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初论贺兰山前洪积扇断层陡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银川盆地是个四周被断裂围限的新生代地堑,活动断层屡见不鲜。地堑西侧的洪积扇上,多处见有陡坎,著名的红果子沟长城错动正位于两条洪积扇陡坎上。但是,盆地中最长、最壮观的还是贺兰山中段苏峪口外的洪积扇陡坎(图1)。此陡坎曾被一些研究者推测为断层。但另一些地质学家由于没有直接见到断层面和其  相似文献   

2.
构造、侵蚀与人为等多种因素均影响着冲洪积扇线性陡坎的形成和发现。结合无人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地形地貌剖面分析、探槽开挖、工程地质剖面分析和音频大地电磁探测等多种方法,对河西走廊西洞西滩冲洪积扇发育的线性陡坎地貌由浅及深开展综合对比分析,得到如下结论:地形地貌剖面显示线性陡坎两侧地形高程递变平缓,未见变形现象;探槽揭示了线性陡坎两侧下伏的地层连续,底部地层近水平产出且产状明显小于顶部地层,未见地层错断现象;工程地质剖面表明线性陡坎两侧的Q3冲洪积砂卵砾石层顶面连续,未见地层错动现象;音频大地电磁探测结果显示线性陡坎两侧下伏基岩界面连续完整,未见断层通过迹象。因此,综合认为河西走廊西洞西滩冲洪积扇发育的线性陡坎地貌是由大磁窑河水侧向侵蚀作用形成的,而非构造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3.
榆木山北缘断裂的构造地貌特征与断层活动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构造地貌能反映断裂的结构变形特征和断层的活动强度。便如断层陡坎的高度、长度和坡度以及断层陡坎的连续程度。在这篇文章中,讨论了断层段内每个段落断层陡坎的F(C),F(D),F(LR),F(SR)值的特征。在这篇文章结尾,还讨论了冲洪积扇特征对以活动强度的反映。从地貌统计结果来看,发现在榆木山断裂的中间部位冲洪积扇体坡度最大,从中间向两侧中洪积扇扇体坡度呈减弱趋势。文中还给出了断层陡无坎变形的测量结果,冲洪积扇扇顶热释光年龄和断层滑动速度。从分析结果来看,榆木山北缘断裂可以细分为三段,东段(梨园小口子-排路口)、中段(排路口-芦泉河)和西段(芦泉河-李家山子)。  相似文献   

4.
陡坎是一种自然界常见的台阶状地貌,但其形成年龄通常很难直接测定。发育在松散堆积物中的陡坎经过初期短暂的重力垮塌之后,将经历漫长的低能退化过程。如果陡坎剖面形态的演化可基于扩散方程来模拟,且扩散系数可独立标定,即可利用陡坎地形剖面估算其年龄,这种方法被称为形貌测年。文中简要回顾了陡坎形貌测年的研究历史,介绍并讨论了陡坎退化的概念模型与扩散模型,特别是非线性扩散模型的建立及求解、参数在扩散模型中所起的作用、最佳陡坎形貌年龄的确定流程等,分析了陡坎上、下地貌面坡度对陡坎退化的影响,编制了非线性扩散模型的年龄图版,给出了图版的应用实例,验证了形貌测年方法的有效性。线性扩散模型和非线性扩散模型均可用于单次事件陡坎的退化分析,但对于年轻的单次事件陡坎推荐使用非线性扩散模型。断层重复活动形成的陡坎的退化分析则需要谨慎对待,恒定滑动速率陡坎的非线性扩散模型适用于模拟年龄<10ka、活动速率高的断层陡坎的演化;多次事件陡坎模型(包括线性扩散和非线性扩散)需要仔细评估每次事件在陡坎剖面上的断错位置及其位移量。尽管陡坎形貌测年方法存在很多假设条件,但目前快速获取一定范围内的高分辨率地形数据已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5.
北京平谷地区地表陡坎的成因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娃利 《地震地质》1999,21(4):309-315
根据对北京平谷三河地区地表陡坎的观察比较,研究了河流侵蚀陡坎与断层陡坎的微地貌形态差异。河流侵蚀形成陡坎的方向追随河流的冲沟方向,具不稳定性,并且陡坎的倾向沿河对称。断层陡坎的展布不受河流方向的影响,断层以倾向活动为主时,陡坎两盘的运动方向稳定。研究结果表明,平谷地区的地表陡坎是河流侵蚀陡坎。同时,还从构造地貌学与地层沉积学的角度,分析了平原区河流侵蚀沉积与断层断错沉积的特征,指出平谷地区的浅层人工地震探测及浅钻资料存在两种解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严珍珍  张怀  范湘涛  杜小平  石耀霖 《地震》2013,33(4):105-114
在活动构造区, 河流地貌对构造活动具有明显的响应, 地貌形态和水系形态能够很好地记录构造活动信息。 基于地貌演化理论, 考虑断层的左旋错动作用及降雨等因素,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 定量研究河流形态在断层水平错动及流水侵蚀内外力作用下的动力学演变过程。 初步的计算结果显示了河流形态与断层走滑运动的耦合效应。 断层发生水平左旋滑动促使该处河道两侧的陡坎发生相对错动, 形成弯转水系, 伴随河流的侧向侵蚀作用, 河道上下游连续被拓宽, 河道下游右侧堆积了较厚的沉积物, 而河道上游左侧由于受到较强流水侵蚀作用很难堆积沉积物。 分别对河道上游和河道下游的横剖面形态进行对比分析, 表明由于断层水平错动效应, 使得河道下游两侧呈现不对称特征, 而河道上游依然保持着明显对称性。 同时, 河道剖面形态对断层水平错动作用有积极的响应, 由于断层持续左旋走滑运动, 断层处剖面的高程突然增加, 坡度也随之突然变陡。 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地质考察结果有着很好的一致性, 证明了理论和数值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杨纪林 《内陆地震》2000,14(2):128-131
在北天山中段第一排构造外围的宁家河-三个泉河之间,有一由北倾断裂形成的反向陡坎。该陡坎应为断裂多次错动的结果,陡坎形成初期,坎南为断塞塘,沉积物年龄为5000a。在宁家河剖面可见河谷阶地砾石向上游倾斜;Ⅱ级阶地错动3 ̄4m。依断裂模式归类,江南庙断裂为后逆冲断裂。这类断裂中否能发生7级以上地震,断裂坎是否是古地震造成,目前尚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8.
华山山前断裂中段晚第四纪活动的地貌表现及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调查了华山山前断裂中段(石堤峪-杜峪)晚更新世以来,尤其是全新世以来的断层构造地貌,讨论了它们的成因、特点及对断裂活动的响应关系。断层构造地貌主要包括:断层三角面、断层陡坎、洪积阶地、埋藏型洪积扇以及冲沟裂点。对各大沟峪峪口的洪积阶地进行了大比例尺微地貌测量,并在部分沟峪两侧沿断层崖陡坎及冲沟沟床布置了测线。结合T1、T2级洪积阶地位错测量结果及其14C年龄计算得到,华山山前断裂中段6000a-2000aB.P.的垂直滑动速率为1.485mm/a;2000aB.P.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为3.73mm/a。最后结合野外调查与理论认识,建立了正断层作用下洪积阶地与埋藏型洪积扇的演化模式。本研究结果支持华山山前断裂是1556年华县814级地震发震构造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西缘明尧勒活动背斜两翼河流阶地面上多处发育活动弯滑断层陡坎。这些断坎主要分布在活动轴面附近较陡的等斜岩层(地层倾角分别为74°~89°、18°~20°和45°~60°)一翼,往往成排发育在距活动轴面50~1 200m范围内,宽90~1 000m,长40~950m,随着离活动轴面的距离加大弯滑断层陡坎规模渐小。同一阶地面上发育的弯滑断层陡坎几乎以等间距或间距倍数关系产出。这些断坎走向与下伏基岩地层走向一致,基岩地层大多为中-厚层块状砂岩或粉砂岩互层,岩层间力学性质差异较小。明尧勒背斜南翼克孜勒苏河北岸T3阶地面废弃以来,单条弯滑断层的地表最大缩短速率为0.31mm/a,地表最大抬升速率为0.34mm/a。这些弯滑断层的活动具有重复性和新生性。  相似文献   

10.
地貌陡坎的成因有许多种, 其中之一是由断层在新构造时期的活动造成。 因此, 地貌陡坎的存在可能指示了断层在新生代的活动性, 然而在运用地貌线性方法判定新生代以来断层活动的时候还需要有其他资料的相互验证, 否则可能得到相反的结论。 该文以邙山东侧陡坎与老鸦陈断层为例, 通过遥感影像解释、 中浅层地震探测、 联合钻孔对比、 地貌测量等方法, 得到了老鸦陈断层是一条倾向NE向的前第四纪正断层, 同时将陡坎分为三段, 陡坎总体走向NW—NWW向, 由北而南, 高差逐渐降低, 出郑州东南后消失。 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认为古黄河改道或其支流侵蚀切割形成邙山东侧陡坎, 与老鸦陈断层没有直接关系, 陡坎的形成时间不应早于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11.
柯坪塔格前缘断裂东段是柯坪推覆构造系前缘的一条活动断裂,野外调查获得了其晚第四纪错断洪积扇、冲沟阶地面的证据,实测了变形地貌面上的断层陡坎,分析了断层的形变量,通过采样测年估算了断层的缩短速率。由7个观测点的断层陡坎剖面测量,计算了观测点处断层的水平缩短速率,结果表明,断裂弧顶部位的五道班、三间房以西及其大山口道班附近,断层错断了Ⅰ级和Ⅱ级洪积扇(阶地)。断层在这些地点最新活动强烈,水平缩短平均速率全新世以来为0·35~0·44mm/a,更新世晚期末以来为0·16~0·30mm/a,而在非弧顶部位的巴楚磷矿、三岔口以北及大山口北断层只错断了更新世晚期Ⅲ级洪积扇,且水平缩短速率较小,断层水平缩短平均速率更新世晚期以来为0·05~0·07mm/a  相似文献   

12.
秦岭北麓晚第四纪断层陡坎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航片解译和野外调查,发现在秦岭北麓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中发育有断层陡坎,本文依据对这些陡坎的地质地貌分析、地形剖面测制、探槽揭露及测年数据,讨论了断层陡坎的空间分布和形态学特征、生成时代和断距,评估了秦岭北麓断裂在晚第四纪的活动强度。由断层陡坎高度经过校核获得断距变化范围在1.1至7.9米之间,由此求得秦岭北麓断裂中段全新世中晚期以来平均滑动速率接近1mm/a,西段在眉县一带为0.5mm/a左右。晚更新世以来,发生过3—4次古地震事件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新疆博—阿断裂带中东段的实地调查,发现断裂在吐鲁番盆地西南山前冲洪积扇上形成了冲沟右旋错动、断层陡坎、挤压隆起等与断裂活动相关的典型断错地貌。对比区域地貌面的分布和年龄,并结合测年结果,认为研究区内主要分布了3期冲洪积扇,并对应3级河流阶地。实测Fan3冲洪积扇上冲沟的最大右旋位错达40.8 m,其余分布在22~27 m区间内,Fan2冲洪积扇上冲沟的右旋位错达26.5 m,结合光释光年代样品的测试结果,得到1.8万年以来断裂平均右旋走滑速率为(1.42±0.18)mm/a。  相似文献   

14.
褶皱陡坎是褶皱变形过程中形成的地貌陡坎,是近期发现的一种不同于断层陡坎的构造作用形成的陡坎状地貌。在缺少地震反射剖面等深部资料时,利用褶皱陡坎可对活动褶皱的变形特征和生长演化历史进行限定,但迄今为止有关研究较少。位于帕米尔-南天山前陆地区的明尧勒背斜为第四纪活动的滑脱褶皱。在背斜南翼的河流阶地上发育了一系列褶皱陡坎:在T2和T3b阶地上,褶皱陡坎的高度/宽度/坡度分别为16m/40m/25°和20m/50m/26°,陡坎位置与下伏基岩中向斜枢纽位置对应。通过对这些褶皱陡坎的分析,得出:1)这些褶皱陡坎是滑脱褶皱通过膝折带迁移机制形成的。2)褶皱陡坎形成初期,陡坎高度、宽度和坡度逐渐增大;当陡坎宽度达到枢纽带宽度2倍时,陡坎坡度将达到最大值;之后尽管陡坎高度和宽度逐渐增大,其坡度将保持恒定。3)褶皱陡坎吸收的缩短增量与陡坎高度和下伏地层倾角间存在定量几何关系。根据T2阶地上褶皱陡坎的高度约16m和暴露年龄约8ka,估算T2阶地面暴露以来明尧勒背斜南翼的缩短速率为~1.3mm/a。在上述分析基础上,还对比总结了滑脱褶皱陡坎和断弯褶皱陡坎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5.
航空像片在活断层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娃利 《地震地质》1991,13(4):323-331
航片判读活断层的依据是断层地形学。航片判读活断层的关键是找出变位地形。变位地形是指由构造作用形成,非自然侵蚀作用所能形成的地形。航片判读变位地形的可信度分为三类。垂河向陡坎、背河向陡坎及反坡向陡坎被认为是可信度工的第四纪活动的变位地形。判读走滑断层的变位方向及变位量,需注意地貌面上的线性地物。利用不同变位基准的不同变位量可判读断层活动期次。本文通过中日航片判读活断层的14个实例,对变位地形的识别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6.
发育在帕米尔弧形推覆构造带最前缘的木什活动背斜是一南缓北陡的第四纪滑脱褶皱,背斜的最小地壳缩短量为0.7km,构造隆升幅度可达1.5km.木什背斜北翼逆断层由一系列坡向北的反向断层陡坎组成,不同断坎间垂直位移分布呈现此消彼长的特征,不论是整个北翼逆断层西段还是单条断坎,其垂直位移均呈东高西低的不对称分布,位移梯度东高西...  相似文献   

17.
黄土覆盖的阶地陡坎附近渭河断裂活断层探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陕西咸阳渭河北岸窑店、石何杨、杜家堡渭河断裂活断层探测结果表明,对于有黄土覆盖的、与阶地陡坎重合的活断层探测,要综合采用地形地貌分析、浅层人工地震、钻探和探槽等方法进行。特别是对于钻孔探测,要深、中、浅孔结合。首先用中、深孔确定断层在深部的位置,再用浅孔确定断层在近地表的位置和活动性。由于河流侵蚀,阶地陡坎区的河流相沉积地层是倾斜的,风成的古土壤层披盖在已有的倾斜地层上亦呈倾斜状态,因此,用以上地层判断断层的位置和活动量时,钻孔孔距一定要小,以2~3m为宜,孔距太大,会把侵蚀形成的已有陡坎高度加入断层的错距中,严重放大断层的错动量。探测结果表明,渭河断裂在窑店、石何杨、杜家堡等处与Ⅲ级阶地陡坎重合。该断裂在阶地陡坎上的活动量很小,错断晚更新世第1古土壤层1~2m,远小于2个阶地面的高差。可见,以前认为S1错距4.8m、17.94m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18.
卡兹克阿尔特断裂带活动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尹金辉  陈杰  郑勇刚  李锰  胡军 《中国地震》2001,17(2):221-230
卡兹克阿尔特断裂带是帕米尔和天山新生代造山带间一个重要的活动构造边界,通过对其活动构造特征的详细地质调查和大比例尺填图,可将卡兹克阿尔特断裂带进一步划分为吉勒格由特断裂带、乌恰地震断裂带和木什断裂带3段.吉勒格由特断裂带的地表破裂为一系列的断层陡坎和偏转的冲积扇,经过别尔托阔依河出山口处时,切割了T1至T3堆积阶地.断裂带在T1、T2和T3阶地的断层陡坎高度分别为0.67m、3.90m和36.50m.对采自T2阶地顶部和底部的粉砂样品进行光释光测年,测定的初步结果分别为8900aBP和10500aBP,因此对T3、T2阶地以来的滑动速率估计分别约为3.5mm/a、0.8mm/a.断裂的前缘开挖的探槽揭示出全新世以来有4次古地震活动.乌恰地震带主要切割克兹勒苏河的T3阶地后缘,沿断裂带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断塞塘和断层陡坎.1985年8月23日在乌恰地震带上发生Ms7.4地震,地震最大位错为1.5m.根据断层陡坎计算出断裂的滑动速率约为0.54mm/a.卡帕河的东岸探槽同样揭示出有4次古地震活动.在乌恰地震带的东端,木什断裂带地表长度约6km,由数十条左阶排列的反向断层陡坎(坡向北)组成,沿这些断坎多处可见冲沟被断错,横跨断层陡坎的探槽揭示出3次古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19.
位于滇西南地区的黑河断裂从西向东可分为沧源-木戛、木戛-南代和南代-勐往3条次级断裂段,长约168km,性质以右旋走滑为主,兼具倾滑分量。通过较详细的野外追踪考察,发现该断裂西段即沧源-木戛段存在从雪林大寨以西至木戛长12km以上、北西向断续展布的古地震形变带,主要表现为基岩裂缝、田埂和山坡等右旋扭动显示的右旋断错,断错量0.5—2m,同时还形成了高0.5—1m的断层陡坎。陡坎的垂直位错是断层倾滑运动分量引起的,而地形效应和重力作用也有一定影响。从这些地表形变带的断错地层、陡坎形态等分析,认为是同1次地震活动的结果,经调查访问其不是1988年澜沧7.6级地震的地表形变带,而是时代相对较新的未知年代的古地震形变带。经探槽开挖和样品年代测试,确认其时间介于(1400±30)a.B.P.—(1714±49)a.B.P.之间。根据走滑型地震的震级与同震位错的经验统计关系,估算该次地震的矩震级≥7级,这与该断裂中段即木戛-南代段发生的1988年澜沧MS7.6级地震相当。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汗母坝-澜沧断裂晚第四纪地质、地貌实地调查与测量,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讨论了该断裂晚第四纪最新构造活动特征。综合分析认为,汗母坝-澜沧断裂为一条以右旋走滑为主的全新世活动断裂,长约120 km,整体走向NNW。该断裂活动习性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北段称为汗母坝断裂,是1988年耿马7.2级地震的发震断裂;南段称为澜沧断裂,是1988年澜沧7.6级地震的发震断裂之一。晚第四纪以来其新活动形成了丰富的断错地貌现象,如冲沟和山脊右旋位错、断层沟槽、断层垭口、断层陡坎、断陷凹坑等。根据断裂断错地貌特征的相应资料估计,该断裂晚第四纪右旋走滑速率约为(4.7±0.5) m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