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陕西历史最早暴雨成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天气学原理和T213提供的物理量场分析了2004-02-20发生在陕西历史上最早的暴雨过程,发现此次暴雨是在新疆分裂冷空气、高原槽、低涡切变和地面倒槽的共同影响形成的,环流形势为“东高西低”和“北槽南涡”.西南低空急流、低涡切变是此次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动力结构为高层强辐散和低层强辐合.能量场具有典型的“Ω”中尺度结构,700hPa层SW低空暖湿急流是主要水汽和能量输送系统,暴雨区水汽辐合强烈,暴雨发生在水汽通量的最大梯度处,与夏季暴雨水汽特征相似。  相似文献   

2.
梁立光  蒲明 《气象》2002,28(8):37-40
在持续了一个月的阴雨天气、能量不足和大气层结稳定的条件下,绵阳市在2001年9月19-20日突发了罕见的特大暴雨,并伴有强雷暴天气发生。利用天气学原理及过程前后的能量条件等对这次突发性大暴雨作了初步分析。认为次天气尺度的低层Ω型锢囚高能舌的存在和高能区北伸是形成这次大暴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1990~2003年期间,广西14次热带气旋特大暴雨过程进行850hPa低空急流的合成分析,结果指出:广西热带气旋特大暴雨的产生伴随着中南半岛西南急流的增强,西南急流是暴雨增幅的主要水汽和能量输送系统。另外,结合大尺度环流系统的分析给出广西热带气旋特大暴雨的概念模式。  相似文献   

4.
风速不连续,风向气旋式辐合与江苏省暴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家华  徐抗英 《气象科学》1997,17(2):185-191
本文由五次大暴雨过程总结和探讨了风速不连续、风向气旋式辐合在暴雨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贡献,为提高预报暴雨发生,发展的准确率,提出了“风速不连续、风向气旋式辐合概述模式”,从而在预报暴雨过程时期从预报思路中受到启迪。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东侧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川 《陕西气象》2003,(1):11-13
2002-06-08-09,青藏高原东侧的陕西省及四川省东北部遭遇一次暴雨-特大暴雨过程,通过对此次大降水过程的高低空环流形势、次天气尺度Ω系统水汽条件及垂直速度、水平散度等物理量分析,发现此次暴雨过程高低空气形势符合陕西前汛期暴雨特征,干冷空气明显,可在850hPaθse图上看到次天气尺度Ω系统,基本物理量反映出低层有湿舌和水汽辐合区,暴雨出现前有能量聚集。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东北侧突发性暴雨地面能量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42,自引:25,他引:17  
杜继稳  李明娟  张弘  孙伟 《高原气象》2004,23(4):453-457
利用国家基本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全部气候站加密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地面能量比图方法,发现突发性暴雨发生时,地面能量场存在中-α尺度Ω系统,其空间尺度陕北在200~300km.关中在250~450km,生命史均在10~15h。突发性暴雨发生在Ω系统发生发展的最强盛时期,落区位于该Ω系统的高能比轴附近。  相似文献   

7.
从天气形势和各种物理量场着手,结合数值预报资料,分析汉中市2002-04-03-05雷暴暴雨天气,得知能量持续增大形成高能舌、大气极度不稳定,配合地面冷锋发生区域性强雷暴,500、700、850hPa三支暖湿气流和地面冷锋呈准静止使得雷雨长时间持续导致暴雨。  相似文献   

8.
华东北部台风暴雨增幅前期条件的诊断及概念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0次增幅类、7次非增幅类台风暴雨过程的普查和对比分析,找出两类暴雨的特点和差异,对暴雨增幅前期条件进行物理诊断,并将诊断条件与流场特征、卫星云图分析相结合,得出台风暴雨增幅的概念模式,供日常预报应用。  相似文献   

9.
一次春季暴雨与盛夏暴雨物理量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实况观测资料分析2014年陕南春季区域性暴雨,并与一次盛夏暴雨物理量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由高原上东移的短波槽,低层切变线共同影响产生;能量场呈Ω型,以稳定性降水为主,偏南气流自南海向陕南输送水汽,暴雨区的能量值、比湿值及上升速度值都较盛夏暴雨小。此类暴雨的预报着眼点应是降水系统持续的时间,尽管雨强相对较小,但稳定性降水长时间的持续仍可能造成24h累计降水量50mm。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80年到1990年和1998年讯期共13个暴雨个例,反演高原天气系统与背风坡浅薄天气系统耦合相互作用的具体形式.经等压面和垂直剖面上若干物理量分析,揭示了高原天气系统与背风坡浅薄天气系统耦合相互作用的一些主要特征.结果表明:大气内部压能场与流场非平衡强迫既是高原天气系统和背风坡浅薄天气系统发生、发展和东移的动力机制,又是这两类系统耦合相互作用的动力条件.涡度局地变化率的正值区对两类系统的移动有动力牵引作用.经、纬向环流剖面,揭示了两类系统耦合相互作用的前期征兆、开始和结束标志、能量、水汽条件等.两类系统耦合相互作用的结果将导致耦合相互作用的区域产生暴雨等强烈系统耦合相互作用的概念模式.  相似文献   

11.
低空急流对广西热带气旋特大暴雨的影响及概念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1990~2003年期间,广西14次热带气旋特大暴雨过程进行850hPa低空急流的合成分析,结果指出:广西热带气旋特大暴雨的产生伴随着中南半岛西南急流的增强,西南急流是暴雨增幅的主要水汽和能量输送系统。另外,结合大尺度环流系统的分析给出广西热带气旋特大暴雨的概念模式。  相似文献   

12.
高传萍 《气象》1987,13(6):41-44
本文探讨了西风带上(暴雨区上游4—7个纬距处)的次天气尺度小高压对暴雨发生的影响。从“Ω”形能量场、变形场、垂直锋区结构及涡度场4个方面说明该小高压对暴雨发生的作用。提出可以把700hPa上的次天气尺度小高压作为暴雨预报的一个着眼点。  相似文献   

13.
利用Tσ在暴雨前期及暴雨过程中的分布特征,分别对“96.7”致洪暴雨的连续性和落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前期高能舌十分深厚,且存在“暖盖”;暴雨发生后,中空能量系统继续维持,使暴雨得以继续;暴雨前期地面能量锋南侧存在中尺度高能舌,其舌尖前方为垂直速度大值中心,与暴雨中心对应。  相似文献   

14.
2017年7月21日上午,石家庄地区出现了一次局地暴雨过程,强降水主要集中在石家庄市区及其东部、北部,数值预报产品和主观预报均漏报了此次暴雨过程。本文利用地面加密自动站、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雷达风廓线、多普勒雷达四维变分分析系统(VDRAS)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造成本次局地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eale Convective Systems,MCSs)的触发机制,讨论了该系统的传播方向和影响整体运动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1)本次强降水发生前受“副高”588 dagpm线控制,降水区高温、高湿,为降水的发生积聚了大量不稳定能量。由于太行山在石家庄附近由东北-西南走向转为西北-东南走向,东北气流在此处逆转为西西北气流,从而在山前形成东北风和西西北风的辐合线;河北东北部秦皇岛、唐山地区因强降水形成较强的雷暴高压、冷池,雷暴高压产生的气压梯度力影响东北风逐渐加强,加强的东北风气流引导冷池呈舌状逐渐西南方向移动到石家庄北部地区,在前述辐合线附近形成低层辐合、中层辐散的不稳定层结,与西部太行山迎风坡对东北气流的强迫抬升共同作用,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2)本次过程前期雷暴在发展加强过程中,MCSs降水形成的雷暴冷出流东北方向移动,移速缓慢,在与环境东北气流辐合的区域,不断有新的雷暴触发,使得雷暴向东北方向传播,此阶段风暴承载层平均风(即MCSs的平移方向)风速较小,MCSs的移动平流不明显,以“后向传播”为主,系统稳定少动,表现为“准静止状态”;随着风暴承载层平均风风速的增加,MCSs的移动方向可以通过Corfidi矢量法,由低空急流的反向矢量和1.5 km以上(850~300 hPa)的平均风速矢量合成得到,且此阶段MCSs自身冷池的移动方向与风暴承载层平均风(西北风)密切相关,对应的雷暴冷出流东南方向移动,使得西北偏冷风冷池出流与环境东南偏暖风形成辐合,在MCSs前部不断有雷暴单体新生,传播方向与平流方向一致,系统“快速”东南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15.
雷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雷暴常伴有大风、暴雨、雷电,以至冰雹和龙卷,是一种局部的但很猛烈的灾害性天气。 产生雷暴的基本条件 雷暴是大气中强烈对流运动的产物。大气中充沛的水汽、大量不稳定能量的储存和足够的对流触发  相似文献   

16.
利用FY-2C卫星tbb资料、常规资料以及NCEP 1°×1°的6h分析资料,对2006年9月20日夜陕西省榆林市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700 hPa存在一支较强的偏南气流,该气流北伸的位置与暴雨的落区有关;tbb的最低值与暴雨中心对应较好;暴雨前期,850hPaθse场呈典型的“Ω”型;850hPa和700hPa的西南气流为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强烈的上升运动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有利于强降水天气的发生发展;暴雨发生时,暴雨区基本位于或接近于螺旋度的大值区。  相似文献   

17.
根据1992-1997年资料,从天气形势和能量分布特征对咸阳机场雷暴天气进行了初步分析,归纳出雷暴天气产生的主要天气系统。讨论了雷暴天气过程听能量分布特征和水汽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雷暴天气的预报要点。  相似文献   

18.
由特殊喇叭口地形促成的四川雅安暴雨久已有名,研究颇多,而这一地区的暖区暴雨、夜发性暴雨的研究在业务预报和防灾减灾迫切需求的推动下也应加强。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结合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及中国气象局信息中心提供的三源融合近实时降水资料,对造成2020年8月10日四川雅安芦山的特大暴雨过程的动热力结构演变、触发机制和地形影响进行了诊断分析,揭示了弱天气尺度强迫及特殊地形影响背景下暖区暴雨的水汽、动热力结构演变及触发机制。研究得出:(1)此例暴雨属于500 hPa无明显影响系统、低层无急流背景下的东南风型暖区暴雨。在雅安“迎风坡”、“喇叭口”地形和芦山西南向“?”型峡谷地形的影响下,配合西太副高西进、东南暖湿气流加强和850 hPa弱低涡辐合气流的共同作用而诱发产生,此次降水时间短,强度大。(2)降水开始到强盛期间,始终有边界层地形作用产生的抬升速度、气旋式涡度和水平辐合与系统性垂直上升运动、涡度和散度叠加,增强了低层辐合,加剧了垂直上升运动,促使降水加强。(3)差动θse平流使得暴雨区对流不稳定度增强。对流抑制能量为零的高能高湿环境中,500 hPa θse弱冷平流也是暖区暴雨触发的因素之一;傍晚地形冷平流触发了初始对流并沿海拔高度1500米地形线分布;暴雨区上游强降水造成雷暴冷池出流叠加山风在“?”型峡谷西侧形成γ中尺度辐合线,并移至“?”型谷地内维持;冷性气流在快速下山后亦以冷池形式维持在“?”型峡谷东侧山脉附近,形成强温度梯度,这些因素触发并维持了芦山夜间特大暴雨。  相似文献   

19.
刘茂珍 《气象》1978,4(9):9-11
雷暴有单体、群体和系统三种活动形式。雷暴单体构成雷暴群体,几个雷暴群体组成雷暴带,雷暴带向前传播形成雷暴系统。雷暴系统属中尺度系统,它是雷暴活动的主要形式。大多数灾害性天气诸如飑线、冰雹、局地暴雨、龙卷等,都与雷暴系统活动关联着,它们都发生在强雷暴系统上。为了提高对这类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率,本文试图以1963、1964年华东盛夏中小尺度分析资料,以及北京1973—1975年盛夏雷暴探测资料为基础,对雷暴系统活动规律做一些初步的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20.
段修荣  刘菊 《四川气象》2002,22(4):17-18
本文在Micaps系统的基础上,利用数值预报产品资料,从影响系统、能量和水汽条件等几方面对“8.09”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欧洲数值预报产品对转折过程的预报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T213和Hlafs对暴雨形成的动力条件、能量变化、水汽输送以及过程降水量均有较好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