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垣曲县"同善天窗"分布有虎坪铜矿床、篱笆沟铜矿床及旋风沟、杜家沟等众多铜矿点,本文通过对区内典型铜矿体地质特征分析,认为晚太古界变基性火山岩是铜矿的主要矿源层和含矿层;宋家山期形成的片理化带、韧性剪切带及褶皱是铜矿床的控矿构造,后期的变质热液活动为成矿物质活化、迁移、富集提供了热源,使成矿物质在不同岩层中富集成矿,形成铜矿床。因此认为本区铜矿床的成因类型有火山沉积变质型铜矿和变质热液型铜矿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2.
古布利达铜矿床位于安第斯成矿带中段斑岩型铜金矿床和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铜-铅锌矿床集中分布区。由于地形切割大,海拔高以及自然环境恶劣,给找矿勘查增加了难度。以构造岩相学分析研究为思路,将遥感解译-构造岩相学路线观测、沟系次生晕测量、地质填图、构造岩相学解析研究等方法综合应用于古布利达铜矿床找矿。结果表明:(1)综合构造岩相学勘查技术在玻利维亚高原特殊景观区进行找矿勘查具有准确和快速高效特点;(2)通过遥感解译-构造岩相学路线观测,圈定了火山穹隆构造、断裂构造,初步建立了填图单元和对应的遥感异常色斑标志;(3)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确定了含矿地层、含矿岩相和储矿构造样式,圈定了矿化蚀变带,揭示了矿化蚀变带走向和倾向,为探槽和钻孔验证提供了设计依据;(4)通过探槽揭露了浅部矿体,评价了化探异常,进一步确定了矿体产状,经钻探验证,控制到厚大铜矿体;(5)在对探槽和钻孔岩芯构造岩相学编录基础上,进行了构造岩相学解析研究,预测深部具有寻找斑岩型铜矿床的潜力。综合构造岩相学勘查技术为玻利维亚高原地区快速、高效勘查技术方法选择提供了支撑,也为境外同类型铜矿床勘查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花豹沟铜矿地质特征的研究,指出了斜长角闪岩与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二长片麻岩接触带是铜矿富集的主要地段,次级韧脆性剪切带和片理化带是铜矿富集的重要空间,大量热液长期、强烈活动是铜矿富集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对矿区成矿地质特征的研究,为今后在该区找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李海艳 《华北国土资源》2012,(3):111-113,115
芦家坪铜矿产在中元古界西洋河群许山组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及沉积岩夹层分布区内.区内岩浆岩活动强烈,以晋宁起岩浆喷发,绛县期、中条期岩浆侵入为主,火山作用为铜矿床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成矿物质.区内构造断裂发育为成矿物质的运移和沉淀提供了空间.铜矿体主要赋存于安山岩构造破碎带中的石英脉或石英—方解石碳酸盐脉以及石英脉接触的蚀变安山岩中,主要矿石矿物为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次为赤铁矿、孔雀石.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斜长石、碳酸盐矿物.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碳酸盐化、赤铁矿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等.矿床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认为区内铜矿体类型为中温热液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铜矿.此区找矿无论从岩性、构造、蚀变、物探、化探都具有明显的标志,所以研究此区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对同类矿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区分黄狼沟铜矿体、花豹沟铜矿体的矿体类型和特征,对华北板块南缘的山西地块和豫西地块接壤部位的两个铜矿体特征进行了对比。通过对两矿体的出露岩石、含矿岩相似点和相异点等方面的对比,得出结论为两矿体虽有一些特征相似,但也有一些特征相异,故两矿体不是同一类型。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区域地质背景、地球化学和矿体地质特征为基础讨论了水银沟铜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认为该矿床为海相同生火山铜矿床。  相似文献   

7.
对柬埔寨柏威夏罗文德邦已发现的铜矿体进行区域成矿地质条件、矿区地质特征、矿体特征及矿石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认为矿区含矿岩石为闪长玢岩类,含矿岩体与围岩同为二叠系的火山岩—次火山岩;含矿岩体受NWW向的构造控制;岩浆的侵入成岩和含矿热液作用,使近矿围岩受到广泛的交代蚀变,在岩浆沿构造上升交代蚀变过程中,岩浆中的黄铜矿、黄铁矿开始结晶熔离,岩浆上升达到赋存空间,使岩石绢英岩化,同时使有益元素黄铜矿、黄铁矿形成工业矿体,有局部的地段沿微型裂隙充填形成含矿石英脉和黄铜矿细脉;该矿床属热液交代-充填型;磁铁矿化、黄铁矿化、钾长石化、蚀变带等标志是该区的主要找矿标志。结合柏威夏罗文德邦铜矿床特征与区域上已发现的矿点综合分析,认为该区有着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8.
新疆巴里坤县八墙子一带金铜成矿规律分析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新疆巴里坤县八墙子一带金、铜等元素在各个地层单元、侵入岩及构造中的分布特征研究,结合区内已发现的金、铜矿床、矿(化)点及异常的分布特征,总结出调查区金、铜矿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其主要找矿标志有:各种矿化露头,与岩浆作用有关的次生石英岩,酸性脉岩,岩浆岩与地层的接触带,断裂带附近的构造破碎带,各种地球化学异常密集区。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沂源县金星头地处沂源—沂南金及多金属成矿带北部,该成矿带位于中国东部矽卡岩金多金属矿带中北部,属于环太平洋带组成部分。通过对该区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等分析,运用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发现了一批以Au为主的化探异常,对部分异常运用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和探槽进行查证,发现具有工业品位的金铜矿(化)体5处,提出下一步找矿的工作重点地段,即在中生代燕山晚期中偏碱性或中酸性侵入杂岩体与寒武纪朱砂洞组、馒头组白云岩、灰岩等接触部位及两侧寻找接触交代型(矽卡岩)金铜矿床。  相似文献   

10.
以区域地质背景、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矿体地质特征为基础讨论了元沟铜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认为矿床与热液多次活动有关,属中温热液型铜矿。  相似文献   

11.
莱芜市铁铜沟含金铜铁矿床产于中生代燕山期靳家桥角闪闪长玢岩与奥陶纪马家沟群五阳山段石灰岩的接触带,矿体形态严格受接触带控制。通过对矿区内地层、控矿构造、侵入岩、矿体特征和矿石质量的分析论述,认为该矿床为接触交代高温热液型含金铜磁铁矿矿床。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流砂沟锰矿地质特征及其成因的探讨,认为流沙沟锰矿床为燕山晚期中、低温热液交代充填矿床,矿体形态、规模及其空间分布变化差异较大,其容矿构造不是南北向断裂破碎带,而是与之交汇的次级断裂破碎带。  相似文献   

13.
多接收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实现了对 Cu同位素组成(δ65Cu)的精确测定,推动了 Cu同位素在矿
床研究中的发展和应用。在收集铜同位素近年来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系统归纳了不同铜矿床 类 型(岩浆熔离铜镍硫化物型矿床、接触交代型铜矿床、斑岩型铜矿床、热液型铜 矿 床、火山气液型铜矿床、沉积型铜矿床等)以 及 主 要 矿 物(黄 铜 矿、辉 铜 矿、黄 铁 矿等)的 Cu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不同类型铜矿床和矿物 Cu同位素组成差异较大,岩浆熔离铜镍硫化物型矿 床、热液型铜矿床、沉积型铜矿床相对富集轻铜同位素,接触交代型铜矿床、斑岩型铜矿床、火山气液型铜矿床相对富集重铜同位素;黄铜矿、斑铜矿、铜蓝、硫砷铜矿、硅孔雀石等矿物相对富集重铜同位素,辉铜矿、黝铜矿、砷黝铜矿、孔雀石等矿物相对富集轻铜 同位素;接触交代型铜矿床、火山气液型铜矿床中的黄铜矿相对富集重铜同位素,岩浆熔离铜镍硫化物矿床、斑 岩 型 铜 矿 床、热 液 型铜矿床、沉积型铜矿床中的黄铜矿相对富集轻铜同位素;斑岩型铜矿床中的辉铜矿相对富集重铜同位素,热液型铜矿床、沉积型铜矿床中的辉铜矿相对富集轻铜同位素;接触交代型铜矿床中的黄铁矿相对富集重铜同位素;铜的硫化物和氧化物均相对富集轻铜同位素。   相似文献   

14.
从矿床规模、矿体特征、矿石物质组分、矿石结构构造、矿石类型、矿化期、矿化阶段、氧化带特征、矿体围岩及夹石情况、矿床成因类型等方面,阐明了河南雷门沟钼矿床的地质特征,并预测雷门沟钼矿区及区域上具有较好的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15.
阿巴嘎旗必鲁甘干钼铜矿床位于二连-东乌成矿带中部,为一大型斑岩型钼矿床。共探求钼金属量405 971t,铜金属量16 008t。矿床受断裂带和晚二叠世林西组与花岗斑岩接触带控制。钼矿床紧紧围绕NE向断裂与接触带交会复合段集中分布。接触带及其附近发育的构造裂隙为铜钼矿容矿空间。NE向断裂下盘为玄武岩或硅质角岩,上盘为含铜钼矿化花岗斑岩及硅质角岩,控制了花岗斑岩及含矿带边界,断层在成矿期及成矿后均有活动,属控岩控矿断裂构造。通过成矿地质条件,找矿规律研究,为下一步区域找矿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山西省寺沟铜矿地质特征的分析,认为该铜矿主要控矿因素为褶皱构造和斜长角闪岩(变基性火岩),其中褶皱构造控制矿体形态,斜长角闪岩提供主要的矿源。为该矿区找矿提供详实依据。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洛宁县东草沟金银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东草沟金银矿区的区域地质、矿区地层、构造、矿石特征、以及控矿因素等成矿地质特征的分析研究,提出本区的矿体受构造破碎带蚀变带严格控制,属中低温热液成因,且找矿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18.
风火山盆地位于格尔木市西南86km处,即柴达木盆地东端南侧,地处三江成矿带北西段,其基底被金沙江缝合带分为松潘—甘孜地块和羌塘地块两个构造单元.盆地中赋存有砂岩型铜矿矿床,沉积—热液叠加型铜银矿床和岩浆期后热液铜银矿床.其中砂岩型铜矿床产于二道沟—托托敦宰铜矿化带集中区;沉积—热液叠加型铜银矿床产于藏麻西孔矿化带集中区,二者皆受晚白垩世风火山群陆相控制,地表数量多,规模大,分布广.本文通过对风火山地区铜银矿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成矿地质特征的分析,着重阐述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并对找矿潜力进行评价,为今后在该区寻找同类型矿床提供有用的资料信息.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新疆乌恰地区萨热克铜矿床的构造岩相学实测剖面研究,认为萨热克巴依复式向斜构造有利于盆地流体大规模聚集成矿,且萨热克铜矿床受构造和盆地流体作用影响形成南、北两个矿带。北矿带储矿构造样式为褶皱群落+顺层断层+层间连通性复式断裂-裂隙带,后期具有强沥青化流体侵入特征;南矿带储矿构造样式为传播褶皱+侵入构造+穿层断裂-裂隙带。典型钻孔及坑道的构造岩相学相体解剖研究结果表明: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二段旱地扇扇中亚相杂砾岩为矿质的初始富集岩性,矿体在膝折构造及沿断裂构造侵位的辉绿岩脉部位增厚;层间和切层断裂-裂隙发育最密集构造应力区为富烃类还原性成矿流体提供运移通道及储矿空间;总体显示萨热克铜矿具有构造与成矿流体叠加耦合作用特征。  相似文献   

20.
以区域地质背景和矿体地质特征为基础讨论了铜凹铜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与矿床成因,认为该矿床为沉积变质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