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沉积节律性及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沉积节律主要受宇地系统场驱动。宇地系统场的年代性、滞后性及耦合关系等构成节律性的基本特征。节律是精细的年代计,可以依据事件时间谱系和场的性质,鉴别它的类型及级次,进行年代学研究。节律的阶段性和间断性起因于宇地场的沉积滞后效应。按滞后机制划分为SL型(海平面回升滞后)、MF型(最大海泛沉积滞后)和T型(构造突变滞后)。应用太阳黑子活动周期计算的宇地系统场的滞后率(18%~27%)可以作为推算SL型和MF型滞后时间量和周期的参数。微节律的拍节的耦合关系(1/2,1/4,1/5,1/8,1/10比率)在碳酸盐台地中十分明显,A—E五种耦合样式与复合海平面的各种变化趋势相关。风暴事件频率最大值与四级或三级海平面变化周期最大值相一致。宇地系统成因沉积动力学是新兴地学前沿分支学科,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为储层微层序对比和高精度瞬时定量岩相古地理图编制开拓了新技术理论方法,也为沉积 层控矿床成因聚集问题揭示了关键性契机。  相似文献   

2.
燕辽拗拉谷盆地是一个具有全球性对比意义的典型碳酸盐岩盆地。文中提出建立雾迷山亚系和相应统的划分方案,并指出蓟县系雾迷山亚系(MPSSⅡ)时期,属于盆地巨旋回的造礁沉积平衡补偿形成阶段,沉降幅度和沉积厚度巨大,发育有代表不同沉积环境的多种类型叠层石,在层序上构成明显的沉积韵律,并显示出受米兰科维奇周期、小行星云周期和银道面周期控制形成的不同级次的宇地系统沉积旋回韵律。同时,由于山海关古陆的周期性隆升作用,导致由热水硅质形成的燧石层和由红色物源输入形成的不同级次沉积层序,更为宇地系统控制层序的周期性增添了色彩。总之,蓟县系雾迷山期巨旋回是受宇地系统场控制成因的沉积响应的典范。科学探索与实践证明只有建立宇宙观的地球科学领域,才能不断地开拓地球科学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3.
高频湖相沉积节律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春燕  刘立 《世界地质》1998,17(2):14-18
高频湖相沉积节律是近年来新兴的分学科--旋回地层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频湖相沉积节律注要包括年节律(季侯泥)和太阳黑子节律。湖相沉积节律的研究对于了解天文周期-气候-湖相沉积之年的关系,对于湖相地层的精确对比都具有重要意义。不同频段湖相沉积节律的识别、精确定时、全球对比以及与其它成因节律的区别是今后湖相沉积节律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地球轨道旋回是古代沉积记录中常见的由地球轨道参数变动控制的沉积节律,它不仅自身表现显著的节律性,而且通过反馈体系强烈影响着沉积作用。同时,轨道旋回节律在不同的沉积背景下以不同的沉积特征显现和规则性叠加。地球轨道旋回赋有的规则频率变化特征又使其具有年代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它是天文地质学、地层学及沉积学研究的重点内容。根据国内外资料综述了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地球轨道旋回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沉积盆地渗流场形成演化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珊 《地球学报》2001,22(5):471-475
本文在阐述沉积盆地渗流场形成演化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渗流场研究的方法顺序框架,论述了地下水流动的基本特点,将含水系统分为沉积、淋滤和沉积-淋滤(或淋滤-沉积)3种水压系统类型,较系统地讨论了不同水压系统中地下水渗流场形成演化重溯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我国深水异地沉积研究三十年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深水异地沉积研究在我国已有30年历程,它经历了70年代浊流沉积研究探索阶段、80年代重力流沉积研究蓬勃发展阶段和90年代深水牵引流沉积研究阶段。70年代浊流沉积研究刚刚起步,以资料积累和深化认识为主,成果欠丰;深水牵引流沉积研究则仅有少量探索。80年代深水重力流沉积研究已从单一类型延伸到多种类型,从陆源碎屑重力流沉积扩展到碳酸盐和火山碎屑重力流沉积,从海洋发展到湖泊,从一般性描述转入沉积模式、控制因素及含矿性的探讨,出现了突飞猛进、硕果累累的可喜局面;而深水牵引流沉积研究也有了实质性进展。90年代重力流沉积研究继续保持稳步发展态势,而深水牵引流沉积研究有了更大的进展,取得了令世人注目的重要成果。展望未来,深水异地沉积研究任重而道远,相信我国沉积学学者在这一领域研究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盛世。  相似文献   

7.
中国沉积学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中国沉积学50年来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回顾,并对中国沉积学未来所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深入的解释。中国沉积学经历了50年代的奠基阶段、50年代未和60年代初的总结提高阶段、70年代科学的沉积学发展阶段和80年代之后的走向国际和走向全球阶段。中国的沉积学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沉积学界所面临的任务和没有解决的问题依然很多。  相似文献   

8.
事件沉积学     
20世纪80年代初期,关于稀罕事件(rare events)的研究已经风靡地质学各个领域,沉积学领域也不例外。在此之前,沉积学家受均变论哲学的支配,过多地注意了沉积物(层)的韵律性和旋回性。稀罕事件的研究带来了新思想,扩大了沉积学家的视野。 1982年,Einsele和Seilacher主编的文集《Cyclic and Event stratification》问世。论文的作者们以海相沉积物(岩)为例,讨论了沉积层的旋回性记录与事件性记录的相互关系与区别。他们把沉积物(岩)区分  相似文献   

9.
合肥—潢川盆地南缘中生代冲积沉积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合肥—潢川盆地南缘中生代地层被划分为4个年代体(Chronsome)。年代体Ⅰ包括早侏罗世防虎山组和中晚侏罗世圆筒山组下部,由辫状河、曲流河以及滨一浅湖沉积体系组成,局限于盆地东端;年代体Ⅱ包括中晚侏罗世三尖铺组、朱集组和圆筒山组上部,下部为冲积扇沉积,中、上部为辫状河沉积,早期属于横向水流系统(南北方向),晚期是纵向水流系统(东西方向),近EW向的信阳—金寨—舒城断裂是其南部边界;年代体Ⅲ包括早白垩世早期凤凰台组、段集组、周公山组,前两组为冲积扇沉积,后者为辫状河和越岸沉积,粗碎屑明显向盆进积达数公里,南部边缘发育横向水流,而往盆地方向发育纵向水流。年代体Ⅳ为早白垩世晚期黑石渡组和陈棚组,南部边界是磨子潭晓天断裂和桐柏-商城断裂,断裂以伸展走滑为主,东段早期为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晚期为深湖浊积岩沉积。晚白垩世沉积仅发育在西段局部地区,其余处于隆升状态。平行于大别山造山带的近EW向纵向断裂控制着年代体的南部边界,NE向郯城庐江断裂和商城麻城断裂控制着年代体侧向相的变化。合肥潢川盆地南缘沉积从东往西逐渐超覆,揭示大别造山带折返具有自东而西的递进特征。郯城—庐江断裂和商城—麻城断裂对年代体的发育有明显影响,郯城—庐江断裂控制着早侏罗世沉积,表明构造活动至少始于早侏罗世。  相似文献   

10.
潮坪风暴沉积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风暴沉积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指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被认为是沉积学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但是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对浅海陆棚区风暴沉积的研究,而对近岸地带潮坪风暴沉积的研究则比较薄弱。系统总结了近20年来国内外对现代潮坪风暴沉积研究的成果,同时介绍了在古代地层中首次识别出的潮坪风暴岩沉积特征,最后指出了潮坪风暴沉积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1.
碳酸盐旋回地层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碳酸盐旋回地层研究现状陈代钊(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层纪录中的韵律性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世纪60年代此项研究曾形成了一个小的热潮(Meriam,1964)[1],但直到70年代随着DSDP计划的实施,通过大量深海沉积纪录与米兰柯维奇气候韵律的...  相似文献   

12.
碳酸盐与陆源碎屑混合沉积体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广义的碳酸盐与陆源碎屑的混合沉积是指碳酸盐岩与陆源碎屑岩高频率交互沉积及岩石中碳酸盐组分与陆源碎屑组分的混合产出。本文综述了混合沉积体系的研究意义;评述了80年代以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成果,认为海平面变化是混合沉积的主要控制因素,其次有构造升降、物源供应、气候以及突出发性事件等因素;提出了混合沉积体系的研究应该以沉积相、微相分析为基础,并与沉积地球化学、阴极发光研究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嫩江下游现代河流沉积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俊玲  任纪舜 《地质论评》2001,47(2):193-199
本文运用河流沉积学原理,以黑龙江省富裕县塔哈乡大马岗嫩江现代沉积露头为例,利用探槽,探坑及钻井获取的野外露头资料及室内各种微观分析测试资料,对嫩江下游现代河流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表明,该区河流积积自上而下包括了两种河型沉积,底部是以砾石沉积为主的辫状河沉积,其砾石层厚>5米,横向上可追踪数百米,上部为一低能量曲流河点坝沉积,以中砾质细砂及粉砂沉积为主,底部无明显冲刷面,发育低角度槽状交错层理,同沉积变形层理及波状交错层理,向上过渡为天然堤的粉砂质泥与粉矿薄互层沉积及漫滩粉砂质泥沉积,其整体沉积特征是在一个辫状河泛滥平原上发育起来的低能源曲流河沉积,这一研究为地下复杂的河流相地层识 提供了一个新的实例。  相似文献   

14.
在B元素地球化学讨论基础上,采用地球化学场分析研究方法与理论,以秦岭柞山泥盆纪沉积盆地及凤太泥盆纪沉积盆地内B地球化学场为实例,探讨对B的地球化学场分析与研究,庥为B的地球化学场是由热水同生沉积作用所形成,B异常场可用于追迹和示踪热水流体场的活动范围,可能在八卦庙含金脆韧性剪切带中,部分电气石石英脉及菊花状电气石集合体富集部位是在后期脆韧性剪切变形过程中同构造期所形成,岩浆侵位及构造动热改造为富B层位中B的活化提供了能量。  相似文献   

15.
根据精细岩相分析,在滇东南泥盆纪台地及台地边缘沉积区识别出9个三级层序,而在深水盆地沉积区仅能识别出3个三级层序。结合海平面波动及构造作用分析,认为在台地或台地边缘沉积区,能划分出的层序在盆地中难以一一对应的原因是:掀斜拉伸作用导致下沉一侧的沉降速度总大于海平面的下降及沉积速率,而保持盆地深水沉积体系的沉积特点或海侵沉积特点,或是以饥饿性盆地性质出现,以致形成的沉积层序相对较少。三级及三级以上(高频沉积层序)沉积层序的形成主要受区域构造作用影响,因构造活动强度的差异而难以进行大区域对比,同一层序界面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相似文献   

16.
根据含油气沉积盆地深部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利用Pitzer模型、质量平衡模型及溶度积计算的数学模型,对我国东部沉积盆地深部地下水的化学场进行了定量研究。克服了传统水文地球化学模型在研究中一高盐度地下水中化学组分分布及其存在形式方面的限制,对盆地深部(1100~2000m)中、高盐度地下水中的主要指示性矿物苏打(NaHCO_3)和石膏(CaSO_4.2H_2O)的饱和程度进行了定量评价,以此研究沉积盆地中与石油运移聚集有关的地下水水动力场的分布特征,并为研究含油气盆地中石油运移聚集条件提供了有效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风暴沉积及其构造背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梁桂香 《世界地质》1994,13(3):131-143
风暴沉积及其构造背景梁桂香(能源地质系)风暴沉积的研究最初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目前已有40多年的研究史。在国外这项研究已取得了不少突破性成果,开始建立的风暴流理论,被公认为与50年代出现的浊流理论一样,视为沉积学乃至地质学上发展的里程碑。最早是...  相似文献   

18.
沉积盆地的突变特征及尖点突变模型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云南第三系盆地为例,详细论述了沉积盆地构造、沉积的复杂多变性及成藏的特殊性。沉积盆地的复杂多变性使沉积盆地具有剖分性、平衡特征的复杂多变性以及不连续的突变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与尖点突变特征相似或相近,建立起与尖点突变模型的关系,并利用反映沉积盆地多种突变特征的地震反射序列来检测其是否突变和突变程度,从而,可获得沉积盆地结构和地层介质结构的变化情况以及油气分布。良好的应用效果表明,尖点突变模型为油气勘探提供了可靠的新方法技术。  相似文献   

19.
论松辽盆地地下水动力场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25,自引:7,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理想的沉积盆地地下水动力场模式可以归纳为对称型和不对称型两种,其中局部地下水动力单元可以划分为4种类型:①泥岩压榨水离心流;②大气水下渗向心流;③越流、越流-蒸发泄水;④滞留。地下水动力场演化具有旋回性,每个旋回可以分为两个阶段:①盆地沉降接受沉积时期的泥岩压榨水离心流阶段;②盆地抬升剥蚀阶段的大气水下渗向心流阶段。随着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水动力场也有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松辽盆地地下水动力场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盆地北部和东部大气水不对称下渗形成向心流;中央坳陷区压榨水形成离心流和越流;盆地南部以越流-蒸发浓缩为特征。在纵向上地下水动力的强度具有分带性,由浅到深,可以划分出强、弱、停滞3个带。  相似文献   

20.
沉积盆地沉积物天然水力压裂理论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在阐明沉积盆地沉积物天然水力压裂机制后,重点讨论了天然水力压裂及幕式排液和意义,以断裂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压力仓封闭层的破裂问题,并以北海盆地及松辽盆地为例,重点阐述了天然水力断裂系统的特征,规模及意义,明确指出这种断裂系统将对沉积 构造解释及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