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西藏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的时空变异规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西藏高原区38个气象站点自建站到2006年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利用FAO-56标准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各站逐日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0)。重点分析了7个站点逐日、逐月ET0年内变化规律,采用Mann-Kendall法对其月际和年际ET0进行趋势检验;利用Kriging插值及Surfer8.0空间分析功能,得到西藏高原区年ET0均值的等值线图,分析了全区年ET0均值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昌都、林芝和那曲的逐日ET0在年内变化曲线基本一致,呈现单峰抛物线形状,拉萨、泽当和日喀则的逐日ET0年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6~9月变化曲线呈现较快的下降趋势,狮泉河的ET0呈现单独变化趋势;所有站点的逐月ET0年内变化规律与逐日ET0相同,最大值均出现在6月份,最小值出现在12月份;日喀则各月及干湿季ET0的Mann-Kendall检验大多呈现显著的降低趋势,其次是泽当,呈现增加趋势较多的是林芝;全系列年ET0均值Mann-Kendall检验呈现降低趋势的站点偏多;西藏高原区年ET0均值具有东部和中南部高,东北部和东南缘低的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2.
近60年来东北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变化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东北地区106个站点1951~2007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得到各站点的逐日、逐年ET0,并通过反距离插值得到逐年ET0及多年平均ET0网格数据,最后通过墨西哥帽小波变换、Mann-Kendall检验、REOF、倾向率等方法探讨了全区平均ET0及多年平均ET0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全区平均ET0总体上表现较小幅度的增长趋势,其倾向率为3.89 mm/(10a),分别在1982、1953年取得最大、最小值;②在8-16年时间尺度上,全区平均ET0的周期振荡非常明显,期间经历了"少→多→少→多"4个循环交替过程,其中又以8~10年周期内的振荡最为强烈;③多年平均ET0在600~1160 mm之间,空间分异明显,其总体分布特征为:南高北低,西高东低,从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等值线呈半环状;④从倾向率来看,ET0增加、减少的面积比例分别为72.61%、26.39%,其中嫩江的增加趋势最明显,倾向率为30.6 mm/(10 a),叶柏寿的下降趋势最明显,倾向率为-24.4 mm/(10 a)。  相似文献   

3.
海河流域ET0演变规律及灵敏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国家气象站1956-2000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和灵敏指数法,分析了海河流域潜在蒸发蒸腾(ET0)的演变规律及与气象要素的灵敏关系。结果表明:全流域45年ET0呈下降趋势,但年际间呈现4个阶段;逐旬呈倒"V"字型,61.6%集中于4月中旬到8月上旬。在空间上,年和旬值呈现上游小下游大。通过ET0与气象要素演变的比较及灵敏性分析发现,全流域年ET0演变与年均风速、日照时数以及短波辐射相似,与温度相反。旬ET0演变与旬平均温度、实际水汽压、日照时数以及短波辐射相似,但对各要素的灵敏系数以短波辐射最大,其它要素则随时空变化,且彼此的灵敏系数相差较大。分析表明在气象要素的综合作用下,造成全流域ET0降低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短波辐射、日照时数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改进Hargreaves方法计算拉萨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拉萨站1955~2006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标准Penman-Monteith方程和Hargreaves方法对西藏高原区拉萨的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0)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计算结果发现在拉萨的春季和雨季采用Hargreaves方法计算的ET0存在着较大偏差.为了进一步提高Hargreaves方法在该地区的适宜性,引入了平均相对湿度因子,建立改进Hargreaves公式并进行了评价,为拉萨地区准确实用地确定作物需水量和合理的灌溉制度提供了一种简便方法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黑河中游地区湿草地蒸散量试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干旱区湿草地蒸散量的估算对区域草地生态环境建设、草场的科学管理和湿地保护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为止,对湿草地蒸散的观测和研究非常少.以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不同的方法估算了黑河中游湿草地的参考作物蒸散量(ET0),并对5种方法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除Priestley-Taylor法外,其余几种方法计算结果十分接近,相关性好.用FAO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结果对ET0的变化作了分析:在一个完整年度内,试验地ET0为1193.9mm,日均3.26mm·d-1.在牧草不同生长季节,ET0变化剧烈,非生长期、生长初期、生长中期、生长末期分别为0.92mm·d-1、2.13mm·d-1、5.33mm.d-1和2.52mm·d-1,其蒸散量分别占全年蒸散总量的7.85%、5.02%、70.90%和16.23%.ET0在2月中下旬迅速增大,4月增大幅度最大,此后进一步增大直到7月达到最大,随后逐步减小,在11月中旬随着牧草生长期的结束降至年最低值.确定了牧草非生长期、生长初期、生长中期、生长末期的Kc分别为0.30、0.40、0.90和0.88,计算的牧草地年实际蒸散量为962.0mm,日均2.63mm·d-1.  相似文献   

6.
基于进化神经网络的参考作物腾发量预测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遗传算法的全局空间寻优功能和BP网络映射能力强的优点,建立了以遗传算法确定最优网络结构的进化神经网络(GA-ANN)模型,用来预测参考作物腾发量(ET0).设计多组数字实验处理,研究了输入因子间相关性对模型预测准确性的影响,并验证了最优网络模型结构,即预测ET0的理想GA-ANN模型中以日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及日序数为输入因子.实例分析表明,该模型克服了BP网络输入层、隐含层节点确定的盲目性,适应性强,精度高,可用于ET0预测.  相似文献   

7.
Angstrom公式参数对ET0的影响及FAO建议值适用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计算太阳总辐射(Rs)的主要公式,Angstrom公式参数(a、b)的合理取值是计算参照腾发量(ET0)的重要前提。针对FAO所提出的a、b建议值(a=0.25、b=0.5)在中国无辐射观测资料地区被大量使用,而其合理性尚未得到系统评价的情况,基于中国104个地面站的观测数据,在逐月时间尺度上,讨论了a、b变化对ET0的影响,分析了a、b的地区分布规律,评价了FAO建议值所导致的ET0计算误差,进而阐明了该建议值在中国7个区域的适用性。提出了无辐射资料情况下a、b的地区综合取值方法。主要研究结论是:①参数a、b偏差对ET0的计算有重要影响,在中国无资料地区采用FAO建议值将导致较大的太阳总辐射(Rs)和ET0计算误差。②大多数站点,a的率定值较FAO建议值明显偏小,而b的率定值明显偏大。新疆地区和华南地区a、b率定值分布比较集中,而在其它区域比较分散。③FAO建议参数值在东北、西北和新疆3个区域计算ET0的适用性较好,而在西南和华南两个区域的适用性很差,计算的ET0偏高较大。④提出的地区综合取值方法,能使Rs和ET0的计算精度较FAO建议值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金沙江河谷灌溉需水转折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元谋、宾川、东川、祥云、楚雄及昆明等6个站1960-2000年的逐月气象数据及作物种植、农业耕作等资料,采用Mann-Kendall法和R/S分析法研究了金沙江干热河谷近40多年来的干湿变化及农业灌溉需水量转折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整个河谷内降水量增加、日照时数减少,气温却出现升高和降低两种趋势,气温在干热河谷内为下降,但在龙川江、鱼泡江、普渡河等支流的上游地区呈升高趋势,但ET0都显著降低,干湿指数、水稻及农业综合灌溉需水定额也都呈普遍下降的趋势;金沙江河谷及支流上游的气象因子、ET0、干湿指数、水稻灌溉及农业综合灌溉定额系列的转折变化集中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个时段,在降水量最小的宾川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9.
西天山伊耳曼得型金矿流体特征及成矿环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天山一种以伊耳曼得和恰布坎卓它等金矿为代表的金矿类型,其成矿流体液相成分以K+离子为主,其次是Na+、Cl-、SO42-及少量的Ca2+、Mg2+.流体气相成分以H2O为主,其次是CO2、H2,少量的O2、N2、CH4和CO.流体的矿化度平均为8.28g/L,盐度比较低,其范围为1.5%~0.39%(NaCl),流体的pH值在2.8~5.5之间.流体离子强度为0.146~0.18.氧逸度为lgf o2=-35.2~-38.9,流体的pH-lgf o2稳定范围与冰长石-绢云母型和酸性硫酸盐型金矿床的稳定范围不一致.流体温度范围为93~151.4℃.流体压力范围为5.6~17 MPa.表明成矿流体具有低温、低压和低盐度的特点.流体属于H2O-NaCl-CO2体系,来自大气降水.大气降水渗滤到地下,受到火山和地温梯度的影响,形成了沿一定深度运动的热循环流体.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环境是一种过渡类型.成矿流体沿火山碎屑岩孔隙和微裂隙多次渗透交代而成矿.  相似文献   

10.
风对极端干旱区胡杨蒸腾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14年4-11月的胡杨蒸腾速率和风速的实测数据, 分析了风对极端干旱区胡杨蒸腾速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不同风速对胡杨蒸腾速率的影响存在差异, 风速的瞬时变动并不一定都会促进蒸腾速率的升高. 0~2 m·s-1风速作用对胡杨蒸腾速率的影响不大; 2~8 m·s-1风速作用下, 胡杨蒸腾速率显著升高, 且随着风速的增大, 蒸腾速率上升幅度增加. 其中, 2~4 m·s-1风速作用下, 其变化幅度较0~2 m·s-1时增加了4.51%; 4~6 m·s-1风速作用下, 其变化幅度较2~4 m·s-1时增加了7.03%; 6~8 m·s-1风速作用下, 其变化幅度较4~6 m·s-1时增加了16.19%. 当风速大于8 m·s-1时, 胡杨蒸腾速率不再上升而呈下降趋势, 且随着风速的增加, 蒸腾速率降低的幅度也越大, 其中, 8~10 m·s-1风速作用下, 蒸腾速率下降了8.08%; 大于10 m·s-1的风速作用下, 胡杨蒸腾速率的下降幅度高达32.91%. 胡杨蒸腾速率和风速的错位相关分析表明, 风速对胡杨蒸腾速率的影响多为实时性的, 在极少数的大风天气影响下, 蒸腾速率恢复的时间较慢, 形成了个别日期的滞后效应. 风速和胡杨蒸腾速率的指数拟合关系最显著, 且2~8 m·s-1风速下, 蒸腾速率随着风速呈指数增加趋势; 8 m·s-1以上风速作用下, 蒸腾速率随着风速的增加呈指数减少趋势. 在0~2 m·s-1风速作用下, 蒸腾速率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1.
扎龙湿地参照作物蒸散发估算的经验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湿地参照作物蒸散发量是湿地水量平衡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选取了扎龙湿地周边8个气象台站1961-2000年的历史数据,通过拟合经典的FAO56 Penman-Monteith模型,建立了估算扎龙芦苇湿地逐月参照作物蒸散发的经验模型。建模时考虑到各气象因子对潜在蒸散发的作用,尝试了不同的组合方式及拟合模型,最终采用月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降雨量和月平均风速四个因子,建立了非线性e指数方程。该模型与Blaney-Criddle、Priestley-Taylor、Hargreaves等三个常用经验模型进行了比较,得到较好的结果。新建模型在各气象站的应用表明,能够显著逼近FAO56 Penman-Monteith模型结果,计算的逐月参照作物蒸散发具有理想的精度。  相似文献   

12.
基于遥感的区域蒸散量监测方法——ETWatch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ETWatch是用于区域蒸散遥感监测的业务化运行系统,集成了具有不同应用优势的遥感蒸散模型,并以Pen-man-Monteith公式为基础建立下垫面表面阻抗估算方法,利用逐日气象数据与遥感反演参数,获得逐日连续的蒸散分布图。所生成的从流域级到地块级的数据产品能动态反映区域蒸散发的时空变化规律。基于ETWatch方法,对2002-2005年海河流域和河北省馆陶县的蒸散状况进行了连续监测。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对蒸散遥感监测产品的验证表明,涡度相关观测数据能量闭合率在0.9以上时,1 km级的日蒸散结果的平均偏差约10%;对于地块级(30 m)的ET,受混合像元的影响,相对于土壤水分消耗法测量的作物蒸散发,遥感监测作物蒸散发的平均误差在12.7%左右。  相似文献   

13.
大孔径闪烁仪观测数据的处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洁  刘绍民  丁晓萍  卢俐 《地球科学进展》2010,25(11):1148-1165
大孔径闪烁仪可以获取公里级尺度的显热/潜热通量,其观测数据在农林业、水文、气象等领域的研究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海河流域2008年密云站和馆陶站大孔径闪烁仪的观测数据为例,讨论了数据筛选与处理方法,以及大气不稳定状态下不同处理方法对显热通量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空气折射指数结构参数应结合电压信号的方差进行计算、采用逐日的日平均波文比系数进行湿度订正、结合空间权重函数计算有效高度、选取Andreas(1988)稳定度函数计算显热通量等是可信的.通过对不同插补方法的比较可知,采用非线性回归方法和以零值替代的方法对不稳定状态和稳定状态下30 min缺失的显热通量进行插补,采用动态线性回归方法对日显热通量的缺失进行插补是可行的.为了解决由于冬天净辐射和显热通量较小,造成能量平衡方程余项法计算的蒸散量产生较大误差的问题,可采用根据大孔径闪烁仪与涡动相关仪观测的日蒸散量建立的关系式进行估算.基于上述方法的研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大孔径闪烁仪观测数据的处理流程,保证了在不同下垫面、不同的天气状况条件下都能获取质量可靠、数据连续的大孔径闪烁仪观测的显热/潜热通量.  相似文献   

14.
基于地面观测的遥感监测蒸散量验证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保证遥感监测蒸散量的准确性,需建立一套较完整的遥感监测蒸散量地面验证方法对其进行验证.通过由大孔径闪烁仪、涡动相关仪和自动气象站等组成的蒸散量观测系统可以获取不同卫星像元尺度蒸散量的地面观测值.自2002年以来,由海河流域的密云、馆陶、大兴及小汤山等站构建了一个不同卫星像元尺度蒸散量的观测站网,经过严格的观测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获取了一大批卫星像元尺度蒸散量及其配套参数的地面观测值.同时,建立了一套基于地面观测的遥感监测蒸散量验证流程,重点对验证像元的选取以及评价指标的构建等进行探讨.依据上述验证流程,在海河流域的北京地区开展了遥感监测蒸散量的地面验证工作.利用2008年密云站和大兴站的大孔径闪烁仪观测数据,对基于MODIS数据估算的北京地区区域蒸散量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这套基于大孔径闪烁仪观测数据的遥感监测蒸散量验证方法是合理、可行的.其中2008年北京地区遥感监测月、日蒸散量的均方差分别为13.75和0.91 mm,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2.79%、18.61%.  相似文献   

15.
根据定西干旱气象与生态环境试验基地的麦田微气象观测和研究区的124个气象站常规资料,结合NOAA-16/AVHRR的资料,采用地表能量平衡算法的卫星遥感模型估算了中国西北地区东部4~8月的日蒸散量及其区域分布,并按气候和土地利用类型分别统计灌溉农田、干旱草地、冬春小麦农田、针阔混合林、常绿林和沼泽草甸等不同地表的蒸散量平均值和标准差,揭示了作物不同生育期自南到北由湿润的常绿林区至半干旱雨养农田直到干旱的荒漠地带的蒸散递减的分布特征.模型探索了卫星遥感无法得到近地层气温的难点,从而提高计算精度.经试验区54站蒸发皿推算的日蒸散量检验,相对误差为16.6%,与定西用LI500型CO2/H2O通量仪实测的日蒸散量误差仅16.2%.结果表明计算的蒸散量与实测值在整个试验区内有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柴达木盆地土壤湿度的遥感反演及对蒸散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水分是地下水-土壤水-大气水循环系统的核心与纽带,蒸散是该系统的重要驱动力。从区域尺度上研究土壤含水量的分布特征及土壤含水量对蒸散的影响对干旱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IS数据和GLDAS数据,应用表观热惯量法对GLDAS地表0~10 cm土壤湿度数据降尺度处理,估算柴达木盆地平原区2014年间6—9月的月均土壤湿度,并结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实测土壤湿度数据对反演结果进行验证;利用地表能量平衡系统(SEBS)模型对平原区9个子流域的日均蒸散量进行计算,分析了土壤湿度与日均蒸散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反演得到的表观热惯量(ATI)与GLDAS地表0~10 cm土壤含水量数据相关性较好,决定系数R2整体在07以上;利用ATI对GLDAS数据降尺度处理,得到的土壤含水量与NDVI和实测土壤湿度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54和0791,因此使用ATI法对GLDAS土壤含水量数据降尺度反演柴达木盆地平原区土壤湿度是可靠的。平原区日蒸散量与土壤湿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决定系数R2整体在096以上,在影响蒸散的各考虑因素中,土壤湿度对蒸散的影响远大于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17.
Liu  Dingli  Xu  Zhisheng  Fan  Chuangang 《Natural Hazards》2019,97(3):1175-1189

Frequent fires can affect ecosystems and public safety. The occurrence of fires has varied with hot and cold months in China. To analyze how temperature influences fire frequency, a fire dataset including 20,622 fires and a historical weather dataset for Changsha in China were gathered and processed. Through data mining, it was found that the mean daily fire frequency tended to be the lowest 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20 °C, 25 °C] and should be related to the low utilization rate of electricity. Through polynomial fitting, it was found that the prediction performance using the daily minimum temperature was generally better than that using the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and a quadruplicate polynomial model based on the mean daily minimum temperature of 3 days (the day and the prior 2 days) had the best performance. Then, a temperature-based fire frequency predict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using quadruplicate polynomial regression. Moreover, the results are contrary to the content stipulated in China’s national standard of urban fire-danger weather ratings GB/T 20487-2006.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can be applied as technical guidance for fire risk prediction and the revision of GB/T 20487-2006.

  相似文献   

18.
In consideration of large uncertainties in severe convective weather forecast, ensemble forecasting is a dynamic method developed to quantitatively estimate forecast uncertainty. Based on ensemble output, joint probability is a post-processing method to delineate key areas where weather event may actually occur by taking account of the uncertainty of several important physical parameter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environments of little rainfall convection and strong rainfall convection from April to September (warm season) during 2009-2015 was presented using daily disastrous weather data, precipitation data of 80 stations in Anhui province and NCEP Final Analysis (FNL) data. Through ingredients-based forecasting methodology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four convective parameters characterizing two types of convection were obtained,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used to establish joint probability forecasting together with their corresponding thresholds. Using the ECMWF ensemble forecast and observations from April to September during 2016-2017, systematic verification mainly based on ROC and case study of different weather processes were conducted.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joint probability method is capable of discriminating little rainfall convection and non-convection with comparable performance for different lead times, which is more favorable to identifying the occurrence of strong rainfall convection. The joint probability of little rainfall convection is a good indication for the occurrence of regional or local convection, but may produce some false alarms. The joint probability of strong rainfall convection is good at indicating regional concentrated short-term heavy precipitation as well as local heavy rainfall. There are also individual missing reports in this method, and in practice, 10% can be roughly used as joint probability threshold to achieve relative high TS score. Overall, ensemble-based joint probability method can provide practical short-term probabilistic guidance for severe convective weather.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中国静止气象卫星资料估算黄河源区蒸散发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蓉  文军  王欣  田辉  张宇 《水科学进展》2012,23(5):609-615
以黄河源区为研究区域,选取2009年9月该区域的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D)观测资料,结合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基于能量平衡原理,估算了研究区域的逐时陆面蒸散发量。结果表明:在晴天条件下,利用陆表能量平衡系统模型求出蒸散发量的大小;在阴天条件下,利用FY-2D云顶反照率资料,根据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衰减过程,得出地表太阳辐射收支,进而求出蒸散发量的大小。卫星遥感估算的逐时蒸散发量与地面观测值相比,平均相对误差15.2%,估算误差在可接受的合理范围内,为实现陆面蒸散发量的业务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