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陕西榆林地区沙漠学会成立于1981年8月。1982年冬,榆林地区沙漠学会与榆林地区林学会联合召开了学术讨论会,会议总结了榆林地区防护林建设及农业区划的成绩,围绕林业资源的建设与保护对改善沙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提高沙区经济效益问题开展了学术讨论。榆  相似文献   

2.
谢军 《自然资源》1995,(3):34-38
本文分析了榆林地区资源的有利条件,论述了该区开发思路及开发总体布局。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榆林地区1970-2010年气候因子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榆林位于陕西省黄土高原和内蒙古毛乌素沙地的交接地带,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典型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多样,致使该地区生态环境比较敏感,极易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干扰。为探讨榆林地区气候变化的发展趋势和特征,基于1970-2010年气象资料,对榆林地区5个气象指标(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气温、降水量和太阳辐射)进行空间插值,进而分析了各指标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即趋势变化、周期性变化、突变特征。结果表明,榆林地区气温呈现上升的趋势,春季和冬季的气温增幅对全年的增温贡献较大;降水量波动变化较大,夏季降水量减少比其他季节明显。20世纪80年代的降水量较大,90年代前期和中期降水量减少,而90年代后期降水量出现了回升趋势;41 a来的太阳辐射呈现下降的趋势,夏季太阳辐射的减少对全年太阳辐射的减少贡献较大。5个气象指标的周期性变化在大时间尺度上(如25~32 a)变化比较稳定,在小时间尺度上差异比较明显;降水量和平均最低气温在三类时间尺度(如5~15 a、15~25 a和25~30 a)上的周期比较明显。另外,除春季降水量外,其他季节的气象因子在1970-2010年期间变化频率有增加、时间间隔减少的趋势,说明最近10~20 a榆林地区气候变化比较活跃。对榆林地区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揭示气候变化下榆林地区农业生产系统的影响机理提供理论基础,为当地政府制定农业生产政策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陕北榆林地区土地覆被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81~2001 年NOVAA/AVHRR 和1998~2004 年SPOT VEGETATION 归一化植被 指数(NDVI) 数据, 对榆林地区植被动态变化进了定量研究, 并且利用多年气象数据分析了降水 和温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榆林地区植被有了明显改善, 其改善状况集中于8、9、10 月份; 植被 覆被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北部植被覆盖改善的趋势明显, 且变化比较平稳; 南部增加趋势 不明显, 有的地方还呈下降趋势, 变化幅度大。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了典型相关分析这一经典的数理统计方法,对榆林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驱动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大型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操作运行,并对统计结果进行专业分析,定量诊断出各驱动因子对该区土地利用结构分布贡献作用的大小。同时运用典型相关系数和冗余度分析,对诊断结果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结构及其驱动因子的统计分析——以榆林地区为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采用了典型相关分析这一经典的数理统计方法,对榆林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驱动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大型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操作运行,并对统计结果进行专业分析,定量诊断出各驱动因子对该区土地利用结构分布贡献作用的大小。同时运用典型相关系数和冗余度分析,对诊断结果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7.
陈建宇  邵天杰  赵景波 《中国沙漠》2016,36(5):1426-1434
对1954-2013年横山站、榆林站、绥德站的每日气象资料,运用线性拟合及累积距平、Mann-Kendall突变检验、主成分分析和Morlet复数小波等方法对WMO发布的10种极端气温指数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榆林地区近60年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都呈上升趋势,冰日天数、霜日天数、冷夜天数、冷日天数呈下降趋势,夏日天数、热夜天数、暖夜天数、暖日天数呈现稳步上升趋势。近60年,榆林市极端气温的变化存在明显的阶段特征,并有突变现象发生。各指数的突变主要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暖指数的变化是榆林地区近60年气温呈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榆林地区冬春季气温升高是年平均气温上升的主要原因。33 a左右的周期是10个指数比较稳定的周期,共同反映榆林地区极端天气的周期规律。极端暖指标在未来持续上升,极端冷指标则持续下降。研究区极端高温天气增加,会导致旱灾等极端天气增加的概率,并对森林防火产生一定的压力。极端低温天数的减少导致易发生森林和草原的病虫灾害,应做好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8.
基于RS和GIS长城沿线沙漠化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遥感影像,以长城沿线榆林地区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实地观测和验证的基础上利用RS和GIS平台对该地区沙漠化进行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1988—2002年沙漠化面积在逐步减少;按照沙漠化的类型分析,在1999年之前,逆转区的面积为1 221 682.0 hm2,发展区的面积为1 285 603.0 hm2,发展区的面积大于逆转区的面积;1999年之后,发展区的面积为680 374.6 hm2,逆转区的面积为1 488 989.0 hm2,逆转区的面积远大于发展区的面积;从沙漠化程度分析,轻度和潜在沙漠化的面积在大幅度地降低,但中度以上的沙漠化面积仍然在蠕动扩展,这一数据表明榆林地区沙漠化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要居安思危。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陕西榆林地区古风成沙地层中化学元素的含量变化和地层岩性特征.讨论了该区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规律,初步得出以下三点结论:1.第四纪以来,榆林地区的气候明显较东南部地区干冷。2.该区第四纪以来.气候经历了16个湿热——干冷变化周期.中更新世以来的14个变化周期与陕西洛川剖面所代表的气候变化周期几乎完全一致.3.该区气候发展变化的总趋势似乎是愈来愈干冷.  相似文献   

10.
榆林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区域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31,自引:18,他引:13  
利用榆林地区1986、1995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建立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结合多年社会统计资料分析榆林地区10多年来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大、流转方向较为集中,具体表现为农田总面积下降、耕地质量局部改善,林草覆盖面积增长、其它用地类型面积减少;从区域角度分析,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面积减少、成熟林地面积增加幅度大与西北部风沙区耕地面积轻微增加、天然草地优势地位增强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区域特征符合“因地制宜”规律,与“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导向吻合。全区总人口及其区域分布、农民年均收入和农业人口比重为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同时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相应的土地政策也对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榆林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的景观格局与演化研究   总被引:88,自引:8,他引:80  
张明 《地理研究》2000,19(1):30-36
作为干旱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的典型代表,榆林地区在自然地理上有其独特的空间分布格局,在生态上具有显著的脆弱生境特征和演化规律。本文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选取分维数、形状指数和景观优势度等指标,对该区脆弱环境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诱发该区景观生态演化的因素进行了定量诊断,并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景观过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陕北榆林地区土地沙漠化划分了四种类型及描述了沙漠化土地分布的特点,并对这一地区的沙漠化土地进行了防治区划,为全区制定综合农业区划提供科学依据。沙漠化是土地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植被和土壤逐渐衰退破坏导致沙地出现的过程。当今,沙漠化迅速发展和扩大的特征是以人口的迅猛增长及滥用土地为主要标志,它所带来的对人类生活及环境的威胁,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陕北地区是我国沙漠化严重地区之一,研究其发生发展的历史和现状,预测其发展趋势,从而制定沙漠化土地的治理区划,对本区沙漠化土地整治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榆林地区现代沙漠化的卫星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资源卫星影象分析系统,采用陆地卫星Ⅰ和Ⅱ的多光谱资料,同非监督方法绘制中国毛乌素沙漠南缘的土地类型图。尽管缺少地面真实情报,但还是可以把植被区与沙区区别出来。我们把卫星资料与1945年航空相片和1953年出版的沙区分布图进行比较,1953—1978年期间毛乌素榆林地区的沙漠扩展了,而在榆林南部局部地方植被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4.
遥感与GIS支持下的榆林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4,自引:9,他引:15  
利用1986、1996和2000年人机交互解译的遥感影像资料,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叠加3个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图,分析了榆林地区1986~2000年期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同时还分析了榆林地区14年间沙地逆转恢复的情况。结果表明:1986~1996年期间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沙地减少了22.25%,草地、林地和城乡居住建设用地分别增加了6.51%、4.63%和3.55%。1996~2000期间,沼泽地、盐碱地分别减少了26.11%、24.39%,沙地仅减少0.79%,草地减少了2.86%,林地仅增加了0.17%,而旱地增加了3.28%。城乡居住建设用地增加了14.13%。14年间沙地面积减少了128684.17hm^2,沙地净逆转为草地118872.99h^2、旱地3605.07hm^2、林地4049.52hm^2。  相似文献   

15.
论跨国公司R&D的全球化趋势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本文在总结当前跨国公司R&D全球化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其行业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其行业特征和区格局。发现不同国家的海外R&D支出的行业结构大不一样,如美国以医药和汽车工业为主,而德国以化学工业为主;另外发现R&D支出的行业结构大不一样,如美国以医药和汽车工业为主,而德国以化学工业为主;另外发现R&D的国际化程度与产业的技术强度没有直接关系。R&D的流入/流出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西欧发达国家之间,  相似文献   

16.
裴太昌 《热带地理》1994,14(1):51-55
本文根据稀土微肥在各类农作物大面积喷施所取得高产优质效益的试验资料,分析了粤北丰富的花岗岩风化壳型稀土矿床易被开发利用的实际情况,认为粤北稀土微肥资源具有开发前景,特别是在土地生产潜力低下的石灰岩农业类型地区推广应用,具有使山区脱盆贫致富的现实意义,笔者建议组织有关部门,开创稀土微肥化学工业,为大农业的丰收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生态产业园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框架——以宁波化工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明峰  宁越敏  胡萍  卢姗 《地理科学》2008,28(5):624-630
在积极实践循环经济的探索之中,各地在产业集中区建立由共生企业群组成的生态产业园区成为重要的行动之一,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整合已有的生态产业园区发展规划思路,以循环经济理论和产业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通过园区的产业组织、空间规划、环境管理、公用辅助设施集成和文化认同等五个方面,构建宁波化学工业区在循环经济领域的概念性发展框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溶剂萃取法提硼研究概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溶剂萃取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溶液提硼方法之一,对于硼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保护以及其它化学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萃取剂、萃取工艺和萃取设备3个方面讨论溶剂萃取法提硼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溶液提硼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榆林地区沙化的一般规律进行了叙述,提出当地现代沙漠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的活化;提出了恢复沙地植被和生产力的设想.对滩地进行了成因划分,对湖沼洼地型滩地的生产条件作了重点分析,初步计算了蟒坑滩的地下水资源,提出为了改变滩地沼泽土"冷板田"土壤水分潴积的状况,应当充分利用滩区丰富的地下水,井灌井排。对蟒坑沙漠化土地的治理和滩地的合理利用也提出了比较切合实际的意见,可供生产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20.
李俊 《自然资源》1994,38(2):34-40
本文首先分析了1985-1990年间我国能源地区供需平衡格局出现的三个新变化以及主要四片缺能区的空间分布。接着,采用经过修订的能源消费因素分析法,指出工业总量增长和能源利用效率是决定我国主要缺能区能源消费增长的两项主导因素,工业结构性节能的作用十分微弱,原因主要在于缺能地区工业化进程中持续的重化学工业取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障碍。文章最后提出一些政策性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