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土地作为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和重要资产,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土地的供需矛盾变得更加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镇的发展。因此,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就成为肥城市石横镇建设招商引资等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叶忠华 《浙江地质》2011,(11):18-20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要素,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尤其是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的今天,如何兼顾好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关系,提高土地节约集约水平,解决土地供求紧张的矛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社会必须认真思考并予以着力破解的严峻课题。  相似文献   

3.
刘敏 《浙江地质》2010,(2):45-47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人类社会不可替代的物质财富。在人口持续增长、经济快速发展和不合理土地利用方式导致土地严重退化的现实面前,我国土地资源正经受着养活众多人口、满足建设占用、保障农业发展和支撑生态修复的历史性考验,土地资源安全已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探讨新时期土地资源安全战略,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时东 《浙江地质》2011,(11):43-45
土地是人类生存之本,是一切财富之源泉。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镇化以及农地非农化进一步加快,人地矛盾、土地不合理利用问题日益突出,保护和科学利用土地资源刻不容缓。土地资源管理融合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为一体,协调人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长期以来,落后的技术水平一直制约着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刘明晶 《山东地质》2013,(10):122-124,127
土地问题是城镇化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目前城镇化进程中还存在依赖土地程度过高、土地闲置、浪费、利用率偏低、城乡用地不能统筹、管理粗放等问题。新型城镇化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道路,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这就要求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规划要更加科学、土地利用要更加节约集约,土地管理要更加精细。  相似文献   

6.
土地,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有限的自然资源。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当今人类社会最为关注的课题,亦是人类社会快速发展中面临的瓶颈。近些年来,就土地保护、土地开发与利用、节约集约用地等诸方面,我国先后出台了诸多法律法规,并及早确定了耕地保护的"红线"。国务院、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全国各大城市乃至中小城镇的土地利用问题显得越来越严峻。特别是在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土地资源显得弥足珍贵,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研究更为重要。本文从宁武县的现状出发,分析宁武县城镇化现状及原因,然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能给县域城镇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带来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论土地资源与地质灾害的双重属性与发展态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资源与地质灾害都有双重属性。地球表层系统的演变、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类社会活动是土地资源与地质灾害形成与变化的双重原因。近年来,一方面自然变异加剧和人类过量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导致地质灾害严重;另一方面严重的地质灾害又会对土地资源进一步造成破坏,由此产生的恶性循环已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由于自然变异是不以人类的意愿为转移的,那么,顺应自然规律,约束并规范人类社会活动范围、消除不良行为是减轻地质灾害、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的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9.
程巨能 《湖南地质》2003,22(2):87-89,106
地质资源包招矿产资源、地质旅游资源、土地资源和地下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基本源泉,是国民经济和杜合发展的物质基础.地质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开发利用地质资源应遵循适宜、适度、综合性开发和保护性开发的原则,否则将合破坏地质环境,甚至形成地质灾害,直接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保护地质环境是关系到人类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必须采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予以保证。  相似文献   

10.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资源,其可持续利用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土地整理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手段,通过对土地的整理,可以史好地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近些年来,全同各地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整理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1.
2014年6月25日是第24个全国"土地日"。今年全国"土地日"宣传周的主题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土地是万物生存之源、立国富民之本,承载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然而,我国土地资源十分有限。资料显示,现全世界人均耕地为3.38亩,而我国由于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及世界人均的一半,只有1.52亩,具体到河南省就更加少了,人均耕地只有1.23亩。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快速发展,用地需求持续刚性增长与土地供应刚性约束之间的矛盾将更加尖锐。面对人多地少、土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节约集约用地"是缓解土地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  相似文献   

12.
《浙江地质》2012,(5):1-1
当前,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推进的大背景下,我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特殊的资源省情,使得我省始终面临土地资源需求刚性增长和供给刚性制约的“两难局面”,始终面临着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双重压力,土地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13.
土地开发整理是缓和人地矛盾,协调人与自然,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新农村、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新形势下,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土地开发整理能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村农业环境,意义重大。但我国土地开发整理事业起步较晚,理论和实践都不够成熟。本文从剖析土地开发整理理论出发,  相似文献   

14.
建设标准化厂房,推广使用多层标准厂房,是省政府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是确保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土地管理的客观要求。尤其是省政府在平舆县召开了全省标准化厂房建设现场会,对落实土地政策,搞好标准厂房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形势下的上海开发区土地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类要繁衍生息,经济要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的依靠和利用是一个持续增加的过程。而土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这就要求我们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尤其在上海这座人均土地资源稀少的特大型城市,集中力量大量利用建设用地搞工业建设的众多开发区中,及时探索出适合上海区位特点和开发区发展模式的土地集约利用建设的新路子,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从而可为上海市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最终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第23个全国土地日的主题告诉我们: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切实珍惜土地资源,大力节约集约用地。2013年的6月25日是第23个全国土地日,国土资源部确定的主题是“珍惜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这一主题告诉我们: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切实珍惜土地资源,大力节约集约用地。  相似文献   

17.
俞义 《浙江地质》2008,(10):40-4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它是政府加强用地管理,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高效利用的基础和保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面临着很多新问题、新挑战。“以人为本,全面、统筹、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已进入快速城镇化时期,实现城镇化和城市协调发展,对科技提出迫切需求。农村作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发展能更好地协调资源环境冲突,  相似文献   

19.
土地执法活动作为规范土地利用行为的一种行政手段,是维护土地权利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也是防止国家土地资产流失的重要方式。在经济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今天,如何强化和完善土地执法工作,如何通过土地执法活动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已经成为土地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存在一系列缺陷和不足,这是引发我国土地征收纠纷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完善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农用土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一个国家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但由于我国土地征收及补偿制度还不完善,对农民权益造成很大损害,因征地补偿而引发的社会矛盾仍很突出。因此,在征地制度改革中如何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是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