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胶州湾潮间带沉积物主要污染来源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系统地在胶州湾潮间带获取表层沉积物样品,对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有机质、石油类),重金属(Hg,Cu,Pb,Zn,Cd,Cr,As)及硫化物进行了定量测定;对潮间带中各物质的主要污染来源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胶州湾潮间带沉积物中主要污染分别来源于工业排污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交通污染的降水、降尘等。调查区重金属对该海域的生态危害程度从大到小为HgAsCuCdPbCrZn,与其他海域相比较,胶州湾潮间带中Hg和Cu的污染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泥螺(Bullacta exarata)作为黄河三角洲区域成功引入的滩涂养殖种类, 为当地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但对其生态影响还了解不多。为了解该区域泥螺体内重金属含量并评价其生物质量, 于2012年8月对该区域进行泥螺和沉积物样品采集调查和分析。采用富集系数K、残留量指数I以及金属污染指数IMP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黄河三角洲沉积物及泥螺体内6种重金属含量均相对较低, 多数符合国家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第一类。泥螺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系数K有明显差别, 其中对Cu 和Cd 的富集能力最强。残留量指数I富集系数K及金属污染指数IMP均表明,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泥螺对重金属的富集程度均较低, 说明该海域泥螺未受到重金属离子的污染。根据国家生物质量标准分析,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泥螺的生物质量总体较好, 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总体上与海水中重金属含量无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龙门岛潮间带典型沉积化学剖面调查与柱状取样分析,结果表明:该岛潮间带沉积物中含较多的黏土,有利于有机碳、油类、总氮、总磷和重金属元素的富集,同时对海岛及周边海域污染状况反映敏感;该岛北部LM01剖面表现出油类、铜、铅、锌的污染特征,XC剖面亦有总磷(TP)、铜、总氮(TN)污染的迹象;LM01柱上部30 cm段油类、TP和重金属向上呈明显的递增趋势,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随着龙门岛及周边大陆和海洋的开发利用,入海污染物质逐年增加,潮间带底质环境随之恶化.  相似文献   

4.
胶州湾、莱州湾潮间带沉积物污染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统地在胶州湾、莱州湾潮间带获取表层沉积物样,对沉积物中有机污染(有机质,石油类)、重金属(汞,铜,铅,锌,镉,铬,砷)、营养盐(总磷,总氮,总碳)、硫化物进行了定量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除镉、总磷外,各物质在胶州湾潮间带的质量分数普遍大于在莱州湾潮间带内的质量分数;Q型聚类分析将两湾分成两类,受到工业排污、生活污水等人为因素影响严重的胶州湾东部为一类,而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小的胶州湾西部和莱州湾等其余站位为一类;胶州湾潮间带生态危害程度要高于莱州湾潮间带。  相似文献   

5.
环渤海潮间带长牡蛎微塑料富集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塑料是指最大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微粒,近年来其污染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2017年6月,在环渤海潮间带9个站位采集了野生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样品,通过组织消解、滤膜分离和显微镜检筛分微塑料样品,并利用显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μ-FT-IR)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环渤海潮间带长牡蛎体内的微塑料摄入率为73.91%~95.65%;微塑料平均丰度为2.03个/个体,每克生物组织平均丰度为0.89个。长牡蛎体内的微塑料形状以纤维类最多,所占比例为67.06%,其次为碎片类,薄膜和颗粒类所占比例较少。微塑料颜色以蓝色居多,其次为白色。长牡蛎体内粒径小于500μm的微塑料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粒径500~1 000μm的微塑料。微塑料化学成分包括人造纤维、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丙烯、聚酰胺、聚苯乙烯等6种类型,其中人造纤维所占比例高达50.00%。以上结果表明,环渤海潮间带长牡蛎体内均存在一定的微塑料富集;与国内外其它研究相比,整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港口等站位的长牡蛎体内的微塑料丰度较高,而自然保护区站位的长牡蛎体内的微塑料丰度较低,表明微塑料污染与人类活动频繁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杭州湾上海石化沿岸潮间带生态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93~2002年杭州湾上海石化沿岸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分析,得出上海石化处理达标后排放的工业废水对此段潮间带生态环境影响的范围和程度。自2002年到现在为止,本潮间带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呈现一种适应性广、耐污染的结构组成.其生物多样性指数值在2.00~3.50之间。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茅尾海海水、表层沉积物和生物体中Cu、Pb、Zn、Cd、Hg的含量及分布特征,并运用单因子指数法、地积累指数法评价了该区重金属污染程度。结果表明:海水中Pb、Cd、Hg的含量大都符合海水水质第一类标准,Cu符合第二类标准,Zn超第二类标准,但含量均低于渔业水质标准;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一类标准,Cu、Pb、Zn、Cd、Hg的地积累指数(1geo)均较小,Cd污染程度略大,污染多在红树林潮滩,沉积物质量属轻度污染,与国内外海湾相比处于较低污染水平;不同生物对重金属吸附作用存在较大差异,潮间带生物除对Pb外的其他重金属富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7年采自广西潮间带的?6?根短柱样,在沉积物粒度、有机碳、常量元素(Al、Fe和Ti)、重金属元素(Hg、Cu、Pb、Zn、Cd、Cr和As)以及?210Pb?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深层“清洁”沉积物中重金属与归一化元素间的线性回归构建了广西潮间带区域环境背景线。本文选用?Al?元素作为广西潮间带沉积物中的归一化元素。并借助于富集系数清晰展现了近期人类活动对广西潮间带沉积物的影响程度,这对研究广西乃至全国临海陆域人类活动的排污史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摘要: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具有多种不同特征的生态地理微环境,如长城科考站、企鹅岛、生物湾与黄金湾流域、半岛南部、碧玉滩等。这些区域因水文地质、动植物分布、人类活动程度等不同而具有明显的生态地理差异。本研究从这些微环境海岸潮间带采集了7份代表性沉积物样品,采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方法,对其细菌类群的多样性以及环境理化因子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采用常规可培养鉴定方法,对样品的分离菌株产酶状况进行了初步测定。结果表明:整体上看,所有样品的细菌类群主要分布在45门、104纲、442属当中,表现出比较高的多样性。其中,优势菌门Proteobacteria主要分布在半岛南部、碧玉滩和生物湾潮间带沉积物物中,优势菌门Bacteroidetes主要分布在企鹅岛两侧和黄金湾潮间带沉积物,长城站潮间带沉积物的优势门为Firmicutes。相似生态微环境的潮间带沉积物具有不同的优势菌门和纲;而不同生态微环境潮间带沉积物却具相同的优势菌门和纲。有机氮(TON)、NH4+-N、NO3--N、PO43--P、NO2--N含量与企鹅岛两侧、生物湾、黄金湾潮间带沉积物的菌群多样性具有相关性,其中TON对生物湾样品的影响最大,而有机碳(TOC)对所有样品的影响较小。分离菌株的产酶实验表明:在企鹅岛、生物湾、黄金湾等动物频繁出没的潮间带样品中,蕴藏着一批产淀粉酶、酪蛋白酶、脂肪酶、七叶苷酶、过氧化氢酶能力较强菌株,这为今后进一步的应用开发提供了宝贵的低温产酶菌株来源。 关键词: 菲尔德斯半岛; 潮间带沉积物; 细菌类群多样性; 产酶菌株  相似文献   

10.
近两百年来人类活动对北部湾潮间带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北部湾潮间带两个柱状岩心沉积物进行了210 Pb测年、粒度分布特征和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并探讨了近两百年来人类活动对沉积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YX07和YX05岩心的平均沉积速率分别为0.45和0.37cm/a,分别约记录了231年和210年以来的环境历史。重金属元素含量变化特征与沉积物平均粒径变化大体相反,说明重金属元素倾向于在细粒级物质中富集;不活泼微量元素比值La/Th的大小及其在岩心深度上的稳定变化,说明两个岩心物源的同一性且一直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岩心沉积物记录的沉积环境在1930年以前主要是自然影响,而1930年以来则更多受到人类活动影响,1930年以来岩心沉积物粒度变粗,可能因为人口的增加和土地的开垦等因素,在自然降水量降低的情况下人为地增加土壤物理侵蚀。同时,岩心中Al校正后重金属元素As、Pb、Cu等的含量从1930年直线增加2~3倍,则表明大量工业和生活污水经河流倾泻到河口和近岸地区,致使潮间带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严重。  相似文献   

11.
范振刚 《海洋科学》1981,5(2):39-44
胶州湾位于山东半岛南岸,濒临黄海,附近河流较多,常年有水把大量泥沙和各种有机物质携带进入滩涂和近岸浅水海域。湾内底质复杂,有泥、泥沙、沙、岩石和河口等不同类型的潮间带。 胶州湾生物种类极其丰富,其中有的属于热带的种属代表,如某些蟹类等;还有一些是属于北温带种和风土性较强的亚种或变种。就胶州湾附近不同环境潮间带生物群落组成种类来看,它反映了我国黄、渤海沿岸潮间带生态学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2.
近岸海域污染的生态效应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薛雄志  杨喜爱 《海洋科学》2004,28(10):75-81
近岸海域包括从潮间带至大陆架边缘内侧的水体和海底,生境复杂多变,其间生活的生物种类较丰富,根据其生活习性分为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游泳生物三大生态类群。正常海域生态系统内部具有协调结构和功能,良性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由于近几十年海岸带地区经济的发展,近岸海域污染日益严重,海域生态系统受到极大的干扰,生态系统结构退化,生态系统的功能失调。生物种类和数量日趋减少,污染敏感种类消失,耐污种的数量增加,这种表现在生态系统中的响应即为污染生态效应。用各种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生态系统的响应做出评估,可以了解海  相似文献   

13.
宁波海岛潮间带生态学研究:Ⅱ.数量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研究了宁波海岛潮间带的生物数量组成与分布规律。岩礁潮间带平均生物量高于沙质潮间带高于泥沙质潮间带,而密度为岩礁潮间带高于泥沙质潮间带高于沙质潮间带。主要生物类群有甲壳动物,藻类及软体动物。岩礁潮间带生物量从近岸向外海增加。泥沙质潮间带的生物量和密度从北至南增加。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洋山港运行对周边海域的环境影响,本文对洋山港码头所在地小洋山港潮间带地区表层海水及生物体内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进行深入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表层海水中重金属以Zn和Hg的污染为主;生物体内主要累积重金属为Cu和Zn,其中小结节滨螺体内重金属含量最高,富集系数最大,可作为小洋山码头地区海水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的指示物种;生物体内重金属形态和组织分布的结果表明,Cu、Pb、Cd和Zn以水溶态存在的比例较小,且主要存在于肌肉组织中,而As和Hg主要以不溶态的形式存在于非肌肉组织中;重金属在不同生物种类体内分布的差异显著,粗糙滨螺体内重金属以水溶态存在的比例最大,海蟑螂的重金属大多都存在于其肌肉组织中。食用僧帽牡蛎肌肉部分的日限制量(265.80g)明显高于食用其全部软组织(46.74g),且前者还与背景海水的重金属污染特征有较好的一致性,能较准确的反映海水重金属的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15.
海水养殖对海洋环境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水养殖迅速发展,给海洋造成了严重污染.海水水质污染,主要有营养物污染、养殖用药污染、底泥富集污染.海洋生物污染,主要是外来生物物种入侵和生物物种基因污染,无计划的盲目开发浅海滩涂进行养殖对近岸海域滩涂湿地造成的破坏等.  相似文献   

16.
重金属因其特殊的地球化学性质、毒性效应、高度危害性和难治理性成为环境中具有潜在危害的重要污染物.众多学者依据地质累积指数法、富集因子法及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等对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依据元素相关性、主成分分析法、富集因子和聚类分析对重金属污染来源进行了探讨,初步定性了解了重金属污染来源,但还未做到定量区分重金属污染源.沉积物中的多环芳烃主要反映的是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而元素Ti是陆壳岩石、土壤及其风化产物的主要成分,在海洋环境中不存在自生富集现象,海洋沉积物中的Ti通常被认为全部来自陆源碎屑物质,因此,利用重金属元素与多环芳烃和元素Ti的相关性可以有效地区分重金属污染源.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北部湾沿岸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海湾特别是潮间带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压力。双壳类动物对重金属有极强的富集能力,其体内的重金属含量是海洋污染监测的重要指标。根据2011年春季北部湾潮间带的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软组织中7种重金属(Hg、Cd、Pb、Cr、Cu、Zn、As)的测定结果,分析该区域蛤体内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计算单因子标准指数(Pi)、金属污染指数(MPI)、生物-沉积物积累因子(BSAF)、重金属周最大理论摄入量(TMWI),评价波纹巴非蛤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积累特征、生物质量及食用风险。研究表明,波纹巴非蛤体软组织中重金属污染总体水平不高,但站位间差异明显;该生物对沉积物中不同种类重金属的积累能力不同,对Cd、Hg、Zn的积累能力高于Pb、Cr、Cu、As;计算得到的各种重金属周最大理论摄入量(TMWI)均远低于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规定的相应限值,造成食用风险的可能性较低。  相似文献   

18.
塘沽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营养结构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塘沽潮间带大型底动物的营养结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生物修复的一些问题。利用Brey等的经验公式计算得到该潮间带的次级生产力为42.02g/m^2(去灰干重)。该潮间带主要包括了4个营养级,某些营养级生物种类较少,且生物量差异大,营养结构不合理,文章还对通过合理移植和抑制生物来调整营养结构而使之稳定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宁波海岛潮间带的生物种类组成与分布规律。生物种类以软体动物(113种)、甲壳动物(65种)、多毛类(36种)及藻类(30种)为主。生物区系性质以广温广布种和亚热带种为主。不同底质潮间带中生物种类数不同,泥沙滩多于岩礁多于沙滩。岩礁潮间带生物种类数的水平分布为由近岸向外海增加。泥沙质潮间带生物种类数的水平分布为由北部向南部增加。沙质潮间带的生物种类数极其稀少。垂直分布与潮汐和底质有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宁波海岛潮间带的生物数量组成与分布规律。岩礁潮间带平均生物量(2512.94g/m2)高于沙质潮间带(47.64g/m2)高于泥沙质潮间带(22.36g/m2),而密度为岩礁潮间带(987.2个/m2)高于泥沙质潮间带(281.2个/m2)高于沙质潮间带(20.0个/m2)。主要生物类群有甲壳动物、藻类及软体动物。岩礁潮间带生物量从近岸向外海增加。泥沙质潮间带的生物量和密度从北至南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