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4 毫秒
1.
近年来,浅层地热能受到广泛关注,但由于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对地层导热性能分析不足,现有开发利用项目失败率较高。为解决这一问题,对陕西省不同地貌单元已开展的46组热响应试验结果进行整理,以线热源模型为基础,采用叠加法对陕西省典型地貌单元的导热系数进行了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山间盆地、沙漠高原和断陷盆地3种地貌单元的导热能力依次减小;在同一地貌单元中,第四系黄土覆盖层越厚,钻孔的导热能力越差;黄土塬地区导热系数大小差距较大,可进一步深入研究该地貌单元内导热系数的影响因素。通过对不同地貌单元岩土导热系数分布特征的研究,提出了各地区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相关建议,从而为进一步高效、高质开发浅层地热能提供思路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典型地貌单元浅层地热能资源量赋存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层地热能是一种新型的具有无污染、分布广、可再生、能量大以及可就近利用等诸多优势的洁净能源。以陕西省4类典型地貌单元(风沙高原区、黄土高原区、河谷阶地区和山间盆地区)的10个代表性城市(榆林、延安、铜川、宝鸡、咸阳、西安、渭南、安康、汉中和商洛)为例,综合各类地质条件,分析了不同地貌单元的岩土体热物性特征和地温场特征。基于10个城市的浅层地热能适宜性分区结果,评价了每个城市浅层地热能的热容量、换热功率和潜力分区。将代表性城市的评价结论推广到典型地貌单元,针对性地给出了开发利用建议。通过以点带面的手段,研究典型地貌单元浅层地热能的赋存规律和开发利用方案,为加快推进浅层地热能广泛使用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亦为构建环境与友好型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3.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及室内综合研究,分析了关中盆地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情况、赋存特征和形成模式,并对资源量进行了估算,总结了盆地不同地貌单元、不同岩性的岩土体热物性参数特征,计算了区域恒温带深度和浅层大地热流值。关中盆地地热能的形成模式主要为热传导型和热对流型: 热传导型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西安凹陷、固市凹陷等完整地质块体内; 热对流型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深大断裂直接沟通地表的区域以及断裂带周边区域。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关中盆地浅层地热能进行适宜性分区,认为关中盆地整体属于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适宜区或较适宜区,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适宜区和较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盆地中部漫滩区和阶地区。利用热储法,计算关中盆地浅层地热能热容量为1.38×1016 kJ/℃,浅层地热能储量巨大,开发利用前景优良。  相似文献   

4.
卢玮  尚永升  申云飞 《探矿工程》2022,49(3):146-153
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减少CO2排放和抑制全球气候变化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目前,国内浅层地热能地下换热主要有地下水换热系统和地埋管换热系统2种方式,其共同优点是能源利用系数高、安全稳定、零污染排放等,但在换热效率、开发利用条件、空间占用等方面各有利弊。本文叙述了浅层地热能地下换热系统适宜性评价指标,结合郑州市浅层地热能示范工程建设项目,分别进行了抽水与回灌试验、岩土热物性参数测试、地层热响应试验等现场试验,对浅层地热能2种换热方式的适宜性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建设区岩土具有较高的导热系数和容积比热容,有利于热量的传导与保持;但区域水位埋深浅,现场试验回灌量仅107.37 m3/d,回灌能力较差。相比之后,优化设计并选择了更适用于建设区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地下埋管换热系统。  相似文献   

5.
恒温层深度的预测与地热能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建设等密切相关,陕西省区域恒温层的研究工作进展较慢。通过探讨恒温层深度的影响因素认为:导热系数与恒温层深度呈弱负相关;地表与大气间表面传热系数与恒温层深度呈弱正相关;大气温度年振幅与恒温层深度呈正相关;导温系数与恒温层深度呈明显的正相关。介绍并验证了一种土壤恒温层深度的计算方法,通过该方法,计算了全省不同地貌单元恒温层深度的理论值。全省恒温层深度介于10.5~23.8 m之间:陕北地区恒温层深度为10.5~23.8 m;关中盆地恒温层深度为11~17.4 m;陕南地区恒温层深度为11.7~18.6 m。该研究系统地划分了陕西省区域恒温层的深度范围,为陕西省"绿色"追赶超越政策的实施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2017,(3)
浅层地热能指蕴藏在地表水以下范围内的地质体内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热能。属于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利用前景广阔,是国家要求大力探索和发展的新能源。陕西省具有丰富的浅层地热能资源,在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和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利用方面具有优势,地热能的开发利用面积已达11.53×10~6m~2,开发速度迅速,通过对该省开发利用现状及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开发过程中存在盲目开发,缺乏政府指导造成地下水回灌困难,缺乏对开发利用过程进行专门评价等一系列问题,同时提出了保证浅层地热能资源长期有序开发的对策建议,为该省地热能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恒温层深度的预测与地热能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建设等密切相关,陕西省区域恒温层的研究工作进展较慢。通过探讨恒温层深度的影响因素认为: 导热系数与恒温层深度呈弱负相关; 地表与大气间表面传热系数与恒温层深度呈弱正相关; 大气温度年振幅与恒温层深度呈正相关; 导温系数与恒温层深度呈明显的正相关。介绍并验证了一种土壤恒温层深度的计算方法,通过该方法,计算了全省不同地貌单元恒温层深度的理论值。全省恒温层深度介于10.5~23.8 m之间: 陕北地区恒温层深度为10.5~23.8 m; 关中盆地恒温层深度为11~17.4 m; 陕南地区恒温层深度为11.7~18.6 m。该研究系统地划分了陕西省区域恒温层的深度范围,为陕西省“绿色”追赶超越政策的实施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恒温层深度的预测与地热能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建设等密切相关,陕西省区域恒温层的研究工作进展较慢。通过探讨恒温层深度的影响因素认为: 导热系数与恒温层深度呈弱负相关; 地表与大气间表面传热系数与恒温层深度呈弱正相关; 大气温度年振幅与恒温层深度呈正相关; 导温系数与恒温层深度呈明显的正相关。介绍并验证了一种土壤恒温层深度的计算方法,通过该方法,计算了全省不同地貌单元恒温层深度的理论值。全省恒温层深度介于10.5~23.8 m之间: 陕北地区恒温层深度为10.5~23.8 m; 关中盆地恒温层深度为11~17.4 m; 陕南地区恒温层深度为11.7~18.6 m。该研究系统地划分了陕西省区域恒温层的深度范围,为陕西省“绿色”追赶超越政策的实施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焦作市浅层地热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地下水水源热泵系统,开发利用较晚,总体水平较低。通过对焦作市浅层地热能的赋存条件和分布规律进行分析,评价了焦作市浅层地热能资源量,对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适宜区进行了划分,并提出合理开发、可持续利用浅层地热能的建议。为焦作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规划布局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0.
浅层地热能是清洁的绿色能源,合理的开发利用在能源结构调整、强化雾霾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汉中市的浅层地热能资源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现场热响应试验及分析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汉中市浅层地热能资源进行调查评价。查明了浅层地热能赋存条件,对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可知汉中市全区均适宜或较适宜采用地下水热泵系统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同时对该市浅层地热能热容量、供暖/制冷潜力进行计算,分析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政府统一规划利用浅层地热能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关中盆地地温场划分及其地质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阳  穆根胥  张卉  王克  刘建强  张亚鸽 《中国地质》2017,44(5):1017-1026
具有无污染、可再生、分布广、储量大以及可就近利用等诸多优势的地热能是一种洁净能源,应用前景广阔。地热能的开发利用与区域地温场划分紧密相关,关于关中盆地整体地温场划分的研究鲜有报道。根据关中盆地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条件等因素,总结了岩体类和砂土类的热物性质特征。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岩土体热物性参数的影响因素,认为干燥重度对导热系数的影响程度最大,含水率、天然重度、孔隙率三者影响程度相近;干燥重度对比热容影响程度最大,天然重度次之,含水率和孔隙率影响最弱。利用盆地内多个地温常观孔,绘制了地温变化曲线和地温梯度等值线,认为关中盆地常温带位于15~20 m埋深处,地温梯度总体呈中部高、东西低,固市凹陷、西安凹陷、蒲城凸起、断裂及断裂汇合区域地温梯度较大,宝鸡凸起、咸礼凸起以及临蓝凸起地温梯度较小,产生差异的原因包括地质构造、地下水活动、岩土体热物性参数等三方面。利用热物性参数和地温梯度值,计算了盆地内浅层和深层的大地热流值,并分析了两者差异的成因,经对比全国区域地热资料,认为关中盆地是一个复杂的坳陷型中低温地热田,地热资源潜力巨大,居全国上游。该文旨在系统地分析关中盆地地温场特征,为地热能的勘查评价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促进关中盆地地热开发利用,为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2.
太原盆地断裂构造发育,地热资源丰富,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中低温地热田,故太原盆地地热资源的整体评价对其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太原盆地构造演化分析、地震和电法等剖面解释、最新钻井测井解释成果为研究基础,以盆地二级构造单元为划分依据,采用“热储体积法”将太原盆地划分为8个地热田并作为评价单元。针对8个评价单元的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热储进行了精细评价。综合评价得出太原盆地碳酸盐岩岩溶热储具有热储盖层稳定、埋深浅、储集层段多、储量大等特点。表现为岩溶热储上覆盖层厚度400~2 000 m,储集层从老至新依次发育了奥陶系峰峰组、上马家沟组、下马家沟组、亮甲山组和寒武系凤山组、长山组6套主力含水层段。地温梯度一般为3~4 ℃/100 m之间,热储温度为30~80 ℃。在此基础上,根据地热田热储面积和厚度、热储温度、孔隙度、比热容和密度等参数,计算西温庄地热田地热资源量,得出太原盆地可采资源量13.84×108 GJ,折合标煤4 721.9×104 t,初步摸清了太原盆地的地热资源分布规律以及资源量。  相似文献   

13.
关中盆地浅层地热能资源十分丰富,但目前开采程度仍有待提高。土壤的热物理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工程特性,对浅层地热能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和开发方法等具有较大影响。通过室内试验对西安市、咸阳市、渭南市和宝鸡市范围内的粉质黏土的热物理性质开展研究,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进而揭示了粉质黏土比热容、导温系数和热导率的宏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粉质黏土的热导率为0.82~2.65 W/(m·K),导温系数为0.001 28~0.004 86 m2/h,比热容为0.77~1.53 kJ/(kg·K); 随着含水率的增大,热导率整体呈减小趋势,且数值分布范围缩小; 比热容总体随导温系数的增大而减小; 导温系数随热导率的增大呈线性增大,且相关系数均较高。研究可为工程实践过程中开发利用浅层地热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Due to energy shortage and increasing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resources in shallow underground space have been rapidly exploited and utilized. So that studying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eothermal response in gneiss is necessary for effective and rational use of underground heat. Based on field test of thermal response in gneiss under hydrogeological survey project carried out in shallow geothermal energy development zone in Liaoning Province, this thesis analyzes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of geothermal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in main gneiss of Laoning Province. The initial formation temperature ranges from 10.80℃ to 15.80℃ according to field test.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condition of natural water content, the averag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Quaternary loose rocks comes as clay silty silty fine sand medium sand coarse sand gravelly sand. This order is consistent with thermal conductivity characteristics of gneiss obtained in the laboratory. Formation temperature recovery in different strata follows as granite medium sand clay. This order is opposite to the absolute value of temperature recovery curve slope of corresponding lithology, which shows that the stratum with higher temperature recovery rate has lower temperature recovery curve slope.  相似文献   

15.
Thermophysical parameters are the main parameters affecting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shallow geothermal energy. Based on the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data of shallow geothermal energy in capital cities of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testing methods and finds that data measured in in-situ thermal conductivity test is closer to the actual utiliz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rmophysical parameters from lithology, density, moisture content and porosity: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coefficient of bedrock is generally higher than Quaternary system loose bed soil; as for the coefficient of bedrock, dolomite, shale and granite are higher while gabbro, sandstone and mudstone are lower; as for the coefficient of loose bed, pebble and gravel are higher while clay and silt are lower. As the particle size of sand decreases,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coefficient declines accordingly.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coefficient increases linearly with growing density and decreases in logarithm with growing moisture content as well as porosity; specific heat capacity decreases in logarithm with growing density, increases in power exponent with growing moisture content and decreases linearly with growing porosity.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coefficient is high when hydrodynamic condition is good and vice versa.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paper have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research,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hallow geothermal energy in other areas.  相似文献   

16.
中国省会城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条件及潜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婉丽  王贵玲  朱喜  刘志明 《中国地质》2017,44(6):1062-1073
浅层地热能资源以其高效和环保的特点,近年来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地质条件、浅层地温场特征、岩土热物性特征等参数,是影响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重要参数。笔者在阐述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全国省会城市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成果,对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适宜性和资源潜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我国陆区范围内,恒温带温度受太阳辐射影响最大,恒温带顶板埋深与气温变化趋势相反,岩土体导热系数受岩性影响明显。中国浅层地热能资源主要用于建筑物供暖和制冷。我国31个省会城市80%的土地面积适宜利用浅层地热能,浅层地热能资源每年可开采量折合标准煤2.8亿t,可为供暖和制冷提供丰富的能源储备。按利用方式、需求程度将我国浅层地热能开发分为全年集中利用区、全年分散利用区、分散式冬季供暖区和分散式夏季制冷区4类。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对推动中国绿色、低碳、节能型城市化发展,解决京津冀地区冬季雾霾和南方城市冬季供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浅层地温能利用前景广阔。据实际勘查资料和测试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及C-A分型方法对乌鲁木齐市北部城区进行浅层地温能定量适宜性分区评价。结果表明,地下水源热泵适宜,较适宜区面积196.35 km^2,分布在第四系卵砾石厚度适中、含水层富水性好、单井涌水量1 000~5 000 m^3/d、地下水径流速度0.1~0.2 m/d的地带;土源热泵适宜、较适宜区总面积284.50 km^2,分布在黄土、粉土、砂砾卵石厚度大于30 m的地带,研究区其它地方不适宜浅层地温能的建设。评价结果对该区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