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引潮位的计算机演绎展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的天文参数的采用、地球形状参数的更新、布朗系数的重新计算以及由黄赤交角相对变化引起的潮波振幅系数的长趋势变化的发现,使得有必要对引潮位展开作重新计算。 我们利用计算机的逻辑功能编制了代数演绎程序,按照天文原理对引潮位的公式成功地进行了严格推演与展开。文中给出了新的潮汐表,共1142项。文末对改进潮波振幅的时间依赖性问题提出了原则性意见。  相似文献   

2.
精密引潮位展开的精度评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介绍了一个新的引潮位展开,含有潮波3070项及一些新的信息;潮波振幅给至小数点后第6位.为了与精密引潮位比较,专门建立了一套标准数据,其精度为±0.001μGal.按照这一标准数据,我们评价了精密引潮位展开的精度,并给出了其余差及功率谱分析的结果.结果表明,对于潮汐重力,精密引潮位展开的精度,可达±0.005μGal.  相似文献   

3.
地球内部应变与应力固体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详细介绍了地球内部应变和应力固体潮的计算理论,基于PREM地球模型计算了地球内部的Love数,并计算了地球内部的应力和应变的6个独立分量在不同深度和纬度处的时间变化序列.结果表明:应力潮汐的振幅达到103Pa,应变潮汐振幅达到10-8;不管应力或是应变潮汐,其振幅随深度的不同都有较大的变化;6个应力和应变分量对纬度依赖较大,但没有表现出南北纬度上的严格的对称性,与纬度的对应关系由引潮位展开的大地系数确定.本文结果可有效应用于地球内部应变或应力潮汐观测的固体潮改正;另外,将本文结果应用于研究潮汐触发地震问题,给出了中国中部地区的一个算例,结果表明地震断层正应力潮汐和应力张量第一不变量潮汐与发震时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而这种相关性并未在其他如剪切应力以及库伦破坏应力潮汐中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黄赤交角     
《地球》2012,(4):67
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也称为太阳赤纬角或黄赤大距。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赤交角为约为23°26′。黄赤交角并不是一直不变的,它一直有着微小的变化,但由于变化太小了,所以人们一般对其忽略不计。地球的自转轴(地轴)与其公转的轨道面成66°34′的倾斜。地球的自转同它公转之间的这种关系,天文学和地理学上通常用它的余角(23°26′),即赤道面与轨道面的交角来表示;而在地心天球上,则表现为  相似文献   

5.
地质时期古气候研究中的天文周期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500Ma的地质时期内影响地球气候的基本天文频率的预期变化也许能在地质记录中识别出来,并且这种影响已在几种情况下推理得出.计算结果表明,由于过去5亿年内,地-月距离以及日长随地质年龄增大而缩短,导致基本周期如黄赤交角周期及气候差周期由54至35,41至29,23至19和19至16千年的缩短,而在这一时间内,岁差常数由50弧秒/年增至61弧秒/年.由于行星系统不规则运动所造成的基频的改变极小,它们对气候岁差周期、黄赤交角周期及地球绕日轨道的偏心率周期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医此,用于研究第四纪气候的偏心事周期对前第四纪而言也许可以认为是大致恒定的.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盆地东部三湖地区四系米兰柯维奇旋回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伽马曲线包含丰富的地质信息,能够很好地反映由气候变化引起的地层旋回.本文采用频谱分析对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第四系自然伽马测井曲线进行了系统分析.作为频谱分析方法之一的快速傅里叶变换能够将自然伽马曲线从时间(深度)域转换为频率域,然后分析每一个峰值频率的波长及其相互之间的比率关系,寻找那些波长比率与米兰柯维奇周期比率相同或相似的频率,从而捕获高频旋回信息.研究结果表明第四系地层中很好地保存了高频的米兰柯维奇旋回,这样的沉积旋回主要由地球轨道的周期性变化而导致的古气候变化引起的.偏心率周期引起的地层旋回厚度变化范围在92.00~115.00 m之间,黄赤交角引起的地层旋回厚度变化范围在24.55~63.43 m之间,岁差引起的地层旋回厚度变化范围在16.8~26.35 m之间.黄赤交角和岁差是影响该区米兰柯维奇旋回的主要因素,其中岁差的影响最大,而偏心率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7.
膨胀地球基本参数的初值及其平均变化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讨论了地球膨胀过程的初始半径R0、膨胀起始时间t0以及半径R、转动惯量I、地表重力加速度g和反映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状态参数y等膨胀基本参数的平均变化率。研究结果表明,在地球的地质年龄之内,地球膨胀的初始半径R0>4619km,膨胀的起始时间t0>43.8×102Ma,膨胀过程中的地球半径R、物质分布状态参数y、转动惯量I、地表重力加速度g和表面积S随时间的平均变化率分别为:dR/dt=4×10-4m/a,dy/dt=-6.7×1012/a,dI/dt=8.49×1027kg·m~2/a,dg/dt=-1.23×10-10kg·s-2/a和ds/dt=6.41×104m2/a。地球膨胀过程中的半径平均增长率,是首次用天文学方法研究得出,且该值介于其他作者用古地磁、古地理等方法所求得的地球半径增长率若干数值之间。  相似文献   

8.
天文气候学10万年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第四纪晚更新世(约100万年前到2万年前)古气候的周期变化以及在轨道尺度上气候系统对太阳辐射的响应,本文发展了适合于非线性非平稳数据的分析方法即经验模态分解(EMD),对太阳辐射古气候记录进行了分析,进而重新认识了地球轨道周期变化影响下的太阳辐射的气候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太阳辐射中偏心率的影响是相当大的,而不是以前认为的不到1%的影响,至少它是和太阳辐射的黄赤交角,岁差波段的信号是可以相比拟的.  相似文献   

9.
用超导重力仪观测数据精密测定地球潮汐常数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基于我国武汉超导重力仪1985年11月23日至1994年12月31日(3326d共79824h整定读数值)的长周期序列重力潮汐观测数据,利用国际上通用的资料分析方法和计算机软件系统研究了重力场潮汐变化特征,精密测定了地球潮汐常数,几个主要潮波的振幅因子测定精度达0.04%,对采用不同引潮位展开,是否考虑加权滤波,做气压改正,删除错误数据以及规定数据段均方差上限等方式对提高资料分析精度的影响问题进行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次利用解析法有效快速估计了将来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 Follow-On地球重力场的精度. 第一,基于功率谱原理分别建立了新的GRACE Follow-On卫星激光干涉星间测量系统星间速度、GPS接收机轨道位置和轨道速度以及加速度计非保守力误差影响累计大地水准面的单独和联合解析误差模型. 第二,利用提出的GRACE卫星关键载荷匹配精度指标和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公布的GRACE Level 1B实测精度指标的一致性,以及估计的GRACE累计大地水准面精度和德国波兹坦地学研究中心(GFZ)公布的EIGEN-GRACE02S地球重力场模型实测精度的符合性,验证了本文建立的解析误差模型是可靠的. 第三,论证了GRACE Follow-On卫星不同关键载荷匹配精度指标和轨道高度对地球重力场精度的影响. 在360阶处,利用轨道高度250 km、星间距离50 km、星间速度误差1×10-9m/s、轨道位置误差3×10-5m、轨道速度误差3×10-8m/s和非保守力误差3×10-13m/s2,基于联合解析误差模型估计累计大地水准面的精度为1.231×10-1 m. 本文的研究不仅为当前GRACE和将来GRACE Follow-On地球重力场精度的有效快速确定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计算保证,同时对国际将来GRAIL(Gravity Recovery and Interior Laboratory)月球卫星重力测量计划的成功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地球膨胀构造动力物理模拟的相似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按照地球膨胀学说进行全球构造动力物理模拟的相似性研究,得到了膨胀地球岩石层弹性球壳力学模型的方程分析相似准则和地幔物质沿膨胀裂谷通道上涌流动的方程分析相似准则.按照各相似准则的约束,计算得到了满足与膨胀地球原型相似的模型参数:膨胀初始半径为0.46m;原始岩石层的厚度、密度分别为3×10-3m和(1.2-1.8)×10kg/m,其强度为10Pa;原始地球膨胀内压为4.25×10Pa;原始地表重力为-1.25×10-2N/kg;上涌物质密度、粘度分别为1.2×10kg/m和2×10Pa·s;原始地幔物质上涌厚度、速度和加速度分别为2.5×10-2m,2.0×10-3m/s和3×10m/s2.由此表明材料物性等条件能够较好地满足原型要求的模型条件.  相似文献   

12.
给出了1989年3月罕见的超级太阳活动区(NOAA,AR5395)的多次爆发,在远东地区诱发了一系列强烈的、甚至是首次观测到的电离层扰动事件:(1)重庆站以北地区TEC增量达55×1016el/m的突增事件;同期武昌、仑坪和知本等站的TEC负增量达65×16el/m的突降事件;(2)兰州以南地区的强TID;(3)持续时间较长的Lacuna现象;(4)微粒E层事件等。作者结合同期远东和巴西地区的电离层扰动,多颗卫星探测结果和全球中低纬区极光的出现,对此次电离层事件的部分异常变化及其形成机制作了初步讨论,并指出东向电场剧增和粒子沉降可能是此次事件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一种基于LEO卫星信标的电离层层析成像新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LEO卫星信标是电离层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利用电离层层析成像算法,LEO卫星信标能够实现区域电离层电子密度的快速重构.针对LEO卫星信标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函数基模型与像素基模型组合的电离层层析成像新算法.选择差分相对电离层总电子含量作为输入数据源,先通过函数基模型法获取电离层电子密度初始分布,再利用像素基模型法对初始分布进行二次迭代重构,该方法可有效降低电离层层析成像对背景电离层模型的依赖,同时能够实现电离层小尺度扰动结构的有效反演.利用数值仿真方法及低纬度电离层层析成像网的实测数据的反演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新算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对大地震前的扰动现象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地震孕育的动力学过程,震前重力扰动已成为关注的热点之一. 对大地震前的扰动现象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地震孕育的动力学过程,震前重力扰动已成为关注的热点之一. 为检验日本Mw9.0级地震是否存在震前扰动现象,本研究利用全球超导重力仪记录到的地震前后7天内20组秒采样数据进行分析. 经潮汐、大气改正等处理去除仪器的漂移及残余潮汐效应,得到非潮汐重力变化曲线.结果表明大部分振幅大于30×10-8 m·s-2的曲线反映了全球Mw≥6级地震引起的高频波动信号,其中11组数据在3月9日Mw7.3级前震之前出现了扰动现象.震前扰动可分解为三个频段,其中,低于0.1 Hz和高于0.18 Hz的分量分别反映了地震波动信号及非构造信息,中间频段(0.118~0.18 Hz)信号能够较大程度地压制地震波动信号、并同时保留异常扰动信息.它的振幅在3月7日10时之前基本保持约1×10-8 m·s-2,之后开始逐渐增大,到3月9日7.3级前震前后达到最大,此后振荡衰减,振幅保持约(5~10)×10-8 m·s-2,直至主震发生.中间频段信号的变化特征与主震前的应力迁移过程以及实验记录到的地震成核过程有许多相似之处;不过,震前重力异常是否与主震前的应力加速积累有关,仍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Love函数与地球内部的潮汐形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把地球表面潮汐形变问题扩展到地球内部.定义了Love函数和几种潮汐形变因子,并对两个实际地球模型(1066A和PREM)进行数值计算和讨论,以了解地球内部的潮汐形变特征,专门讨论了Love函数导数以及应力固体潮张量的计算问题.本工作对了解全地球潮汐场以及潮汐触发地震等问题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用大地测量资料反演的1976年唐山地震的位错模式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反演理论探讨了由“零频”资料反演大地震震源模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用大地测量资料反演了1976年唐山7.8级地震的位错模式。得到的结果表明唐山地震的发震构造是一个总体走向为北东49°的右旋-正断层,断层面倾向南东,倾角76°。这个地震的断层长84公里,宽34公里,走向滑动错距459厘米,倾向滑动错距50厘米,地震矩4.3×1027达因-厘米,应力降29巴,应变降4.3×10-5,释放的能量3.7×1023尔格。由形变资料反演的平均错距和地震矩远大于由地震波资料定出的平均错距(270厘米)和地震矩(1.8×1027达因-厘米),它表明在地震区的地壳内震前可能已经发生了无震滑动--断层蠕动。无震滑动的规模比主震还要大一些,它的矩估计约为2.5×1027达因-厘米。唐山地震前虽然没有前震,但是却有规模这么大的“震前蠕动”,这可能是唐山地震与其他许多有前震的地震(如海城地震)的根本区别,它的许多与别的地震不同的前兆可能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17.
南海北部陆区岩石磁化率的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2517套现场测量资料,245块岩石样品的体积磁化率测量和详细的岩矿鉴定及硅酸盐全分析结果,结合单矿物磁化率特征及各岩石之间的对比研究,发现岩石磁化率主要受组成岩石的矿物磁化率控制.即岩石磁化率(κr)与组成岩石各个矿物磁化率(κ1)及其体积含量(C2)成正比.例如侵入岩磁化率,κr=-5.68×102Cq+2.8...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CHAMP型卫星建立了顾及非线性改正的轨道扰动方程定轨理论与方法.首先从卫星运动的二阶微分方程出发,引入了正常引力位以及相应的参考轨道,然后分别推导了线性化轨道扰动方程与顾及非线性改正的轨道扰动方程,同时说明了建立的线性化轨道扰动方程与目前处理CHAMP卫星数据的动力学定轨方法是等价的.其次分别对线性化轨道扰动方程与顾及非线性改正的轨道扰动方程的精度进行了估计,在卫星定位精度为3cm与非惯性力测量精度为3×10~(-10)m·s~(-2)的前提下证明了下列结论:当参考轨道与实际轨道之间的距离ρ≤4.7m时线性化轨道扰动方程的精度能达到非惯性力的测量精度以及当ρ≤4.14×10~3m时顾及非线性改正的轨道扰动方程能达到非惯性力的测量精度.由此便可得出结论:相对于线性化轨道扰动方程,顾及非线性改正的轨道扰动方程具有更高的精度,且适合在更长的时间弧段上建立关于引力场位系数的法方程组,特别是针对CHAMP卫星计划进行的模拟计算也完全验证了该结论.最后利用叠加原理,给出了顾及非线性改正的轨道扰动方程的求解方法.此外,还针对GRACE卫星计划利用顾及非线性改正的轨道扰动方程进行了恢复引力场的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分段建立位系数的法方程组时子弧段分别取值2h、1d、6 d对恢复引力场的结果几乎不产生影响,这表明在处理GRACE数据时能够以6d的弧长来建立法方程组.  相似文献   

19.
基于镭同位素分布的黄海和东海垂直混合速率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黄海和东海采样测定了水体中的镭同位素分布,用平流扩散模型描述镭同位素分布,最小二乘方法计算了垂直涡动扩散系数和上升流或下降流流速.结果给出北黄海中部、南黄海中部、浙江沿岸和台湾北部海域存在上升流,流速分别为0.46×10-3cm·s-1、0.17×10-3~1.39×10-3cm·s-1、2.02×10-3~3.04×10-3 cm·s-1和1.06×10-3~2.51×10-3 cm·s-1.北黄海中部和东海东北部存在下降流.流速分别为-2.30×10-3 cm·s-1和-0.61×10-3~-2.10×10-3 cm·s-1.计算同时给出的垂直涡动扩散系数为5.84~48.2 cm2·s-1,平均值为22.3 cm2·s-1.北黄海和浙江沿岸上升流流速与文献的结果一致;北黄海中部存在下降流与文献的结论一致.本研究结果与文献结果一致是对所建立的方法的肯定,也是对文献研究结果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