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地质雷达作为一种高分辨率无损探测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程勘察各领域,但在公路工程地质条件探测上还刚刚起步。本文通过地质雷达对松散层、活动断裂、滑坡、软土等的探测,分析了它们的波形特征,探讨了地质雷达在公路工程地质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随着微波遥感技术逐步走向实用化,雷达摄影测量技术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从SAR图像的成像特点出发,研究了Leberl雷达构像模型的描述和解算过程.实现雷达影像立体定位的理论和方法。并通过实验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3.
利用雷达图像探测浅海地形技术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利用雷达图像探测海底地形技术理论发展的综述,概括在该领域内目前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TRMM PR雷达与阜阳雷达降水资料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成刚  葛文忠  魏鸣 《遥感学报》2003,7(4):332-336
选取了1998年与1999年HUBEX观测资料,将TRMM卫星上的星载降雨雷达PR与阜阳的713数字化天气雷达资料在以下3个方面做了比较:(1)强度场的分布;(2)平均反射率廓线;(3)灵敏度。分析、比较结果可知阜阳雷达在探测灵敏度和水平方向的分辨率要高于PR,但由于波束宽度、衰减和资料转化过程计算误差的原因,其远距离处的观测值与真实值有一定偏差。PR波长短,对衰减敏感,尤其是在垂直方向上经过强衰减后,订正值仍偏小。但由于探测方式的不同PR在水平方向上不存在衰减的问题,且其资料分布均匀,因此提出一种用PR资料来订正地基雷达资料的方法用以提高地基雷达探测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雷达探测技术(GPR)原理及其与GPS集成的峰顶专用雷达探测设备和测量情况。经过对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获得峰顶觇标处的冰雪层厚度为3.50m,为珠穆朗玛峰岩石面高程的确定提供了可靠参数。  相似文献   

6.
成像雷达微波遥感探测的主要信息是目标与微波波段电磁波相互作用后反射的微波信息。人们正是根据不同目标与电磁波间的不同相互作用特征,对雷达图像进行解译,以解决生产、科研中的问题。与其它的遥感图像不同,雷达图像的特点与雷达成像的工作参数和图像质量参数有关。 ‘一、雷达图像参数 雷达图像的参数可分成两类;一类是表示形成图像的条件数据,与雷达成像工作参数及雷达图像的解译有关;另一类是表示图像质量的数据,与雷达图像的可解译性有关。 1、目达成像工作拜救 (1)波长雷达使用的波长对电磁波与目标相互作用特征的影响主要示现在下述两方面:其一为目标的等效表面粗糙度;其二为电磁波穿透目标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基于三维GIS的天气雷达组网信息平台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基于三维GIS的全球展示模型,结合雷达站点建设信息,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示了全国天气雷达的总体布局;采用气象行业专用的以雷达站点为中心的极坐标参考系,建立起单个雷达站点的局部三维探测模型;采用雷达组网拼图技术,实现了全球模型下指定高度的雷达探测范围自动制图。  相似文献   

8.
SAR图像纠正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G.Konecny等提出的平距投影的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纠正的数学模型给子证明,并指出其近似性。随后推导了斜距投影的雷达图像纠正的数学模型,且以雷达图像的模拟数据,验证了该数学模型与G.Konecny的数学模型具有相同的数学精度。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雷达图像对盐类矿产显示的机理,将雷达图像用于大黑山幅1∶25万区域地质填图中,并结合野外调查,圈定了图幅内所有的盐类矿产分布地,其分布范围和圈定边界较其它方法更为正确,还能对盐的含量作半定量判别。  相似文献   

10.
孙旭 《测绘科技》1996,(4):29-34
本文论述了数字地图自动高程修正,雷达遮蔽角自动计算的基本原理,同时,给出了雷达坐标系统转换的基本公式,并在此基础上,验证了一个雷达坐标系统转换的简易公式。  相似文献   

11.
地基合成孔径雷达对目标三维形变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留兵  杨凯  车俐 《测绘通报》2020,(3):35-38,68
形变监测是在各类大型建筑物倒塌、桥梁垮塌、滑坡等灾害事故发生前进行预警的重要手段。地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在形变监测的各类方法中,优势明显并已经得到广泛应用。针对现在GB-SAR只能测量目标一维形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平行合成孔径雷达的概念,通过在多孔径干涉技术得到的二维位移基础上,融合平行雷达监测的目标位移数据,准确演算得到目标的三维位移信息,从而反映出目标的真实位移,对于建筑物结构性能的监测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InSAR技术及其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SAR是在太空对地球进行3维成像技术,它标志着空间遥感从2维信息获取进入到3维信息获取的新阶段,也为大地测量带来了一场革命。该技术为地质灾害的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工具。运用InSAR和D-In-SAR技术进行地面微位移监测,是近年来发展起来并得到日益重视的新方法。本文例举了InSAR技术在地震、火山喷发和滑坡等地质灾害应用的实例。表明它在形变监测研究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可用于监测厘米级甚至毫米级的地表形变。文中选用2007—2011年期间19景日本ALOS1/PALSAR数据,采用短基线集技术(SBAS)获取了该地区的形变时间序列和平均沉降速率。研究结果表明:泉州东南部地区整体上呈抬升态势,上升速率为5mm/a左右,主要是受到亚欧板块和西太平洋板块互相挤压作用的结果;泉州东南部有多处出现地表沉降,沉降的结果与泉州市统计的地区地下水开采数据相当吻合,因此沉降主要与地下水过度开采相关。  相似文献   

14.
首先提出了在平面坐标下进行航海雷达同频干扰噪声处理;再采用卷积运算方法和Otsu算法分割航海雷达原始数据中的同频干扰噪声信号;最后应用横向均值运算方法处理同频干扰噪声。这种处理方法在对同频干扰进行降噪处理的同时,保留了含有溢油信息的海浪杂波信号,为航海雷达溢油监测技术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准确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的原理和研究现状,探讨了InSAR技术在矿区沉降监测的局限性及其研究进展。基于时间序列的差分干涉测量技术能够有效地减弱多种误差的影响,提高可用数据的数量及其结果的质量,使多源数据的融合和多极化InSAR在沉降监测应用中有着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主要介绍了地基合成孔径雷达,阐述了干涉测量成像系统IBIS-L的结构和基本原理,将IBIS-L系统应用于国内外几个大坝的变形计算与分析,获得了较为准确的大坝位移量,认为IBIS-L系统可以应用于大坝的变形监测,同时认为大坝变形监测时受大气的影响较大,如何有效地进行大气影响改正和提高IBIS-L技术的变形监测精度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董杰  董妍 《测绘工程》2014,23(10):72-75
大气扰动是影响地基雷达(Ground-based SAR,GBSAR)系统监测精度的主要因素,文中研究大气扰动对GBSAR相位的影响及相应的补偿方法。实验以自制的角反射器作为监测目标,利用气象数据补偿法改正角反射器相位,用观测区域的温度、气压和湿度建立大气折射模型,估算出大气折射率的变化来校正大气扰动误差。结果表明,文中方法能有效地剔除大气扰动相位,达到改善监测精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新型FMCW地基合成孔径雷达在大桥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基合成孔径雷达(GB-SAR)是一种新型的建筑变形监测技术,相较于传统的监测手段,该方法拥有高精度,覆盖面大等优点。基于FMCW技术的Fast-GBSAR系统采用调频连续波技术,相较于国内已有的基于步进连续波技术的类似系统,该系统处理速度提高30倍,并拥有更高的可靠性。Fast-GBSAR在国内已对多座大桥进行了公开测试,监测结果表明Fast-GBSAR测量精度能达到0.01 mm,在变形监测领域极具潜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丰富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数据源的涌现,以其全天时、全天候的独特优势,为我国多云、多雾、多雨区域进行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源。本文以TerraSAR-X影像为研究对象,首先对SAR影像进行纠正,然后,通过对正射影像构造差异图,最后,结合人工解译,借助GIS手段进行变化信息提取。考虑到SAR独特的成像方式,由于叠掩现象导致纠正后正射影像存在拉花现象,有可能造成部分图斑遗漏。因此,在叠掩区域通过在SAR原始影像进行变化信息发现,从而对遗漏图斑进行补充。通过对比5 m分辨率光学影像监测结果进行精度评估,正确检出率达78%以上。本文通过试验TerraSAR-X影像在贵阳市监测新增建设用地的提取监测能力,为SAR数据在土地资源新增建设用地的变化监测应用进行了可行性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20.
京津冀地区1992—2014年三阶段地面沉降InSAR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红  吴宏安  康永辉 《测绘学报》2016,45(9):1050-1058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地面沉降灾害发育最严重的地区,几乎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提出了改进的时间序列InSAR技术——多主影像相干目标小基线干涉技术(MCTSB-InSAR),利用4颗卫星摄取的3个时段的时间序列SAR影像:ERS-1/2 SAR(1992—2000年)、ENVISAT ASAR(2003—2010年)、RADARSAT-2(2012—2014年),获取了京津冀地区1992—2014年间3个时段的地面沉降信息。经与京津两地120个以上水准测量数据进行比较,3个时段的地表监测结果的精度分别为8.7、4.7、5.4mm/a。分析了北京和天津两市22年间地面沉降的时空变化特征,其中北京市地面沉降呈不断加重趋势;天津市地面沉降在1992—2010年间发展迅猛,在2010年以后有所减缓。同时,本文也表明MCTSB-InSAR技术是有效可靠的,在大区域地面沉降监测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