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地壳规模流体的远距离运移不断得到证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贾跃明 《地学前缘》1996,3(3):18-18
地壳规模流体的远距离运移不断得到证实贾跃明(中国地质矿产信息研究院,北京,100037)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些地质学家通过对北美大陆内水文、构造、热和地球化学等作用过程之间联系的综合研究,提出了地壳规模流体远距离运移的新概念模式。其基本思路是,由...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及附近的钻井(出油井和未出油井)中揭示的裂缝,裂缝与成岩序列的穿插关系,连通砂体及断层和不整合面附近的矿物及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研究,对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油气运移路径和期次进行了探讨。通过研究指出了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主要经历了3期大规模的油气运聚,地层之间的不整合面为油气横向运移的主要通道。高角度的裂隙及微裂缝为纵向运移主要通道。第一期油气运聚主要发生于海西期,第二期油气运聚主要发生在14-17Ma;第3期油气运聚主要发生在最近的5Ma以来。第一期油气运聚主要为自塔北隆起的西南,南向北,以横向运移为主;第二,第三期运聚主要自西南,南向北,自东向西运移,但主要以垂向运移为主。  相似文献   

3.
弄清深部地层氦气运移与天然气(主要是甲烷气成分)成因对从事油气勘探和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日本石油地质人员为此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他们以本土东北部油气勘探中氦气样品同位素比值为主要研究对象,在Green Tuff地区地层间氦气运移问题的研究中,他们发现该地区^3He/^4He比值非常高,分析结果表明是岩浆来源。  相似文献   

4.
油气在储层孔喉中的微观运移机理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明高  黄健全  唐洪 《沉积学报》1999,17(2):269-272
从孔隙结构的微观特征出发,对石油地质学中的油气运移基本理论进行了定量探讨,主要探讨了油气运移的基本孔隙结构条件、运移流体条件;油气运移方向;在均质孔隙结构储层中的运移;在不同非均质孔隙结构组合中的储层中的运移,从而丰富、补充和完善了传统的石油地质学理论  相似文献   

5.
陶村铁矿为大型铁矿,矿体形态受容矿母岩及其内部构造、断裂所制约。结合矿床地质特征,从构造地球化学角度探讨了矿床的R值与矿液运移方向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一种对孔隙流体运移进行数据模拟的方法和结论。数学模型包括二维初始/边界值问题和沉积层孔隙压力的偏微分方程。  相似文献   

7.
8.
德南洼陷沙三段(Es3)油灶的低熟度大大降低了德南洼陷的勘探成功率,泥岩压实曲线推测和油气显示资料表明,Es3低熟油灶的油气初次运移主要指向沙四段(Es4)储层,射线追踪法和探井油气显示资料表明德南洼陷油气再次运移分配主要受运移路线,距油灶的远近等因素影响,运移优选通道是近油灶的灰岩裂缝,综合研究认为该区的有利勘探层位是Es4,有利圈闭位于近油灶的两个Ⅰ类油气运移分配单元内,以灰岩中的砂层夹层为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9.
Simulation experiments on the primary migration of oil were carried out on massive samples. The results proved that oil generated from source rocks was expelled in the form of an independent oil phase. High oil-expulsion efficiency was observed. It follows that the primary migration of oil is not directly dependent on the quantity of oil generated from the source rocks. Therefore, the oil-expulsion proportion was high though some source rocks yielded only a limited amount of oil. A great deal of gas was produced at the same time of oil-generation. Thu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main expulsion energy for oil primary migration came from these gases.  相似文献   

10.
成烃理论的发展——(Ⅱ)煤成油及其初次运移模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几年来,我国针对侏罗系煤系地层的油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我国西北区的一些含煤盆地中都发现了丰富油气矿藏。煤成油的勘探开发和研究,是对陆相生油理论的重大发展,本文介绍了秦匡宗提出的一种利用^13C NMR谱确定油潜力碳、气潜力碳和芳构碳评价生油气潜力的新方法,以及一种煤成烃的阶段性初次运移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土壤水分与溶质运移机制的分形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中水分和溶质运移一直是土壤-水环境系统中的研究热点,也是目前仍未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将分形理论应用于土壤水分溶质运移机制的研究,探讨其领域中的众多复杂问题,是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在对土壤结构定量化的分形表征进行简要阐述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分形理论在水分特征曲线和水力传导度等土壤水分运动基本参数的分形模型、土壤水分运移过程模拟、土壤溶质运移的非费克现象、弥散度的尺度效应以及溶质运移机制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并就分形理论今后在土壤水分、溶质运移研究中的应用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油气初次运移理论新探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应用渗流力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油气初次运移的机制问题。研究认为,油气的初次运移是以连续相、而不是以溶液相和扩散相的形式进行的;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是浮力,因而初次运移的方向是向上的;油气初次运移所需的时间与源岩的渗透能力有关,与油气的粘度有关,还与源岩的厚度有关;油气藏的异常高压是一种暂时的压力状态,气藏的异常高压多于油藏,新生油气藏多于古油气藏;油气初次运移的通道就是源岩的粒间孔隙,源岩的非均质性和微裂缝对油气初次运移十分不利,因形成微油气藏而降低油气运移效率;源岩的厚度越大,越有利于油气聚集;“倒灌”现象是不存在的,缺少基本的动力驱动,基岩油气藏的形成是二次运移过程中侧向运移的结果。初次运移与二次运移具有相同的动力机制、运移相态和运移方向,因而两者是完全统一的。  相似文献   

13.
应用渗流力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油气初次运移的机制问题。研究认为,油气的初次运移是以连续相、而不是以溶液相和扩散相的形式进行的;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是浮力,因而初次运移的方向是向上的;油气初次运移所需的时间与源岩的渗透能力有关,与油气的粘度有关,还与源岩的厚度有关;油气藏的异常高压是一种暂时的压力状态,气藏的异常高压多于油藏,新生油气藏多于古油气藏;油气初次运移的通道就是源岩的粒间孔隙,源岩的非均质性和微裂缝对油气初次运移十分不利,因形成微油气藏而降低油气运移效率;源岩的厚度越大,越有利于油气聚集;“倒灌”现象是不存在的,缺少基本的动力驱动,基岩油气藏的形成是二次运移过程中侧向运移的结果。初次运移与二次运移具有相同的动力机制、运移相态和运移方向,因而两者是完全统一的。  相似文献   

14.
油气垂向运移的形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李鹤庆 《物探与化探》1994,18(6):426-430
油气由于地下的压力差、浓度差和比重差等因素,使烃类运移到地表。常见的油气苗是烃类渗漏的宏观标志,但更为普遍存在于地表的烃类渗漏是微观标志,它需要用精密的仪器才能检测出来。琼斯(1975年)发现近地表土壤气同地下储层气以及钻孔中遇到的显示气,在化学成份上十分一致。言文伯等(1990年)发现油气藏紫外吸收值,油浸岩的数值最高,其次是油层上方沉积岩,再则是油田上方土壤,而非油田上方土壤紫外吸收值最低。井中化探的烃类指标浓度或相对强度,从油气层至地表是递减的,为油气垂向运移的形迹提供了直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理想条件下氡及其子体运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实验入手,应用高灵敏度,高精度,静态,易于重复观测的CD-1α杯测氡方法,在室内较理想条件下,研究了氡及其子体自身固有的运移规律,主要发现是:氡及其子体比重很大;但在理想空气中,它向上运移能力与向下运移能力相似,甚或超过,而远远大于横向运移能力。其规律是:氡及其子体向上运移的贡献大于45%,向下运移不及45%,扩散作用小于10%。  相似文献   

16.
陈莉琼  李浩  刘启东  张明 《地球学报》2009,30(3):404-412
陈堡油田是高邮凹陷东南部吴堡断阶带上的断块油田, 由陈2和陈3两个断块构成,其油气来源和运移路径一直存在多种推测。本文在分析吴堡断裂带断层形成特征, 以及陈堡油田的原油组成和成熟特征基础上, 明确了断层构造对陈堡油田烃源岩的演化、油气运移路径和成藏时期的控制作用。陈堡油田两断块上下层段原油成熟度不同是由于油气充注时期不同以及油气运移路径不同所致。刘五舍次洼烃源岩不同时期形成不同成熟度的原油,吴堡断裂系统的分布以及不同时期断层的活动强度影响断层封闭性, 导致不同时期油气运移路径不同。不同成熟度的油气从刘五舍生烃中心通过与吴①断层相交的羽状小断层先后向吴①断层做“切入式”运移汇流到吴①断层面,再通过不同路径运移到陈堡油田不同储层中形成油气藏。陈堡地区不同断块的油气经历了“同源不同期、同期不同路”的运移过程。  相似文献   

17.
18.
匡立春 Park.  A 《世界地质》1993,12(2):92-105
在多孔介质中,由于流体密度取决于甲烷的浓度,所以来自成熟干酪根的甲烷能产生千米范围的流动。在溶解状态中,由于流体密度随甲烷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致使水体失稳,并开始对流性倒转。有利于这些浮力驱动的流动条件包括狭义的生成甲烷的热浮度窗口和丰富的初始有机质含量。通过反应—运移方程式的数值模拟来探索由甲烷形成而引起的流动的自组织过程。蜂窝状对流已得到征实,而且在一定条件下,流动速度随时间振荡。对于初始随机干酪根分布体系来说,对流圈组织成一组离散的有序对流圈模型,尽管最初是无序的。初始非均质孔隙度渗透率的模拟显示出不同的对流体大小及其型式,同时反应了内在形成自组织的能力与水力学性质的不均匀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