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台湾海峡南部一次5.0级地震的sPn震相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运用Pn震相对齐测定sPn震相的方法分析了发生在台湾海峡南部的一次5.0级地震的 sPn震相,初步了解sPn震相的一些特征,并在不同地壳模型下用sPn-Pn的走时差计算了该地震的震源深度。结果表明:在该地震中,sPn震相特征明显;用Pn震相对齐测定sPn震相的方法可以快速、可靠地测定出sPn震相;用sPn-Pn的走时差计算震源深度时,不同模型计算出的结果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皖07井水位与地震关系初探”^[1]一文中就皖07井水位对400km范围部分中强震的映震特征和映震机理作了一定程度的分析探讨,为了进一步研讨皖07井水位的映震规律,近年来在文献[1]的基础上,应用“SHP2.0”软件,对20多年水位观测资料进行数理分析,发现07井水位除了对部分中强震有映震能力外,对1999年台湾7.6级强震和其东部特定区域的小震也有一定的映震能力。本文着重分析皖07井水位对1999年台湾特大强震和部分小震的映震特征,研究其映震机理,为单井预报地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用地震活动性资料回顾性地研究了1999年台湾集集大地震的孕震结构和孕震过程,应用组合模式和孕震过程中显地震的时间特征对集集大震的预报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在离1995年兵库县南部地震(M=7.2)震源区近100km的两个台上观测到脉冲式的同震地磁变化。在该工震对其最大幅度为0.6 ̄1.0nT,而持续时间为20 ̄30s。在发震时刻及其之后17s地震波到达观测点之前,这些变化看来就已经开始了。对余震的叠加时间分析亦揭示了类似的地磁变化,尽管其幅度比主震时小一个量级。作为这种同震地磁变化的可能原因,讨论了地壳电动机制。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甘肃2012年5月2个M〉4.0级地震的震相分析,得出在震中距大于300km时,甘肃数字地震台网部分台站可记录到较清晰的sPn震相。采用sPn和Pn震相确定震源深度的方法,重新计算震源深度,并和甘肃地震台网中心所得的结果相比较,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震时或震前的瞬间,在震源区数公里范围内可以听到震声,人们听到震声的资料已经过强震调查的方法收集到,资料显示声音的强度并不遵循各向同性图像,这种效应可以由每个地震P波的特别辐射图像的特点来解释,本文的结果表明利用非仪器观测方法来获得有关未来和过去地震震源参数更多的信息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根据两次地震的宏观考察结果、地震学有关参数以及最新的有关人工地震勘探资料的综合分析,讨论了两次绵竹5级地震和1994年江油4.7级地震、1993年郫县4.4级地震的发震构造,认为龙门山断裂及山前隐伏断裂均属浅表出露深部错动型(即滑脱型)地震断裂,并对有关强震的发震构造与构造关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鲜水河断裂带断层间相互作用的触震与缓震效应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了断层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同震库仑应力改变及对地震的触发与延缓效应,并以鲜水河断裂带不同断裂段时间上连续发生的4次MS6.0以上地震为例,计算和分析了每次地震发生后,在周围其它断裂上产生的同震库仑应力改变及其对后续地震的触发,以及1973年炉霍MS7.6地震和1981年道孚MS6.9地震发生后,在其周围最易破坏失稳的微破裂上产生的同震库仑应力改变及对余震活动的影响.在其它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将这4次地震的累积触震与缓震效应加以定量考虑,对鲜水河断裂带各断裂段的地震潜势进行了重新计算,并与已有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检验和评估了鲜水河断裂带断层间相互作用触震与缓震效应的重要性.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每次地震都发生于受其先前发生的地震影响而产生同震库仑应力增加的断裂段上,不同断层间相互作用的触震和缓震效应导致地震复发概率的改变可高达30.5%以上, 主震后的余震大多发生于同震库仑应力增加较高的微破裂上.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大姚高精度水温1986年观测以来100km范围内发生5.0级以上地震前后的水温动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大姚水温动态在地方震前基值上升,周期变化形态消失或畸变,震时有同震反应,震后存在震后效应,水温动态具有震前异常变化明显且多为短临异常的特点,对观测井周围的地方震预测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初步探讨了水温动态异常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0.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在四川地区的前兆异常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式  杜方 《四川地震》2002,(4):7-13
对昆仑口西8.1级地震发生前后四川地区地震前兆监测台网的测值曲线进行了系统的清理,发现存在有明显的孕震效应和震时效应,异常效应的幅度很大,容易鉴别,这对人类认识特大地震的影响场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河北怀来地震台体应变仪器概况及观测资料的质量,以原始观测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异常图形和经Nakai拟合分析方法处理的震前异常特征.总结了1998年河北张北M6.2地震的体应变异常的映震效果,指出,体应变观测连续多次出现脉冲、阶变、应变固体潮畸变等异常可作为地震短临预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本文清理了吉林省地震前兆台网在省内中等地震,邻区中强以上地震、西太平洋地震带大震前记录到的14次前兆异常。通过震例统计,筛选出省内前兆映震敏感测点和敏感测项。根据映震范围曲线求出最低映震震级为3.0左右,线性区内最大映震距离为600 ̄800km。对5级地震的反映距离为200 ̄300km。  相似文献   

13.
查青 《四川地震》1996,(4):131-135
根据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结合地震中的实例,探讨了恐震心理的产生,传播特点、同时对震前,震时,震后人们的心理状态作了初步分析。在地震过程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心理措施,可以达到降低震灾损失和减少伤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破坏性矿震震前短临阶段震源过程研究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3年5月15日19时,北京矿务局房山煤矿矿井下6号地震台附近,在4分多钟内相继发生3次破坏性矿震,最大一次震级为2.3级(M0=1.51011Nm).利用理论地震图分析得到,这3次矿震都是以倾向滑动为主,与在场人员目击到的高倾角煤层中大量煤块倾泻而下的现象一致.主震及其震前一系列事件的6号台近场记录与普通记录不同,不仅有高频振动,而且还有低频振动.用弹性波理论和近年来一系列关于地震破裂成核理论结果进行分析表明:低频振动可能是亚临界扩展向前推进时激发的长周期波,它是不可恢复的形变;高频振动则是矿震事件,它是脆性破裂辐射的波场.根据M=2.3事件记录及其震前5.4s出现的前震记录中低频振动优势频率推测,主震发生时孕震断裂端部扩容区体积迅速增大.震前20多天直到主震发生期间,震源过程主要特点如下:亚临界扩展多次出现,在此期间孕震断裂端部扩容区体积变化不大.亚临界扩展时不仅激发产生长周期波,也常同时诱发小事件的发生,亚临界扩展优势方向与主震的滑动方向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孙小龙  王博 《华南地震》2008,28(4):18-26
收集并整理了云南地区小江断裂带附近十口流体观测井对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4次8级以上地震的响应资料.并对各观测井的记震能力及其流体测项间的响应协调性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物理量观测项的记震能力强于化学量观测项,水位测项的记震能力强于水温测项:小江断裂带南端各观测点的记震能力强于中部及北端各观测点:水位的同震响应形态多表现为震时振荡,而水温则多表现为震时脉冲下降。最后分析了记震协调性较好的高大、弥勒和嵩明三井的记震特征。  相似文献   

16.
马文静  苏旭 《地震》2000,20(2):69-76
在分析青海共和地区深浅部地质构造、区域应力场等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1990年共和7.0级地震孕震的构造动力学模式,即:NWW向至NE向断裂组合孕震,NWW向哇玉香卡-拉干隐伏断裂为发震断裂、NE向隐伏断裂为诱震断裂,NE向区域构造应力的增强为孕震和发震的主要力源。  相似文献   

17.
尹克坚 《华南地震》1994,14(1):60-63
对1993年广西贡川4.5级地震的烈度分布及发震构造进行了讨论.这次地震的震中烈度为Ⅵ度,等震线长轴方向呈NNW向。发震构造为NW向的贡川断层,错动方式为左旋走滑.  相似文献   

18.
关于近震震相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葛焕称 《地震学报》1995,17(1):46-51
针对在地震观测领域中存在的关于近震震相识别的若干实际问题,包括:P(Pg)与S(Sg)是否直达波;S(Sg)与Lg,g与P(Pg)是否两种波;区域走时表中的震相;地震观测报告中的震相符号和识别;mLg与ML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阐明了一些模糊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临汾台网记录到的地震观测资料入手,对临汾盆地近10年的地震活动从弱震活动的基本特征,3.0级以上地震的活动特点,候马4.8级地震震例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从而对临汾盆地未来几年的地震活动趋势有所判断。  相似文献   

20.
文中讨论了归一化、无量纲的参量S,它可以较好地描述震磁前兆信息量。分析研究了1993年11月18日宝坻M=4.5的地震前后地磁变化所对应的信息量S,结果表明,S可以较好地反映震磁前兆现象。因此,以震磁前兆信息量进行地震预测研究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