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拴清 《地下水》2006,28(4):45-47
柳林泉岩溶地下水是吕梁市离柳矿区和离石区、柳林县、中阳县城市供水的主要水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如何有效发挥岩溶地下水最大效益,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势在必行.本文就柳林泉的岩溶地下水现状及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2.
张小琴 《地下水》2007,29(6):65-68
柳林泉是吕梁地区最大的岩溶泉,属山西重点保护泉之一,也是吕梁地区离柳煤电能源区和离石市、中阳县、柳林县三个县市城市的主要水源.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不断变化,许多有害元素的检出率在继续增加,随着水量减少和环境的变化,水质将进一步恶化,针对柳林泉的污染状况提出治理措施,并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柳林泉是吕梁地区最大的岩溶泉,属山西省重点保护泉之一,也是吕梁地区离柳煤电能源区和离石市、中阳县、柳林县三个县市城市生活的主要水源。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不断的变化,许多有害元素的检出率从无到有逐渐增加,随着水量减少和环境的变化,水质将进一步恶化。针对柳林泉的污染状况提出治理措施,并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柳林泉岩溶地下水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康银昌 《地下水》2004,26(1):48-49,54
柳林泉是山西省水资办与吕梁地区水资办确定的重点监测水源.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对水量水位、水质进行监测.在多年的监测中积累了大量的水文资料,监测成果为评价柳林泉岩溶地下水、指导柳林泉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对柳林泉的监测成果进行分析,得出了结论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柳林泉域岩溶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玉良 《中国煤田地质》2002,14(4):36-37,41
柳林泉域内赋存丰富的岩溶地下水资源,目前还没有大规模的开发利用,运用丰富的水文地质资料确定了泉城内的水文地质参数,概述了泉城含水系统的详细情况,用泉流量恢复法与均衡法计算并比较了泉域岩溶地下水资源量,在计算不同保证率的情况下对泉域的可开采资源量进行了分配,为离柳矿区的发展,合理利用岩溶地下水资源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王国卿 《地下水》2007,29(4):53-55
柳林泉位于山西省柳林县东川河河谷,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岩溶泉之一.1984~2005 年间的平均流量为 3.29 m3/s.流域内的大气降水是泉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根据柳林泉域水文地质条件的灰色系统特征,通过对泉域降水补给的时滞问题研究,提出了带有时滞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该模型对泉域不同地区的降水量与泉水流量进行了时滞分析.结果表明,柳林泉域不同区域的降水对柳林泉域的补给时滞存在差异.离石、中阳和方山的降水时滞分别为 3 a、4 a 和 6 a.该方法可应用于山西省其它岩溶大泉的岩溶水动态分析.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柳林泉域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总结出柳林泉域岩溶地下水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得出实施柳林泉域内保护岩溶水水质、水量和污水处理回用及节约用水等工程性措施同步协调进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山西柳林泉域地下水流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柳林泉为裂隙-岩溶泉,整个泉域面积约2727km2,且在柳林泉西部及西北部含水岩层组中赋存有大面积的咸水,微咸水,本文建立了平面二维区域地下水渗流模型,用于描述柳林泉域的地下水渗流,模拟效果良好,模型拟合阶段和检验阶段水头的计算值与观测值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值分别为0.46m,0.51m,所有结果显示两者基本一致,说明所建模型可以用于实际,据此模型预报了柳林电厂水源地投入使用后对区域地下水流场的影响,以及对柳林泉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简要叙述了柳林泉域岩溶地下水水文地质结构,明确了奥陶系上马家沟组为最主要的含水层,通过对柳林泉水及泉域内“奥灰”钻孔水质分析化验资料的主要水化学特征进行对比,确定了柳林泉南北两岸的补给来源不同,南岸来自东部子系统,北岸来自北部子系统。  相似文献   

10.
沙曲井田位于山西河东煤田离柳矿区的中部,处在柳林泉域岩溶水系统的径流区。矿区奥灰水水量大,水位标高为+797~+802m,其中的4#煤底板承受奥灰水压2~5MPa,10#煤底板承受奥灰水压3~6MPa,属带压开采矿井。利用井田以往的地质及水文地质勘探资料,应用GMS软件建立矿区三维立体模型和地下水渗流的数学模型,实现水文地质结构三维可视化,使数学模型能正确地反映预测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达到数值仿真效果;应用有限差分数值法,对开采上组煤(3#+4#)和下组煤(8#+9#、10#)时,石炭系太原组灰岩含水层和奥陶系峰峰组含水层的疏降进行矿井涌水量预测,为矿井的安全生产和防治水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柳林泉域岩溶水特点与地质背景条件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柳林泉域作为我国北方典型的单斜 - 顺置式岩溶水资源系统 ,岩溶水在循环过程中表现出与其它泉域共性的同时 ,也存在一些非常奇特的特征: ( 1)由于泉域内断层、褶皱轴和区域隔水顶板的阻水作用 ,造成了岩溶地下水在主径流方向上的二级排泄与三次富集; ( 2)由于泉域中部王家会阻水性背斜轴的倾覆所形成的地下潜流断面梯形形态 ,导致了泉水流量衰减幅度与阻水断面上游区岩溶地下水位下降幅度的不匹配; ( 3)由于泉域南、北翼岩溶地下水循环路径和所处的地球化学背景不同 ,导致了分布在三川河两岸相距不足 300m 的泉水水化学特征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 ( 4)由于岩相建造地处中奥陶世古膏盐湖东部边缘 ,泉域西部中硬石膏溶解不仅形成了岩溶热水 ,而且还使得柳林泉成为“锶矿泉水”。 上述特征都是由柳林泉域特定的地质结构、地球化学环境和岩相古地理条件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GM(1,1)分解模型和ARIMA模型分别模拟柳林泉流量。根据影响特征将泉水流量变化分为两个时段研究:1957—1973年泉水流量处于自然状态;1974—2009年泉水流量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运用第1时段的数据建模获得自然状态下泉水流量的模型,将模型外推,获得第2阶段自然状态下泉水流量,然后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减去同期实测流量,获得人类活动对泉水流量衰减的贡献。GM(1,1)分解模型的结果显示,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柳林泉衰减量为2.26m3/s;ARIMA模型的结果为2.32m3/s;与同期实际衰减量2.27m3/s比,相对误差分别为0.44%和2.20%,表明两种模型都适用于泉水流量的模拟。对比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柳林泉流量衰减的贡献,两个模型得到同样结果,即人类活动的贡献是气候变化的8~9倍。实证研究显示,GM(1,1)模型适用于指数序列的模拟,对具有周期波动的泉水流量,可通过周期修正提高精度;而ARIMA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泉水流量相对于降水量的时间滞后效应,能比较准确地模拟泉水流量与降水量的量化关系。   相似文献   

13.
马腾  王国卿 《地球科学》1997,22(1):90-93
对于岩溶地区地表径流渗漏量的预测还没有一种令人满意的建模方法。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柳林泉泉域内的6个渗漏段的河水渗漏量建立了GM(1,1)等维递补动态预测模型,并取得了满意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14.
人类活动对柳林泉域水文过程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50年代以后,柳林泉流量日益减少,人类活动成为其衰减的主要原因。通过分阶段应用灰色系统模型,定量地描述人类活动对柳林泉水文过程的影响。第一阶段(1957~1973年),柳林泉水流量只受自然条件的影响,第二阶段(1974~2009年)柳林泉水流量受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和GM时滞模型,通过比较分析得到人类活动对柳林泉水文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人类活动导致泉水流量相对于降水量的时间滞后由0年增长到4年,即地下水压力波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强度被削弱,传播速度变缓。降水量对泉水流量的灰作用系数由第一阶段的1.127 2×10-2下降到了第二阶段的7.75×10-3,说明由于人类活动使降水量对泉水流量的补给强度减弱。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大量野外地质工作,结合钻孔抽水试验资料分析,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对煤层气 保存的控制特征。结果显示,盆地边界近NS 向的压性断裂和褶皱构造发育,构造变形程度向盆地内部逐渐减弱,即盆地边 缘和内部的构造条件均有利于煤层气保存。依据构造、地下水补给及排泄条件和地貌等特征,研究区可划分为5 个水文地 质单元,西南部韩城单元的水动力条件强于东部各水文地质单元,东部各单元中又以柳林泉流域水动力条件最强,这种差 异在构造背景上的叠加,导致煤层气保存条件发生分异。中部黄河东断凹单元煤层含气量随埋藏深度的加深而增高,北部 柳林单元在柳林泉以西发育有利煤层气保存的地下水动力场条件,中南部龙门山单元北部的地下水动力条件可能有利于煤 层气保存,西南部韩城单元西北段地下水处于滞流环境而使煤层气保存条件较好。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岩溶最发育的国家之一,全球岩溶面积的1/4分布在中国.由于岩溶含水层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岩溶泉已经成为人们研究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重要信息载体.本文以中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柳林泉为研究对象,经过分析认为1957~1973年泉水流量基本上处于自然状态,因此,我们利用1973年前的泉水流量,建立了气候变化条件下泉水流量的灰色系统模型,将该模型外推,获得了1974~2005年气候变化条件下的泉水流量,与同期实测流量相比较,得到了人类活动对泉水流量衰减的贡献.结果表明,1974~2005年,气候变化对泉水流量衰减的贡献仅为人类活动对泉水流量衰减贡献量的8.1%~8.6%,人类活动对泉水流量的衰减起着主要作用.在人类活动对泉水流量的影响中,地下水开采量仅占到其中的20%~35%;其他因素包括水库的修建、跨区域地下水袭夺、矿坑排水、泉域内森林植被的破坏等等,他们对泉水流量衰减的贡献占到65%~80%.因此,传统的单纯以地下水开采量作为人类活动对泉水的影响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17.
柳林泉水化学特征及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裴捍华  梁树雄 《中国岩溶》2005,24(3):232-238
柳林泉由100多个泉点组成,水质类型复杂、水温变化大。本文将其分为五个泉组,分别对各个泉组的水化学、水温及动态特征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它们的分布规律及变化特征;对泉群流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相关分析、趋势分析和周期分析。结果表明: 自东向西,泉水水质逐渐变差,水温逐渐增高,泉水动态渐趋稳定。位于三川河南岸的泉点水温低,水质好;北岸的泉点水温高,水质差。泉流量的总体变化趋势呈指数曲线形式衰减,变化周期为16年,主要影响因素是降水入渗、河流渗漏及人工开采。   相似文献   

18.
山西柳林泉域地下水化学信息的因子—克立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尝试将因子分析与克立格法相结合,用以分析柳林泉域地下水化学资料,获取到地下水成因,循环深度等方面的信息。研究表明,因子-克立格法是一种有效,实用的研究区域水文地质问题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9.
渗透率是制约煤层气商业化开发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以柳林地区煤层气勘探阶段获取的试井有效渗透率为基础,分析渗透率与有效应力、储层压力、煤层埋深等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渗透率预测模型。结果显示:柳林地区煤层渗透率回归方程具有较高的拟合度;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预测渗透率具有一定合理性;有利于煤层气开发的高渗区位于柳林地区中北部。   相似文献   

20.
新水源开发与济南保泉供水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商广宇  王明海 《水文》2000,20(4):46-47
以城市水文精测与水质资源评价成果为依据,对济南市地表水、地下水、客水资源的开发前景进行了客观分析,指出合理开发泉域外下水,以地表水和客水作补充,乃济南保泉供水之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