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7年伽师强震群研究及其生成机理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伽师强震群的精确定位、伽师震群主要地震的震源谱分析、伽师震源区构造应力场特征的研究 ,结合对伽师震群地震及相邻构造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和伽师震源区构造环境的研究 ,详细剖析了伽师强震群的基本演化过程 ,对伽师震群的生成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索 ,并对伽师震群的成因提出了新的见解和认识。文中对国内外地震序列 (包括震群序列 )研究的主要成果和最新进展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分析 ;对地震序列研究所取得的某些结果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提出了强震群不仅可能发生在构造特别复杂的地区 (如网络状交汇构造区 ) ,在无大型预存…  相似文献   

2.
王琼  王海涛 《中国地震》2007,23(1):35-46
2003年2月24日位于1997~1998年伽师震区东南约20km的新疆巴楚-伽师地区发生了MS6·8地震,其余震丰富、强度大。1997~1998年伽师强震群的发生是否会对2003年巴楚-伽师MS6·8地震产生触发作用?1996年阿图什发生MS6·7地震,时隔10个月距其70km处又发生了伽师强震群,1996年阿图什地震的发生是否有利于1997~1998年伽师强震群的发生?1997~1998年伽师震区接连发生9次6级以上地震,伽师强震群中各强震之间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结合伽师周围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分析研究了自1996年阿图什MS6·7地震及1997~1998年伽师强震群至2003年巴楚-伽师MS6·8地震在整个伽师强震群活动过程中的应力触发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996年阿图什MS6·7地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1997~1998年伽师强震群的发生;伽师强震群中先发生的6级地震产生的累加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对后续6级地震有一定触发作用;1997~1998年伽师强震群折合为1次地震产生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表明,其对2003年巴楚-伽师MS6·8地震触发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3.
1997年1月21日~4月16日,新疆伽师相继发生了7次M≥6的地震,造成了破坏与伤亡。该文就伽师强震群进行了综述,包括:地震类型和地震参数;震源机制;伽师地震的临震预报;地震现场工作等。  相似文献   

4.
新疆伽师强震群的震源破裂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国内外短周期P波初动符号及全球数字地震台网 (GDSN)的宽频带数字记录资料 ,研究了 1997年 1月 2 3日至 1997年 11月 4日伽师强震群的震源机制解和伽师强震群中的 5个强震、后续地震及其周边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从震源机制解来看 ,伽师强震群主要有走滑和正倾两种破裂类型 ,主压应力轴方向主要为NNE向和近垂直 ,而主张应力轴为NW向并近水平 ,与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存在差异 ,具有明显的局部特征。从破裂过程看 ,伽师强震群的破裂过程相对简单 ,破裂面积不大 ,上升时间较短 ,是由一点向四周快速扩散的脆性破裂 ,无明显的伸展方向 ,与阿图什地震完全不同。研究结果表明 ,伽师强震群与震源附近的地壳结构在垂向和横向上的非均匀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而阿图什地震与塔里木盆地的现今构造运动关系密切。伽师强震群是在震源区附近地壳上部垂向和水平向力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多次沿NNE向的快速脆性破裂 ,从而形成了以张性破裂和左旋走滑为主的震源特征  相似文献   

5.
苏乃秦 《内陆地震》2004,18(1):29-38
在介绍了1997—1998年伽师震群序列异常主要特征及其启示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2003年以6.8级地震为主的巴楚一伽师一岳普湖地震序列的异同,认为巴楚一伽师6.8级地震序列和岳普湖5.8级地震分别是1997—1998年伽师震群在塔里木盆地内向东南和正南方向新的破裂扩展,两者虽互不相属,但均为1997—1998年伽师强震群向外扩展的产物。因而,1997—1998伽师强震群至今已发展成为。1997—2003年伽师-巴楚-岳普湖强震群”。对3次较大地震的扩展式空间迁移现象及其特征进行分析,推测伽师周围地区今后仍可能发生6级左右地震,指出可能的发震地点和中短期趋势。最后,提出了在该地区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新疆伽师强震群成因及帕米尔东北侧强震预测研究》第2专题——伽师强震群区及帕米尔东北侧现代构造运动和地形变的GPS监测研究第2期观测工作,在新疆地震局流动测量研究队和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二室的密切配合下,于1999年8月19日圆满结束。今年的观测工作量是22个GPS点位的全面观测及3个点位的归心联测。在观测过程中,以“网络工程”中的乌什基准站和喀什基本站为固定观测点,其它站为流动观测点。野外观测时间近1个月。在这次观测过程中,GPS观测组同志们遇到了南疆地区特大山洪暴发和公路多处…  相似文献   

7.
新疆伽师强震群区的横波分裂与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在新疆伽师地区布设的流动台阵记录到的地方震波形数据,研究了伽师强震群附近各台站横波分裂现象,给出了相应的快波偏振方向的平面场分布. 发现在台阵的塔里木盆地一侧,波偏振方向为近SN向,与塔里木盆地的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一致,但在塔里木盆地北部边缘的褶皱变形带内,快波偏振方向变为近EW向,特别是在柯坪断裂附近,快波偏振方向与阿图什地震的震源断层方向基本一致. 由于快波偏振方向平行于主压应力方向,给出的快波偏振方向反映了相应的主压应力场特征. 结果表明,伽师强震群的成因很可能是塔里木盆地北缘横向非均匀变形造成的局部张性剪切应变能的释放.  相似文献   

8.
地震窗方法在新疆伽师强震群短,临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敖雪明  王桂岭 《内陆地震》1998,12(4):289-294
系统分析了1997年新疆伽师强震群多次中强以上地震前新疆地震窗的短临异常特征,并根据窗口网小震月频异常对伽师强震群首次6级地震作出了较好的短期预报。同时通过分析 阿图什余震窗在其后多次中强地震前出现的小震日频度异常,提取出阿图什余震窗的异常判据和预指标,统计检验结果表明,余震窗方法具有较高临震预报效能。  相似文献   

9.
2017年6月以来新疆南天山乌恰—伽师地区和库车—拜城地区的小震群活跃,共发生5次中强地震.系统整理2017年6月1日~2019年2月28日新疆南天山地区17次小震群,分析震群序列特征,讨论这些小震群与中强地震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1)在乌恰—伽师地区的小震群中前兆震群占比67%,前兆震群与之后的4次5级地震具有显著...  相似文献   

10.
伽师强震群震源特征及震源机制力学成因分析   总被引:32,自引:1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改进的主地震相对定位法对17年伽师强震群3级以上地震进行了精确定位,根据较强地震的空间分布和震源机制解推断出伽师震群的发震构造为北北西向的雁行断裂.根据伽师震群地震的2177个P波初动方向记录,计算了伽师震群的平均震源机制解.基于Silver的震源模型,由震源谱推断了伽师震群主要地震的破裂方向,破裂尺度及应力降.文中最后用右阶雁行断裂的数值模型计算了伽师震群的发震构造所产生的扰动应力场的空间分布图像,用其解释了序列地震震源机制的多样性和低应力降现象,并认为特定的雁行发震构造与强震的多发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1997年1月21日伽师强震群发生前和震群过程中,位于震中附近的新疆克州地震局根据区域地震活动的某些背景性异常和阿图什、乌恰地震台仅有的三项前兆观测手段出现的异常,成功地实现了3次短临预报。本文对此加以分析总结,以促进与其他专业台站和地方台站的交流。  相似文献   

12.
新疆伽师强震区余震序列的地震台阵定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飙  刘启元  陈九辉  李顺成 《地震地质》2002,24(2):199-207,T001
1998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在伽师强震群区布设了 30台流动宽频带地震台 ,记录到比纳木及龙口两个强震 (M≥ 6 0 )的主震及余震序列。我们利用Geiger法和JHD方法对这两个地震序列进行了台阵定位。结果表明 :1)利用地震台阵数据的JHD定位结果可以较好地确定地震序列的相对空间位置 ,并且比Geiger法有更高的精度 ;2 )比纳木、龙口地震序列勾画出了两条不平行的SWW向断层 ,其走向及产状与相应主震的矩张量研究结果基本吻合 ,此地震序列可作为确定伽师强震群震源断层面的重要参考依据 ;3)比纳木和龙口地震序列发生在壳幔界面的梯度带上及壳内高、低速介质交界部位 ,这表明地震的形成与地壳深部构造环境密切相关 ;4 )伽师强震群具有张性破裂特征 ,其主要原因是塔里木盆地北缘的横向非均匀变形  相似文献   

13.
伽师强震群区上地壳三维速度层析成像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以伽师强震群为中心布设了一个50km60km范围的三维人工地震透射临时台阵,接收来自不同方位的8次爆破激发产生的地震波;利用所记录到的莫霍界面临界反射P 波、S波走时,采用模型不分块反演技术,重建台阵下方上地壳三维P,S波速度扰动图象,以及vp/vs扰动分布图象;并结合伽师震群的地震活动分布,对该震群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上地壳存在明显的不均匀性.自12km 深度开始,在与震群震中相应的位置上,明显出现沿北北西向的高P波速度块体,在它的周围为相对低速分布,这种结构上的差异是伽师强震群发生的最直接原因;vp/vs在相同的位置上为高值分布,则表明由于介质相对软弱可能造成震源体抗剪强度下降.这可作为伽师强震群发震特点的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14.
伽师强震群活动期间地震窗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莹甄  曲延军 《地震工程学报》2000,22(4):368-375,406
分析研究了1997-1998年伽师强震群活动期间阿困什余震窗和喀什地震窗月频、旬频、日频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两地震窗的异常形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起止时间也具有同步性。月频度异常形态多经过2-3个峰值后在高值发震;旬频率、日频率异常形态则表现为高值-低值-发震;日频度异常出现在震前1-3d。通过对比分析伽师强震群1997年和1998年的活动特征发现,阿图什余震窗和喀什余震窗在1997年几组后续6级地震前小震日频率均在指数衰减背景上明显升高,而1998年2组强震前指数衰减背景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97-1998年伽师强震群中强地震震源机制系统聚类及震源区应力场反演,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伽师强震群中强地震主要以走滑和正断层为主,伽师震源区主压应力方向为NNE或近NS向,与相邻的柯坪块体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不一致;伽师强震群的破裂面沿NEE方向,属左旋破裂;(2)4~5级中强地震应力场反演得到最大主压应力轴为NNE向,最小主压应力轴为NWW向,中等主应力轴倾角为65°,比较直立;(3)伽师强震群震源区应力场在强震前后经历了一系列变化。最后对所得结果进行了一定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新疆伽师强震群震源应力环境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基于能量辐射系数(Ag)和环境剪应力(τ0)讨论了伽师强震群发生的应力环境背景。1988年以来11年的环境剪应力τ0值表明,伽师震群发生在相对低的应力环境下,1992年以来8年的能量辐射系数Ag值显示震源区介质强度较弱,震中位于介质性质发生变化的过渡区。同时,震源区(喀什)能量辐射系数Ag自1994年5月起系统性地降低,较好地显示了1996年3月19日至1998年8月27日期间震源区发生的10次强震前(包括1996年3月19日阿图什6.9级地震)震源区介质性质的前兆性异常变化,本文由此对伽师强震群的成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1997年1月21日至4月16日(北京时间)新疆伽师地区连续发生了7次6级以上 强烈地震.为了深入研究该强震群形成的构造背景,我们在伽师强震群区及其邻域大约 11 000km的范围内布设了由 30台宽频带数字地震仪组成的流动地震台阵,台站的间距约5- 10km.利用远震体波接收函数的叠加偏移分析及其非线性反演技术,研究了台阵下方0- 100km深度范围内地壳、上地幔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1)Moho界面的深度在塔里 木盆地一侧为40-52km,而在靠近天山一侧的褶皱变形区为60-76km,南天山山前折皱变形 区的地壳厚度明显增大,地壳内部产生了明显变形;2)塔里木盆地北缘存在明显的不均匀性, 塔里木盆地与天山之间的接触变形关系显示了塔里木盆地向北北西方向的挤压作用,台阵下 方壳幔界面的地形与地表的地貌特征有较好的相关性,山前弧形褶皱带的形成与地下深部结 构及挤压作用有关;3)伽师强震群分布在壳幔界面梯度带的上方,该震群的成因可能与震源 区附近的隐伏断裂活动有关;4)由于震源处于褶皱变形区的地壳上部,相应的剪切模量较小, 这可能是伽师强震群应力降明显偏低的...  相似文献   

18.
1997年发生在新疆伽师的强震群迄今仍在持续活动,从1997年1月21日震群发生至1997年10月18日,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5次.震群发生前,该地区几乎没有地震活动.根据伽师震群地震的精确定位结果及震源机制解,我们设定该震群的发震构造是一组NNW(北北西)向的雁形右旋走滑断层和一组NE(北东)向雁形正倾滑断层.并以此作为模拟该区域理论地震活动的力学模型,开展震群区域理论地震活动的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证实了断层间的相互作用或应力传递能产生震群活动的猜测,并对伽师震群中为何部分地震的震源机制是正断层进行了合理解释.进一步推测伽师位于地壳厚度的陡变带也可能是引起该地区地震活动丛集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利用反演方法确定新疆伽师地震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一种广义反演方法 ,在任意垂向非均匀介质中 ,根据近震P ,S波到时来确定地震事件空间位置的概率分布 ,应用此方法对新疆伽师地区临时数字地震台网的资料进行了定位处理 ,发现所定位的地震在平面图上呈明显的NNW向和NNE向线性分布 ,其中NNW向趋势略为明显。同时讨论了伽师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 ,对伽师地区天然地震的定位结果显示了地震与断裂的密切关联 ,该震群的形成与震源区附近的隐伏断裂有关 ,这可能是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地壳剧烈变形及现今构造运动所造成的结果 ,这些复杂的构造格局和特殊环境为伽师强震群的孕育和发生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20.
新疆伽师强震群区三维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及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刘启元  陈九辉 《地球物理学报》2000,43(3):356-365,T001
1997年1月21日至4月16日(北京时间)新疆伽师地区连续发生了7次6级以上强烈地震。为了深入研究该强震群形成的构造背景,我们在伽师强震群区及其邻域大约11000km^2的范围内布设了由30台宽频带数字地震仪组成的流支地震台阵,台站的间距约5-10km,利用远震体波接收函数的叠加偏移分析及其非线性反演技术,研究了台阵阵下方0-100km深度范围内地壳、上地幔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1)M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