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山东省青州市表层土壤硒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在青州市按照平均5.2件/km2的密度采集了8 132件表层土壤样品,分析了硒、有机质、pH等指标。结果表明:青州市表层土壤硒含量范围在0.02~2.77 mg/kg,背景值为0.21 mg/kg(n=7 462)。研究区富硒土壤面积为140.56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00%;足硒土壤面积为1 248.39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9.93%;潜在硒不足土壤面积为148.45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50%;硒缺乏土壤面积为24.52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57%。不同的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地貌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区的表层土壤硒含量特征不同,寒武纪—奥陶纪地层成土母质区、钙质粗骨土分布区、溶蚀—切割中山地貌类型区、草地和林地土地利用类型区的表层土壤中硒相对富集。相关分析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中pH和硒含量无相关性,而有机质与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运用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结合波密县1960-2010年气象数据, 分析了西藏波密地区冰川的主要分布特征和典型大冰川1980-2010年的时空变化. 结果显示: 波密县共有冰川数量2 040条, 总面积为4 382.5 km2, 其中, 分布在海拔4 000~6 000 m的高山冰川总面积达4 086 km2, 占冰川总面积的93.2%; 南坡分布冰川1 504条, 面积3 180.04 km2, 分别占波密冰川总量的73.73%和72.56%, 而北坡占还不到三分之一. 提取1980、 1990、 2000和2010年4期面积大于20 km2的24条大冰川面积进行对比分析, 1980-2010年间波密县大冰川面积总体呈减小趋势, 由1980年的1 592.78 km2退缩至2010年1 567.04 km2, 共退缩了25.74 km2; 其中, 1980-1990年冰川变化贡献最大, 冰川面积退缩了16.62 km2, 占冰川总面积退缩量的64.6%. 波密县气象站数据显示, 50 a来冰川退缩主要受温度持续上升的影响, 降水量变化对冰川变化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基于东北黑土地1∶250 00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按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和《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对讷河市土壤养分、土壤环境质量、土壤综合质量及绿色产地适宜性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讷河市土地肥沃,环境清洁,适合于发展绿色农业:1)土壤养分单指标N、P、K、有机质、CaO、MgO、Fe2O3、S、B、Zn、Mn、Cu、Mo、Co、Ge、V共16项中,除Cu、Zn为较缺乏和Ge、B缺乏外,其他指标均为丰富和较丰富;土壤养分综合等级以较丰富和中等为主,分布面积分别为3 666.74 km2和2 574.11 km2,占全区面积的56.94%和39.97%. 2)土壤环境质量以一等(无风险)为主,一等区面积6 435.78 km2,占全区面积的99.94%;二等(风险可控)区面积仅4 km2,占0.06%. 3)全区土壤质量综合等级以优质为主,优质土壤面积3 806.06 km2,占全区面积的59.11%;良好级土壤面积2 574.11 km2,占39.97%;中等级土壤面积59.61 km2,占0.92%;没有四等(差等)和五等(劣等)土壤. 4)符合一级绿色食品产地的土壤面积为6 461.5 km2,占全区面积的97.5%;符合二级绿色食品产地的土壤面积为38.1 km2,占全区面积的0.58%;不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的土壤面积为65.6 km2,占全区面积的0.99%.  相似文献   

4.
赣州市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及其富硒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 基于赣州市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获得的表层土壤数据,对赣州市土壤硒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并开展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赣州市土壤硒的变异系数属于中等起伏型,局部存在富硒土壤或贫硒土壤,Se含量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富硒土壤面积为4 224 km2,占总面积的10.76%; 硒含量适量的土壤面积为29 248 km2,占总面积的74.49%; 硒含量处于边缘的土壤面积为5 280 km2,占总面积的13.45%; 缺硒土壤面积为512 km2,占总面积的1.30%。评估区土地质量整体良好,以优良等级土壤为主,占评估区总面积的57.83%,中等等级土壤占评估区总面积的40.01%,差等级和劣等级土壤较少,占评估区总面积的2.16%。  相似文献   

5.
1956—2017年河西内流区冰川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基于修订后的河西内流区第一、 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及2016—2017年Landsat OLI遥感影像, 对河西内流区1956—2017年冰川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①河西内流区现有冰川1 769条, 面积976.59 km2, 冰储量约49.82 km3。冰川面积以介于0.1 ~ 10 km2的冰川为主, 数量以<0.5 km2的冰川为主。祁连山是该区域冰川集中分布区, 其冰川数量、 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占该区域冰川相应总量的98.47%、 97.52%和97.53%。②疏勒河流域(5Y44)冰川数量、 面积及冰储量最多(最大), 冰川平均面积为0.81 km2, 石羊河流域(5Y41)最少(最小)。从四级流域来看, 宁掌等流域(5Y445)冰川最为发育, 冰川数量、 面积及储量均最大, 宰尔莫合流域(5Y446)冰川平均面积最大(1.80 km2), 夹道沟-潘家河流域(5Y422)最小, 仅有0.05 km2。③近60年河西内流区冰川数量减少556条, 面积减少417.85 km2, 冰储量损失20.16 km3。面积介于0.1 ~ 0.5 km2之间的冰川数量与面积减少最多(457条和 -117.49 km2), 海拔4 400 ~ 5 400 m区间是冰川面积集中退缩的区域(98.55%), 北朝向冰川面积减少最多(-219.92 km2)且冰川退缩速率最快(-3.61 km2·a-1)。④1956—2017年河西内流区各流域冰川面积均呈退缩态势, 区内冰川变化呈自西向东逐渐加快的趋势, 但有3条冰川在1986—2017年出现不同程度的前进, 气温升高是该区域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在武定县高桥镇以1.12个/km2的密度共采集453件表层土壤样品. 对重金属元素砷、铬、镉、铜、汞、铅、镍和锌做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等级评价, 最终评级为一等和二等. 一等区面积约350 km2, 占比84.95%;二等区面积约62 km2, 占比15.05%, 部分地区铜和镉显示异常但未达到污染级别. 对养分元素氮、磷、钾含量值做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等级评价, 中等以上约378 km2, 占比91.74%. 养分缺乏地块靠近人口密集区, 推测该评价单元受人为因素影响严重. 最终得到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结果, 高桥镇土地质量相对均衡, 优质区约101 km2, 占比24.51%, 良好区约224 km2, 占比54.37%, 中等区约80 km2, 占比19.42%, 无劣等区.  相似文献   

7.
湖泊是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器,研究其动态变化对揭示全球气候变化及水资源利用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长江源区多尔索洞错-米提江占木错为研究对象,应用Landsat-5/7/8卫星和高分遥感影像,分析了1989—2021年湖泊面积变化的时空特征,并探讨了冰湖-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89—2021年间,多尔索洞错-米提江占木错湖泊平均面积为1 011.37 km2,由1989年的872.07km2扩张至2021年的1 119.5 km2,平均扩张率为8.62 km2·a-1。从年代际变化来看,21世纪初期湖泊面积扩张最明显,尤其是在湖泊北部、西北部及南部地区;20世纪90年代增长最为缓慢。1990—2020年各拉丹冬冰川面积从1990年的797.85 km2缩小至2020年的766.19 km2,减少了31.66 km2,缩减率为1.106 km2·a-1。20...  相似文献   

8.
利用Landsat卫星影像,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提取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湖泊信息,分析了湖泊动态及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2015年保护区湖泊总面积为489.07 km2,构造湖、河成湖、冰川湖分别占总面积的77.3%、2.6%、20.1%。(2)1975-2015年,保护区内各类湖泊面积变化速率不同,冰川湖最大(1.05 km2·a-1),构造湖次之(-0.85 km2·a-1),河成湖最稳定(0.013 km2·a-1);保护区南坡冰川湖面积变化速率(0.53 km2·a-1)略大于北坡(0.52 km2·a-1)。(3)北坡构造湖、河成湖对区域气候的响应呈阶段性变化规律,1975-2000年珠峰地区气候呈暖湿化趋势,2000年构造湖、河成湖面积达到峰值,两类总计增加22.8 km2;2000-2015年转变为显著的暖干气候,构造湖、河成湖面积均呈减少趋势,总共减少57.16 km2。随着区域气候的变暖,冰川湖总面积不断扩大,近40年间冰川湖面积累计增加43.06 km2。(4)灰色关联度分析显示,年极端低温对构造湖面积变化影响最显著,年均气温对冰川湖起主导作用,年均相对湿度对河成湖影响最大。较其他气候因子而言,降水量对各类湖泊面积变化的影响均最小。  相似文献   

9.
南疆地区经济发展对荒漠化程度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荒漠化程度的变化对南疆地区来说是生态系统退化的表现。应用NDVI数据,利用图像处理软件ENVI对南疆地区荒漠化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952-1983年之间南疆地区荒漠化面积约增长11%,其中重度荒漠化面积约增14.21%左右,而中轻度荒漠化面积增7%~8%。1983-1993年荒漠化保持着基本稳定的状态。在21世纪初,即从2000年、2005年、2010年、2014年4期遥感数据解译分析结果来看, 2000年荒漠化总面积达到96.11×104 km2,约占总面积的90.41%,其中严重荒漠化面积为72.93×104 km2,重度荒漠化面积为15.76×104 km2,中轻度荒漠化面积为7.42×104 km2,到了2014年,荒漠化总面积达到95.31×104 km2,比2000年下降1.24%,但严重中轻度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发生变化。通过分析发现,荒漠化程度变化主要是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全球开放冰川模型(OGGM),结合第六次气候模式比较计划(CMIP6),在5种气候模式(BCC-CSM2-MR、CESM2、CESM2-WACCM、FGOALS-f3-L、NorESM2-MM)模拟的3种气候情景(SSP1-2.6、SSP2-4.5、SSP5-8.5)下,系统分析了萨吾尔山冰川2020—2100年间面积和储量的变化。结果显示,3种气候情景下,萨吾尔山冰川面积和储量都呈现退缩趋势,其中SSP5-8.5气候情景下的冰川面积和储量损失最大,对应面积和储量变化为-0.154 km2·a-1和-5.11×106 m3·a-1,其次是SSP2-4.5,对应面积和储量变化为-0.150 km2·a-1和-5.05×106 m3·a-1,SSP1-2.6气候情景下面积和储量损失最小,面积和储量变化为-0.139 km2·a-1和-4.93×106  相似文献   

11.
矿泉水中微量元素锶富集的地球化学环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通过对全国566处富含锶(Sr)矿泉水的化学测试数据、所处的地球化学环境、地质背景的分析,重点阐述了微量元素Sr的富集与含水介质岩性的关系,并概括了矿泉水中Sr富集的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富含Sr矿泉水的形成与不同含水介质岩性和Sr的丰度等地球化学环境密切相关。矿泉水中Sr富集的最有利的环境是碳酸盐岩地层,其次是碎屑岩地层。研究表明,HCO3-Ca型的矿泉水分布最广,但Sr含量普遍偏低。各种重碳酸型的矿泉水中Sr的平均含量均小于1mg,L;相反,由于Sr^2 和SO4^2-呈正相关关系,各种硫酸型的矿泉水中Sr的平均含量大于1mg/L。地下水中的pH值能影响Sr的迁移能力,含Sr的矿泉水pH值多集中在7∽8.5之间。  相似文献   

12.
依据云南省者竜—嘎洒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研究了表层土壤中Cr、Ni地球化学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了农产品Cr、Ni含量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中Cr、Ni含量受控于地质背景,光山—和平丫口岩体(σ)发育的土壤中Cr、Ni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层发育的土壤;不同类型土壤中Cr、Ni含量差异较大,且土地利用方式也会对土壤中Cr、Ni含量产生一定影响;研究区玉米、柑橘、茶叶、甘蔗、香蕉、核桃等农产品Cr、Ni含量均未超标,仅11件水稻Cr含量超过国家标准,占水稻样品总数的11.3%,区内农产品安全性总体较好;区内农用地(水田、旱地、园地、草地)面积为554.73km2,其中无风险(含量低于筛选值)面积为408.61km2,占比为73.66%,风险可控(含量在筛选值与管制值之间)面积为112.96km2,占比为20.36%,风险较高(含量>管制值)面积为33.16km2,占比为5.98%,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较好。针对部分土壤存在Cr、Ni污染风险问题,从水土保持、施肥方式、水旱轮作等角度提出了污染防控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3.
荒漠化目前已成为威胁全球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我国北方地区风蚀作用强烈,是土地沙质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以沙漠、沙地分布较广的北方6省(区)为研究区,利用遥感技术获取2010—2018年研究区沙质荒漠化演化特征,并将气象、地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探讨毛乌素沙地、科尔沁沙地沙质荒漠化变化原因。遥感解译结果表明: 2018年北方地区沙质荒漠化土地共35.08万km2,其中重度沙质荒漠化面积11.92万km2,中度沙质荒漠化13.54万km2,轻度沙质荒漠化9.62万km2,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010—2018年,北方地区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0.73万km2,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质荒漠化面积减少0.48万km2,内蒙古自治区减少0.19万km2,同时有2.78万km2沙质荒漠化土地程度减轻。以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为典型研究区,对比两沙地生态地质条件差异,总结了沙质荒漠化好转、加重的原因。研究认为,毛乌素沙地应降低人类活动干扰的影响,以自然恢复为主; 科尔沁沙地应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优化植被结构,进一步推进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作。研究成果为我国北方沙质荒漠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地下水》2020,(4)
江苏涟水县深层地下水水质较好,能达到饮用天然矿泉水的水质要求,摸清涟水县矿泉水资源分布及水质特征,对区域矿泉水开发利用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涟水县深井水进行水样采集和测试分析,探索矿泉水赋存水文地质条件及水质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深层地下水感观特征、界限指标和污染物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其中界限指标偏硅酸(H2SiO3)含量37. 90~76. 15 mg/L,锶(Sr)含量0. 406~0. 81 mg/L,含量较稳定,均达到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属于偏硅酸-锶型饮用天然矿泉水。矿泉水分布于涟水县全境,主要赋存于第III、IV承压含水层,水量较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旱区土地利用对区域水文和生态的影响尤为显著,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对西北干旱内陆生态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基于1980—2018年间共5期遥感影像,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人类活动强度指数分析塔里木河流域各水资源分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近40年中,塔里木河流域耕地、建设用地和林地面积分别增加1.58×104 km2、1.2×103 km2和347 km2,而草地、未利用地和水域面积分别减少1.33×104 km2、0.32×104 km2和815 km2。各水资源分区中塔里木河干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大,其次为渭干河、阿克苏河和喀什噶尔河流域。自2000年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建设用地当量面积和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相对较快,特别是2000—201...  相似文献   

16.
基于近期获得的水文地球化学分析数据,应用指示克立格法开展了淮河流域平原区高铁、锰地下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并分析了高铁、锰地下水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铁、锰是影响研究区地下水质量的主要化学组分,铁、锰在地下水中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变异性。铁、锰超标概率峰值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格局,铁、锰高风险地区呈岛状分布,深层地下水的环境健康风险明显降低。含铁浅层地下水高风险地区面积为1 257.15 km2,面积占比0.07%;含铁深层地下水高风险地区面积为476.93 km2,面积占比0.03%。含锰浅层地下水高风险地区面积为35 883.16 km2,面积占比19.19%;含锰深层地下水高风险地区面积为1 269.30 km2,面积占比0.07%。淮河流域高铁锰地下水是原生成因,铁、锰离子主要来源于含水层中含铁、锰矿物的还原性溶解。高铁锰地下水的风险评价结果,可为区域供水区划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沿海地区地下水化学条件复杂,为查明地下水水质对地下水源热泵系统(GWHP)的危害,对危害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江苏省盐城地区潜水和第Ⅰ承压水的水化学分析,确定主要离子来源以及成因作用,重点分析了Mg2+、Ca2+、Fe2+的危害性,最终利用水文地球化学软件PHREEQC计算饱和指数Is,分析了地下水越流混合作用、地下水回灌叠加对地下水源热泵的潜在危害。结果表明:盐城地区地下水TDS(溶解性总固体)质量浓度高,硬度高,Na+、Mg2+、Ca2+、Fe2+、HCO3-、Cl-是主要质量浓度异常的离子;潜水ρ(TDS)为180.42~4 497.00 mg/L,ρ(Na+)、ρ(Mg2+)、ρ(Ca2+)分别为278.16、72.91、72.74 mg/L,ρ(HCO3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利用2015~2022年气象资料,对大气环境容量计算方法——A值法进行修正,计算出兰州市中心城区不同季节的A值为春季4.14×104 km2、夏季3.51×104 km2、秋季1.28×104 km2、冬季1.12×104 km2。运用修正A值法,考虑污染物的干、湿沉降清除量和化学转化清除量,计算兰州市中心城区6种大气污染物(O3、NO2、CO、SO2、PM2.5和PM10)在8年间四季变化量及大气环境容量,并对修正A值法的主要参数(风速、背景值浓度、干沉降速率和降水量)在±30%范围内进行调整,系统分析污染物的大气环境容量对各参数变化的敏感性。结果表明, 8年间兰州市中心城区的空气质量不断改善。除O3外,其他污染物在春、夏季的大气环境容量高于秋、冬季。O3  相似文献   

19.
姜烈  胡芬  廖斌 《地下水》2022,(5):156-159
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对于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具有重要作用。在全面收集分析已有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构建适用于南昌市九龙湖新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地质适宜性评价体系。通过研究南昌市九龙湖新城地质环境条件,从构造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等4个方面选取了12个评价指标,运用“专家-加权平均统计法”和“专家-层次分析法”两种方法对比来最终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采用模糊聚类综合评判法进行地下空间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南昌市九龙湖新城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分为适宜性、较适宜性、适宜性较差、适宜性差四级。浅层(0~15 m),适宜性面积为9.13 km2,占比12.38%;较适宜性面积为44.63 km2,占比60.53%;适宜性较差面积为15.66 km2,占比21.24%;适宜性差面积为4.31 km2,占比5.85%,中层(15~30 m):适宜性面积为70.25 km2,占比94.75%;较适宜性面积为3.89 km2,...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高原湖泊发生明显变化。本文利用基于青藏高原湖泊遥感数据,分析了1970 s—2021年青藏高原大于1 km2的湖泊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的湖泊面积和数量均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态势,1995年前大部分湖泊呈现萎缩状态,1995年之后青藏高原湖泊数量(16.5个/a)和面积(472 km2/a)都呈现增加趋势,并在2019年达到最大值。西藏湖泊数量增加远大于青海省湖泊数量的增加。不同面积湖泊中,(1,100] km2湖泊数量增加最迅速,占总增加数量的77.2%。(2)青藏高原湖泊面积与气温的相关性(R=0.821 3)要比与降水的相关性(R=0.584 7)高。其中分区间研究表明,西藏湖泊面积与气温的相关性(R=0.807 2)更好,这与青藏高原的变化规律一致。而青海省则不同,与降水的相关性较高(R=0.679 1),可能是由于西藏地区冰川和多年冻土面积占比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