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滨海城市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地区,又处于大陆与海洋交界地带,地质环境比较脆弱。提出了滨海城市工程地质环境类型划分原理,将滨海城市按照工程地质环境特征划分为四大类型:即滨海平原型城市、滨海山地平原型城市、滨海平原山地型城市、滨海山地型城市,并对其工程地质环境特征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评价是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前提。滨海平原城市因其特定的城市类型,需建立特定的地质适宜性评价体系来指导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评价。本文以我国典型滨海平原城市日照市为研究区,深入分析了影响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因素,提出了基于基础性地质和约束性地质条件的滨海平原城市地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采用经验分值法、熵权法和综合评价模型厘定了研究区浅层(0~15 m)和次浅层(15~30 m)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分区。结果显示,评价指标中水位埋深、断裂带、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等对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的影响较大。研究区浅层和次浅层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以适宜和较适宜为主,约占研究区面积的90%,不适宜区域约占研究区面积的10%。  相似文献   

3.
台湾地质概要台湾地区位于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板块的交接地带,是我国时代最新的活动构造区。该区主要地层基本上与台湾岛的长轴平行,呈狭长带状展布。地质分区由西向东可分为:1、澎湖群岛(更新世溢流式玄武岩);2、滨海平原(冲积层);3、西部麓山地质区(以新第三...  相似文献   

4.
一滨海砂矿地质特征1.地貌:砂矿形成主要受地貌的制约。地貌形成与地壳运动、岩性、气候、水系……等因素有关。控制滨海砂矿赋存和富集的主要地貌单元有:(1)折曲的海岸及弧形海湾,常形成巨大的富集砂矿体,平直海岸矿体多窄狭零散;(2)海成平原。广阔的海成平原是生成砂矿床前提之一。许多矿区普查结果表明,大型砂矿床所在地海成平原一般宽达数至十余公里,顺海岸线连续长达百公里,窄狭长条状海岸线很少有工业砂矿存在。  相似文献   

5.
山西寿阳—阳泉地区石炭—二叠系沉积环境及其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区石炭—二叠系是在海湾背景下发育的一套由滨海平原—三角洲平原—冲积平原沉积组成的海退层系。主要沉积环境是三角洲平原,其上部为冲积平原包括网状河和辫状河;下部为海湾(或分支间湾)、潮下碳酸盐岩、潮间介壳滩、碎屑岩潮坪及滨海沼泽湿地等。三角洲为河控浅水三角洲。上述沉积环境,随海水退却在时空上具明显的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6.
长江口位于长江三角洲前缘, 其范围自徐六径经昆山至嘉善一线以东, 北接苏北平原, 东濒东海。区内全新世沉积广泛发育。但由于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平衡发育, 因此, 研究全新世沉积物的特征及其在区域上的分布规律, 对本区深人掌握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 市政建设、交通航运和阐述长江河口的演变过程等, 都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宋兰兰  徐群  陆桂华 《水文》2012,(5):17-21
瓯江河口沿岸与外海水交汇地区,是海洋无脊椎动物、鱼类栖息、索饵产卵和生长的优良场所,由于围垦造地、航道整治已缩小了鸟类和海洋生物的栖息地。人类活动对河口地区栖息地的影响可通过生境破碎化研究来确定其扰动程度。根据瓯江河口海域测站相关的水环境因子,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对瓯江河口水生境破碎化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瓯江干流虽被七都涂和灵昆岛分流后水流流态发生改变和流量、泥沙分配不均,使得其水生境斑块与瓯江干流生境存在差异,但总体水生境斑块还是处于连续状态;瓯江河口附近的海域水体理化特征呈高度异质性,斑块状分布特征明显。再通过各生境因子的生境斑块类型图分析瓯江海域水体原来较大斑块的自然水体景观被分割情况,确定瓯江河口水生境破碎化程度。  相似文献   

8.
下辽河平原,位于辽宁省中部地区,是第三纪至第四纪阶段新构造垂直运动形成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咸水分布区位于新生代断陷盆地的西南部。海相沉积层分布于山前至辽东湾,咸水分布在滨海一带。地下淡水由山前平原向中部平原及咸水分布的滨海平原运动。原生沉积的海相地层中天然形成的咸水运移层,人为的过量开采,破坏了咸淡水平衡界面,导致海水运移(入侵)。掌握下辽河平原的咸水赋存规律及成因,探讨咸淡水过渡带的移动变化特点,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淡水资源。  相似文献   

9.
辽东半岛自晚白垩世以来,长期处于抬升剥蚀阶段,地形向准平原化,自晚更新世起发生多次海侵、海退作用,在黄海沿岸形成断续的滨海平原;数个滨海平原中以东沟滨海平原准平原化最好。其第四纪沉积物最全,厚度大,砂金成矿条件最好,对辽东半岛黄海沿岸砂金的供源条件、成矿环境的研究,并与国外特大型滨海砂金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对比认为,东沟滨海平原具有形成大型特大型滨海砂金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此外,东沟平原从丘陵到浅海具有沟谷砂金、河床砂金、滨海砂金、浅海砂金的成矿条件,砂金潜在远景较大。  相似文献   

10.
北祁连东段早石炭世前黑山期岩相古地理主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佟再三 《地层学杂志》1996,20(3):190-195,T001
本区地处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东部,早石炭世前黑山期区内为海湾性质的陆表海域。前黑山中期,秦岭海水第一次侵入本区,形成海湾并逐步扩大、超覆,形成了以障壁海岸环境为主的由碎屑岩、页岩以及灰岩组成的海陆交互相的沉积岩系。相区由三角洲平原相和滨海平原相组成。前黑山组中段含有石膏层,在中国的早石炭世沉积中很具特色。基底断裂活动造成了本区沉积基底块断式差异沉降作用,因此,本区各地段的岩相古地理特征均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11.
上海湖沼平原地貌分界线上地层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湖沼平原和滨海平原地貌类型划分应遵从地貌特征,为工程应用方便,可划分地貌亚区。地貌分界线上典型的地质剖面,为湖沼平原第一硬土层与滨海平原暗绿色硬土层属于同一地质时代提供了直接证据。由于古河道、台地等古地貌特征,造就了不同地貌及地貌亚区之间地层差异。  相似文献   

12.
荥巩和新密煤田是豫西北部的两个相邻煤田。主要含煤地层为晚古生代晚石炭世太原组和早二叠世山西组,总厚100—150m;下石盒子组及晚二叠世的上石盒子组在本区仅偶含薄煤层。太原组位于含煤岩系最底部,为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交替沉积,灰岩形成于清澈、温暖、浅水的陆表海潮下环境,碎屑岩则为潮道和潮间带为主的潮道、潮坪沉积。太原组含有6—7层薄煤层,形成于咸水或半咸水的泥炭沼泽中。山西组几乎全由碎屑岩组成,下部发育本区的主要可采煤层二1煤。二1煤以下层位为潮坪和横向与之共生的潮道、潮沟及河口潮汐砂脊沉积,二1煤以上为河流作用为主的三角洲沉积,三角洲由北向南进积到半咸水的海湾中。二1煤形成于海退时期,它们堆积在滨海平原的淡水泥炭沼泽中,其厚度变化及发育程度主要受成煤前沉积环境控制,但在本区西部构造较复杂处,煤层厚度受后期构造影响较大。沉积环境对煤层原生厚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潮坪和废弃的潮道、潮沟、河口潮汐砂背沉积物之上,煤层发育好,而在二1煤之下有活动的潮道及河口潮汐砂脊发育时,煤层较薄或不发育。  相似文献   

13.
通过煤相研究,揭示了形成D^2煤层的成煤泥炭沼泽,首先起源于平塑,大同和霍西等地的水域泥炭沼泽化,在垂向扩展和水平扩展过程中,若干孤立的源地泥岩沼泽联结成片,形成巨大的泥炭沼泽体之发展演化规律,及从北往南,山前湖泊泥炭沼泽(湖沼)、溢水洼地泥炭沼泽(浅沼)、泻湖海湾泥炭沼泽(盐沼)和滨海平原泥炭沼泽之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上石炭统本溪组是以铁铝岩系为主的一套地层,广泛分布于豫西和豫北地区。对研究区本溪组的地层特征、剖面特征、沉积构造、生物面貌、微量元素等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将研究区划分为3个相区:即潟湖-砂坝-海湾相,潟湖-海湾-沼泽相,滨海-潟湖-沼泽相。研究表明:上石炭统本溪组是在封闭-半封闭环境下的一套以陆源物质为主的滨海相沉积,其沉积演化序列反映了海水由进到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阳江-电电滨海稀土砂矿床,是富含独居石、磷钇矿等副矿物的变质岩和混合岩经长期风化和地表水搬运等地质作用,副矿物在滨海地带富集而形成的矿床,主要赋存于沙堤和古河口扇等地貌单元中;在沿岸100km范围内已证实有大、中、小型矿床(点)10多处,南山海矿床规模大、品位高、易于开采,可作为这类矿床的代表。通过高分辨率单道地震、旁侧声纳、测深、声纳浮标和钻探等手段的调查验证,阳江-电白滨海区含矿砂层发育,含矿  相似文献   

16.
浙北杭嘉湖平原的全新世地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浙北杭嘉湖平原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缘。漏斗状的钱塘江河口横贯于平原南部,习惯上与南面的肖绍姚平原、慈北平原、宁波平原统称浙江北部平原。全区除零星分布有高度拾至百米(黄海标高,下同)以上的大小不等孤丘外,整个平原地势低平,最低洼地段德清、菱湖一带仅1.5—2.0米,钱塘江河口两岸稍高,为5—7.5米。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河套平原浅层高铁高氟地下水分布与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查明内蒙古河套平原高铁高氟地下水的分布与形成原因,通过实地调查、监测、资料分析和试验测试等方法手段,详细研究了地下水中铁、氟的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来源。结果表明:高铁水主要分布在平原中部的冲湖积平原,地势低洼和地下水的排泄地带含量最高;高氟水主要以条带状分布在山前的冲洪积扇地带;在调查研究区12510.83 km2的范围内,深度在10~40 m的浅层地下水中,分布有高铁水9310.66 km2,高氟水2308.35 km2,分别占调查研究区总面积的74.40%和18.45%;研究认为,河套平原高铁高氟地下水的形成主要是由自然地质环境所致,是不同地质环境条件下环境水文地球化学作用的结果;地下水中的铁主要来源于由黄河携带来的大量的第四系沉积物,而溶出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地下水中的氟主要来源于平原周边的山区,气候、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和水化学条件是氟富集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河套平原高铁水与高氟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冀中南平原土壤碘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冀中南平原土壤碘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的研究表明,冀中南平原滨海盐土和沼泽土中碘含量最高,白洋淀湖泊沼泽相和沧州东部的滨海平原深层土壤碘含量较高,而太行山中段滹沱河冲积扇平原、漳河冲积扇平原深层土壤碘含量较低,显示沉积环境是控制土壤碘区域分布的重要因素。研究认为土壤碘的分布特征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以自然因素为主,表层土壤碘受到较大的人为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9.
北京平原地区地质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过几代人的工作,北京平原地质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等领域都有重要进展。本文通过北京平原三维地质结构分析,认为北京平原的地下水资源、工程地质、地面沉降、地裂缝灾害等地质问题均受三维地质结构控制,各种地质现象都处在一个统一的地质系统之内。第四系三维结构控制着第四系孔隙水资源的赋存、平原的工程地质特征和地面沉降的分布和演化;基岩的三维结构控制基岩裂隙水、岩溶水资源和地热资源的赋存状态;平原隐伏断裂对平原的地貌、基底形态起控制作用,对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这些由三维地质结构控制的地下水子系统,隐伏断裂子系统以及工程地质、地面沉降等地质问题,共同组成了北京平原区地质系统。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地下水是保障黄淮海平原生产、生活所需的主要水资源之一。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地下水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深入探究地下水化学演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可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文将黄淮海平原分为山前平原、中部平原、滨海平原三个水文地质单元,综合运用Piper三线图、Gibbs图、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结果】结果显示,从山前平原到中部平原再到滨海平原地下水中TDS含量逐渐升高,由淡水逐渐演化为微咸水、咸水、盐水、卤水;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类型从山前平原的44种增至中部平原的74种,而后下降至滨海平原的22种;其中,山前平原地下水化学类型以HCO3-Ca·Mg、HCO3-Ca为主,主要受控于一个4因素模式,相比之下,中部平原和滨海平原地下水化学则分别受控于3因素模式。【结论】黄淮海平原地下水化学特征呈明显分带性,从山前平原到中部平原到滨海平原地下水化学类型由HCO3型逐渐演化为HCO3·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