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构造地貌是指由新构造运动直接形成的一种动态的、积极活跃的地貌类型。南海南部海域新构造运动强烈,类型众多,它们是控制海底构造地貌形成和发育的主要内动力因素。根据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对该区区域构造沉降、海底扩张、断裂作用、褶皱作用和火山活动等新构造运动类型及其形成的构造地貌进行了分析。区域构造沉降形成规模较大的构造台地、深水阶地和陆坡盆地等;海底扩张形成西南海盆、中央海盆及其内部的众多构造地貌类型;断裂作用形成断层崖、断阶、海底谷、断块山、断陷盆地等;褶皱作用形成山地和挤压构造盆地;火山作用形成海山、海丘。  相似文献   

2.
运用近年来采集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和多波束测深数据,在珠江海谷及西北次海盆深海平原区发现大规模发育的第四纪重力流沉积体系,该沉积体系沿珠江海谷以北西-南南东方向贯穿整个北部陆坡,进入西北次海盆后呈扇形展开,形成珠江海谷-西北次海盆大型深水浊积扇系统。据沉积体系空间展布特征差异,将珠江海谷划分为北、中、南三段,北段为过路侵蚀和水道下切,中段以水道充填和天然堤沉积为主,南段以水道-天然堤和朵叶体沉积共存为特征,揭示出北部陆坡珠江海谷是珠江口外陆缘物质输送海盆深海平原的主要通道;海盆区总体以朵叶体发育为特色,呈扇形展布。深水扇系统可分为三期次沉积体,其区域结构记录了重力流沉积物从侵蚀、卸载到南海海盆作为限制性盆地接收陆源沉积物的全过程,为“源-渠-汇”的研究构建了一个完美的范例。本文以珠江海谷-西北次海盆第四纪深水浊积扇沉积体系为例,完整地揭示了水道-扇体的组构和特征,清晰呈现了陆坡-海盆砂体展布的规律,可为建立南海北部新近纪早期深水扇形成模式提供参考,有助于指导南海深水油气勘探工作。  相似文献   

3.
南海北部南临南海地块的主体部分,西部为印支地块,东靠台湾-菲律宾岛弧,地貌类型有海台、链状海山、海底谷和海底扇等。南海北部发育底辟构造、张性断层以及叠瓦状逆掩推覆构造和增生楔等,分布有珠江口、琼东南、莺歌海等常规油气盆地和琼东南-西沙海槽、台西南-东沙及笔架南新型能源——天然气水合物有利区。同时,南海北部受东亚冬季风影响,是现代南海冬季上升流所在地,  相似文献   

4.
基于公开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数据以及国内外航次调查积累的海底地形等资料,笔者编制了西太平洋海山区1:500万构造分区图.西太平洋海山区构造分区图包括1幅主图和3幅辅图,主图为《西太平洋海山区构造分区图》,共划分出了3个一级板块、22个二级分区块体、12个三级分区块体,3幅辅图分别为《西太平洋海山区地质构造图》、《西太平...  相似文献   

5.
海底滑坡在全球陆缘的各处都有分布。克里特岛的南部记录了大量的滑坡事件。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克里特海——一个介于希腊海槽和克里特岛北部火山弧之间的弧前盆地。本文介绍了P336航次科考有关克里特海构造、沉积物土工原位以及实验室测试结果,并对那些构造活动强烈的海底陆坡区的滑塌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沉积物的物理性状和摩擦稳定性,以及这些特性与潜在的触发机制,如构造削峭作用、超孔隙流体压力、弱粘土层或地震震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二甲基硫的海洋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二甲基硫(DMS) 是海洋排放到大气中的最主要的生源硫化物。作者综述了DMS在海洋中的分布特征、影响DMS转化的因素、DMS的海空扩散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等。DMS在海洋中存在很大程度的时空变化,这一变化不仅与海洋初级生产力水平有关,而且还与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密切相关。微生物的降解、光化学的氧化以及海空扩散是DMS在海洋中迁移变化的三个最重要的途径。DMS的海- 空扩散也存在较大的时空变化。DMS的释放会对全球的气候变化和酸雨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同时就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7.
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的矿物组成及元素赋存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1988年东太平洋海盆多金属结构资源调查取得的结构样品和资料,利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XPS光电能变和扫描电镜等分析方法,对结核核心和壳层(层纹构造区与斑杂构造区)的矿物组成及元素赋存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核心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只含少量结晶差的锰铁矿铁为主,层纹构造区的锰相矿物主要为δ-MnO2,斑杂构造区的锰相矿物则为结晶稍好的钠水锰矿和δ-MnO2。(2)结核金属元素主  相似文献   

8.
关于深切谷的形成因素,考虑较多的还是海平面变化的影响,此因素也是大家一直都非常认可的;对于气候和构造运动等因素对深切谷形成和充填的影响,目前研究的比较少。冰后期深切谷开始充填,但对于其充填模式存在较大分歧,目前国外流行的是Zaitlin等建立的波浪型河口湾深切谷充填模式,但此模式不能应用于沙量丰富的大河河口湾,目前在国内还没有一种理想的深切谷充填模式。晚更新世以来,海平面经历了半个变化周期,却在深切谷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海侵、海退沉积序列,但对其初始海泛面和最大海泛面的确定,大多数学者的观点不是很统一,对于体系域的划分也存在一些分歧。  相似文献   

9.
南海西北海盆的构造特征及南海新生代的海底扩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分析了南海西北海盆及其邻区的地形地貌、重磁场异常和地壳结构特征,并对穿过西北海盆和中央海盆的地震剖面进行精细解释。结果发现,西北海盆的地球物理场异常、地质构造和地壳厚度均呈NE走向展布,而中央海盆则表现为EW向特征;西北海盆中的新生代沉积比中央海盆多一套地层(T4-Tg),说明西北海盆的年龄比中央海盆老。联系到南海西南海盆和西北海盆在区域构造、地球物理场异常和地形地貌特征等方面的相似,以及西南海盆和中央海盆由磁异常条带对比得出的年龄差异,我们认为,西北海盆和西南海盆是在第一次海底扩张时(42-35MaB.P.)形成的,中央海盆是在第二次海底扩张时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合成孔径雷达(SAR)的成像原理及南沙群岛潮流、波浪状况。通过研究潮流、波浪对海表面微尺度波的调制机理,结合两者ERS-1 SAR 图像论述了SAR对南沙群岛暗礁具有成像能力。  相似文献   

11.
SAR对南沙群岛暗礁的成像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合成孔径雷达的成像原理及南沙群岛潮流,波浪状况,通过研究潮流,波浪对海表现微尺度波的调制机理,结合两者ERS-1 SAR图像论述了SAR在南沙群群岛暗礁具有成像能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海索面(Nemalionhalmintholdesvermiculats(Sur.)Tseng)的采集和对海索面腊叶标本的制作过程及其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3.
53°S和66°S之间的太平洋南极海脊(PAR)进行了两个航次的取样,为太平洋南部海底4000km长的地幔构造提供了条件。Castillo等最近报道了53~57°S同位素数据,我们这里报告了56~66°S的资料。与东部微板块北部的多数东太平洋海隆(EPR)相比,PAR53~66°S的样品在Nd-Sr和Sr-Pb同位素图表中一般分别含有低Sr和高Pb。在智利海脊北部和澳大利亚—南极不整合地层(AAD)东部的印度海脊东南部(SEIR)以及30~35°S之间的EPR玄武岩中都可发现这种趋势。为了描绘太…  相似文献   

14.
在1987年美国南极研究计划Polar Duke航次在南极半岛北部陆架采集了3200km地震反射剖面,结核陆地研究及DSDP354航次成果,我们地该区域的构造、气体演化史及可能的油气前景进行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5.
东秦岭早古生代古海洋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在岩石地层,古生物,沉积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古地磁学与构造地质学原理与方法对东秦岭早古生代古海洋的构造演化及其构造古地理格局进行了系统的,定量化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古秦岭海的发展与演化。  相似文献   

16.
在带乘性噪声系统(SMN)间接平滑算法的基础上,通过构造一种新的SMN逆向信息滤波算法,建立了SMN的双滤器平滑和反褶积算法;为解决SMN最优估计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塞舌尔微陆块及其北部区域的形成过程与冈瓦纳大陆解体和马达加斯加-塞舌尔-印度复杂的形成演化过程密切相关。通过对2016年中国-塞舌尔大陆边缘海洋地球科学联合调查航次所取得的高精度多波束数据和重力数据处理分析,首次得到了塞舌尔海台北部的高精度地形图和重力异常图。应用构造地貌学分析方法,结合该区域地形及地质、地球物理等资料,进一步探讨了该区域的构造演化过程。研究发现塞舌尔海台北部发育3条向海方向延伸的狭长条带状海脊和平坦的深海平原,与塞舌尔陆块被阿米兰特海沟所切割,是一独立的构造单元。岩石地球化学证据和构造演化历史表明,塞舌尔海台北部可能在印度洋早期扩张阶段形成,向海方向延伸的海脊是由岩浆沿转换断层薄弱带喷发形成的不连续海脊。  相似文献   

18.
根据放射成因(Sr、Nd和Pb)同位素组分 ,大洋玄武岩地球化学研究确定了几种地幔成分。对大西洋洋中脊南部(Discovery和Shom区段)洋中脊玄武岩(MORB)的最新研究探明了具有同位素极值的地幔组分LO MU的存在 ,它具有低238U/204Pb(μ)、低206Pb/204Pb和∈ND、高 87Sr/86Sr和 207Pb/204Pb易变性的特征。科学家认为LOMU对南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地幔羽状物有影响 ,并将其归于冈瓦纳分裂之后嵌进大洋上地幔的次大陆岩石圈的残余物质。这里 ,我们报道了从南大西洋海…  相似文献   

19.
深切谷复合充填作用目前是根据多旋回相对海平面升降变化来模拟的。西摩岛拉揭塞塔组为陆架谷复合充填的产物 ,它的演化主要受到沿断层控制谷缘出现的局部沉陷和相伴出现的较大幅度潮汐循环的影响。陆架谷含有一厚度大于330m的似花彩弧状海侵—海退叠加层 ,海洋—河口湾旋回受滑塌和滑移作用、生长断层和谷缘附近翘曲作用的影响。海侵—海退旋回叠加反映了谷底短期沉陷引起海侵 ,或加剧了海侵 ,而层序界面保留了这些基准面沉降的记录 ,其沉降速率大于谷底沉降速率。复合充填 ,尤其是沿活动性基底构造演化的陆架谷系统的复合充填 ,不应只…  相似文献   

20.
南海西北海盆的构造特征及南海新古生代的海底扩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姚伯初 《热带海洋》1999,18(1):7-15
分析了南海西北海盆及其邻区的地形地貌,重磁场异常和地壳结构特征,并对穿过西北海盆和中央海盆的地震剖面进行精确解释。结果发现,西北海盆的地球物理场异常,地质构造和地壳厚度均呈NE走向展布,而中央海盆则表现为EW向特征,西北海盆中的新生代沉积比中央海盆多一套地层(T4-T8),说明西北海盆的年龄比中央海盆老,联系到南海西南海盆和西北海盆在区域构造,地球物理场异常和地形地貌特征等方面的相似,以及西南海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