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气象工作者对低空急流的存在以及它和某些激烈降水的联系,作了日益增多的分析,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对南海地区和华南的低空急流的存在,我们已给以注意和证实,并作过较为详细的个例分析,初步了解到华南前汛期低空急流的某些特征。本文试图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和概括华南前汛期低空急流过程的一般规律、天气特点和预报着眼点,为改进我省前汛期暴雨预报提供线索。我们重点分析了1974年4—6月的16次低空急流过程和1971—1974年4—6月14次本省重大暴雨过程,并且以850毫巴等压面西南风为代表,规定由北向南移的低空急流到达长沙以后,由南向北移的到达西沙以后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暴雨落区的统计与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任敏  郝莹  陈焱 《气象科学》2007,27(2):214-219
用34 a的降水资料对安徽省4—9月暴雨落区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安徽暴雨主要集中在6月到7月,暴雨日数多寡和暴雨范围大小,基本决定了汛期降水多少和旱涝趋势。汛期暴雨落区集中出现在582—584 dagpm的500 hPa等压面斜坡上,因此暴雨带的位置预报大致可以用584 dagpm线的移动作参考。并用2003年梅雨期20场暴雨与一些实况物理量场进行对比,得出西风急流北侧以及500 hPa上升运动中心南侧到850 hPa上升运动中心北侧,有利于暴雨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 暴雨是在特定环流背景场下,动力因子和热力因子相结合的产物。湿有效位能方法,本质上是一种热力因子,它的作用是放大了有用的信息,对无用信息不放大或放大的很小。因此,应用湿有效位能方法,就是充分利用它的选择放大作用,捕捉暴雨苗头,结合环流形势预报暴雨。下面我们从单站Amk时空变化和850毫巴Amk的水平分布特征两个方面去分析单站暴雨产生的前期条件。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一个广东前汛期暴雨预报专家系统,它总结了广东前汛期业务工作中利用多年,效果较好的暴雨预报经验。在微机上分别建立资料库、规则库及有关服务程序。模拟预报员的思维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制作广东前汛期有无暴雨预报和暴雨落区预报。此外,还建立了强迫学习系统。该系统于1986年4月1日开始正式投入业务使用,二年来暴雨有无预报成功率是68.8%,落区预报成功率66.6%。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等压面位势高度、温湿度和偏南气流等影响前汛期暴雨落区的主要因子,给定一个经验组合参数K。对1993年4月27日~6月30日逐日K场分型,统计分析各型与我国南方暴雨落区位置的关系,概括了几种与卫星云图特征吻合的暴雨落区模型,进而可为业务预报提供一种有用的24小时广东暴雨落区预报方法。对24~96小时暴雨落区也提供了有意义的统计结果。最后与TL-6数值预告提供的降水落区预告作了初步比较。  相似文献   

6.
玉林地区前汛期暖区暴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林地区前汛期,以锋面暴雨为主,但暧区暴雨亦常见。对于暧区暴雨,我们研究得不多。这类暴雨,突发性强,强度大,往往伴有大风和冰雹,容易发生灾害,往往给预报服务工作带来困难。为了提高我们对前汛期暧区暴雨的认识和预报水平,本文对1981-1982年四次前汛期暖区暴雨进行分析,从中发现了一些可供日常预报参考的有趣事实。 一、暴雨概况 我们规定:一天中地区内有≥50%的站  相似文献   

7.
施望芝  高琦  张萍萍 《湖北气象》2007,26(3):217-222
暴雨的落区、落点预报仍是当今天气预报中的难题。为了逐步提高暴雨落区落点预报的准确率,利用T213数值预报产品,对2003~2005年6~8月湖北省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诊断分析,着重分析了对产生暴雨贡献较大的数值预报物理量场和量值。结果表明,500、700、850 hPa假相当位温之和[Σθse(5 7 8)]的水平分布场在某一地区表现出有能量锋区存在,同时满足其它预报模型和指标,12 h后满足条件的地区有暴雨发生;当某个站点在暴雨发生前,500、700、850 hPa温度露点差之和[Σ(T-Td)]≤10°C时,同时满足其它预报指标时,12 h后该站点有暴雨发生。最后,根据同期暴雨个例的多要素综合诊断分析,归纳出数值预报场模型和预报值指标。  相似文献   

8.
暴雨落区预报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田生春  杜长萱 《大气科学》1985,9(4):387-398
暴雨落区预报目前已成为我国普遍应用的预报方法,但还存在如何抓住主要因子以便更好提高预报准确率的问题.本文用北京45次特大暴雨实例的六次探空资料及部分诊断分析资料,对比分析暴雨出现前某些因子变化情况,探讨了暴雨发生条件以及哪些因子和过程更为重要的问题,目的是供预报员做改进落区预报的参考.主要结果为: (1)暴雨的产生不但须850毫巴水汽含量高,高层也须水汽充沛.最大可降水量和各层温度露点差之和(sum from i=1 to 7(T-T_d)_i)是适应这一特点的暴雨预报的二个水汽因子,它们能同时反映高、低  相似文献   

9.
用关键区和指标站作新会区前汛期暴雨预报   总被引:14,自引:10,他引:4  
分析新会区1998-2003年20场前汛期暴雨,归纳出前汛期暴雨的天气系统以500 hPa西风槽及南支槽的配置、850 hPa切变线及西南风急流的存在和地面锋前暖区系统为主要特征,划定了24h暴雨预报的“关键区:”500 hPa中20-35°N、102-118°E的槽线;850 hPa中22-30°N、104-116°E的切变线、低压系统及西南风急流轴;20-33°N、110-125°E的地面锋线。选定指标站桂林、广州、梧州、海口、南宁的变高、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作单站24 h暴雨预报的指标。利用VB编程制作的预报系统操作简单。对2004和2005年的试报准确率均可达现行预报平分标准。  相似文献   

10.
使用广州中心气象台归纳3种850 hPa起始场,较好地反映了汕尾市前汛期暴雨过程特征.汕尾4、5月份暴雨以第1、第2类起始场居多;6月份暴雨仍以第2类起始场居多,但受热带系统影响;第3类起始场暴雨也在增多.统计了一个和总能量相关的汕尾地面总温度与暴雨的关系,并和起始场相结合,归纳出汕尾前汛期(4~6月)暴雨预报指标.经...  相似文献   

11.
引言汛期区域暴雨常常造成洪涝灾害,危害人民生命财产,是我市汛期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天气工作者熟悉区域暴雨的气候规律是作好汛期暴雨预报服务的前题,为有利于预报和服务,将汛期分为初汛期、主汛前期、主汛后期、汛末期四个时段,根据1970至1991年22年资料划分区域暴雨雨型,结合各雨型前期影响系统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暴雨落区特征,供预报时参考。现将统计分析结果综述如下: 1 预报时段的划分和气候特征我市汛期为五——九月,根据夏季风的  相似文献   

12.
安徽暴雨落区与一些物理量关系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任敏  陈焱  璩英 《气象》2006,32(4):40-44
从概率统计的思路出发,用1994-2003年的降水资料对安徽省夏半年(4—9月)暴雨落区、频数等与5840gpm线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用2003年淮河洪涝期间20个暴雨区域与某些实况物理量场对比,分析了暴雨落区与一些物理量分布的关系,表明了安徽省暴雨主要集中在梅雨期到7月份,暴雨日数多寡和暴雨范围大小,基本上主导汛期降水多少和旱涝趋势。暴雨落区集中出现在5820~5840gpm的区域,而〈5750gpm和〉5870gpm的区域很少出现暴雨。因此梅雨期主雨带位置预报大致可以用5840gpm线的移动作参考。在物理量上,西风急流北侧以及500hPa上升运动中心南侧到850hPa上升运动中心北侧,有利于暴雨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黄楚惠  郝丽萍  牛金龙  张平 《气象》2014,40(9):1088-1096
利用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CMWF)高分辨率预报场(0.25°×0.25°)资料以及四川省加密自动站降水量资料对2011年汛期7—9月和2012年5—7月共计20例强降水个例进行湿螺旋度指标的统计分析,分别归纳总结出6和24 h内强降水发生发展及落区分布的判据指标。利用这些判据指标对2012年8月30日至9月1日及9月8日发生在四川盆地的两例强降水过程及2013年汛期6—8月暴雨个例进行检验并在汛期投入了业务预报工作。检验结果表明:低层700或850 hPa湿螺旋度正值区的分布对强降水落区分布指示较好;当强降水发生时,24 h时效预报的24~48 h 3 h间隔预报场湿螺旋度数量值超过了指标值并持续了2个时次以上,达到了强降水发生的要求;零场预报的0~24 h及12 h时效预报的12~36 h间隔3 h预报场任一时刻湿螺旋度数量值达到了6 h指标判据值,对其后6 h的暴雨落区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可作为短时临近预报的业务参考;湿螺旋度订正预报暴雨发生的TS评分远高于ECMWF模式,预报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的提高成都地区(30.1°N-31.5°N,103°E-104.9°E)强降水的预报准确率,利用国家气象中心(T639)高分辨预报场(0.28°×0.28°)资料以及加密自动站降水量资料对成都地区2011-2012年汛期(7-9月)共计15例强降水个例进行湿螺旋度指标的统计分析,分别归纳总结出3 h、24 h内强降水发生、发展及落区分布的判据。利用这些判据对2013年6月20日以及7月8日发生在成都地区的两例强降水过程进行检验,同时根据这些判据对成都2013年6-8月强降水过程进行检验评分并投入业务试应用。结果表明,低层湿螺旋度对成都区域性暴雨的预报准确率较高。700 h Pa和850h Pa湿螺旋度正值区的分布对强降水落区分布有较好的预报效果,强降水出现在700 h Pa湿螺旋度正、负值等值线密集区(靠近正值一侧),以及850 h Pa正值区;当700 h Pa连续5~8个3 h维持在20×10-11~80×10-11Pa·s-3湿螺旋度时,出现区域性暴雨天气;当700 h Pa连续5~8个3 h维持在20×10-11~140×10-11Pa·s-3湿螺旋度时,出现区域性大暴雨天气;当不同层次上出现300×10-11~500×10-11Pa·s-3时,可能出现局地强对流天气,如大风、短时强降水等。  相似文献   

15.
强降水的过程就是湿有效能量的积累和释放的过程。根据实际工作发现850百帕的Amk对暴雨的反映最好。本文用850百帕这一层上的Amk场进行分析并找出对预报暴雨有较好关系的指标,得出一些有参考作用的判据。一、850百帕形势图的指标群方法 1.标准和思路我区共有七个观测站,规定一站大暴雨或两站暴雨或一站暴雨两站大雨定为一个暴雨日。从75—84年5月21日—6月20日共出现39次暴雨。根据天气系统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1965-1999年共35年北海市3个站的前汛期(4~6月)暴雨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普查历史天气图,用天气学原理和方法对造成北海市前汛期暴雨的天气形势进行相似分型,并归纳出各种天气类型的预报因子,利用T213预报场资料对2000-2003年的前汛期暴雨进行24-48h试报,使用效果不错。  相似文献   

17.
廖铭燕 《广西气象》2007,28(A01):71-73
通过对贺州市八步区1971-2000年4~6月逐日14时的单站压、温、湿资料及其变量进行分析总结和分型,找出一套较为实用的暴雨中期预报指标,用找出的预报指标对2001-2005年4~6月的暴雨过程进行预报检验,预报效果也较好,可见用单站要素资料做前汛期暴雨中期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和效果,对暴雨短期预报也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普查了广西1956—1986年共31年4—6月降水资料,对凡有5站或以上日降水量≥50.0毫米,或者有1站或以上降水量≥100.0毫米均参加普查统计,发现广西的暖区暴雨可占前汛期的暴雨(除台风,热带低压外)29.7%,其雨区范围小,降水剧烈、强度大。是广西前汛期的一种暴雨形式。提高广西前汛期天气分析和预报,了解暖区暴雨的环流系统特征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庞翻  蔡英 《陕西气象》2014,(3):8-11
利用自动站资料和T639模式资料,对2013年宝鸡汛期5—9月5次暴雨天气过程T639模式的短期预报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T639模式对中、高纬度环流的演变与调整有较好的预报能力,48h内最大误差不超过7.5%,20时起报的48h预报好于08时起报的36h预报;模式对副高的预报总体偏弱,盛夏时副高强度的预报准确率明显高于初夏时,准确率达58.3%,暴雨日前的副高强度预报较暴雨日后更为准确;48h内700hPa天气尺度系统的预报准确率可达85%,36h内达93.3%,预报效果良好;对暴雨日前的低层系统预报效果好于暴雨日后的预报;暴雨落区和散度场上辐合中心或辐合大值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暴雨落区基本上都在辐合大值区,当散度场-36×10-6 s-1时,可出现暴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应用6年(7月15日至8月15日)的气象资料,结合影响山东的天气系统,分析了500、700和部分850百帕湿—比有效能量(简称Amk,单位为10~4J·hpa~(-1)·m~(-2),下同)场与非局地性大—暴雨之间的关系,归纳出三类六型大—暴雨预报模式,经过两年的试报验证,效果较好,预报时效为12—24小时。 一、暴雨日标准的确定 根据山东的天气气候特点,我们把全省分为5个天气区,即鲁西北、鲁西南、鲁中、鲁东南和半岛地区,大—暴雨日界为当日20时到次日20时。鉴于预报发布的范围不同,我们规定:1.分区分片预报,一个区或相邻两个区有5个站24小时内降水量≥50毫米;2.全省范围的预报,全省有8个站以上24小时内降水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