个内核差异旋转的地球,太阳射不仅形成地磁场的内外磁尾和地壳与内核的反向振动,而且影响核幔角动量交换和电磁耦合,从而控制了地球内能的释放,形成天文周期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包括地球在内的任何星体的扁率、自转速度和星体密度都具有内在统一性。地球经过长期的旋转过程,地壳外形和它的内部结构,为了适应固有的重量和离心力联合作用,慢慢形成稳定的“平衡椭球体”。研究表明,在其自转速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地球内部任何部位的密度产生突然变化,会导致地块失稳而产生运动,并由此造成地壳中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发生,甚至会诱发地震。  相似文献   

5.
地壳均衡与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要:在全球海面变化的近期研究中,无论是均衡模式、还是重力模式,写考虑到冰川均衡作用和水力均衡作用。本文认为,绝对均衡表示地壳均街的最终结果,相对均衡表示地壳均衡中一系列中间过程。这两种均衡之间的差别,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定量计算的结果表明,冰盖的吸引不仅使周围的海面升高,而且使内核在外核中产生定向运动。由于参加相对均衡的大陆壳数量不同、宕石圈的强度不同,陆壳与陆充、陆克与洋壳之间将产生不同幅度的垂直运动。这为解释全球海面变化不一致性提供了另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利用近年来天文学和深部地球物理研究成果,通过对含油气沉积盆地构造样式、成矿构造特征及全球大型构造断裂现象的分析,作者认为旋转运动是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地壳旋转运动是形成地壳上各种构造现象(盆地和造山带及大型走滑断裂系统)的主要原因,而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地壳旋转运动的两种方式.地壳旋转的动力来源于地吸、地核旋转动量的向外传遍及地球自转、公转速度的变化.地壳的旋转运动分统水平轴旋转、绕垂直轴旋转和统斜向轴旋转,地壳的旋转运动可形成益一山构造、大型张性、压性及扭动断裂,同时伴随火山作用和地震活动(旋转运动强烈时)及地磁极倒转.  相似文献   

7.
随着地球动力学条件的演化和岩石圈的逐步加厚,地幔对流方式从多中心向裂谷带逐渐集中;从以垂直运动为主逐渐向以水平运动为主的构造方式发展。我国中条山地区元古宙构造环境、火山活动往往和陆壳内张裂环境有关。地壳演化具垂直增长特点,而在波罗的地区,地壳演化具水平增长特点。在泛大陆边缘可能出现岛弧一大陆碰撞。  相似文献   

8.
随着地球动力学条件的演化和岩石圈的逐步加厚,地幔对流方式从多中心向裂谷带逐渐集中;从以垂直运动为主逐渐向以水平运动为主的构造方式发展。我国中条山地区元古宙构造环境、火山活动往往和陆壳内张裂环境有关。地壳演化具垂直增长特点,而在波罗的地区,地壳演化具水平增长特点。在泛大陆边缘可能出现岛弧一大陆碰撞。  相似文献   

9.
苏联的重力场以各种衰减图的方式显示出来,在观测值中,与地壳相应的重力场分量已经被确定,并且从观测值中减去。剩余异常反映了地幔密度的不均一性,在有些地方,异常达到±100mgal,它反映了地壳下面层位的不均一性,这种不均一性与其它资料的结果符合得很好。已经确定了在适当考虑地壳下层位的物质补偿的情况下所计算的苏联版图上的地壳均衡异常。由这些异常的频谱分析,我们能够做出一个对由低于地壳均衡补偿层  相似文献   

10.
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里奥利效应是产生内核快速旋转的主要原因。科氏力使上升物质向西漂移,下降物质向东漂移;造成地球外层自转减速,地球内层自转加速。所以,自旋体中的垂直运动可以产生大规模的水平运动——圈层差异旋转。地震波测量结果表明,内核旋转速度每年比地壳地幔快1°。对于一个内核差异旋转的地球,太阳辐射不仅形成地磁场的内外磁尾和地壳与内核的反向振动,而且影响核幔角动量交换和电磁耦合,从而控制了地球内能的释放,形成天文周期与地质旋回的一一对应关系。地球轨道和太阳轨道的全球变化响应,为太阳辐射量变化控制地球内能释放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1.
川西地区的地壳均衡状态及其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Airy地壳均衡理论,计算了川西地域(28°~32°N,99°~105°E的范围内)的理论均衡地壳厚度,并与由实际重力资料反演得到的地壳厚度进行对比,从而得到了该区的地壳均衡状态.经过分析研究发现以龙门山、鲜水河、安宁河三大断裂系所组构的"Y"形构造系为界,可将研究区的均衡状态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对应着3种不同类型的均衡状态:在"Y"形构造系以东的四川盆地内部,理论地壳厚度与实际地壳厚度的差异值△Ⅰ接近于零,即地壳处于较均衡稳定的状态;在"Y"形构造系以西的巴颜喀拉块体地域,△Ⅰ均可达到-8km左右.个别地域甚至最高可达-13km,说明该区地壳处于强烈的负均衡异常状态;而在研究区中部的"Y"形构造系部位,主要表现为较复杂的正负相间的均衡异常状态.在此基础上,也对该区产生现今这样复杂而特异的均衡异常格局的动力学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其主要应归结于青藏高原深部壳、幔物质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下发生的东向流展并在川西地域受到坚硬的四川盆地的阻隔而被迫转向东南,在此过程中导致地壳物质堆积,从而造成了该区复杂而特异的地壳均衡异常格局.  相似文献   

12.
海平面震荡与地震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冬红  杨学祥  刘财 《世界地质》2004,23(4):407-410
潮汐—均衡模式球面模型的计算表明,对于圆心角>90°的海洋地壳板块,潮汐变化产生的地壳均衡运动累加力矩数值巨大,等效应力为108 N,足以形成板块相对运动,诱发地震活动和火山喷发。本文收集了大量证据,表明强潮汐与地震的相关关系,并据此预测2005年将发生拉尼娜事件。  相似文献   

13.
海平面振荡产生的地壳跷跷板运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学祥 《地学前缘》2003,10(3):190-190
潮汐使经度相差 90°的大洋海面反向升降 ,由地壳均衡原理 ,加载的大洋地壳下降 ,卸载的大洋地壳上升 ,形成大洋地壳的跷跷板运动。理论计算表明 ,微小力矩的叠加形成巨量的总力矩 ,其数值为 4 .36× 10 1 4 N·m ;相当于在地壳两端施加的反向力 4 .36× 10 8N ,足以使深大断裂带的扩展和错动。海洋地壳在潮汐负荷增减中起伏升降 ,像跷跷板一样使大陆地壳左摇右摆 ,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相对壳下介质的这种潮汐负荷摆动是大洋中脊地壳和陆海边缘地壳之下的软流层和岩浆囊形成和发育的重要原因。池顺良和骆鸣津用一个简单的二维有限元模型估算…  相似文献   

14.
Oresk.  N 胡克 《世界地质》1991,10(1):48-49
大多数地质学家听说过阿尔夫雷德·魏格纳和大陆漂移理论。地质学家和历史学家一般认为大陆漂移没有被普遍接受的主要原因是:该理论缺乏恰当的成因机制。然而历史的证据表明,当时曾有好几个很有力的成因解释,尽管如此,大陆漂移仍遭到反对。魏氏理论的成因机制建立在地壳均衡论的推论上。早在19世纪50年代,地壳均衡已被用来解释喜玛拉雅山的重力差异;到20世纪初,更扩展应用于多种地质现象的解释,包括Fennoscandian地区的抬升。均衡补偿,以及Fennoscadian地区的隆起的理论解释是:基底的密度较高、活动性大,陆壳物质能够在其上漂浮。魏格纳认为,如果陆壳能够在这样的活动基底上垂直运动,那么它就同样能够做水平运动。因此,魏格纳面临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部布格重力异常特征和地壳密度结构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彭聪 《地球学报》2005,26(5):417-422
本文是以地学断面、反射/折射地震和宽频地震资料为地壳密度模型初始约束条件,沿西藏噶尔—新疆布尔津、西藏亚东—内蒙古额济纳旗、新疆阿尔泰—四川成都等3条剖面做布格重力异常反演计算,模拟出中国西部地壳密度结构。中国西部地壳密度结构特征在南北方向存在巨大差异。以西昆仑一阿尔金一祁连山近EW向重力梯度带为界,地壳密度结构可分为南北两个大的密度结构单元,南部地壳密度结构特征为低密度、厚地壳;北部地壳密度结构特征为高密度、薄地壳;中国西部地壳处于地壳均衡状态。地壳上地幔密度不均匀性特征在纵向和横向上都是很明显的。青藏高原内部软流圈具有低密度特征,低密度软流圈产生向上的浮力是青藏高原重要的隆升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徐馨  沈志达 《贵州地质》1989,6(2):140-152
全新世中全球地壳变动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岸及南洋群岛经喜马拉雅山至地中海地带两个地区。构造运动特点主要为水平运动,次为垂直运动,其表现则以继承性、多类型的断裂活动,伴以地震、火山、地裂等运动。在晚更新世冰川覆盖区,全新世地壳变动则以冰川均衡运动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陆中轴构造带及其两侧的现今地壳垂直运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青  黄立人  马宗晋  张进 《地质学报》2003,77(1):35-43,T002
利用中心年代分别为1964、1979及1993的3期精密水准复测资料研究中轴(构造)带及其两侧(东经90.5°至113.5°,北纬21.5°至42.0°)的现代地壳垂直运动。结果表明中轴带及其两侧近30多年的运动趋势与最近十几年运动趋势十分一致。而且与该地区的地势地貌有良好的相关性,几个垂直形变的高梯度带均分布在本区两个大盆地(四川盆地与柴达木盆地)周边。整个形变态势表现出明显的继承性运动特征。但在70年代,该区的垂直运动经历了一次明显的变化或反向。联系到同一时期中轴带南部的一系列7级以上强震的发生,提示大区域的垂直形变的趋势变化可能是强震活跃的一种指示。文中还利用得到的地壳垂直形变图研究了区内南—北、东—西向穿切几个主要构造单元的9条剖面的地壳垂直运动特征和它们的时空演化,结果进一步证明1969~1979年间,我国中西部比较强烈的地壳垂直运动与我国地震活动高潮期一致。纬向剖面的运动特征清楚地显示出东经100~105度的经向带内,整个研究区可分为地壳垂直运动速率西高东低的东、西两区;而经向剖面又可将这东、西两区分出以某些纬向高变化窄带为界的纬向区块。文中还详细讨论了这些区块所对应的构造单元的现今运动特征。  相似文献   

18.
关于地壳的形成和发展的研究,历来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固定论者认为原始大陆和大洋在地球上的位置是永恒不变的;而活动论者除承认大陆的垂直升降运动外,还主张整个地壳(包括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都曾发生过大规模水平运动。活动论的杰出代表就是Wegener的大陆漂移理论。这个学说虽然历经盛衰起伏,但自五十年代以来它得到了地震、古地磁、地热和海洋地质学的强有力的支持。特别是“海底扩张”和“软流圈低速层”的确定,解决了一个重大难题——漂移机制。所以,从六十年代中期标志地球科学最新进展的板块构造理论问世后,广大地学工作者对于构成大陆漂移学说核心的冈瓦纳古陆的活动问题,再度给予极大的注意。近年在堪培拉和加尔各答等地  相似文献   

19.
Tyap.  KF 《地学前缘》2000,7(1):69-78
讨论了一些有关地壳均衡概念的模型。业已证明 ,这些模型既不能用以正确评估地球的平衡状态 ,也不能用以解释构造成因。介绍一种新的地壳均衡模型 ,它与地球的某一种旋转方式相适应。地球体与球的偏差 ,被用来作为地球平衡的判据。地球被认为是在偏差趋近于零的那些点上得到平衡的。地球体与球体之间标志的差异 ,是由地球外壳中地质作用的方向所确定的。所提出的是大地地壳均衡模型 ,是地壳中构造形成新旋转假说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李四光院士在他所著的关于旋卷构造问题的一文中,特别注意到地壳水平运动的研究,亦即他所说的,“表层”的水平运动,但他并没有贬低垂直运动的作用。研究水平运动之所以重要以及作者所以着重于“表层”的研究,是因为它们对认识各种有用矿产的矿床具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