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验证地震作用下格构式锚杆挡墙加固土遗址边坡的有效性,以新疆喀什高台民居土遗址边坡现有加固段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X NX建立三维动力分析模型,对地震作用下格构式锚杆挡墙加固土遗址边坡的变形控制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土遗址边坡在坡顶与坡脚处产生严重的位移变形,且随着地震持时增加呈现累加效果;土遗址边坡加固后能有效控制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位移变形,最大位移变形值满足控制要求;土遗址边坡加固后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系数提高至1.54,满足规范要求值1.15。研究成果验证了格构式锚杆挡墙加固土遗址边坡能够有效控制位移变形,并提高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我国西北地区分布着大量土遗址,在对西北地区土遗址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按照病害成因类型对该区域土遗址进行归纳总结。根据调查数据进行量化拟合分析后发现,裂缝、掏蚀、冲沟、倒塌等四种病害之间有明显的内在联系,各种病害形成与发展之间存在先后及促进关系。其中线性拟合结果表明上述四种病害之间呈现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裂缝、掏蚀、冲沟等三种病害最终将导致土遗址倒塌,相关系数表明导致土遗址倒塌最为显著的影响因素是土遗址冲沟与掏蚀病害。文章认为土遗址加固保护应该综合考虑多种病害,进行多病害综合治理的方法,最大程度地延缓土遗址破坏。  相似文献   

3.
根据野外综合调查及钻孔资料,分析了高明区西江新城及周边地区地质环境条件,溶洞、土洞发育特征,探讨了岩溶在水平面上及垂向上的分布特征及,分析总结了研究区内岩溶发育规律及其控制因子,为区内岩溶地面塌陷的研究与防治奠定了基础。根据野外综合调查及钻孔资料,分析了高明区西江新城及周边地区地质环境条件,溶洞、土洞发育特征,探讨了岩溶在水平面上及垂向上的分布特征及,分析总结了研究区内岩溶发育规律及其控制因子,为区内岩溶地面塌陷的研究与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高昌故城是我国西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为宏大的土建筑遗址。但目前在保护方面认识不足,保护措施有限。通过对遗址土体赋存环境及化学、物理特性分析,研究了其主要病害及发育机理,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研究及实践结果表明,遗址土体稳定性是遗址所面临的最大问题,通过地基加固、基础托换及锚杆锚固等技术措施,可以有效解决土体的稳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概述了土遗址文物的主要病害如风蚀病害、表面风化、雨蚀病害、裂缝或坍塌、基础掏蚀、生物破坏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不良影响等的特征及成因机制;阐明了建立土遗址文物防灾减灾综合体系的重要性,提出了灾前防御、震时应急和灾后恢复的对策;针对土遗址的特殊性提出了抗震防护加固的原则,分析了其特点,针对不同病害特征的土遗址分别提出了抗震加固方案.为土遗址文物的科学保护和综合防御地震灾害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6.
以我国西北地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安西烽燧和河仓城土遗址为实例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土遗址在地震动荷载作用下的位移场、应力场特征,探讨其动力响应规律,揭示不同类型土遗址的地震破坏机理。结果表明,土遗址现有病害是抗震薄弱环节,在遭受7度地震作用下处于局部破坏或整体不稳定状态。旨在为土遗址文物的科学保护和抗震加固与减灾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7.
处于中国南方潮湿多雨环境下的古代土遗址,易受雨水的冲刷和浸渍而导致土质松散及崩塌。本文以南京报恩寺地宫、塔基保护技术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试验和变形监测,分析影响其稳定的因素并运用M-P法对其稳定性进行了计算,提出了适用于地宫加固的方案。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土遗址受城市建设和交通施工损害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于这些人为因素对遗址的影响缺乏有效的检测与评估手段。本文基于G7高速公路的爆破振动观测,进行质点峰值加速度和峰值速度的衰减分析,开展爆破震动对附近明水军事要塞土遗址震动影响的研究。通过对竖向、水平向的振动加速度和速度的观测和数据分析,得出不同药量条件下,对应相同质点的震动峰值加速度衰减规律。提出了公路爆破附近土遗址震动控制范围和最大药量的施工建议,为爆破附近有土遗址的施工提供了数据支持,相应的结论和建议可以在同类土遗址保护中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9.
明长城遗址是与丝绸之路沿线赋存环境相统一的开放系统,遗址的病害表观、时空演化受环境因素影响显著。调查丝绸之路遗址区的气候特征和地质地貌、地震活动等环境特征并选取具有差异性环境特征的典型遗址,通过史料查阅、野外考察和室内分析测试,结合遗址区环境特征和建筑形制、土体性质研究各类病害在不同因素影响下其表观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验证各类病害形成与发展的存在性,进一步揭示病害演化机制,为防治和监测病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参考,提出在遗址加固保护中应基于各类病害的表征及机理有的放矢地设计全面的保护方案,这对土遗址的长期保存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江淮地区近期发掘的四个考古遗址进行了地震考古研究,发现了丰富的构造变形现象,包括古地震事件。其中固镇小李家遗址的汉代砖室墓变形具有统一的方向性,显示受区域NE-SW向构造应力作用形成,与强烈地震的快速变形无关;合肥乱墩子遗址的多数竖穴土坑墓存在不规则变形,但M66的压扭变形可能受郯庐断裂右旋走滑活动牵引形成,也与地震力作用无关。在和县大城子遗址和马鞍山申东遗址发现古地震遗迹,主要为地震裂缝、文化层位错及褶曲。在和县大城子遗址通过文化层中木炭的AMS14C测年确定出西周中晚期的一次古地震事件(2 580±30)~(2 760±30) a BP;在马鞍山申东遗址通过文化层考古断代及地震裂缝与文化层的切割关系识别出一次古地震事件亦发生于西周中晚期。最后综合本次研究与前人对江淮地区西周时期的古地震研究成果,初步认为西周中晚期江淮地区处于中强地震活跃期。  相似文献   

11.
A statistical trend methodology is used to compare ground water quality between eight landfill sites in western Michigan as a case study. Monitoring data were collected over a 15-year period on 36 parameters at an upgradient and downgradient well selected at each of the eight sites. This yielded a total of 576 monitoring data sets available for analysis. New trend and contamination indices are introduced that are used to compare ground water contamination between these eight sites. These indices are used to assess each landfill's relative potential for environmental harm.
Many questions remain unanswered, but what is demonstrated here is that this type of methodology has the potential to be used to assess trends of ground water chemistry concentrations at landfill sues in a region. A specific purpose of such an assessment could be to provide a quantified basis for the prioritization of funds allocated for cleanup of contaminated landfill sites. Having a technical capability to reduce large amounts of ground water monitoring data to appropriate summaries, which then can be used to assess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between several sites, could also have important economic and health implications in other settings. Hopefully this paper will encourag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uch technologies for these purposes.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观测技术和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在地震监测预测研究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确定地下流体来源,研究地下流体循环特征,分析地震前兆异常的成因,评估地质构造活动的程度,开展地震预测研究。同位素示踪技术还可以结合深源流体监测和地球物理方法,揭示地震孕育、流体与震源之间的关系。此外,同位素地球化学还可以构建断裂带流体地球化学背景特征,用于地震监测点映震效能的评估,提高地震监测预测的准确性,为地震新监测点的布设和震情跟踪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对现今同位素在地震监测预测中所使用的方法、技术及国内外应用情况的总结分析,力图全面认识同位素地球化学在地震监测预测应用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跨断层形变监测标石地岩土分类、地表岩土分类、影响监测场地标石稳定因素以及不同监测标石地监测实例变化等。结果表明:现有监测标石地岩土分类需要完善;重新分类了监测标石地岩土并给出了监测标石命名方法,以期促进跨断层形变监测工作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paper,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n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pplied in earthquake monitoring research are summarized, such as differential interferenc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D-InSAR), infrared remote sensing, and seismo-ionospheric detecting. Many new monitoring data in this domain have been used, and new data processing method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obtain high-precision images about crustal deformation,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OLR), surface latent heat flux (SLHF), and ionospheric parameters. The development in monitoring technology and data processing technique largely enriches earthquake research information and provides new tools for earthquake stereoscope monitoring system, especially on the space part. Finally, new developing trend in this area was introduced, and some key problems in future work were pointed out.  相似文献   

15.
根据布设在祁连—川滇复合菱形块体周边主要活动断裂带上形变场地观测资料并结合大面积水准测量成果, 分析了复合菱形块体的活动规律, 并进行了动力学机制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山西带形变监测场地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山西带跨断层短水准流动测量场地、定点台站跨断层水准场地和区域流动GPS场地及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汇总和分析。调查了10个流动水准测量场地和4个定点台站水准测量场地,所跨断层绝大多数走向为北北东至北东向,多具有右旋正走滑活动性质,反映了山西带总体构造特征。同时发现,偶有近东西向断裂或北西向断裂与其互相切割,应该是容易造成应力集中的地方。整个山西带布有区域GPS观测点40个,每年正常观测1次的有39个,点距多为几公里到几十公里不等,在整个断层带上的分布比较均匀,并已积累了十几年的流动观测资料。结合地质资料和历史地震的活动特点,认为山西带再次孕育强震的可能性较大,这些多手段形变测量场地的布设情况、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联系及多年复测资料的积累对强震预测研究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