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怀来后郝窑地震台怀4井ATG-6138M型气汞仪为研究对象,分析及排除其观测干扰因素,为正确识别震前异常信息提供参考依据;对ATG-6138M型气汞仪和DFG-B型气汞仪进行观测质量对比评价,运用origin数据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表明:ATG-6138M型气汞仪数据变化较为灵敏,且观测质量优于DFG-B型气汞...  相似文献   

2.
为了核实赤峰1号井2014年初气汞异常现象,安装ATG-6138M测汞仪与原DFG-B测汞仪进行对比观测。ATG-6138M测汞仪观测到赤峰1号井房内空气汞浓度明显高于井孔内逸出汞浓度,表明观测井房可能存在汞污染问题。两台仪器同步观测井孔内逸出气汞浓度结果表明,ATG-6138M测汞仪测试结果稳定,动态清晰,而DFG-B测汞仪观测误差较大。对比DFG-B测汞仪与ATG-6138M测汞仪校准结果认为,DFG-B测汞仪已不能正常观测汞浓度的变化,存在捕汞管老化等仪器问题。综合分析表明,赤峰1号井DFG-B测汞仪存在环境汞污染和仪器老化等因素,且集气装置不符合地震行业标准技术要求,2014年初出现的气汞浓度异常信度不高,不能作为与地震孕育有关的前兆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3.
针对地下流体汞观测仪的主动采样、脱气方式,设计了满足主动脱气条件的储气装置。以储气装置气囊内气压稳定性为指标,开展储气装置匹配ATG-6138M型痕量汞在线分析仪和自然吸气鼓泡脱气装置的气汞观测实验。结果表明,储气装置能保证被测气体及时置换,维持整套气汞观测系统动态稳定,具有较好的兼容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2007年12月至2014年7月德令哈尕海井气氡的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同一个观测点,不同脱气装置会产生出不同的观测结果;冷水井和温泉井用同一脱气装置,所观测到的数据也不相同;脱气装置出气口和仪器进气口之间的气管距离越短越好,过长容易引起氡值的不稳定。针对德令哈地震台尕海井气氡数据长年不可用,数据变化不稳定且幅度大的实际情况,对脱气装置进行反复试验、改造,研制完成的脱气装置在尕海气氡观测中获得良好效果,气氡整点观测值稳定,数据变化形态在5 Bq/L之内,数据真实可靠,无超差,研究结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对夏县中心地震台ATG-6138M痕量汞在线分析仪与RG-BQZ型数字化智能测汞仪的运行内在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ATG-6138M测汞仪的性能明显优于RG-BQZ智能测汞仪;对比断层气、空气中汞量观测,ATG-6138M测汞仪数据较为灵敏;对比实验注入已知剂量汞源的观测标准偏差,得到ATG-6138M测汞仪数据相对偏差较小;对比仪器参数,ATG-6138M测汞仪的数据较为精密。  相似文献   

6.
在相同观测条件下,选用弥勒弥东哨井,用ATG-6138M型痕量汞在线自动分析仪与DFG-B型和RGBQZ型数字化智能测汞仪进行对比观测实验,由观测数据曲线和仪器参数对比分析结果得出:ATG-6138M型痕量汞在线自动分析仪检出限、灵敏度、稳定性等较DFG-B型和RG-BQZ型数字化智能测汞仪好,ATG-6138M型痕量汞在线自动分析仪观测数据曲线有明显的日变形态,能记录到同震变化。  相似文献   

7.
车用太  杨丽  何镧  鱼金子 《中国地震》2015,31(3):602-604
利用杭州超距科技有限公司最近研发的ATG-6138型测汞仪在云南省弥勒井气汞(Hg)观测中记录到尼泊尔8.1级地震的同震效应。这是中国气汞观测的第一个同震效应的纪录。这一事实表明了进一步提升地震地下流体化学量观测仪器的观测精度与采样率,有可能记录到固体潮与同震效应等更多的地壳动力作用信息,从而进一步提升其地震前兆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8.
攀枝花川05井在2011年完成"十五"数字化改造后,水位整点观测值长期受到气汞仪抽气干扰。2017年将原来的溅落式脱气装置更换为自吸气鼓泡脱气装置,并对整个气路进行了改造。通过对改造后7个月的各项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抽气干扰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9.
气汞的第一个同震效应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杭州超距科技有限公司最近研发的ATG-6138型测汞仪在云南省弥勒井气汞(Hg)观测中记录到尼泊尔8.1级地震的同震效应。这是我国气汞观测的第一个同震效应的纪录。这一事实表明了进一步提升地震地下流体化学量观测仪器的观测精度与采样率,有可能记录到固体潮与同震效应等更多的地壳动力作用信息,从而进一步提升其地震前兆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10.
2018年12月姑咱海子泉气汞和气氡出现准同步突升异常变化,通过对气汞和气氡仪器观测系统、脱气装置系统、观测环境影响因素等的调查,观测室环境汞污染检查,龙头沟与二道桥CO2和水质加密观测以及四川地区其它同类台站观测资料对比分析,初步认为该变化是由于观测水源被污染,污染的水源又致仪器脱气装置系统出现故障或气路不畅,此次异常变化是一次典型的干扰案例,并不是地震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11.
使用姑咱海子泉气氡观测数据,分析在不同脱气—集气(溅落式和自吸式)装置下观测数据的地震前兆异常反映。溅落式脱气装置在脱气过程中无空气混入,脱气效率较低,但地震前气氡观测异常明显;自吸式脱气装置在脱气过程中有大量空气混入,脱气效率相对较高,在地震前气氡异常不明显。分析认为:①空气混入起到稀释作用,致使气氡含量降低;②脱气装置前放置恒水位槽,将地震前泉水深部自然逸出气体释放,造成异常信息减少。  相似文献   

12.
在盘一井数字化气氡观测过程中,脱气装置经过两次改进,但出现的各种干扰因素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应用效果一般。为了减少脱气装置对气氡观测的干扰,提高观测数据质量,盘锦台改进制作了新型喷射负压式脱气装置,经过近7个月的试验研究,有效地减少脱气装置在气氡观测中的干扰,解决了氡观测脱气装置稳定性难题,这也进一步提高了气氡观测数据的内在质量。可为国内地震台站观测(水质矿化度高的观测井口)提供脱气装置制作、观测经验,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简要介绍山西夏县中心地震台断层土壤气氡、气汞、痕量氢测量仪器运行、产出数据情况,对三个测项从潮汐、气温、气压、降雨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气氡、气汞在地震前的变化特征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4.
采用相关分析法、相对均方差法对影响平凉安国井气氡观测数据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气温、降雨量、气压、脱气装置是影响安国井气氡观测资料的主要因素。通过分析干扰因素及特征,为正确识别震前异常信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兰州市主要活动断层上选择有断层露头或有钻孔资料的典型场地开展了断裂带土壤气异常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结果显示断层带上方土壤气氡、汞不仅具有明显的峰值异常显示,而且其异常的形态特征对断层产状和断层性质有显著的反映,断层土壤气测量是活断层探测和研究的有效方法。结果还显示覆盖层厚度对断层带土壤氡、汞浓度的峰值形态及特征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武都殿沟泉是甘肃陇南地震台的流体综合测点,主要观测项目有模拟水氡、数字化气氡和数字化气汞.模拟水氡资料始于1987年,数字化气氡观测始于2001年1月,数字化气汞观测始于2007年6月.本文分析了该测点的水氡、气氡、气汞等观测资料.结果表明,水氡资料连续可靠,在一些地震前记录到明显的震前异常,特别是一些大震前与其他水氡...  相似文献   

17.
刘家堡活动断层土壤气氡、 汞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张新基  张慧  苏鹤军  刘旭宙 《地震》2005,25(4):87-92
应用FD-3017RaA测氡仪和JM-4数字金膜测汞仪在兰州市进行了野外现场勘察, 结果表明: ① 刘家堡断层土壤气氡、 汞具有明显的异常显示。 与气氡相比, 土壤气汞具有更好的指示性, 与断层位置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②土壤气氡、 汞的典型异常形态为低-较高-高-较高-低的峰值形态。 单点异常大多数为观测中的干扰因素造成; ③ 在断层带上方氡、 汞的峰值异常一般比背景值高出2倍以上, 且具有成组特征, 即在断层带上方超过背景值2倍以上的点2个以上。 根据断层带土壤气氡、 汞的变化特征, 确定了刘家堡活动断层在不同区段的具体位置。 探讨了利用土壤气氡、 汞浓度形态变化特征判断活断层性质及产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以盘锦台盘一井氡观测的三种仪器为基础,详细阐述了其观测原理、观测方法、影响因素、数据质量与分析,结合实际观测情况分析其观测的差异性,并对其映震效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盘一井溶解氡比气氡能更好地反映地下应力应变的变化。FD-105K测氡仪的观测资料映震性较好,FD-125型氡钍分析器和SD-3A型自动测氡仪更适应地震监测预报研究的需要,但其观测成果还要时间的验证。  相似文献   

19.
气氡观测脱气装置改造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SD-3A自动仪器是“九五”期间中国地震局研制的自动测氡仪器,其脱气装置需要根据观测点的具体情况自行设计、制造。为此,笔者通过对武都殿沟泉脱气装置反复试验、改造,研制完成的脱气装置在武都气氡观测中获得良好效果:整点观测值的离散度明显减小,在6个月中(2002年2月至7月)有101个值超过3倍的均方差,降低到(2003年2月至7月)超过3倍的均方差的数值为零,观测值日变化幅度从几千Bq/L,降低到100Bq/L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