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安徽省沿江地区网纹红土和下蜀土的形成环境及其年龄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通过对安徽省沿江地区的网纹红土和下蜀土的岩性、地球化学特征、古地磁和热释光测年等综合研究,认为网纹红土形成于山地、丘陵古地理景观和热带-亚热带湿热气候环境中.年龄介于0.45-2.5MaB.P.之间,其底界年龄与我国北方午城黄土的底界基本一致;下蜀土形成于山前垅岗状倾斜平原古地理景观和干旱-半干旱的温带-暖温带气候环境中.年龄介于0.13-0.45MaB.P.之间.与我国北方上离石黄土大体相当,以往与马兰黄土对比并不合适。  相似文献   

2.
北祁连造山带东段白银地区的构造单元划分及韧性变形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北祁连造山带东段的白银地区可划分出四个构造单元(B1、B2、B3和B4):B1属于中宫变质地块,B2为古祁洋在俯冲过程中形成的增生杂岩,B3属于加里东期的古火山岛弧B4为弧后残余海盆。本区存在两期韧性变形,和线期韧性变形以形成近垂直于造山带的NE-SW向拉伸线理为特征,剪切标志显示其主要为一系列从N-S的逆冲叠覆构造2,与古祁连洋向北的俯冲作用有关,第二期韧性变形形成四条韧性平移剪切带(SZ1、S  相似文献   

3.
前寒武纪各种地质记录表明了太古代—元古代早期古全球环境具有显著的陆少洋多和大气富CO2、贫O2的特征。BIFs大气-海洋系统中Fe2+的氧化是导致铁质发生沉淀的一个重要过程,在前寒武纪早期缺O2的环境,生物-无氧氧化和日光-紫外线为主的宇宙射线光致氧化作用产生的直接非生物-无氧氧化过程,在前寒武纪早期缺O2环境对Fe2+的氧化可能起着重要的和主导的作用。BIFs条带状矿石的宏、微观SiO2或Fe2O3/Fe3O4单层厚度非等厚性表征了硅、铁供给非等量性与交替淀积非等时性的韵律堆积。文章提出了一种与地球自转速率有关的日长年际变化(古ELNino事件)-硅铁临界饱和浓度模式,从统一的地球动力学条件和不同类型BIFs的成因联系解析了这种韵律堆积的机制。元古代早—中期大气-海洋系统发生了O2增多和CO2减少的古全球变化,导致了2.2~1.8Ga之间大气圈平流层古臭氧层的形成。古臭氧层大幅度消减日光-紫外线对地球表面的强烈辐射,不仅使全球性由日光-紫外线光致氧化作用直接产生的Fe2+非生物-缺氧氧化过程消失,而且也保证了生命演化的延续和生物进入多样性繁衍。与其伴随的全球性巨厚碳酸盐建造,导致了上壳岩下伏的地球早期富铁?  相似文献   

4.
包气带剖面中古水文—气候信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包气带作为联系地表各层圈相互作用的敏感带,具有特殊的记忆功能,是最有可能的古水文--气候变化记录档案,研究中以2个包气带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剖面上土壤水的Cl^-含量变化进行研究,利用Cl^-质量平衡方法探讨识别其所代表的古水文-气候记录的方法,恢复研究区的古水文补给历史,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300a以来的古水文-气候状况有过3次干/湿变化旋回,并且反映在地下水补给速率的变化上。  相似文献   

5.
定量重建贵州梵净山一万年以来的植被与气候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乔玉楼  陈佩英 《地球化学》1996,25(5):445-457
在孢粉分析和^14C测定年龄资料的基础上,以现代梵净山植被带及其气候状况为类比系统,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重建贵州梵净山1万年以来的古植被和古气候演化历史,将其分为三个阶段:10-7.8kaB.P.,7.8-2.7kaB.P.和2.7ka B.P到现在,依次为升温期,高温期和降温期、其中高温期年平均温度比现代年平均温度高出1.6-3.3℃。1万年以来的年降水量比较稳定,使本地区一直处于较湿润状态  相似文献   

6.
作者对洛川晚更新世黄土剖面116个样品进行了10Be、磁化率测定。引入磁性物质通量概念,建立了10Be-磁化率模型。磁性物质通量由降尘和就地成壤两组分组成。10Be通量由降水和降尘两部分组成。通过与纯降尘10Be通量比较,定量估算了磁化率中的降尘和成埃两组分贡献,后者在古土壤层最高可达80%,而在黄土高堆积期则可忽略不计。成壤磁性物质通量与古降水率线性相关。求得洛川区域S0、L1和S1三时期年平均降水量分别约为600、310和540mm。  相似文献   

7.
南海北部末次冰消期及快速气候回返事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南海北部陆坡V36-06-3柱状样上部进行高分辨率地层学研究、浮游有孔虫和稳定同位素分析,并运用转换函数法和加权平均法求取约15000—7000aB.P.的末次冰消期中古环境参数的变化。结果发现约10500—7900aB.P.期间有一次强烈的古气候回返事件,与新仙女木期相对应,但持续时间较长。在此期间,冬季平均表层水温下降2.7℃,溶解氧与磷酸盐磷含量增高,古盐度与碳酸盐溶解度略有上升,黑潮水的影响大为降低,推测系海面上升过程中爪哇海海水进入南海所致。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中部地区古冰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龙吟  迟振卿 《地球科学》1994,19(2):257-261
在描述和分析内蒙古中部地区古冰缘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砂多边形的成因,时代及反映的古环境进行了深入探讨,确认研究区内广泛发育的砂多边形为古冰楔,古冰楔可划分为两期,它们是末次冰期两个冰缘阶的产物,时代分别为距今36000-38000a和41000-45000a,古冰楔的存在说明研究区在末次冰期时处理于严寒的冰缘环境中。  相似文献   

9.
南海北部末次冰消期及快速气候回返事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南海北部陆坡V36-06-3柱状样上部进行高分辨率地层学研究、浮游有孔虫和稳定同位素分析,并运用转换函数法和加权平均法求取约15000—7000aB.P.的末次冰消期中古环境参数的变化。结果发现约10500—7900aB.P.期间有一次强烈的古气候回返事件,与新仙女木期相对应,但持续时间较长。在此期间,冬季平均表层水温下降2.7℃,溶解氧与磷酸盐磷含量增高,古盐度与碳酸盐溶解度略有上升,黑潮水的影响大为降低,推测系海面上升过程中爪哇海海水进入南海所致。  相似文献   

10.
王钢  王宗花 《地质实验室》1995,11(4):214-216
研究了混合增效试剂CTMAB和Brij-35对Cd(Ⅱ)-H2Qs体系的影响,在Cd(Ⅱ)-H2Qs体系中加入CTMAB+Brij-35后,比单独使用CTMAB或Brij-35效果更好。大大提高了反应的灵敏度,在0-4.0μg/25mLCd范围内,Cd深度与△F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检测限为9.12ng/mL,RSD为1.93%,可用于地质样品中镉的测定。  相似文献   

11.
杨瑞东  颜承锡 《贵州地质》1995,12(4):290-297
本文是在对贵州石炭系地层岩相古地理研究过程中,采集了大量遗迹化石,共11属11种。根据这些遗迹化石的古地理分布特征,建立了贵州石炭纪遗迹化石群落与岩相古地理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石炭系地层中大量的Zoophycos产出层位岩相特征以及国内外已有Zoophycos产出层位岩相古地理情况,总结出Zoophycos的地史时期古地理变迁史,即C-P为浅海环境,T-J为浅海-深海过渡的半深水环境,K-E为深水  相似文献   

12.
王平义  陈远信 《水文》1994,(3):12-16
本文对我国的MB-2型和美国的TR-2型卵石推移质采样器的模型的水力特性和采样效率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得到MB-2的水力效率为0.91,TR-2的水力效率为1.04;仪器置入水中后水流的紊动强度TR-2比MB-2大。TR-2的采校效率平均是MB-2的1.84倍,TR-2的采样效率方差平均是MB-2的1.67倍,即前者的采样效率比后者高,但其采样效率的稳定性比后者差。文中还给出了两种仪器的采样效率η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维宪早期四射珊瑚群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国维宪早期四射珊瑚可分为6个群落:(1)Siphonophylia群落;(2)Gangamoph-ylum群落;(3)Thysanophylum群落;(4)Bothrophylum-Zaphrentites群落;(5)Humboldtia群落和(6)Hapsiphylum-Rhopalolasma群落。在西北部地区,Siphonophylia群落分布于塔里木—柴达木古陆北缘,Gangamophylum群落分布于Siphonophylia群落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北天山、中天山和东准噶尔。华南地区有3个四射珊瑚群落。Thysanophylum群落主要产于上扬子古陆边缘,Bothrophylum-Zaphr-entites群落分布于Thysanophylum群落的南部与西部。这2个群落相互穿插,二者之间无明显界线。Humboldtia群落仅见于保山地区。Hapsiphylum-Rhopalolasma群落分布于西藏的申扎和喜马拉雅地区中国维宪早期6个四射珊瑚群落的分布受到当时古构造和古地理背景的控制。Gangamophylum群落沿西伯利亚古陆南缘展布,Siphonophylia群落分布于塔里木—柴达木古陆北缘  相似文献   

14.
“三江”古特提斯地幔热柱——洋中脊玄武岩证据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三江”特提斯巨型造山带由4条板块缝合带和夹于其间的微陆块和弧地体构成。在古特提斯洋闭合而成的澜沧江和金沙江缝合带内,均发育典型的蛇绿岩-蛇绿混杂岩和洋岛玄武岩(OIB)组合。OIB集中产出于大洋的特定区段(220-240N──澜沧江洋;240-270N──金沙江洋),形成于洋壳(MORB)顶部,并被浅水碳酸盐岩覆盖,OIB主要岩石类型为苦橄玄武岩、夏威夷岩和钾质粗面玄武岩,三者具特定的空间配置与时间演变规律。根据三江地区OIB时空展布规律、岩石组合特点、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源岩化学估算及热幔柱实验成果,提出早古生代时期的澜沧江洋和金沙江洋岩石围下方分别出现地幔热拉,其直径约200-250km,具特定的不同于周围地幔的热-化学结构。地幔热柱的尾柱区高热物质熔融,产生苦橄质或苦橄玄武质熔浆,地幔热拉上涌,其冠形头部与周围地幔“混杂”而具化学分带,该区物质熔融,产生富Na和富K质OIB。  相似文献   

15.
古洪水平流沉积与水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古洪水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古洪水信息的载体-古洪水平流沉积提供古水水位及流量,而如何确定古洪水沉积顶面高程与其洪峰水位的关系是河床演变学至今尚水解决的难题。经过长江,黄河,黄河和淮河古洪水研究之后,对此问题获得了新的认识, 水平流沉积物尖灭点高程与共洪峰水位之间一致的关系,给古洪水研究解决了一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6.
B-样条正交小波在信号分析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由于B-样条正交小波随着阶次的升高将导致频域内支集缩小。因而分辨信号不同频率成分的能力将大大增强。因此,研究高阶B-样条正交小波的简便构造方法很有实际意义。本文独立地给出了一个构造高阶B-样条正交小波的适于计算机数值递推算法,并给出了构造11阶以下B-样条正交小波所需的系数,以供读者利用,同时还给出了一个在频域内计算脉冲响应系数的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17.
B-样条正交小波在信号分析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由于B-样条正交小波随着阶次的升高将导致频域内支集缩小,因而分辨信号不同频率成分的能力将大大增强。因此,研究高阶B-样条正交小波的简便构造方法很有实际意义。本文独立地给出了一个构造高阶B-样条正交小波的适于计算机数值计算的递推算法,并给出了构造11阶以下B-样条正交小波所需的系数,以供读者利用。同时还给出了一个在频域内计算脉冲响应系数的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18.
硼元素古盐度计算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本区地层粘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的特点,采用伊利石硼代替高岭石硼对考奇古盐度计算法进行修改,提高了古盐度计算的准确度。计算公式为lgB1=0.2428lgS+2.0273。重新计算牛38等几口井样品的古盐度值,其结果与古生物化石指示的环境十分吻合。出现盘星藻(Pediastrum)或轮藻生物化石沉积物,古盐度计算值小于1.5‰,为典型的淡水沉积^「1」。在沉积物中出现代表热带-亚热带干旱气侯的麻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地貌、第四纪地层和新构造运动特点的角度,着重讨论了金沙江奔子栏-金江街段河谷的发育历史。通过近两年的野外调查,认为金沙江上游开始于中更新世早期,至中更新世中、晚期已完全贯通。九河-剑川-下关谷地并非金沙江的古河道,而奔子栏-尼西-中旬-小中甸-大具-丽江-鹤庆-金江街才可能是早更新世“古金沙江”的古谷地,但“古金沙江”由串珠状盆地组成。  相似文献   

20.
李伟源 《地学前缘》1997,4(1):101-114
前寒武纪各种地质记录表明了太古代-元古代早期古全球天南环境具有显著的陆少洋多和大气富CO2,盆O2的特征。BIFs大气-海洋系统中Fe^2+的氧化是铁质发生沉淀的一个重要过程,在前寒武纪早期缺O2的环境,生物-无氧氧化和日光-紫外线为主的宇宙射线光致氧化作用产生的直接非生物-无氧氧化过程,在前寒武幻早期缺O2环境对Fe^2+的氧化可能起着重要和主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