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卧龙是四川省珍稀濒危植物最丰富的地区,有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24种,隶属18科,20属,其中一有保护2种,二级保护11种,三组保护11种。本文论述了该地区珍稀、濒危植物的特点、类型及地理分布,以及这些植物的一些利用价值及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2.
长白山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祥童 《自然资源》1996,2(1):68-72
长白山区分布着国家级第一、二批珍稀濒危植物38种,这些珍稀濒危植物不仅在医药、花卉观赏、化工、木材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而且还具有生态保护和科学研究价值。近年来,由于自然、人为及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许多珍贵稀有植物濒临灭绝。积极、有效地保护与持续发展的利用这些珍稀濒危植物资源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3.
秦岭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利用价值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岭分布着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42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1种,二级保护15种,三级保护26种.这些珍稀濒危植物在医药、木材、花卉、化工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天目山是浙江省珍稀濒危植物最丰富的地区,共有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25科、34属、37种,其中属二级保护13种,三级保护24种.论述了天目山珍稀濒危植物的区系特点、类型及地理分布,列举了它们的一些利用价值,最后提出了保护天目山珍稀濒危植物的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5.
广西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先琨 《热带地理》1995,15(2):147-154
广西自然分布有国家珍稀濒危植物124种,是我国珍稀濒危植物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本文论述了广西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地理分布、特点,系统分析了珍稀濒危植物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保护与开发利用战略。  相似文献   

6.
广西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调查统计,广西自然分布有国家珍稀濒危植物121种,是我国珍稀濒危植物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本文论述了广西珍稀濒危植物地理分布、资源特点,系统分析了珍稀濒危植物资源保护现状和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保护和开发利用珍稀植物资源的战略。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共有高等陆生植物6088种,珍稀濒危植物56种,其中Ⅰ级保护物种4种,Ⅱ级保护物种23种,Ⅲ级保护物种29种,处于濒危状态的7种,渐危状态的27种,稀有状态的22种。在分析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种类组成、地理成分、现状分布的基础上,探讨了库区珍稀濒危植物致危原因及目前所采取的保护措施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8.
浙江山区的珍稀濒危植物较为丰富,有67科、108属、125种.论述了当地珍稀濒危植物的特点、地理分布、属和种的地理成分,探讨了珍稀濒危植物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  相似文献   

9.
川西北地区面积约23万平方公里,有珍稀濒危植物41种,特有属植物45属。对这些植物的种类、生活型和地理分布加以分析后,探讨了本区珍稀濒危植物和特有属植物比较集中的原因。本区南部的高山峡谷地区可能是植物起源和分化上的一个重要地区,并提出了可保护的其他珍稀濒危植物33种。  相似文献   

10.
化龙山自然生态环境复杂多样,植物资源丰富,有野生维管植物1 977种,隶属186科815属.化龙山是陕西省珍稀濒危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共有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22科30属33种,其中属一级保护1种,二级保护11种,三级保护21种;属濒危2种,稀有14种,渐危17种.珍稀濒危植物古老成分较多,并以第三纪孑遗成分为主,单少型属和中国特有属分别是16属和10属(占53.3%和33.3%).在分析了化龙山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现状及濒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托陕西省化龙山自然保护区,加强就地保护,积极开展迁地保护,将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科学地进行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本文概述了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紧迫性,提出豫西山区珍稀植物40科64种,简要分析了该区珍稀植物分布和区系特点,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意见。附珍稀植物表。  相似文献   

12.
首批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分布于湖南的有65种4变种。从区系组成、植物地理分布、在自然森林群落中的生态地位,以及利用价值等方面分析了它们的特征,并对湖南珍稀濒危植物就地保护的有效性和措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为厘清云南省湿地珍稀濒危野生维管植物名录,根据文献资料统计分析其濒危等级、生活型与生态型、区系和资源植物。结果表明:云南省湿地共有珍稀濒危野生维管植物50科96属157种,其中被《国家重点野生保护植物名录(2021版)》收录37种,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收录108种,被《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收录115种,被《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2021版)》收录4种,被IUCN物种红色名录收录102种;生活型划分为多年生草本138种、一年生草本13种、灌木5种、乔木1种;生态型划分为湿生植物118种、沼生植物15种、沉水植物11种、挺水植物9种、浮叶植物4种;属的分布区类型可划分为12种类型和8种变型,温带性质明显,热带性质是其重要组成,中国特有分布突出;从资源多样性来看,可划分为观赏植物、药用植物、食用植物等8类。提出云南省湿地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建议,以期为该区湿地植物的保护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洪河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阐述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该区保留了三江平原原始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据考察有野生高等植物164科423属938种,脊椎动物71科284种,其中6种属于国家级珍稀濒危植物,51种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然而该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如加强湿地保护和恢复,发展生态安全农业等。  相似文献   

15.
西北荒漠区6种珍稀濒危植物的种子微形态特征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首次报道了我国沙区6种珍稀濒危植物的种子微形态结构的光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沙冬青、四合木、半日花等6种珍稀濒危植物的种子微形态特征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且大多具有复杂精细的表面纹饰。  相似文献   

16.
西藏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特征及其保护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朱万泽  范建容 《山地学报》2003,21(Z1):31-39
西藏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和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拥有较多的珍稀濒危植物。综合《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西藏有珍稀濒危植物33科48属54种,在对其区系成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区系成分特点及地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西藏珍稀濒危植物具有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温带性质较热带性质明显,特有属少而特有种类较多,水平和垂直分布不均匀等特征。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分布着52种(含种下等级)稀有濒危植物,它们均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但由于管理机构不完善,经费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对稀有濒危植物的就地保护工作滞后,有关的立法与法规建设不够健全。为此,本文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胡敏 《福建地理》2002,17(4):34-37
福建省分布着52种(含种下等级)稀有濒危植物,它们均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但由于管理机构不完善,经费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对稀有濒危植物的就地保护工作滞后,有关的立法与法规建设不够健全。为此,本文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珍稀濒危植物半日花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半日花是半日花科的一种半灌木或灌木,稀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孑遗植物。全世界约有8属200种,多分布于地中海沿岸。我国内蒙古、新疆有2种分布,分别是新疆半日花和内蒙半日花。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特别是采矿、烧柴、放牧、土地开发以及城市化,加剧了对半日花的过度开发, 导致其生物量锐减, 造成个体衰退, 种群缩小的濒危状况,被国家列为二级保护植物。所以加强对珍稀濒危植物半日花的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AM真菌对干旱区珍稀濒危植物引种过程中的成活、生长保育的影响研究,在盆栽条件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7个珍稀濒临灭绝植物物种,在引种过程中定向接种AM真菌,通过分析植株的生长状况及AM真菌的侵染率,初步筛选在干旱区珍稀濒危植物引种过程中,具有应用价值的AM真菌与植物最佳共生模式。结果表明:7种濒危植物与AM真菌能形成共生关系,但植物与菌种间侵染率存在显著差异。既形成了良好的共生关系又能促进濒危植物生长的最佳组合有:AM真菌F.mosseae与白麻或乌拉尔甘草或蒙古莸的共生,真菌D.eburnea与新疆沙冬青的共生、真菌C.claroideum或F.mosseae与中麻黄的共生、真菌C.lamellosum与胀果甘草的共生、真菌C.etunicatum与蒙古沙冬青的共生。表明濒危植物与AM真菌之间存在一定的生态适用性选择关系,而且在利用AM真菌对濒危植物引种繁育时,必须要考虑他们间的生态适用性关系,才能充分发挥AM真菌的功能。这对干旱区珍稀濒危植物的引种繁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