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新疆乌伦古湖河鲈二十年来种群生长变化及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乌伦古湖是中国内陆主要渔业基地之一,为了充分开发其渔业资源,在过去的40余年中共引进鱼类15种;乌伦古湖土著鱼类的生态位大部分已经为外来鱼类所占据,曾为乌伦古湖最重要的土著经济鱼类的河鲈物种濒临灭绝,为了探讨河鲈种群数量锐减的原凶和外来鱼类对乌伦古湖土著鱼类的入侵机制,2007-2008年对乌伦古湖河鲈的生长状况进行了调查,并与1987-1989年的调查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调查结果表明:除1+龄组外,乌伦古湖河鲈其它各龄组的平均体长和体重均明显减小;拟合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各参数,L∞=41.317cm,W∞=15475.1g,k=0.1649,t0=-0.2626;求得生长特征指数Φ=2.4493.L∞和Φ值明显减小,k值有所增加;但生长式型没有改变,生长拐点与1987-1989年一致,仍为tIP=7.探讨了乌伦古湖河鲈种群生长变化的主要原因及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珠江干流梯级开发对鱼类的影响与减缓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6—7月对珠江龙滩库尾至长洲坝下江段干支流鱼类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鱼类6418尾,隶属于10目23科82属122种.分析了渔获物的种类组成与分布、生态类型、珍稀濒危特有鱼类采样情况、各江段群落相似度和鱼类多样性等,并与该区域鱼类历史记录进行了对比分析.总体来看,珠江干流梯级开发后,由于大坝阻隔、水文情势改变等,鱼类资源发生了较大变化,河海洄游性鱼类和河口鱼类受大坝阻隔影响分布范围变窄;珍稀濒危特有鱼类由于生境破坏,种群规模变小,濒危程度加剧;库中江段流水性鱼类种类数和资源量显著下降,静缓流鱼类成为优势种;外来鱼类种类多、分布广.对导致珠江干流鱼类资源衰退的其他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过度捕捞、生境破坏、水污染和外来鱼类入侵等.针对珠江干流梯级开发及鱼类资源现状,提出了栖息地保护、河流连通性恢复、鱼类增殖放流站建设、生态调度、渔政管理和生态补偿等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3.
青海省外来鱼类调查(2001—2014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文家  何德奎 《湖泊科学》2015,27(3):502-510
2001-2014年对青海省主要水体中外来鱼类组成、分布和生态习性进行了系统调查.野外调查采集到外来鱼类30种,隶属6目12科25属,已建群外来鱼类16种.其中,黄河水系拥有的外来鱼类最多,共26种;长江上游有4种,为该河段首次记录;可鲁克湖12种,是内陆水体中外来鱼类最多的水域.结合历史文献记录,截至2013年,全省记录外来鱼类7目13科31属36种,已远超土著鱼类物种数(50种和亚种)的一半.调查分析发现外来鱼类呈现数量持续增多、分布范围向高海拔扩张的趋势.已建群外来鱼类主要是分布于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的广布型物种.虹鳟(Oncorhynchus myskiss)是代表性外来种,现已在黄河上游干流部分河段形成自然繁殖群体,其食物组成包括水生无脊椎动物和高原鳅等土著鱼类.建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开展外来鱼类影响研究是防控高原地区外来鱼类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李奥璞  范俊韬  钱锋  王瑜  王艺霖  时悦 《湖泊科学》2023,35(5):1717-1728
长江流域外来鲟的养殖规模庞大,养殖逃逸成为外来鲟进入长江流域的主要途径,影响本地鲟种群生存。根据世界鱼类数据库(FishBase),10种主要养殖的外来鲟中,西伯利亚鲟已被列为德国和奥地利的入侵物种,匙吻鲟已被列为白俄罗斯的入侵物种。为了评估长江流域外来鲟的入侵风险,量化流域内入侵风险最高的外来鲟的适生区,本文使用水生物种入侵性筛查工具(AS-ISK)评估10种主要养殖的外来鲟和5种相关鱼类(虹鳟、尼罗罗非鱼、斑点叉尾鮰、鲮和丁鱥)的入侵风险;使用最大熵算法,基于当前和未来时期(2021—2040年)气候模式下的生物气候变量以及海拔,对于入侵评分最高的外来鲟在流域内的适生区进行预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匙吻鲟在外来鲟中入侵评分最高,表明其在长江流域入侵风险最高。适生区预测时,最热季降水量、年降水量、最热月份最高温度、最冷月份最低温度、昼夜温差的月平均值和降水季节性变异系数是影响匙吻鲟在长江流域分布的主要变量。当前时期,匙吻鲟在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具有较大范围的适生区,主要包含湖南、湖北、安徽和江西等省份的部分地区,其中Ⅲ级适生区(高适生区)面积约为2996.8 km2;...  相似文献   

5.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外来入侵植物调查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通过对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地调查,初步确定区内有外来入侵植物12科16属19种,其中菊科最多,有4种。研究表明:对鄱阳湖湿地危害较为严重的外来入侵种有裸柱菊、野胡萝卜、野老鹳草、空心莲子草等4种,外来植物入侵主要由人为活动无意引入和自然传入共同作用产生,在保护区内的分布受到湖泊水位影响。  相似文献   

6.
广东肇庆西江珍稀鱼类省级自然保护区鱼类多样性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2006-2008年对西江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区江段进行鱼类组成与生境调查,共采集鱼类81种,隶属于11且25科69属.其中洄游鱼类8种,外来种6种,土著淡水鱼类67种.以种类数及其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西江保护区鱼类种类多样性较高.优势种是鲮鱼、赤眼鳟、广东鲂,主要经济鱼类为广东鲂、赤眼鳟、鲮鱼、黄尾鲴、花鰶,珍稀濒危物种有花鳗鲡.珠江长臀鮠、台细鳊及多种珠江水系特有鱼类.保护区鱼类生态类型多样,以定居性、杂食性和底栖鱼类为主.保护区江段水文动力条件独特,河床底质结构复杂,是西江鱼类栖息、产卵的理想场所,栖息地破坏、过度捕捞等是保护区鱼类生物多样性的主要胁迫因素.  相似文献   

7.
供给侧改革与科技创新耦合助推西藏渔业资源养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西藏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产力低下以及高原鱼类生长缓慢、资源补充周期长、对生境高度适应和依赖等特点,高原水域水生生态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尤其近几十年以来,外来鱼类入侵、水电水利设施的兴建、过度捕捞、水质环境恶化,导致162种青藏高原鱼类中,处于极危、濒危、易危或野外绝灭鱼类就有35种,超过了20%,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常见的6种裂腹鱼类中,有3种鱼类处于濒危状态,因此推动西藏渔业资源养护刻不容缓.供给侧改革和科技创新,将为西藏渔业资源养护注入新的活力.通过科学引导放生行为,规范和加强增殖放流行为,积累和推广本土鱼类繁育技术,密切关注西藏水生态系统,将会推动西藏渔业资源养护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也会助推西藏"精准扶贫"进程.  相似文献   

8.
南京玄武湖鱼类暴发性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玄武湖近年来死鱼事件频发,对该湖水生生态系统的长期监测结果表明,湖水富营养化和沉积物污染十分严重;但生态毒理学研究表明,湖水和沉积物等对鱼类尚未见有急性毒性作用.根据玄武湖鱼类死亡症状,从玄武湖鱼体上分离到一种致病力极强的鱼类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研究了该病原菌的致病特性,并系统地分析了水质主要污染指标、水体富营养化、藻类种群动态、沉积物污染及其氧化还原层(Eh,+200mV)等多种因素对玄武湖鱼类暴发性死亡的发生和流行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玄武湖频频发生的暴发性死鱼多系病原菌感染鱼体引起的鱼类暴发性出血病(鱼类环境病)所致,而该湖水体长期处于严重富营养和有机污染状态以及年久未清的沉积物等是这种“鱼类环境病”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9.
梯级水坝胁迫下东江鱼类产卵场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东江作为珠江流域重要支流之一,是香港地区以及珠江三角洲东部地区重要水源.鱼类不仅是河流生态系统重要组成也是其健康状况的重要指示生物.目前东江已经修建了一系列水坝,基于东江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维持和管理的需要,有必要了解河流中鱼类产卵场的现状.据此,2010年3-10月对东江古竹江段的鱼苗(卵)进行了连续采集,目前鱼苗种类已鉴定到26种(属),主要优势种类为鰕鯱(63.0%)、赤眼鳟(16.8%)、尼罗罗非鱼(9.7%)、大眼鳜(2.0%)等;调查期间古竹江段鱼苗(卵)径流量初步估算为11.4×108尾(颗),东江鱼类主要繁殖期为4-9月.与东江历史资料及西江江段鱼类繁殖现状相比较,东江鱼类产卵场功能极度退化,不仅鱼类产卵规模已明显下降,并且东江古竹江段鱼苗中洄游性种类缺失;本次调查证明东江龙川江段原有的四大家鱼产卵场已经消失;通过典范对应分析分析表明,东江江段鱼类产卵繁殖对水文生态因子的响应程度较低,说明东江江段水文节律受梯级水坝影响程度大,偏离了鱼类产卵繁殖的生态需求.尼罗罗非鱼在东江古竹江段有暴发性繁殖现象,东江已经面临外来种的严峻威胁,分析认为梯级水坝的修建是导致罗非鱼暴发性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目前东江鱼类产卵场现状,建议把鲢、鳙及广东鲂列入增殖放流的品种目录,加强人工增殖放流;从贯通鱼类洄游通道及修复产卵场的需求上考虑,建议在东江各水坝上补建鱼类过鱼通道.  相似文献   

10.
淠河流域河源溪流鱼类空间分布格局及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淠河是安徽省内淮河右岸最大的支流,也是淮河中游重要的水源地.为了解淠河流域河源溪流鱼类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于2015年4—5月对6条河源溪流鱼类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6条溪流共采集鱼类19种,其中杂食性种类占57.9%,肉食性和植食性种类分别占26.3%和15.8%.所有种类中,宽鳍鱲(Zacco platypus)是主要优势种,绿太阳鱼(Lepomis cyanellus)为研究区域首次报道的外来入侵种.就6条溪流各样点的平均值而言,淠河西部3条溪流鱼类种类数及个体数均明显高于东部3条溪流,但重量却并没有类似趋势.Sorensen相似性分析表明,6条溪流鱼类组成具有较高相似性,且相对较小值主要位于高、低海拔溪流之间.除趋势对应分析二维空间排序与相似性分析结果一致.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影响鱼类种类数的主要是局域栖息地参数(包括海拔、流速、底质、水深、河宽和电导率)和溪流的空间位置参数(溪流级别、流量量级和下游量级);影响鱼类个体数和重量的均仅有局域栖息地参数中的底质因素.本研究结果可为淠河流域鱼类的保护和管理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三峡水库鱼类资源一直在发生变化,为掌握三峡水库蓄水后典型支流香溪河鱼类群落的现状及历史变化,于2020年7月—2021年4月使用多网目复合刺网和地笼对香溪河鱼类群落进行实地采样,并结合历史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期间共采集到鱼类55种,隶属于7目14科,鲤科鱼类种类数最多,以杂食性鱼类和湖泊定居性鱼类为主,优势种为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短颌鲚(Coilia bratchygnahus)、似鳊(Pseudobrama simoni)和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其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别为5502、3828、2567和1109。鱼类物种多样性指数在春季最高,夏季最低。刺网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个体数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在夏季最高,冬季最低。与三峡水库蓄水前相比,香溪河鱼类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减少4种,外来鱼类增加3种。湖泊定居性种类持续增加,喜流水性种类减少,鱼类优势种发生较大变动。2020—2021年香溪河鱼类组成与1987年的相似性指数为0.29,与2012—2013年的相似性指数为0.53,反映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香溪河...  相似文献   

12.
林莉  董磊  潘雄  杨文俊 《湖泊科学》2023,35(2):411-422
三峡水库举世瞩目,是长江保护与治理的关键性枢纽工程,水库自2003年蓄水运行后库区水沙条件均发生了显著改变,对库区水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系统综述了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库区的水流动力特性和泥沙淤积特性,总结了蓄水后水库的新水沙运动情况;从水库蓄水运行后水质参数特征,营养物质、重金属和典型有毒有机污染物的赋存特征等方面,分析了三峡水库库区新水沙变化条件下的水环境响应特征;基于水库蓄水前后浮游植物、底栖动物等重点生物群落的现存量和群落特征变化规律,探索了三峡水库新水沙变化条件下库区的水生态响应特征;最后对未来三峡水库运行下的水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提出展望,本文可为三峡水库水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和管理提供新的认识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徐薇  金瑶  陈桂亚  董纯  易燃  赵娜  陶江平 《湖泊科学》2023,35(5):1729-1740
2011—2020年,三峡水库共开展了14次促进坝下江段四大家鱼自然繁殖的生态调度试验,于每年5—7月在长江中游沙市江段开展鱼类早期资源调查研究,旨在掌握生态调度实施以来产漂流性卵鱼类自然繁殖的响应变化,评估生态调度对长江中游鱼类自然繁殖的贡献。十年间共采集到鱼卵35种,其中典型产漂流性卵鱼类有25种,主要种类包括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鯿(Parabraims pekinensis、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和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鱼卵群落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E和稳定性指数ICV在年际间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优势度指数D恰好相反,变化拐点出现在2017年,表明2017年以来群落多样性趋于增加,群落结构趋于稳定;产漂流性卵鱼类繁殖规模总体呈先减少后增加变化,有8个类群的繁殖规模逐年增加,鱼类繁殖高峰频次逐渐升高,大规模繁殖出现的时段逐渐延长...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水库渔业的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传林  董方勇 《湖泊科学》1993,5(4):378-383
本文对我国水库渔业的经济特色、发展简史、生产类型、生态模式、渔业规划与渔业经济、主要增养殖技术进行了比较系统地总结,对水库渔业的潜力和存在的问题作了初步分析,并扼要预测了我国水库渔业将来的可能趋势。  相似文献   

15.
全球主要河流已成为受梯级水库控制的人工调节系统.河流鱼类作为淡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对河流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的进程中,面临着种群退化、多样性丧失的巨大胁迫.水库生态调度是在鱼类关键生命期人为营造满足鱼类需求的水文水动力条件,减缓水库不利生态影响的一种生态环保措施.然而,在生态调度的实践过程中,受水库不同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三峡大坝运行前后西洞庭湖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变化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鱼类是湿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鱼类的群落结构动态直接反映湿地生境及外部驱动力的变化.三峡大坝运行后,长江中游江湖水文情势发生了变化,西洞庭湖地处洞庭湖西部,是受此变化影响最为直接的区域之一.为监测西洞庭湖鱼类群落结构变化特征,分析其变化原因,于2002年9月-2003年8月和2012年7月-2014年1月,在西洞庭湖进行了两次鱼类群落调查.共鉴定到鱼类7目17科91种,其中鲤形目最多,为58种,占总种数的63.7%.两次调查结果显示,三峡大坝运行后西洞庭湖鱼类物种数由85种下降到66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由5.00和1.11下降为4.14和1.00,鱼类个体小型化趋势明显.两次调查物种数和个体数量最多的类群均为底层、定居性、杂食性鱼类,且其比例有增加的趋势,而肉食性鱼类、中上层鱼类、半洄游性鱼类和产粘性卵、沉性卵鱼类个体数量占比均有减小的趋势,其中中上层鱼类变化有显著性差异.三峡大坝运行后10年间,西洞庭湖鱼类多样性呈现下降趋势.研究表明,西洞庭湖鱼类生境丧失、捕捞胁迫,加剧了一些特定类群的生存压力,并反映于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三峡水库水环境与水生态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庆华  孙志禹 《湖泊科学》2012,24(2):169-177
伴随着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全面竣工,三峡水库于2010年正式进入年水位落差达30 m的正常运行阶段.水库湖沼学可为环境友好型大坝建设和水库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在三峡成库8 a以来生态系统长期监测与研究的基础上,对三峡水库水环境现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分析了水环境动态的时空异质性、水库纵向分区与群落组成、垂向分布及藻类水华的成因和动态,并对三峡水库藻类水华预警与生态-水文调控机制展开了论述.最后,本文尝试给出以下两方面的展望:1)大型水库湖沼学观测研究应有长期的策略;2)近期研究应重点关注水华暴发水动力学机制的量化和水华预警模型及生态水力调度平台的耦合.  相似文献   

18.
湖南沅水五强溪水库鱼类资源现状及其历史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电工程对鱼类生境和资源多样性具有重大的影响.于2012年4月-2014年3月,对湖南省沅水五强溪水库鱼类资源进行调查,以了解五强溪水库建成20年后鱼类资源的现状及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在五强溪水库共采集鉴定鱼类86种(包括引进种5种),隶属7目18科58属.种类组成以鲤形目种类数最多,占总种类数的66.28%.在五强溪水库库尾、库区和坝下江段,鱼类物种数分别为54、67和52,其中,库区与坝下江段之间鱼类群落为中等相似,库区与库尾、库尾与坝下江段之间鱼类群落为中等不相似.在生态类型上,水库鱼类呈现多样化特征,以湖泊定居性、杂食性和底栖性鱼类居多,分别占总种类数的68.60%、55.81%和41.86%.各江段渔获物组成存在一定差异,但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鲤(Cyprinus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蒙古鲌(Culter mongolicus)等在各江段均占有较高比例.渔获物产量和规格以库区较高,库尾、坝下江段偏低,鱼类小型化现象明显.与五强溪水库建成前相比,本次调查水库库区江段鱼类种类减少46种,降幅为40.71%,一些常见经济鱼类如鳤(Ochetobius elongatus)、白甲鱼(Onychostoma sima)、瓣结鱼(Brevifilis brevifilis)、长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等没有发现.  相似文献   

19.
郭劲松  陈海燕  李哲  肖艳  方芳 《湖泊科学》2018,30(5):1177-1186
自三峡工程论证以来,其建设和运行可能引发的问题成为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2003年6月,三峡水库开始一期蓄水.检索发现,2002年之前有关三峡的研究绝大部分集中于移民和工程建设风险等方面,与水环境相关的论文数量不足5%,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重点对2002-2017年期间,在SCI-E/SSCI上刊发的520篇研究型英文论文和在中国核心期刊上刊发的777篇中文论文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关于三峡水库水环境的研究论文数量整体呈逐年递增趋势,中国在三峡水库水环境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和《环境科学》分别是刊发英文论文和中文论文最多的期刊;中国科学院、重庆大学和三峡大学是三峡水库水环境研究最活跃的机构;"消落带"、"水华"、"浮游植物"、"营养盐"和"水温分层"等方面是三峡水库水环境近几年研究的热点.分析关键词还发现,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关注的兴趣点和重点不同.一方面,这有利于更全面的研究和多学科之间的碰撞交流;另一方面,即使是表达同一事实,由于学科差异而采用了不同的学术术语和关键词,又妨碍了学科之间的顺畅交流.因此,从科学凝炼不同类型水域共性问题和整合及运用多尺度、多维度的研究手段两个方面着手,不仅可以深度融合不同学科的理论和学术思想,还能深化三峡水环境的研究并提升我国在水库环境生态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