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本实验是海洋水下工程领域内一次多学科的综合性科学研究。实验检验了300m海底模拟加压舱群设备,使用氦氮氧三元混合气饱和潜水技术进行潜水生理学和医学研究,并进行了潜水呼吸器、潜水加热服及热水系统、水下液压工具、舱压和氧分压自动控制设备、潜水用氦气回收及净化装置、氦氧通讯机等多种项目的300m试验,填补国内多项空白。这对于我国海洋资源的勘探开发、深海打捞、港口建设、海洋科学考察和国防建设都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章恒笃  王恒星 《海洋学报》1982,4(2):231-240
饱和潜水技术可大大延长水下作业时间、提高潜水作业效率,是开发海底资源、水下施工、援潜救生、海洋考察和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近20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人体氦氧饱和潜水模拟实验的深度已达650米,现场饱和潜水为460米,巡潜已达501米.  相似文献   

3.
饱和潜水的实验室摸似研究始于五十年代末,海上现场实验始于六十年代初.由于饱和潜水技术不但能大大提高潜水作业效率,而且被认为是进行大深度水下作业的必要手段,所以各国竞相发展.现在,国外已在海洋工程领域中开始应用.我国在七十年代才进行动物摸拟实验,1976年10月海军六所首次进行了人体20、30米空气饱和潜水摸拟实验;11月上海救捞局等单位又进行了人体10米空气饱和、30~40米巡回潜水16昼夜的摸拟实验.  相似文献   

4.
塞尔维亚·A·伊尔莉博士是一位把毕生精力都贡献给水下事业的女科学家。她曾在内、外各种潜水系统、水下居住舱和调研潜水器中孜孜不倦地工作了多年。1971年,她曾带领第一批由姑娘们组成的“水下少女”潜水组,在美国维尔京岛附近的“特克泰特2号”水下居住舱中生活和工作了两个星期。以后她又身着杰姆单人常压潜水眼首创下潜380米的潜水纪录。迄今为止,她的潜水纪录已超过5000小时,在妇女潜水行列中名列前茅。她还领导过  相似文献   

5.
由江西九江船舶工业公司九江船用机械厂制造的我国首套300米海底模拟高压舱群于8月3日在上海成功地进行了“300米氦氮氧饱和潜水科学实验”,并通过国家级鉴定。这套300米海底模拟高压舱群进行科学实验证明:各项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水舱室气泄漏率和密封性能分别超过国际标准的17倍和21倍.氦氮氧混合饱和潜水技术是国际上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大深度潜水新技术。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日本、挪威、法国等国家所拥有.1980年,国家  相似文献   

6.
加拿大电视台日前播放了几条大鲨鱼自由自在游水的情景。拍摄者是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两名业余潜水爱好者,地点在位于圣劳伦斯河口的科莫湾水下。这两名业余潜水爱好者经常在水深有十几米到三十米的科莫湾附近潜水,而在五月底的一次潜水却有了一个让他们极为惊讶的发现。潜水者之-希罗瓦说,当时他们在水下远远看到前面有几条大鱼,就赶了过去,游近了才看清,这是几条非常大的格陵兰鲨鱼。  相似文献   

7.
潜水史话     
潜水活动,历史悠久,趣味盎然。原始的潜水活动,没有任何潜水装置,称为裸潜,即仅凭深吸一口气潜入海中,在水下停留的时间很短。这种裸潜方式至多只能下潜到水下40米,因而大大限制了人们水下活动的能力。1715年,英国人约翰·莱斯勃里奈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套常压潜水服。它的形状类似于一只木桶,桶内存贮着氧气,在气密的木桶上安装有两只“袖子”,人穿上这套潜水服,手可以伸出桶外作业,潜水员身着此潜水服曾下潜到水下18米深处,持续停留了30分钟。以后,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潜水技术的进步,各种耐压、保温和作业灵活的  相似文献   

8.
在众多的海洋动物中,海象是最出色的潜水能手。海象一般能在水中潜游20分钟,潜水深度达500米,个别的海象,可潜入创纪录的1500米的深水层,大大超过了一般军用潜艇,后者至多可下潜300米。海象在潜入海底后,可在水下滞留2小时,一旦需要新鲜空气,只需3分钟就能浮出水面,而且无需减压过程。海象之所以具有如此惊人的潜水本领,主要得益于它体内极为丰富的血液。一头体重2~4吨的海象,血液占整个体重的20%。而人类的血液,仅占体重的7%,比海象少了近2/3。由于海象体内血液  相似文献   

9.
2001年12月22日,日本出动海上保安厅多条巡视船,将一艘不明国籍船只击沉于我国象山以东约300千米的我国专属经济区内,事后日方巡视船和飞机昼夜不间断地在沉船附近海域部署,分别对以沉船为中心的5海里和3海里半径范围的海域实施警戒和实际控制,派出潜水作业船进行水下探摸作业,并于2002年9月11日将其打捞出水.  相似文献   

10.
海洋是地球上待开发的最后领域。根据海洋科学技术中心正在执行的“新海域计划”,今年开始进行最终目标300米潜水实验。由于日本的潜水作业比欧美落后五六年,所以人们对新海域计划寄以厚望。在海中,每深10米,水压增加1个大气压。因此,只戴面罩而不穿潜水服的潜水或背负氧气瓶的潜水,深度以数十米为限。  相似文献   

11.
深潜技术是海洋开发中具有通用性的高新技术。它包括直接潜水和间接潜水两类。直接潜水用于水下施工、救捞等活动,但受潜水生理学和装备的限制。目前直接潜水中,饱和潜水人体最大模拟实验深度已达686m,实海实验深度达520m。动物实验最大深度达1500m。现场作业多在200m以浅,个别已超过300m。但是,一些专家认为,实现450m以内安全作业是有可能的。在间接潜水方面,可以使用耐压潜水服,常用的有J1M和WASP两种,最大潜水深度可达605m,更深的则使用潜水器。目前潜水器包括载人潜水器和无人潜水器两类。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海洋学会、国家科委海洋专业组学科组的领导下,由水下工程和潜水技术专业委员会举办的“第七届全国水下工程和潜水技术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10月18日至20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来自全国水下工程和潜水技术有关的科研、教学、勘察设计、水下施工作业及海军等25个单位的59名专家和科学技术人员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共宣读和交流了52篇学术论文。会议收到中国海洋工程学会及其理事长严恺教授、国家科委海洋专业组—学科组办公室的贺电。  相似文献   

13.
饱和潜水技术能提高水下作业效率,还可藉巡回潜水来增加水下作业深度,因此从六十年代以来在世界潜水技术先进国家中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进行潜水作业的一种重要手段.在空气潜水中,脑功能的变化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高压氮会引起人体象酒精中毒样的麻醉症状,因此,一些水下生理和医学家们不但把脑电图作为潜水员选拔的体检指标,而且还用作潜水时健康检查和监护的重要手段.关于长期暴露于高气压环境下人体脑电图变化的研究尚属少见.本工作系统地记录了模拟36.5米氮氧饱和和潜水26昼夜各时期及进行不同深度空气巡潜时的脑电图,以探索长期暴露于高压氮氧环境对人体脑电图的影响以及适应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有问必答     
《海洋世界》2010,(3):F0003-F0003
1.第一套潜水装备是怎么发明的? 答:法国海洋学家库斯托是第一套潜水装备的发明者。古斯托曾在布雷斯特海军学院学习.毕业后他到土伦海军基地的“康多杈”号战舰上工作。古斯托对潜水有浓厚的兴勰。他与好友杜马就地取材。制作橡胶潜水衣,在做水下调查时。拍摄了一部名为《在水下18米的地方邀游》的短片。  相似文献   

15.
意大利有一位老渔民名叫马约加,年纪已60多岁,他有令人惊奇的潜水能力,可以在水中长时间停留。在一次实验中,马约加在水下闭气4′50″。另一次“辅助潜水”测试,马约加借助负重快速下水和快速回升水面的装置,潜至107米深水处。科学家称他为“人中海豹”。  相似文献   

16.
正海鸟海鸟是一种能够适应海洋气候环境的鸟类,而无论于生活习惯、处事态度、生理运行等皆与其他鸟类大为不同。不同的海鸟有不同的获得食物的方式。企鹅、鸬鹚和海雀等海鸟特别善于潜水,它们的潜水深度可达10~15米,帝企鹅甚至可潜入265米深处,并在水下停留18分钟之久,堪称是海鸟中的潜水冠军。潜水类海鸟的腿经常位于体后,羽毛的防水性很强,蹼发达,不善  相似文献   

17.
海底推土机:法国专家采用拖拉机传动系统和潜水艇式圆柱形密封躯体研制成功的一种推土机,既能潜水作业,又能在水下泥泞地上工作。海底自行车:独联体里亚赞布市的工人米哈伊尔·普什科夫发明的海底自行车,造型独特,外形酷似一只海豚,长约3米,高1.2米,尾部有两只螺旋桨作为脚踏推进器。车身全部用塑料制成,厚度1~5厘米。骑车人在密封的驾驶室内通过透明的玻璃可以洞察水下的一切,其潜水深度可达30米。  相似文献   

18.
1983年12月12日至15日,中国海洋工程学会和国家科委海洋专业组在福建厦门召开了第五届水下工程和潜水技术学术讨论会。这是继79年大连会议,80年上海会议,81年靖江会议,82年烟台会议之后我国水下工程和潜水技术学术界又一次全国性学术活动。来自国家科委、国家海洋局、交通部、石油部、教育  相似文献   

19.
随着饱和潜水技术的问世,海底居住室应运而生。它为人类在海底生活提供了一个舒适而幽雅的人工环境,成为潜水员和海洋科学家在海底居住、工作和娱乐的场所,被人们称为潜水员的水下基地。世界上第一座水下居住室“海中人”号于1962年9月6日在法国的里维埃拉附近海域60米深处试验成功,一名潜水员在海底生活了26小时。9月14日,法国的“大陆架1”号海底居住室  相似文献   

20.
本书是潜水技术专著,作者哈乌克斯是西德著名的潜水专家,他主持了潜水装备、加压舱、水下居住舱、深潜器和水下开发机械的设计研究工作,为海洋开发作出了贡献。书中详细介绍了现代潜水技术的各种技术装备,内容新颖、丰富,大量的插图更有助于读者对现代潜水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